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馬勒世界

2019-10-20 09:27景作人
音樂愛好者 2019年9期
關鍵詞:馬勒交響曲復活

景作人

與其他音樂巨人相比,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與神秘、敏感與脆弱,使人們為之迷惑。馬勒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和幻想家,他擁有天才的思維和無盡的激情,他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然,他將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響樂和歌曲的形式表達出來。

馬勒是我最喜愛的音樂家,我相信自己與他投緣,并能夠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間的一切。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馬勒的唱片,準備重溫他的十部交響樂作品,以期再次獲得精神上的升華與享受。聽后,我心中翻江倒海,坐臥不安,浮想聯翩……

《第一交響曲》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是一首浪漫的自然頌歌。馬勒滿懷著對萬物蒼生的敬仰、崇拜和愛戴之情,真誠、真切、真摯地贊美上蒼、贊美厚土、贊美生命,表達出了自己樂觀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我把每個樂章概括為一個詞,分別為:萌芽(春天的大地)、生機(人類的歡歌)、嘲諷(動物的送葬)和抗爭(與災難的搏斗)。我認為這四個詞就是這部作品所揭示的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

馬勒熱愛大自然勝過一切,另外他也受宿命論的影響,對“生”與“死”極其敏感,《第一交響曲》中充分表達了馬勒對“生”的獨特理解,并且可以發現他對“生”的理解與表達始終浸透著自然的內涵?!兜谝唤豁懬分杏性S多大自然的回聲,包括第一樂章的“生命孕育”“大地回春”“旭日東升”“五彩繽紛”,以及第二樂章中“生機勃勃”的鄉村舞曲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大自然的寬廣博大。就連第三樂章的“葬禮進行曲”,也是森林中所有的小動物為獵人安排的葬禮(獵人殘害動物,破壞自然)。在第四樂章,馬勒將生命與自然的問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音樂無比豐富、壯麗、輝煌,似宇宙般浩瀚,似永恒般的凝固,馬勒用音樂將“生”的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當一輪紅日當空高懸時,從大自然中復蘇的萬物——包括人類和他的思想,都在瞬間化為“仙境”中的分子。而這“仙境”,就是上帝為世間萬物安排的最后歸宿……

馬勒真正的偉大就在于此——他從不簡單地描寫“生”“死”,也不隨意描繪自然,他總是通過他的樂思以及他所制造出的音響,使人們從中感受到內含的哲理,感悟音樂與生命、自然間的永恒定律。每當我的思想處于彷徨與猶豫時,唯有馬勒的《第一交響曲》才能夠使我煥發出“生”的信念與“生”的靈感。

《第二交響曲》

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馬勒在末樂章中采用了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詩《復活》作為合唱的歌詞,因而這部作品也常被稱為《“復活”交響曲》。而“復活”正是馬勒最想要在這部交響曲中闡述和表達的精神命題。

我個人感覺,馬勒的《第二交響曲》與《第一交響曲》之間好似有一座橋梁,橋的這邊是《第一交響曲》,橋的那邊是《第二交響曲》,兩者之間是一種必然的跨越。

《第一交響曲》表現出的是馬勒淳樸的本性,是他對自然、生命和人類的博愛,是其善良人性的積淀與爆發。而《第二交響曲》則明顯更進了一步,整部作品表現出的是憧憬、思考、疑慮、彷徨、祈禱和歸一,音樂的最終被宿命的境界所籠罩,給人帶來思想和精神上的雙重感悟。它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交響曲末樂章到底“復活”了什么?

我認為,馬勒在寫《第二交響曲》時,遇到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矛盾,并承受著不可調和的精神痛苦。他感受到了人類悲劇存在的隱患,因此他“傳遞”上帝的意志,通過保持虔誠來獲得答案,并希望他理想中的“神圣天國”能夠在一種精神中得到“復活”,從而將上帝賦予的永恒的“善”與“美”灑在人們的心間。

《第二交響曲》中有著很多對比的色彩和幻想的因素,音樂有著極大的起伏與張力,充滿強烈的戲劇性?!兜诙豁懬返那叭齻€樂章“人性”十足,展示了自然,描寫了人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反襯出馬勒個人生活經歷對他的影響。而在后兩個樂章中,馬勒則著重體現出了一種“神意”。在最后的尾聲中,樂團與合唱團將音樂推向高潮,同時表達出了一種慈祥博愛、海納百川的“上帝意志”。這意志像一把“巨傘”從天而降,將眾生普照,將萬物洗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是它賦予了自然反復輪回的機遇,也是它賦予了人類不斷再生的希望。由此看來,上帝的偉大,上帝意志的永恒,才是馬勒《第二交響曲》中“復活”一詞的真正含義。

《第九交響曲》

馬勒的《第九交響曲》是一部內容非常豐富、極具哲學韻味的交響曲,是馬勒“總結性”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馬勒對自然、對人世的“告別之作”,它直面“死亡”,表達了馬勒對“生”與“死”的感性表現和理性認知。

我聽《第九交響曲》,常被作曲家內心的糾結與抗爭所感動。馬勒對死亡的理解是非常理性與全面的,他并沒有一味地賦予音樂以過分的悲哀、恐懼和沉寂,而是通過描寫“生”的美好及自然的美與之對比,用激昂的音樂表現“生”與“死”的交織。

當馬勒經歷了妻子出軌、愛女夭折、疾病纏身、事業不順等種種后,他已深深領悟到了死亡的意義——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當它如期而至時,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它。但盡管如此,他仍幻想著“天堂”的存在,他堅信那里是人類死后的“天國神殿”。因此,無論是東方哲學中的“涅槃”還是西方哲學中的“升華”,都成為了馬勒精神上的依托。

第四樂章中弦樂與銅管聲部奏出的“哀號”“吶喊”式的高潮,表現了人類在死亡將至時對上天的祈禱和對“天堂”的期盼。而在樂章結束時,那“奄奄一息”的弦樂長音及漸弱漸遠的撥奏,表現出的則是一種真正的死亡現實,音樂極其平靜、透明,表現出一種虔誠和純凈。

《第十交響曲》

馬勒的《第十交響曲》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后來由德國作曲家庫克續寫。在這部交響曲中,馬勒將他一生所擅長的復調思維發展到了極致。

我認為,《第十交響曲》是一部脫離了馬勒“離心力”的作品。全曲充斥著馬勒支離破碎的殘留思緒,且沒有特別統一和融合的東西。音樂層次復雜、頭緒眾多,似一團亂麻,不過這些“扭曲”的思緒,在馬勒高超的復調技法下被理順發展,有“千條江河歸大?!敝?。

其實,我并沒有在《第十交響曲》中感受到馬勒在理性方面上有巨大突破,也沒有受到驚心動魄的情感沖擊。

聆聽《第十交響曲》,我總覺得它有一種回歸感,“馬九”也一樣,從整體上來看,《第九交響曲》是馬勒一生真正的終結性作品,而馬勒似乎是在《第九交響曲》之后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種種頭緒,想要對自己一生在精神上和哲學領域的苦苦求索做了一番補充式的總結,于是開始著手創作《第十交響曲》,因而《第十交響曲》更像是《第九交響曲》后的“安魂曲”。

馬勒繼承和發揚了浪漫主義音樂,極大地豐富了交響樂創作的內在意義與外在形式,為這一體裁步入新的世紀開拓了嶄新的道路。

十部交響曲,記錄了馬勒一生的生命軌跡,他通過這些龐大的交響樂作品創造出了一個屬于他的精神“烏托邦”。

猜你喜歡
馬勒交響曲復活
馬勒與后現代——探尋馬勒交響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馬勒推出新型模塊化混動系統
春之交響曲:聽春天的聲音
集市交響曲
黑足雪貂復活記
冷凍人復活后會怎樣
周末交響曲
被人痛罵后如何滿血復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