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專業色彩基礎課“解放天性”教學模式探索

2019-09-23 08:33趙彥威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美術教學教學模式

趙彥威

摘 要:高校色彩基礎課固有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重技巧而輕感受,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無法運用色彩來表達內心的感性世界。文章針對美術專業新生在色彩基礎培訓時進行“解放天性”的新教學模式探析,以學生自己的感受為基本出發點,鼓勵他們在探索中不斷觸動自己的心靈,在作品中張揚自我。

關鍵詞:色彩表現;解放天性;美術教學;教學模式

藝術本質上是人類精神自由的顯示,在藝術實踐中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色彩是繪畫的精神載體,康定斯基將色彩稱為“繪畫的音樂”,對于畫者來說,對色彩的駕馭能力決定了其繪畫的表現能力。當前高校美術色彩基礎教學雖然一直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但實際上卻不盡如人意,各大院校的美術專業畢業作品往往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同一屆學生的作品在繪畫技法和色彩的表達上容易出現雷同。學生的繪畫技法經過幾年的學習雖已相當純熟,但承載繪畫技巧的色彩表達顯得軟弱無力,使作品無法通過色彩找到與客觀物象的共鳴,作品無 “魂”,自然就無法做到“動人”。擺脫“束縛”隨心所欲才是繪畫的終極體驗,筆者認為高校色彩基礎課就是要解放學生的“天性”,自由自在地表達內心的感受,不能僅僅滿足于表現物象原始色彩,還要挖掘物象傳達給觀者的更深層的內涵。筆者結合多年高校色彩基礎教學的經驗,不斷分析和探索美術基礎教學中解放學生天性、培養學生創意表達的能力,最終形成了一套初有成效的“解放天性”教學模式。

一、當前美術基礎教育存在問題

(一)美術考前教育的模式化

近年來,隨著美術專業大量擴招,美術高考考前班教學方式也越來越趨向“成熟”,為滿足高考而專門設計一套特有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很多考生只會默寫而不會寫生,甚至有些考前培訓班為了提高升學率,教學生機械地“背畫”、很多考生連最起碼的調色原理都不清楚,所有考試常用的色彩都是背出來的,有些學生進入高校以后明顯出現不會用色的現象,至于運用色彩去表達個人情感更是難上加難。

(二)高校美術基礎課教學的程序化

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自然是為了藝術鑒賞和創造的需要,但學習初期這種“需要”都是來自老師的灌輸。高校美術繪畫專業一般入學即開展水彩、水粉靜物課程,基本模式都是按老師要求先進行臨摹,然后擺靜物,老師做范畫,學生對著靜物盲目描摹。這個階段很多同學都還是延續考前班的“抄襲”,基本用色都和老師的如出一轍,很少有光憑直觀感覺就能準確運用色彩的“天才”出現。高校教學模式的程序化,使得本應該是線條、色彩與經驗、情感和諧一致的整體繪畫藝術,固化成了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學生往往無法感知色彩與內心世界最親密的接觸。

二、“解放天性”教學模式的探索

皮爾·卡丹曾說過:“我創作時,最重視色彩,因為色彩很遠就能被人看到,其次才是式樣?!鄙首鳛橐环N獨特的語言,蘊含著創作者對外部物象的內心體驗,色彩的表現形式本就有無限的可能性,發掘個性化、多樣化的色彩表達方式是高校美術的目標之一,任何技術層面的東西,隨著科技的發達都是可以超越,但永遠無法超越的就是人的情感表達,人在面對事物時的感受從來都不是機械的,而永遠都是不可復制的,只有學生能夠運用色彩“天馬行空”,才會真正體驗到繪畫帶來的愉悅。

“解放天性”這個概念原本是表演專業的基礎課,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使學生身心放松,排除雜念和制約,把“天性”在特定環境下“解放”出來,進入自然、和諧的角色狀態。人的“天性”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地隱藏和磨滅,失去最可貴的“狀態”。人類在色彩方面的“天性”就是對色彩本能的感知,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會被有顏色的物體所吸引,兒童能夠憑直覺無拘無束地運用色彩自由涂抹、抒發、展現自我,充分展現色彩的生命力,這些都是人的精神在自由狀態下呈現的物質形式,筆者認為高校美術色彩課程應該要使學生產生色彩感情心理共振,激發和釋放學生追求美的心理欲望?!敖夥盘煨浴苯虒W模式探索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繪畫色彩與設計色彩相融合

傳統繪畫色彩教學更加傾向于繪畫性和技巧性的訓練,畫面缺乏表現性。設計色彩為設計服務則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通過色彩理論學習,使學生能掌握更加全面的色彩知識,在色彩元素更加多樣的對比和調和訓練中能夠更好地掌握色彩規律。筆者在教學中將繪畫色彩訓練和設計色彩訓練相融合。把設計色彩的相關知識融入到寫生色彩的表現中,不僅能夠增強色彩表現的設計性,還能使畫面主觀色彩的表達更理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藝術表現能力,讓學生在綜合性表達中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表現方法。在色彩實訓課程教學中,先用兩周時間的讓學生深入學習色彩基礎理論知識,三大屬性的的對比和調和練習及受光影響的色彩調性練習必不可少,為今后的色彩應用打下堅實的根基,特別要加強訓練心理感受和色彩之間的微妙關系,讓學生用色彩去表達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一首詩,通過這樣的練習賦予繪畫色彩一定的“設計”意識、一定的“服務性”。

(二)第二階段:色彩創想訓練

色彩創想是對觀察對象進行形態轉化,再升華到表現意象的過程。傳統的繪畫色彩教學更加注重物象原始形態的再現,缺乏個人意象的表現。學生在面對靜物時往往束手束腳,色彩多為寫實色彩,很難與個人感受相一致。通過階段性練習,學生在面對實物時會把個人感受放在第一位,隨心所畫,解放色彩天性。

1.繪畫“小品”分組練習

學生個體之間的藝術能力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人能夠敏銳地從藝術中獲得靈感,有的則相對遲鈍一些,每個人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也會有所不同。美術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個契機,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按個體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對色彩敏感的同學“引導式”教學,對色彩感覺相對弱一點的同學進行“啟發式”教學,小組成員進行合作探究,夸大每個人的色彩感悟力,迅速地根據老師布置的題目完成色彩“小品”練習,大膽進行美術實踐。

2.大師作品全新解讀

繪畫色彩發展至今經歷了各種創新變化,我們可以從不同年代大師作品中汲取養分,突破傳統,培養色彩分析和表達能力。19世紀印象派的誕生開啟了一場色彩革命,特別是到了20世紀出現的各種流派,如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更加追求色彩語言的獨立性和表現性,梵高、馬蒂斯、勃納爾、康定斯基等繪畫大師徹底顛覆傳統藝術精神,在作品中傳達自我內心體驗,流露各種復雜的情緒,畫面色彩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在高校美術課堂上對這些大師的作品進行深度的解讀,并且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感悟進行重新創作,敢于“替代”大師的作品,勇于向既定事實挑戰自我,這是解放天性邁出的一大步。

3.色彩綜合材料的應用

綜合材料的應用在繪畫上是現代藝術史上一次大膽的體驗,畢加索和勃拉克是率先嘗試將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入畫的藝術家,他們給人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視覺新體驗。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新材料進行表現,是對過去單一模式的突破,在視覺上各種材料組合的新色彩使畫面更具感染力,選擇綜合材料入畫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體驗,對學生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新材料的嘗試不是越多越好,不同材質的材料的選擇要根據作品的立意,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可行性探索,使學生在獨創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理性分析,跳出原有模式。

(三)第三階段:寫生色彩的創意表達

藝術的靈魂就在于創新,傳統的課堂一般都是學生按照老師事先擺好的靜物進行寫生,學生對所畫靜物多數沒什么興趣,繪畫過程比較枯燥,缺乏自主性,很難出現精彩的畫面?!敖夥盘煨浴苯虒W模式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去發掘、搜集靜物,這樣才能做到“意在筆先”。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靜物設定一個主要創意,然后根據客觀事物進行合理的想象構思并畫小色彩稿確定畫面大色調,緊接著按照小色稿的色彩氣氛精心組織畫面,本著用色既有對比又有調和的原則快速對畫面各部分上色描繪物體的形神,強調表現性傾向和抽象性傾向,對客觀對象進行大膽的想象、夸張和創意,最后從整體著眼調整畫面大關系,深入刻畫細節,加強色彩的生動性和視覺沖擊力,表達內心情感。學生在教師的不斷激發和引導下,大多用色大膽不再拘謹,課堂上學生們真正地把自己當成主角,主動參與到繪畫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新的繪畫語言,追求畫面感染力的表達,真正體會到藝術創造才是繪畫的生命和價值所在。

“解放天性”這種新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顧忌地濫用色彩,而是追求客觀物象與個人感情相互轉化,做到徹底放松的自然流露。正如張璪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的美不能夠直接成為藝術作品,要將自然美轉變為藝術美,需要憑自己的感受與領悟發揮,高校美術基礎課應用筆者在教學中總結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從“有法”到“無法”,從而形成有感而發的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李家騮,陳曉林.色彩表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珉.色彩:創意·設計·表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陸琦.從色彩走向設計[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4]蘇萍,孫茂忠.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

猜你喜歡
美術教學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創新線上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語“讀寫學思”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搞好幼兒美術教學,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談高中美術教學滲透健康審美意識之優化策略
簡筆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幼兒美術教學回歸生活探究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