?

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①

2019-09-19 18:57李帆
中小學管理 2019年7期
關鍵詞:課程育人五育融合隱性課程

李帆

摘要人類未來需要在更復雜的情境中完成更多非常規的認知任務,這就要求學校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綜合發揮課程育人、學科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首先,不僅需要“五育并舉”,更需要“五育融合”,搭建課程育人的理想框架;其次,“活化”學科知識,拓展學科育人的多維邊界;再次,關注隱性課程,如學校文化、校園空間、教學組織管理方式、師生關系等對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潛移默化作用,培植文化育人的豐厚土壤。

關鍵詞綜合素質;五育融合;課程育人;學科育人;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07-0040-03

近年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逐漸被提上重要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薄吨袊逃F代化2035》也明確提出要“增強綜合素質”。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向緊密聯系?,F代社會是流動的、開放的、充滿不確定性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需要在更復雜的情境中完成更多非常規的認知任務,這就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并且考驗著個體在技能、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養成與取向。

所謂綜合素質,是指“由與學生全面發展緊密相關、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諸多基礎的、核心的素養所組成的素質合體”,[1]表現為在實現“成功生活”與建設“健全社會”過程中,個體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素質的集合。中小學校到底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認為,綜合素質培養需突破在一門獨立學科、在固定課時里進行的觀念誤區;要綜合發揮課程育人、學科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增強。

一、推進“五育”融合,搭建課程育人的理想框架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離不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許多人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簡稱為“五育并舉”,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安⑴e”,意味著五育之間同等重要,它們是各自獨立平行存在的。眾所周知,當各種知識、技能分領域進入學生頭腦時,它們是不會自然而然地結構化的,但不同領域的知識進入個體后必須以結構化的形式存在才有意義,因為碎片化的孤立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因此,五育之間的理想狀態應是“融合”。融合的含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聯系,強調各育之間是有關聯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是貫通,強調對各育的知識和素質的理解和獲得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三是整合,強調各育之間是“化學反應”而不是“物理反應”。[2]“五育融合”體現為以下兩種路徑。

其一,基于某一學科的融合。即以一門學科為主軸,尋找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共鳴。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發掘不同學科中蘊含的五育教育資源,善于在不同學科中制造融合教育的契機。例如:“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表述,就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勞育與其他幾育的聯系,并提示了以勞育為切入點開展“五育融合”的大思路。實踐中,有的學校設置了三類勞動校本課程:以勞動意識啟蒙為核心的勞動認知類課程,以勞動技能的操作與實踐體驗為核心的勞動實踐類課程,以創新意識培養為核心的勞動創新類課程。這三類課程,不僅有獨立的勞動課,也有與學科教學、社團活動、技能訓練課等相融合的勞動滲透課。以此類推,各學科都蘊藏著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資源,若善加利用,則學生的綜合素質會得以提升。

其二,多學科相融合,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即以項目、主題、任務、問題等為統領,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學生在綜合地帶進行學習。這就需要教育者站到一個更高的位置把知識融貫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調動、運用、聯結多學科知識,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STEM教育是典型的多學科融合教育,涉及科學、技術、數學、工程等多個領域,盡管與科學、數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有密切的聯系,但它并不屬于任何一門單獨的學科。[3]

這類綜合性課程也對學習提出了新挑戰:如何把不同學科的分散知識變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如何找到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引導學生的認知重構?一些學校和教師進行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開發的校本課程“博悟之旅”,讓學生從文物出發,了解中華文化,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面對一個文物,教師帶領學生從文學、美術、歷史、社會、數學、科技等各個領域進行審視與了解,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學習,不斷提高推理、判斷、嚴謹表達等綜合素質。是什么把這些知識融貫起來?是“博悟之旅”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僅僅是講文物,而是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思維、眼界,教給他們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是連貫地、歷史性地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在更高一層上,不同學科總會找到背后的相通點。

二、“活化”學科知識,拓展學科育人的多維邊界

學科知識是形成綜合素質的載體,基于學科知識進行的學科活動是形成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例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里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一是“學習任務群”,二是“語文活動”。學習任務群的“目標性與任務性、真實性與情境性、綜合性與實踐性”等特點,“語文活動”與語文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結合的特點,都非常鮮明地突出了學科活動在形成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性。

學科活動是否有效,衡量標準之一是知識是否得以“活化”,即靜態的書本知識是否在學生發現、建構、運用和創新的過程中煥發了活力。課堂上是否實現了活化知識,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的聯結,即是否產生了新舊知識、知識與生活、知識與自我或知識與生命的聯結等,讓某一具體知識在知識鏈或生活、生命中活起來;二是知識的轉化,即是否把知識轉化為自我的感官、生命或精神價值,讓知識在學生的生命成長中活起來;三是知識的生成,即是否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發現和生成了新的觀點、經驗和方法等,使知識在不斷發展中活起來。這對教師學科育人提出了較高要求。此時,教學是形式,教育是內涵;教學是器,教育是道;教學承載著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通過教學來實現。[4]通過學科學習,最終指向的是學生個體精神發展的全部。

隨著新技術對學校教育的滲透,設計學科活動時,如何打破課堂的空間局限,形成多樣的學習空間和格局,從不同角度促成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將是教師面臨的新挑戰。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嘗試從學生身邊的日常器物出發,以此勾連中國文化的脈絡,帶領學生經歷完整認知世界的過程,其學科活動包括三個認知進階:以萬物(知識)、致良知(素養)、成見識(能力)。如在學習“石頭”的一個周期整整60天內,學生有時在教室里學習,有時在公園、博物館游學,他們摸石頭、敲石頭、玩石頭游戲、念《石頭湯》繪本、在石頭上畫畫、講石頭的文學和歷史……孩子們從平常的石頭中發現了豐富的內涵,并體會和領悟“石頭”背后的精神意蘊以及更廣闊的中國文化。[5]圍繞“石頭”設計的諸多學科活動,涉及教室、大自然、家里、博物館等眾多學習場所,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如探討、游戲等引導學生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技能、信息素養、協作精神等都得到了鍛煉??梢?,好的學科活動既憑借教室又突破教室,既依靠教材又突破教材。大道合一,萬物皆可化為課程資源;學習活動多樣,一個真正內在關聯的無邊界教育時代即將來臨。

三、關注隱性課程,培植文化育人的豐厚土壤

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既依靠顯性的課程和教學,也依賴于隱性課程,諸如學校文化、校園空間、教學組織管理方式、師生關系等,都對綜合素質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一,校園空間是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物質土壤。學??臻g的設計和布局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效率以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例如:一所小學在設計教室時,低年級每個班級都有獨立的教室和活動區;而到高年級,兩個班共用三間教室,室外完全共有,室內外都會安排共同的作業。這種教室空間是根據兒童伙伴交往的年段特征來安排的。即隨著年級升高,兒童更多地選擇與自己興趣、習慣、性格與經歷相和諧的人做朋友,于是學校把高年級不同班學生的空間打開,給他們更多機會、更大范圍去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者。這樣的教室安排,從契合學生的情感與心理特點入手,為學生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土壤,影響著學生交往能力、社群態度等方面素質的形成。

其二,教學組織管理方式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空間。教學組織管理方式中所包含的隱含信息,會讓學生學習到非預期的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例如:高中課改的選課走班,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組織方式的改變,而是一種讓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的有效教育資源。自主選擇課程,對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活動空間和人際交往范圍上突破了班級、年級限制,讓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在接近于真實的場景中得到提升;參與制定專業教室規章,學生的規則意識、理性行使權利的意識得以樹立。深入挖掘教學組織管理方式中的教育意蘊,不僅有利于新的教學組織方式的推廣,而且有利于塑造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結構。

其三,師生關系是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重要養分。北京師范大學鄒泓等在北京市五所中小學進行的一項“學校適應”調查顯示:在學校態度、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習效能感和親社會行為等方面,親密型師生關系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師生關系一般型和沖突型的學生;師生關系對學校態度、學業行為、親社會行為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對學校是喜歡還是回避,對學業行為、退縮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6]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綜合素質養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對教師來說,能否采用以平等對話為標志的學生管理方式,能否及時有效地應對各種課堂事件,獨立開展與學科教學相關的家校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班級氛圍等,都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這對教師的組織策劃、有效表達與傾聽、時間管理等方面能力提出了綜合挑戰。

總之,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學校站在整體設計、全方位育人的高度重構學校生態,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校生活中得以切實增強。

參考文獻:

[1] 張慶守. 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策略論綱[J].東南學術,2008,(4).

[2]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曹培杰. STEM 教育的關鍵:跨學科、靈活課時與深度學習[J].中小學管理,2018,(10).

[4] 武鳳霞. 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實現路徑[J].人民教育,2018,(13-14).

[5] 楊軍,姚曦.教育家:素面相見,錢鋒的萬物啟蒙[EB/OL]. [2019-05-2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7/10/35597495_581390378. shtml.

[6] 鄒泓,屈智勇,葉苑.中小學生的師生關系與其學校適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4).

注釋:

①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批準號:BHA15007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課程育人五育融合隱性課程
五育融合視野下西藏高中學生勞動素養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體育在中學的新發展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
五項教育,推進中職?!队嬎銠C基礎》課程育人
生態育人之初探
校企合作開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的優勢與機制研究
中國古代教育對高職院校隱性課程的啟示
淺析隱性課程對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論小學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