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ife開放同行評審模式研究

2019-10-21 08:03劉麗萍劉春麗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9期
關鍵詞:審稿人稿件意見

■劉麗萍 劉春麗

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蒲河路77號 110122

同行評審(Peer Review)是學術期刊遴選論文和提高學術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國際學術期刊普遍遵循的論文評審程序。同行評審的類型主要有3種:(1)單盲評審,即作者信息向評審者公開,評審者信息匿名;(2)雙盲評審,即作者信息不向評審者公開,評審者信息也不向作者公開;(3)開放評審,即作者、評審者信息以及評審記錄均向讀者公開。單盲評審是目前我國期刊采取的主要評審方式。隨著開放科學、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學術交流生態環境的變遷,傳統同行評審的弱勢凸顯,逐漸遭到學術界的質疑。國際期刊的數次撤稿事件,直接指向撤稿論文的同行評審問題[1]。

開放同行評審是國外期刊出版機構近年來提出的用于彌補傳統同行評審不足的一種新方式。開放同行評審與傳統同行評審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開放”二字,開放同行評審的開放內容主要包括審稿人身份的開放、評審結果的開放和評審過程的開放。開放同行評審一般被認為可有效提高論文評審質量、避免同行評審造假行為,將審稿人姓名公開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審稿人濫用職權現象。此外,將審稿意見公開,一方面可將審稿人智力勞動成果傳播出去,這是促進學術交流的一種方式[2];另一方面也是對審稿人審稿貢獻的認可,有助于提高同行評審意愿。

近年來,國外學者不斷探索和創新開放同行評審模式。2018年6月26日,eLife的執行董事Mark Patterson和主編Randy Schekman發表了一篇社論,提出要試行一種新的論文同行評審方式,eLife將在借鑒標準的開放同行評審模式基礎上,對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的協同驅動關系進行調整[3-4]。但目前國外對eLife評審模式的研究較少。Giordan等[5]分析了eLife在同行評審中將編輯作為評審員的新方法的成效,發現編輯作為評審員可以縮短評審時間。Schekman等[6]在eLife創刊1年后報道了eLife的審稿流程以及發展前景。2018年,Patterson等[7]報道了eLife在審稿人隊伍建設中正招募、培養和發展早期職業審稿人。國內學者對eLife的關注也很少,程磊等[8]在2015年介紹了eLife的概況、運營情況、稿件處理流程以及其學術質量;同年,樓劍鋒[9]也詳細介紹了eLife的知識傳播流程及各個階段的細則,分析了eLife的知識傳播模式的優點及啟示。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eLife的新同行評審模式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預分析eLife的開放同行評審的模式、特點和不足,希望能為我國科技期刊改革同行評審模式提供借鑒。

1 eLife開放同行評審模式與傳統模式的不同

eLife是2011年創辦的非營利性開放獲取期刊,該刊的啟動由美國著名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和英國的Wellcome Trust基金會共同資助。eLife旨在收錄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打造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頂級期刊[10]。eLife的主編是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細胞生物學家Randy Schekman,編輯團隊其余人員都是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包括國際杰出的專家教授、學科帶頭人和院士等[11]。eLife不強調期刊影響因子的重要性,認為文章質量的優劣并不應取決于期刊,而是取決于文章本身。eLife力圖使出版的每一篇論文都是經過專家共同商討決議的優質論文。

eLife采取開放同行評審模式,但eLife的開放同行評審模式與大多數期刊有很大不同。eLife試行的論文評審新模式預計以300份投稿論文作為實驗對象。這種評審方式將改變作者、編輯和審稿人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將是論文是否發表的決策人。評審流程見圖1[12-14]。第一步是初審,由eLife的高級編輯和一名或者多名其他編輯對作者提交的稿件進行協商評估,挑選出質量高且有研究意義的論文,這個過程大約需要3天時間[6],選出約1/3的投稿論文進入下一步審稿流程。被拒稿件的作者如果有不同見解,可以提起“申訴”請求。第二步是同行評審,先將稿件送交外審專家進行評審,外審完成后,編輯將召集外審人員就稿件內容和評審意見進行討論,最終形成一份決定函,決定函中包括需要作者回答的問題以及修改建議,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8天[6]。第三步是終審,作者如果同意決定函的建議,按照要求修改即可發表。如果作者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提出反駁,或者撤稿,也就是說作者是決定論文是否發表的決策者。第四步是出版,作者提交修訂稿后,編輯(如有必要可與審稿人溝通)評估作者對審稿意見的回應質量,在文章發表時,將編輯的評估意見、審稿意見、決定函和作者回復也隨文章一同公布,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周[6]。

圖1 eLife同行評審流程

傳統同行評審的一般流程(圖2)是:首先,編輯接收稿件,初步判斷稿件內容是否符合期刊出版要求;其次,編輯將經過初步篩選的稿件分別送交給至少兩名相關領域的外審專家進行評審;再次,編輯負責整理外審專家意見,作出拒稿或者修改的決定;最后,作者按照外審專家和編輯的意見修改稿件,修改后再由編輯反饋給外審專家再次評審,進行多輪反復修訂,最終出版。

傳統期刊同行評審流程和elife開放同行評審流程在不同環節中的差異見表1。

表1 傳統期刊同行評審流程和eLife同行評審流程的區別

圖2 傳統同行評審流程

2 eLife開放同行評審模式的特點分析

eLife采用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協同驅動的開放審稿模式,這種審稿模式重新定位了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的職能,使開放同行評審變得更加透明,從而提高了開放同行評審的效率,也對論文質量的改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1 審稿人角色和重心的轉變

在傳統同行評審實踐中,審稿人的作用已經演變成幫助編輯決定論文是否適合期刊發表。但同行評審的真正價值應該是通過評審,向作者提供反饋意見,以便在出版前改進稿件。eLife初審相對嚴格,由一名高級編輯和幾名其他編輯共同協商評估稿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通過初審的稿件如果在外審過程中沒有發現大的問題都可以發表。也就是說,初審就決定了稿件的去留,審稿人不再是文章是否發表的決策者,這樣審稿人就會將重心全部放在完善論文上,而不必在乎作者是誰、評論是否會影響論文發表等問題[9]。

2.2 編輯和評審專家協商式審稿

eLife在同行評審階段采取的是編輯和評審專家協商式審稿。洛克菲勒大學神經學家Leslie Vosshall曾說過:接收到3份完全不同的評審意見是科學出版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15]。eLife進入同行評審的稿件通常由1名審稿編輯和2名審稿人負責,3人分別給出審稿意見,上傳至系統,然后由審稿編輯發出帖子,與審稿專家就評審意見進行溝通,最后由審稿編輯綜合意見,給出修改或者拒稿的決定函,決定函整合了3人的意見,并羅列出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既可以避免不同評審員之間的沖突,解決不確定性問題,又可以避免呈現給作者一些不合理的修改要求。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Davis Ng曾是eLife的評審員,后來成為eLife的編輯,他回憶說,eLife的在線同行評審討論形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審稿人之間的討論比靜態書面評審更有意義,使他收獲更多[15]。eLife開展審稿人之間討論的目的是對論文做出必要的一致的修訂說明,進而更好地指導作者提高論文質量。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評審員認為協商式審稿對作者來說很有意義,89%的評審員認為評審者之間的協商可以使結果更趨于公平[16]。同時,多數評審員認為協商式評審可以給每位審稿人一個公平的貢獻機會。審稿人之間的協商式審稿能夠很好地促進評審者間的建設性對話,以提升論文質量為中心,創造出更加和諧和透明的科學評價氛圍。

2.3 作者控制出版

在整個同行評審過程中,eLife都賦予作者參與權與決定權。在初審階段,如果作者對編輯的拒稿有異議,可以提出申訴,編輯團隊將根據論文及陳述理由進行重新審議[17]。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eLife同行評審與傳統同行評審最大的區別是在論文修訂之后誰可以決定論文的去留。傳統同行評審是作者根據審稿專家意見修訂稿件,然后編輯重新進行審查,編輯有權決定論文是否可以發表。而eLife同行評審則不同,當作者接收到審稿意見后,如果作者覺得修改意見合理,他可以按照修改意見修改論文,修訂后即可發表。如果作者覺得修改意見有不妥之處,他可以提出異議或者撤稿。也就是說,在最后的關鍵環節,文章發表與否由作者決定。

2.4 協同驅動形式透明

eLife采取開放式同行評審,即在文章出版時將審稿意見、決定函和作者回復也一并公布,為那些希望使用或評估這項研究的人提供更多參考信息。為了促進知識更快地傳播,eLife鼓勵作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發布提交之前或提交之后的論文版本,常用的預印本平臺有BioRxiv或Authorea等。eLife提供勺子保護(Scoop Protection)政策,如果稿件在審稿過程中,有其他研究者發表了類似的研究結果,這并不會影響論文的評審和收錄。同樣,如果在投稿之前作者先將論文提交給預印本服務器系統,或者預印本服務器系統中有相似論文,這都不會成為eLife拒稿的理由[18]。

2.5 提高出版效率

eLife試行的新型論文同行評審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同行評審過程中不必要的延遲,提高出版效率[19]。eLife初審程序嚴格,通常由高級編輯進行初篩,通過的稿件再由高級編輯和評審編輯共同協商是否進行同行評審,也就是說eLife的初審耗費了幾乎和同行評審同等的精力,這樣,通過初審的稿件的錄用率就非常高;同時,對于錄用率很低的稿件而言,其作者可以在最短時間接到退稿通知。此外,eLife編輯和審稿人在對論文作出決定之前須進行協商,最終形成一份明確的修改意見,作者的修訂稿不必返回給評審者,而是由編輯直接進行復審,這樣可以大大縮短論文的出版時間。

2.6 多角度控制論文質量

eLife的同行評審方式能有效幫助作者提高論文質量。首先,eLife的編輯團隊人員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在初審階段較為精確地篩選稿件;其次,編輯和審稿人之間的協商式評審,可以制定出更好的論文修改建議;再次,在論文發表的同時,eLife將評審意見、決定函及作者回復一同發表,這種開放方式將督促作者和評審人更好地完善論文內容;最后,eLife與Biology Open、BMC、EMBO、PLoS等建立了評審信息共享化合作系統,對于沒有通過eLife同行評審的論文,作者可以申請在論文處標明eLife評審軌跡,為其他刊編輯提供參考,有利于提高論文出版與審查效率[12]。eLife提倡期刊不是文章質量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對論文進行批判、透明評價的場所。

3 eLife開放同行評審模式存在的不足

eLife的開放同行評審模式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雖然在一些方面體現了相較傳統同行評審模式的優勢,但也同樣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3.1 同行評審員之間的討論形式單一

eLife的評審程序首先是高級編輯篩選稿件,再指派一名審稿編輯負責同行評審程序。與傳統同行評審類似,審稿編輯邀請2位(也可以更多)同行評審員對稿件進行評審,當審稿編輯和2位同行評審員對稿件的評審結束后,由審稿編輯牽頭,開展同行評審員之間的討論,針對論文內容、評審員間的不同意見進行協商,必要時高級編輯可以進行協調,目的是給作者一份意見一致的不超過5條的修改意見。但目前eLife的討論方式是博客跟帖討論[6,8],有時候帖子條數可能超過30多條。這種方式難以集中所有的評審者在同一時刻展開討論,不利于更好地完善修改意見,也會相對拉長審稿時間。筆者認為可以開展多種方式的討論,如視頻會議、線上集中討論等。即時互動更能促進知識的創造與傳播,更有利于論文質量的提升。

3.2 eLife的發展前景仍是作者關心的問題

eLife對論文質量的控制非常嚴格,旨在出版與Cell、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水平相當的學術論文。eLife有3大機構作后盾,就目前發展來看,資金問題無須擔心。該刊自2012年創刊到2016年都不收取作者任何費用,而且開放獲取,但從2017年1月起,eLife開始向作者收取版面費[20]。eLife不重視影響因子,旨在從論文內容層面提高論文質量。但是就目前國際形式來看,影響因子仍是評估論文的一項重要指標,大多數投稿者仍很重視影響因子的數值。eLife2013年的影響因子是8.519,2014年達到最高值9.322,2015—2017年略有下降,分別是8.282、7.725、7.616,這一下降趨勢可能成為讀者不敢嘗試投稿的一個因素[21-22]。eLife被很多學者視為“潛力股”,也有人對其前景持觀望態度,畢竟“快速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理念聽起來像是一個悖論,這種大膽嘗試的最終效果仍需時間檢驗。

4 對我國科技期刊同行評審制度的借鑒

eLife試行的開放同行評審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能否持續進行并發展成常態模式仍需實踐的檢驗,但就其運行模式來看,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4.1 探索開放式同行評審

傳統的單盲同行評審劣勢日益突出,同行評審造假、評審人報復性評審或敷衍評審等現象屢禁不止,專家同行評審與編輯決策之間聯系緊密且不透明,嚴重限制了科學出版和學術創作的進程。開放同行評審是國內外學術界大力提倡的評審模式,可有效避免盲審的弊端。eLife采取的是一種更具探索性的開放同行評審,將同行評審者姓名、審稿意見、決定函和作者回復隨文章一同發表。評審結果的開放可以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交流,可以為其他學者的學術寫作提供參考與指導。在開放科學的大環境下,開放式同行評審是主流趨勢,我國科技期刊應逐漸轉變同行評審方式,進行開放同行評審的嘗試。任何一種形式的轉變都需要一個過渡過程,我們也可以先從“允許開放”做起,在作者和評審者同意的前提下開放審稿者身份或者審稿意見,當發展取得一定成效或到一定階段,再實施全面開放。

4.2 建立基于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協同驅動的同行評審機制

論文是經過研究者縝密研究和創作的成果,期刊理應給予作者信任與認可,而現實中卻是將論文的決定權交給了編輯,這就使對科研人員的信任遭到破壞。如果編輯在初審中進行質量把關后,信任研究者,同意讓研究者決定何時發表這項成果,將會使同行評審更專注于提高論文質量。eLife采取的新型論文評審方式給予作者很大的自主權,包括對評審意見的客觀回應,以及對拒稿的“申訴”權利。

建立基于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協同驅動的同行評審機制,即編輯負責篩選稿件,評審專家負責優化稿件,作者修改稿件及決定稿件發表與否,他們分工明確又相互協調。將出版決策從編輯移交給作者,取消了從期刊名稱角度來判定論文質量的評價方式,作者會自覺地產出高質量的論文,以減輕出版后評估帶來的輿論壓力。同時,同行評審員也沒有了決定論文是否出版的壓力,將全部心思都放在完善論文內容上,而不是向編輯提供有關期刊適用性的建議。此外,作者、評審專家和編輯協同驅動的同行評審會大幅度縮短發布時間,提高效率。

4.3 增強審稿人的互動,承認審稿人的貢獻

eLife采取協商式審稿,編輯和評審人協商制定論文的修改建議,這個修改建議是編輯和審稿人共同討論的智慧結晶,能夠很好地保證論文的最終質量。目前,我國多數期刊采用的還是相互獨立的外審程序,我們可以借鑒eLife的審稿模式,通過發帖、在線視頻、在線即時互動等形式搭建審稿人間的溝通橋梁,最終形成有建設性意義的論文決定函。

此外,eLife也很注重對審稿人貢獻的認可。Publons是目前國際普遍認可的審稿人信息公證平臺,Publons通過與出版機構和編輯合作,記錄和認證審稿人的審稿活動[23]。eLife是Publons的合作伙伴之一,通過Publons平臺記錄審稿人的工作,既是對審稿人的尊重,也可以督促審稿人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審論文。Publons記錄的審稿歷程可以為審稿人求學、職稱晉升或者找工作增加籌碼。我國出版機構也應加強與Publons的合作,鼓勵評審人員加入Publons平臺,或者建立一個完善的審稿人激勵制度,對審稿工作給予認可,承認審稿人的貢獻是解決當前同行評議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

4.4 建立出版前和出版后相結合的評審體系[24]

論文質量的評價不能僅僅依靠出版前的同行評審來判定,論文發表后的被引用情況以及大眾評議也是論文評價的重要指標。因此,長效的評審機制是保證期刊吸引高質量論文的前提。eLife旨在出版頂級水平的學術論文,又希望縮短審稿時間,這種既能做到高效又能做到優質的設想實施起來當然具有一定難度。筆者認為,論文的長期評估機制在此刻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增加論文出版后評審環節。論文出版并不意味著學術研究的終止,而恰恰相反,論文出版只是科學評估的第一步,后續論文產生的長期影響才是考證論文質量的關鍵。筆者建議,對出版后的文章設定一個后期評審期,讀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參與評論,包括期刊網站上的評論區、文章發表后的專用評論渠道、社交媒體,以及論文引用等[25-27],后期評審結束后根據大眾評議對論文做出是否修訂的決定。出版后同行評審能夠得到更多的意見與反饋,能夠校驗論文和完善論文。我國期刊應嘗試建立發表前評審和發表后評審相結合的制度,論文發表后評審能以建設性的方式考量和討論科學問題,能更好地促進科學的進步。

5 結語

本研究以eLife試行的開放同行評審試驗為切入點,介紹了eLife開放同行評審流程,并與傳統同行評審模式進行對比。深入分析了eLife開放同行評審模式的特點,最后提出對我國科技期刊同行評審制度的借鑒。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eLife官網尚未對試驗結果進行全面報道,在試驗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困難,其開放同行評審成效仍不明確;(2)eLife的此次試驗仍有很多細節問題須完善,如作者修改環節的耗時情況、最終的論文接收率、接收論文的質量等問題[28]。筆者將持續關注eLife官網報道,及時跟進和完善本研究結果。

開放同行評審模式能夠提升論文質量,降低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概率;可以有效避免審稿人濫用職權,能夠創造學術對話,促進知識交流。同時,開放同行評審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失去不愿實名的審稿人、存在違心的評論、作者違心修改等問題。但國外學者仍大力提倡開放同行評審,并大膽展開實踐。長遠來看,開放同行評審模式將是開放科學環境下的期刊論文遴選的最佳方式。而開放同行評審的實施仍需一定的前提,除資金和平臺建設外,還包括評審者和作者同意開放的意愿、編輯在開放同行評審中的角色問題以及開放同行評審中評審者和作者的利益沖突規避問題等。我國應酌情采取適宜的同行評審方式,學習國外最新研究經驗,進行小規模嘗試,待時機成熟后,根據具體情況對開放同行評審模式給予推廣和評價。

猜你喜歡
審稿人稿件意見
錄用稿件補充說明
本刊稿件體例要求
本刊稿件體例要求
《電源技術》2021年度優秀審稿人
本刊稿件體例要求
2020年度《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優秀審稿人
特約審稿人遴選通知
評“小創”,送好禮
沒有反對意見
評“小創”,送好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