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佛造像的文化傳承

2019-10-21 07:43秦欣欣
東方收藏 2019年11期
關鍵詞:文殊瓔珞觀音

秦欣欣

中國古代佛造像是中國古代宗教藝術的濃縮與結晶,代表了最精深的雕刻工藝,蘊含著豐厚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傳入我國之后,與漢文化不斷融合發展,佛造像也不斷汲取漢文化的精髓,逐步發展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美雕刻藝術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多以石刻雕塑為主,到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佛造像也從魏晉時期的清朗秀氣逐漸有盛唐氣象的雍容大氣。宋代時期,木刻造像開始流行,注重寫實質樸,高雅飄逸,發展到明清時期,佛造像更加注重世俗化,金銅造像大量出現,造型多變,形式多樣,制作工藝愈加精湛,裝飾也較為華麗。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宮廷佛造像,有專屬的宮廷造辦處,專門為皇室鑄造佛造像等。

新鄉市博物館在河南省地市級博物館中,無論是藏品數量還是質量均在前列,其中館藏佛造像近千件,主要集中在南北朝、隋唐、明清等時期,這都與當時統治階級對佛教態度有很大的關系。本文從館藏佛造像中選出明清時期精品佛造像以饗讀者,也為學界研究佛造像提供一些實物資料。

1.十一面觀音銅造像(圖1),明代,通高17.4厘米。此像八臂十一面,通體鎏金,立于蓮花座上,最上層為釋迦牟尼佛,其余菩薩相皆頭戴寶冠,俱法相慈和。后六臂手持各類法器,前臂交于胸前,手施合掌印。下半身著長裙,瓔珞蔽裙,雙足直立,跣足,下承覆式蓮瓣圓座。十一面觀音銅造像是藏傳佛教中的供養神。在觀音的諸多身形中,十一面觀音這一身形傳入為最早。據《西藏王統記》載,七世紀傳入吐蕃,作為吐蕃贊普的本尊神受到供養。漢傳佛教中,十一面觀音經中也有詳細的對該造像樣式的描述。觀音十一面,十面中三面慈相、七面怒相,最上面為無量光佛像。

2.觀音菩薩銅造像(圖2),明代,通高34厘米。菩薩結跏跌坐,頭戴寶冠,胸前飾瓔珞,外披雙肩大衣,內著裙;面相飽滿,體態豐腴,細眉長目,雙目微垂,微含笑意,神態寧靜慈和,法相端莊,雕刻精致;左手持凈杯,右手持柳葉施干露狀。此觀音像具有明代佛像整體穩重端正的特點。左手持缽、右手執楊柳枝的立像是灑水觀音的代表形象,表“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之文意,灑水觀音灑下清澈的香水,洗凈眾生深重的煩惱、和因煩惱而玷污的污垢,意思是將大悲甘露灑向人間,為世人造福。

3.釋迦牟尼銅坐像(圖3),明代,通高196厘米。釋迦牟尼螺發,顆粒突起,雙目低垂,大耳垂肩,嘴角微微翹起,面容祥和平靜。身著對襟袈裟,前胸袒露,內著僧祗支,衣紋貼體,線條具體而清晰。胸前有“卍”字符,“卍”字是一種符號標志,又作萬字、卍字,意譯為吉祥海云,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種好之一,一切諸佛都有此德相,視為功德圓滿、吉祥云海之義,此為顯現于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雙手自然下垂,左手置于右手上,結跏跌坐于雙層座上,第一層仰蓮狀,周圍飾上下兩圈小佛像,中間支柱,下方為第二層座,雕刻精美。該造像體型碩大,保存完好。

4.水月觀音菩薩銅造像(圖4),明代,通高164、通寬92、厚58厘米。此像頭戴寶冠,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胸前及衣裙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身穿天衣,下身著長裙,裙邊紋飾精美,線條流暢,右腿支起,踏于巖石上,右臂放于右膝上,左腿下垂,呈游戲坐姿,眼前仿佛一池清水,靜看水中之月。水月觀音是三十三觀音之一,由于此尊觀音之形象,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的相應化身。

5.漢白玉雕大勢至菩薩(圖5),明代,通高146厘米。該造像頭戴花冠,身著褒衣,胸佩瓔珞,手捧寶蓮,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其上刻有年份(永樂七年)和大勢至菩薩名號,原在輝縣白云寺供奉,當地俗稱為“玉石奶奶”。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或“阿彌陀三尊”,極少單獨供奉。大勢至菩薩能夠給眾生智慧之光,使眾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事業有成,佛光永照,化煞化兇,吉祥如意。大勢至菩薩造像,手持法器多是以蓮花為主,亦多是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寶瓶。

6.鎏金忿怒金剛銅造像(圖6),明代,通高10.5厘米。此尊忿怒金剛發髻如火,面生三目,圓睜怒視,神態忿怒。身體壯實,四肢粗短,圓腹,顯現出大無畏、大忿怒之面相。全身袒露,胸前掛項鏈瓔珞,手腕、上臂、腳踝處皆有釧飾。右手持金剛杵,左手于胸前結期克印。忿怒金剛為蓮花生大師的八種變化身之一,據傳在不丹王國附近有很多危害眾生之邪神惡鬼和毀壞佛法制造障礙之眾。而蓮師為降服一切邪惡眾生,變現此忿怒本尊,此時蓮師之名號為“忿怒金剛”。

7.木雕斷四臂菩薩造像(圖7),清代,通高40厘米。此尊造像頭戴五花冠,頭頂結高發髻,耳側有繒帶飄卷,面形圓潤,神態安詳,五官刻畫生動寫實。寬肩束腰,結構勻稱,姿態自然挺拔。上身雙肩著帔帛,雖四臂已斷,斷臂處依然可見精細的臂釧裝飾。雙足結跏趺坐,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胸前及腰帶下綴有連珠式瓔珞,裝飾華美,是一件藝術水平較高的木雕作品。

8.鎏金文殊銅造像(圖8),清代,通高27.1厘米。文殊菩薩頭戴五佛寶冠,面相方圓,眉眼細長,神態沉靜,耳垂環珰,寬肩細腰,造型優美。上身袒露,胸前披飾華麗的瓔珞。下身著長裙,右腿曲盤,左腳垂踏,通體鎏金,半跏趺坐于狻猊(或曰青獅)背上,狻猊背披棉墊,呈俯臥狀。文殊菩薩,乃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因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佛教中認為,常修持文殊菩薩像,可增長智能,辯才無礙,口演妙法,了知諸法真實義。清代皇帝被視為文殊菩薩的轉世化身,故文殊菩薩的造像在清宮中較為常見,用來頌揚帝王如佛陀在世護持人間。

9.鎏金普賢銅造像(圖9),清代,通高27.2厘米。普賢菩薩頭戴五佛寶冠,面相方圓,眉眼細長,神態沉靜,耳垂環珰,寬肩細腰,造型優美。上身袒露,胸前披飾華麗的瓔珞。下身著長裙,左腿曲盤,右腳垂踏,通體鎏金,善跏趺坐,安住于白象上。普賢菩薩也稱為普賢大士,象征著理德、行德,與象征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普賢菩薩的坐騎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有無量功德、添福添壽、保佑人一切順利如意的寓意,在民間信奉者頗眾。

10.護法韋陀銅立像(圖10),清代,通高122厘米。此立像頭戴高盔,面頰圓腴,相容堅毅而謙恭,其雙手于胸前結禮供印。身著戰甲,飄帶在肩后上揚,飄逸若背光,下著戰裙,足登戰靴,姿態雄健有力,面部表情含威不露,使人敬畏。下承方形臺座。韋陀菩薩又稱韋陀天,以行走如飛著稱,是佛教的護法神祇,護衛僧眾。

猜你喜歡
文殊瓔珞觀音
離婚吧,霍先生
離婚吧,霍先生
觀音送子圖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造像
瓔珞:聚八方珍寶,飾流光仙裳
一串紅瓔珞
雨中的人
自己的觀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