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亞城市化進程中本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認識

2019-10-21 05:17姜現甲王秋娜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關鍵詞:本土文化全域旅游城市化

姜現甲 王秋娜

摘要:旅游業在三亞本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一度充當主力軍的作用,這既是三亞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三亞城市化進程中文化保護傳承的現狀問題。旅游業對三亞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實景展示和文化傳播受眾面上存在優勢,但也存在符號表皮化、拼貼化、隨意性等文化浮表現象。隨著三亞城市化進程中文博場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游客文化原真性意識提高和全域旅游業態的興起,也對三亞開展本土文化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進程與本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在實現文化原真性保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上具有意義。

關鍵詞:城市化;本土文化;原真性;全域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319-02

1 文化資源的圈地化開發

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往往與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相生相成,開發地區旅游資源要處理好地區優勢資源和待開發資源的關系。發展旅游業是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指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能夠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和使游客開展旅游活動的各種事物與因素的總和?!盵2]隨著各地對發展旅游業的重視,旅游業之間的競爭也開始加劇,如何更好地挖掘本地區的優勢資源,產生“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特優勢,如何更好地滿足游客消費者的心理期待等問題擺在人們面前。隨著地域本土文化保護工作的發展,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成為地方發展旅游業的首選,如何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旅游要素,如何將承載著地區傳統精神和物質轉化為旅游資源,也成為文化研究和旅游行業學者的共同話題。從旅游資源的角度說,重視并挖掘三亞的地區文化資源,不僅能夠提高三亞本土文化的認知度和傳播度,也能夠進一步拓展三亞旅游業發展的空間。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是構成中國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支撐,這也是很多地區發展本地旅游業常見的資源開發模式,三亞也概莫能外。

三亞的歷史文化著名的有舊石器時代中國最南端的落筆洞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海棠灣英墩貝丘遺址等考古文化、鹿回頭愛情神話傳說、冼夫人、鑒真等歷史人物故事以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節點的商貿文化交流等。海棠灣的大型原創音樂制作《海棠秀》是三亞較早以演藝的形式打造三亞傳統文化的節目,是對海棠灣千年愛情傳說海棠姑娘愛情故事的音樂劇演繹。盡管該演出沒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明顯是著力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實現商業成功的是三亞宋城千古情,在三亞宋城千古情景區以演藝的方式呈現了三亞久遠且豐富的歷史文化,可以說對三亞歷史文化的挖掘上,三亞宋城千古情的地域文化開發模式是成功的,既向游客展示了三亞的地域歷史文化,也實現了景區的經濟效益。與之一脈相承的是2018年“紅色娘子軍”三亞大型實景演出項目首演,成為海南推進紅色旅游文化的一個主題實踐。如何讓游客白天聽潮戲海,晚上又不失單調,無處可去,打造舞臺演藝節目,將歷史文化搬上舞臺是成為文化資源開發的可行性路徑,通過挖掘地域文化資源,讓游客從三亞歷史的感知中獲得對三亞旅游體驗的獨特性。

2 文化保護傳承的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也稱為真實性、本真性,“20世紀60年代‘本真性被引人遺產保護領域,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達成理解和共識。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本真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提出‘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豁椢幕z產的本真性是來自原初的可以留傳的一切之整體,從物質形態上的持續、文化環境的‘本體真實到它的歷史見證性?!盵3]文化原真性原則就是要處理好文化演藝與演繹文化的關系,這是處理二者關系的一個前提條件和基礎。過度的演繹就有失真的危險,通過一些聲光影電效果打造的感官快感不能生成審美的愉悅,審美愉悅感的產生是在感官快感基礎上引發的深層次感受,本質上是對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二者是一個持續性和層次性的關系,演繹的適度和限度最終要回到文化的長度和深度層面上來,這應該是地域文化資源開發應有的態度,也是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有效的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傳承是一個互為表里的結構形態,不否認文化演藝的作用,但是文化演藝要向游客呈現出的是三亞文化的深度和厚度,這就涉及讓游客產生對三亞文化的情感共鳴,不要讓游客以為這就是演出來的,不真實的,總有一種“出戲”的感受,真實性就成為文化演藝開發上要考慮的因素。

為什么游客會產生一種真而不足,假而有余的判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游客是花錢買消費的,好玩有趣,獲得一定的感官體驗和刺激似乎就可以了,而真實的東西應該去博物館看(目前三亞還沒有建設文博場館),實際上也就形成了游客和開發商之間的惡性循環,開發商不關注真實性,游客也有對不真實認識的心理預期,做文化旅游,就要對文化傳承做出考慮,可見開發商在有意識地使用地方文化資源,卻沒有秉承文化的傳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資源圈地化開發和追求市場效益的矛盾。要想了解三亞的歷史文化,就只能買票去景點當中看,作為文化資源開發的地方歷史文化成為一種市場行為,文化傳承與傳播并不對受眾設置門檻,文化傳承追求更多更廣的受眾面和傳播效應,這就形成了對文化受眾熱人為的群體劃分,這在根本上不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如何讓文化跳出圈地,讓文化不再是圈養的文化,實現從“一枝紅杏出墻來”到紅杏遍地開的旅游景觀空間格局。這也是全域旅游對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所提出的新問題。

3 全域旅游與城市化的協同發展對本土文化資源開發的意義

全域旅游是在傳統景點、景區旅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全民旅游、自駕游等新問題的出現提出的新的旅游模式,也是應對當前旅游業發展的現狀提出的發展策略,“當前,旅游業發展已進入全民旅游和以個人游、自助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要求我們對旅游發展戰略進行再定位。在景點旅游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有的甚至是沖突的,造成景點景區內外‘兩重天。全域旅游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將一個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盵4]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從景點景區走出來,以三亞景區城區化的路徑打造三亞城區景區化的文化空間格局,形成處處是景觀的文化空間格局。景區城區化就是全域旅游發展要結合三亞城市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僅讓旅游消費者受惠,還要讓三亞居民受惠,成為提升三亞居民生活品質的抓手,這對三亞城市化進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全社會、全部門、全游客等角度推進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在要素利用上要重視當地居民作為吸引力載體的作用?!盵5]將三亞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的景區來打造,就不只是旅游部門的事情,需要政府各個部門齊抓共管,比如三亞作為全國第一個“雙修”試點城市,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工作,就涉及三亞各職能部門協同推進,共同參與。而在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也正是地方文化進入三亞城市化的過程。

在城市化與地域文化上,城市化的進程是各種文化要素互相融合和衍生的過程,城市化的過程也是文化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都是整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環節,城市及其發展過程中成為承載各種文化的舞臺,城市成為文化的容器,“城市這個環境可以促使人類文明的生產物不斷增多、不斷豐富。城市這個環境也會促使人類經驗不斷化育出生命含義的符號和象征,化育出人類的各種行為模式,化育出有序化的體制、制度。城市這個環境可以集中展現人類文明的全部重要意義;同樣城市這個環境,也讓各民族各時期的時令慶典和儀節活動,綻放成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歷史事件和戲劇性場面,映現出一個全新的而又有自主意識的人類社會?!盵6]這是我們放眼整個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待城市及其發展過程中對歷史文化的承載作用,當地域文化遇到城市的發展,為我們認識客觀認識二者的一個立場。不可否認,我們還往往從全球化和地域化、民族化相對應的視角看待城市化進程對地域文化的破壞。

城市化代表的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和地域化相對應的關系,城市化進程也往往意味著對本土文化的破壞過程,正是在這種認識上的對應關系中,既有對城市化趨勢的不可逆轉的認識,也就有了對地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要求。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承需要轉換為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層面上加以認識,將地域文化作為一種資源,開發及消費就成為一種市場行為,也就說文化保護與傳承需要借重利用和開發的手段,在很多地方就成為發展旅游業的替代詞了。不得不說,文化保護與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國民的文化自覺,在這樣一種現狀下,以資源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讓文化走入市場,進入產業,文化可以包裝,可以營銷,不失為一種措施。三亞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全域旅游是相對應于景點景區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擴展,實際上是傳統景點景區的放大版,主要還是基于旅游業的發展考慮的,如何讓三亞本土文化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成為三亞的城市文化,讓民間情境產生的本土文化再回到民間,這也成為文化的活態傳承問題。

三亞在對待地域文化的傳承方式上,就已經是融入全球化的體現。但三亞有它的獨特之處,全國很多地方發展文化旅游業是處于經濟發展的考慮,旅游業對他們來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措施,而對三亞來說,雖然同樣可以促進三亞的經濟社會發展,但是三亞作為知名旅游城市,這個招牌本身就有強大的吸引游客的能力,這就需要三亞要以旅游業助推地方文化的發展和城市文化的形成,并非像其他地方將地方文化的開發作為旅游業態生成的手段,三亞在處理旅游業和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關系上,要有這樣的境界。進而如何實現從文化資源的開發運用→旅游景觀形成→全域文化旅游→文化傳承這樣一種漸進的關系,讓文化反哺旅游業的過程中,使得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目的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關系上來,與其說在旅游業上,不如說在三亞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成為一個看待三亞城市文化的生成與建構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雒樹剛.文旅融合讓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EB/OL]. https://www.mct.gov.cn/.

[2] 畢華.旅游資源學[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2.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23-324.

[4]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6-03-04.

[5] 厲新建.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J].人文地理,2013(6).

[6]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 宋俊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通聯編輯:李雅琪】

猜你喜歡
本土文化全域旅游城市化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教學設計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提升語文綜合課的教學效果
管窺高中英語教學問題及解決措施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范式
反觀中國電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基于全域旅游產業集群背景下的旅游專業群建設思考
活用教材,讓學生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