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醫學家族“張一帖”傳承鏈

2019-10-21 16:36韓文獻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張氏新安名醫

在我國傳統醫學的歷史上,新安醫學也曾多次占據傳統醫學的主導地位。新安醫學依托于新安江上游六地為核心區域,發源于宋,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有文獻記載的新安醫家有900多位,其中擔任御醫和醫官的大約有60余人,新安醫家汪機、吳謙更是分別被贊譽為明、清兩朝四大醫家之一。歷代醫學專著、論述達到800余部 例如,徐春圃所著的《古今醫統大全》、程文囿 所著的《醫述》,皆被列為“中國十大古代醫著”。新安醫家之眾,新安醫學影響之大,在全國各地醫學文化中,堪稱第一。

其中家族傳承一直是新安醫學的重要傳承方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家族鏈。在徽州地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便是最經典的家訓。自宋以來,家傳醫學傳3代乃至15代甚至30多代的醫學家族共有63家,有文獻記載的名醫多達300余位,這些名醫世家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僅歙縣就有傳承25代800余年的“醫博世家”黃氏婦科,鄭村“南園、西園喉科”、蜀口曹氏外科等名醫世家,其中,傳承至今已有16代的歙縣定潭張一帖內科,可謂是新安醫學家族的典型代表。

1、是“張一貼”還是“張一帖”?

最初知道“張一帖”,也是聽朋友說起“張一帖”這個詞,當時我也沒注意將之聽成了“張一貼”,顧名思義之下還以為是一種祖傳配方的神奇膏藥。后來通過實地考察我發現“張一帖”其實是“張一帖內科”,不是一貼包治百病的膏藥“張一貼”,而是新安醫學領域傳承至今的內科診療技術,因為張氏辨癥精、用藥靈,往往用一劑藥便盡去沉疴,受惠病患遂將之譽為“張一帖”。

2、新安名醫“張一帖”的起源

唐朝末年,中原士族張氏先祖為躲避戰亂率領族人遷徙至新安,北宋人張擴,乃是中原士族張氏后裔,從小就喜歡學醫,曾師從名醫龐安時和王樸,醫名鼎盛,以脈法著稱,尤以療治傷寒見長,當時包括蔡京等在內的高官名流有許多人都請他治病,對其醫術推崇備至。張擴亦因醫術高超而被委任承務郎一職。張擴三代有五人行醫,在當時也可以看做是醫道世家,其弟張揮,其子張師孟以及張揮之孫張杲皆是當世名醫,活人無算。張擴畢生所著《醫說》一書亦是享譽中國,擁有極高的學習參考價值。

張擴后裔張守仁繼承家學在明代嘉靖年間得“張一帖”之名,張守仁(1550年~1598年) ,字立仁。為人淳厚,善濟貧寒,明嘉靖、萬歷年間以醫術鳴世。張守仁之父亦以醫為業,然名聲不響。張守仁自幼隨父習醫,略有長成之后由其父派往各地游學,在游學期間張守仁不忘學習,時刻攜帶《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多部醫書不離左右,得暇便沉浸學習,醫術大有進境。張守仁一生最具影響的成就就是創研出了一種別名叫“十八羅漢”散的藥劑,號稱“張一帖末藥”,在張守仁開創研究“十八羅漢”散的過程中還發生過一個神奇的故事,說是因為張守仁不僅醫術高超,而且為人淳樸敦厚,樂濟貧困,常年在自家藥店門前搭棚,夏施以藥茶、冬施以姜湯,張的醫德醫術在新安地區廣為流傳。后來一位“異人”聽過張的事跡后,想試探張的真正品格,有一次在張到山里采藥時,假扮乞丐裝成肚子疼痛的樣子,張給他把脈發現沒有病兆,但“乞丐”卻依然一副疼痛無法忍受的樣子,張只好把他背回家中,悉心照顧。小住幾日后,這位“異人”發現張真的是懸壺濟世得良醫,便留下藥方一張和拐杖一根不辭而別。這時候,張守仁才知道這“乞丐”原來是也位杏林高手,扮成乞丐其實是為測試張的醫德醫術(今歙縣定潭“張一帖”診所依然保留據傳為異人所贈的“末藥龕”、“仙人拐”) ,由此張守仁醫技大進。當時,百姓多困苦, 屢有因饑寒、勞累所迫而致昏厥者。張守仁雖日夜救治不輟, 但終因病患眾多而未能盡救,張守仁遂以“異人”所留藥方為藍本, 并窮究醫理, 博采眾家,歷經30多年驗證,終于創研出一種粉狀藥劑——“末藥”。此藥是由18味藥材構成,別號“18羅漢”,有疏風散寒, 理氣和營,健胃寬中,滲濕利水之療效,尤適于醫治勞力傷寒,腸胃疾病等。并因張守仁對諸多內科疑難重癥、雜病治療效果極佳,所以當時受到治療的四方民眾譽之為“張一帖”,意為疑難病癥,得張氏驗方一帖 (一劑) 即可痊愈。

3、“張一帖”歷代傳承人

自張守仁始,張家世代專攻醫道,祖傳末藥以及其它藥方也隨之世代相傳,并且有所精進。據其家譜、史料記載,張守仁之后的13代傳人如下:

張鳳詔(1576年~1643年) ,字以揮,張守仁次子。張賡虞 (生于1602年, 卒于清康熙年間,具體年月失考) , 字元良。張康榮 (1640~1703年) ,字光復,初字光禮。張靈漢(1663~1731年) ,字大繼。張錫 (具體生卒年月不詳,行醫于清雍正、乾隆年間) ,字世苕。張進德 (1730~1788年) ,字文著。張魁壽 (1756~1818年) ,字承懷。張覺之 (1798~1866年) , 字啟銓。張秋林 (1823~1890年) ,字志謂。張春太 (1846~1912年) ,字昌佩。張景余 (1884~1948年) , 字安全。張根桂 (1908~1957年) ,又名耀彩,字祥森。

以上第二代至十三代傳承人離現代較為久遠就不再敘述了,接下來的十四代傳人就比較有意思了,十四代打破了往常一代一人以及傳子不傳女的慣例,傳承人是李濟仁、張舜華夫婦二人。

張舜華、李濟仁皆為當代著名中醫專家。李濟仁由儒入醫, 原為徽州中醫界之青年翹楚,在醫學上頗有見地, 深受張根桂嘉賞。遂予以教導, 漸漸互相切磋, 然后再結翁婿之誼。李濟仁對于痹病、痿病、肝、腎疾患、淋濁癥、心病等疑難病證以及婦科疾病等, 其診斷之精準、治療之迅捷, 俱稱大家。同時出版專著10余部, 主持的科研課題多次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省高??萍歼M步二等獎等。李濟仁現任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為國務院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中國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學會“五老”之 一、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省新安醫學會名譽會長等。1991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到這里我們就有一個疑問: 張一帖內科是新安張氏的家學傳承, 可是為什么張一帖家族卻出現姓李的“國醫大師” 李濟仁? 通過了解, 一個“張冠李戴”的家族故事便慢慢浮出水面

這個故事, 還是要從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張根桂說起。

張根桂青年聞達于鄉里, 中年更是醫名遠播, 事業上一帆風順。但在子嗣上, 他卻有點遺憾, 雖有兒有女, 可兒子是獨苗, 在那個年代卻算是子嗣不旺。他很疼愛獨子, 因為祖傳的張氏醫學就指望這唯一的男丁綿延后世了。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 膝下獨子竟意外夭折了! 張根桂痛徹心扉。整天唉聲嘆氣: 張一帖要斷了! 按照家規,張氏醫學是傳男不傳女的, 怎么辦呢?

次女張舜華當年只有12歲,她看父親茶飯不思, 就向父親表達了學醫的愿望, 卻遭到父親的嚴厲拒絕。因為在老輩人的觀念里,女兒是要出嫁的, 是別人家的人。張根桂認為,張氏醫學絕不能在自己這一代外流! 外流,就意味著對祖先的不孝。

被拒絕后的張舜華卻矢志彌堅,她偷偷地學、偷偷地記。她陪父親出診, 因為家規不許說話, 她就一聲不吭,以致很多外地人都以為她是啞巴。一開始她只能在張根桂診治病人時在旁邊窺視, 用心偷學望、聞、問、切的每一個細節與過程,悉心記憶病名、癥狀,然后拿出家藏的古籍醫案認真對照,悉心揣摩。在閑暇時, 還一個人跑上山去對照父親所采的藥材標本識藥、采藥、配藥。

張舜華在定潭有個外號叫“孝女香”,因為她對父親總是百依百順, 極盡孝道。有一回張根桂出診之后在外因郁悶飲酒,歸家時醉倒在路邊,當時已是深夜, 張舜華用瘦弱的身體背著父親一步一步走回家。到家時天已發亮,張舜華渾身被汗浸濕。但這樣的孝順并沒有感動父親, 張根桂發覺女兒偷學后, 厲聲道:“我不能讓張一帖姓外姓! 你要學可以,要么終身不嫁, 要么招上門女婿, 生個兒子要姓張?!睆埶慈A答應了。

因為后繼無人,又因為女兒的至誠至孝,張根桂終于改變了想法,將家傳醫學及個人臨癥經驗盡數教授。張舜華僅僅隨父學習了4 年,到16歲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大夫。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 1931年冬出生于安徽黃山。少年時期, 李濟仁發現戰亂中的老百姓深受病痛之苦,便立志要重振醫道、 救人濟世。當時有種說法“天下名醫出新安”,李濟仁于是遍訪名師,不到20 歲就開始獨立行醫, 并且在當地亦是小有名氣。

張舜華和李濟仁是在出診路上相遇的。他們的長子張其成曾經這樣敘述父母的相遇:“母親和父親的第一次相見,是在出診路上的一棵大樟樹下,當時兩人都已經知曉對方,但沒見過面。母親至今還清晰記得第一次見面的情景,父親穿著白襯衫、白球鞋。相互交談了幾句,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這一相遇,于是便成就了一段佳話。

李濟仁說,那個時候我們那個地方,半夜三更的時候,有人提著燈籠,打著火把去趕定潭。我那個時候就知道了,定譚有個名醫張根桂, 他名氣高。于是李濟仁決定毛遂自薦,前往定譚張根桂家拜師求學。

到了定潭張家,李濟仁發覺來張家看病的人特別多,就默默站立一旁觀察,他發現張根桂看病方法少見, 用藥也非同一般, 。等病人散了,天也已經晚了。張根桂看到立在一旁的李濟仁,就問他到這里來干什么,李濟仁說明來意。張根桂對李濟仁也早有耳聞,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有一天張根桂對李濟仁說,你既然要學,就要下苦功。這就算默許他為徒弟了。

于是, 李濟仁繼張舜華之后, 成為張根桂正式學徒。 再后來,李濟仁就成了張一帖家族的上門女婿,承接了張根桂的衣缽。

至1957年,不到50歲的張根桂因長年抑郁致疾,英年早逝。 一年后,李濟仁與張舜華的長子出生,按照結婚時的約定, 第一個男孩子姓張,名字叫“張其棖”,這個“棖”字,是半張半李??蛇@個字一般人都不認識, 后來我就改為“成”,音沒有變,字變了。張其成繼承家學取得了很多成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同時也是著名國學專家。這就是“張冠李戴”的故事。兩位老人李濟仁和張舜華共同承擔起了張氏醫學傳承的重任, 成為新安張一帖內科第十四代傳人。

張舜華、李濟仁育有四子一女,其中三子一女皆傳承“張一帖”之家學,從事醫學相關專業的科研、臨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二老的長子張其成 (棖) 隨從母姓遂張根桂之愿望?,F徽州歙縣定潭也仍有“世傳張一帖診所”普濟世人。而周邊民間至今廣為流傳的“趕定潭”一語, 則道出了400余年來新安名醫“張一帖”昌盛不衰之景況。

在當今醫壇, 淵源如此之深、傳代如此之久、成就如此之著的世傳名醫已屬較為罕見。祖國醫學、醫學流派曾頗多以這種形式為建構之一, 因而“張一帖”的研究意義亦頗為重要。本文僅為源流傳承考略, 更多的、有價值的研究有待循此進入,若有發現, 并非一家一族之幸也。

作者簡介:韓文獻(1990—),性別 男,民族 漢,籍貫 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 法學。

猜你喜歡
張氏新安名醫
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等數學教學創新與實踐
清河縣檔案館館藏文化特色檔案又添新品
昨夜星辰
弧度制教學課例
容身之處
五禽戲
諱疾忌醫
“妻管嚴”沈括
綢緞莊命案
名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