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共育·行動

2019-10-30 03:17宋梅劉婷
江蘇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關鍵詞:場域

宋梅 劉婷

摘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面對學校、家庭和社會等不同場域之間教育價值割裂的現象,通過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和虛擬四大場域,搭建促進兒童品格發展的共育平臺,探索出“星爸在場、閱讀銀行、研學體驗”等融合聯動的十大共育行動,形成全員育人的格局,明晰了促進兒童品格培育和提升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協同共育;場域;品格提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7A-0037-04

一、場域視野下兒童品格提升項目的提出

一是基于品格培養存在的問題。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兒童成長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兒童教育上都肩負有重要的責任。但是具體實踐中,兒童品格培養的特定空間往往局限于學校,局限于碎片化、單一化的主題活動,缺乏融合的、聚焦的、系統的、多元的兒童品格教育,尚未形成體現場域共育價值的教育合力,不利于兒童完整人格的培養。

二是源自場域理論帶來的啟示。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面對學校、家庭和社會等不同場域之間教育價值割裂的現象,社會學中的“場域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宏闊的思考,對場域內的獨立性和場域間的關聯性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不同場域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價值聯系等問題?!皥鲇蚶碚摗苯o我們的啟發是:應當將兒童品格培養納入兒童生活的所有場域之中,在學校場域、家庭場域、社會場域乃至虛擬場域中呼喚 “協同”與“共育”,實現對兒童品格的浸潤和提升。

三是開展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生生協作、師生互動、家校聯合的“小能豆云學園”在線資源庫建設,“家校合作進行家庭美德教育的實踐研究”“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等課題研究,初步探索了于場域視野促進學生品格提升的實踐路徑。2016年2月,學校承辦了中宣部、全國婦聯召開的“最美家庭講好家訓”巡講工作經驗交流會。學校對“家文化”的挖掘傳承、課程的開發實施,以及學生好家風自主探究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贊譽。這為學校對協同育人的研究與探索奠定了基礎。

二、場域視野下兒童品格提升行動的理解與架構

(一)對場域的理解

場域理論研究專家布迪厄,對場域的定義是“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1],既包括相應的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從教育的角度理解“場域”,則是由特定的教育行為者相互關系網絡中所表現的各種社會力量和不同因素的綜合體,主要包括學校場域、家庭場域、社會場域和虛擬場域等。場域理論為項目明確了方向,那便是“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從不同場域探索教育關系以及各種要素之間的整合聯動,以發揮最大教育效益”。

(二)對品格培養的理解

品格在《辭?!分械尼屃x是品行和風格。品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它決定了這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模式。因此,兒童品格培養應植根于兒童生活的完整世界,從兒童生活出發,將不同生活場域的教育功能與作用融合聯動,強調學校場域與其他場域之間的關系的協同與共育。

(三)場域與項目的架構

在場域理論視野下,我們構建了四個塊面的場域:

1.體驗式學校場域。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授人以知識、技能,其深層意義是使人成為人,引導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諧的境界。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苯逃褪亲鹬厣男枰?,完善生命的發展,實現生命的意義的活動。學校場域是兒童品格養成、生命成長的生活世界,因此學校場域建設要凸顯生命教育理念,尊重生命成長規律,注重學生的生命體驗,朝向純真美好的童心,搭建平臺、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綻放品格之花。

2.浸入式家庭場域。德性養成中,家庭的缺席,使得學校教育成了隔絕的孤島,在價值的沖突和消解中,讓兒童變得無所適從。割斷家庭的臍帶,兒童就有如離水的魚兒,被焦慮、陌生、厭煩所包裹,這無疑不利于德性的養成。倡建浸入式家庭場域,就是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讓家庭成為兒童品格培養的重要陣地。

3.融合式社會場域。改變育人的樣態,從傳統的封閉空間走向生活世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進行思維性的道德規范認知,而是依托生活,采用生活的內容作為品格培養的主題與素材,打開教室之門,讓品格培養和社會融通。

4.交互式虛擬場域?;ヂ摼W的出現和普及,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基于互聯網的虛擬社區作為現實場域的補充形態,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網絡的社會化生存,成了育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利用互聯網的無邊界、多元性特征,搭建聯動式虛擬場域,尤其是家校網絡平臺建設,可以為兒童品格養成提供更豐富的教育滋養。

三、場域視野下兒童品格提升的實踐行動

兒童品格提升離不開自身豐富的體驗、感悟和思辨,因此兒童品格提升的實踐路徑是基于不同場域的共育行動。每個場域中的行動自成體系,同時又相互融合、相互勾連,形成一個融通的整體(見圖1)。

(一)基于家庭場域的行動

從外部形態上看,“家庭就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團體”[2]。從內部結構上看,“家庭中存在多種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是主體”[3]。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雙向互動中產生。因此,在家庭場域中提升兒童品德,應該把握主體間性,促進親子關系良性互動。

1.平和媽媽行動。媽媽是家庭的靈魂,媽媽情緒的平和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媽媽過多的消極情緒(焦慮、抑郁和易怒)與積極的教養(擁抱,稱贊)呈負相關,與消極的教養(威脅,貶低)呈正相關[4]。一個不吼不叫、溫和堅定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此,在家校協同共育中,學校應該引導媽媽們認識到平和情緒的重要性,認識大吼大叫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讓媽媽們理解大吼大叫、嘮叨指責等情緒表達方式對孩子的傷害。學校以家長學校為載體,圍繞“平和媽媽成長”專題,開設“學會洞悉孩子的心理”“平和媽媽情緒的管理”“怎樣與孩子有效溝通”“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等主題課程或論壇,分析媽媽大吼大叫的深層原因,為做溫和堅定的媽媽提供策略。

2.星爸在場行動。目前,“父親缺席”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實質也是男性文化在兒童教育中的整體淡化。父親的陪伴對于兒童品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父親角色的回歸為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擔當提出了課題?!皩ふ腋赖男前帧笔菍W?!靶前衷趫觥毙袆拥闹匾e措?!伴喿x星爸”“運動星爸”“廚神星爸”和“研學星爸”的評選以及故事分享,帶動著越來越多的父親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性。通過開展“我和老爸看世界”“爸爸帶我去過的地方”等主題研學旅行,經典的父愛主題電影推薦,父子之間的親子閱讀,父子運動等豐富的活動,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共性問題,讓父親的力量在兒童品格提升中充分發揮正向的作用。

3.你好清晨行動。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兒童品格培養的根基。目前兒童睡眠不足及不重視吃早飯的現象比較普遍。早睡、早起、吃早飯是人保持身體健康必須遵守的生活習慣,應該從孩童時期開始培養?!拔液驮绮徒慌笥选薄皶駮裎壹业脑绮汀薄霸绮偷暮侠泶钆洹薄拔液桶謰屢黄鸪颗堋钡戎黝}活動都是推進行動的有效舉措。

(二)基于學校場域的行動

學校是兒童品格培養的重要場域。 杜威說:“一切浪費都是由于學校和現實隔離開來?!弊杂?、平等、仁愛、互助等都可以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化著每一個兒童的心靈[5]。在學校場域中,教師影響、課堂教學、學生活動等都是形成和鞏固學生品格的重要路徑。

1.先生歸來行動。渡人,更要渡己。提升兒童品格,需要我們對教師角色、教師內涵、教師氣質重新定位。教師不僅用教材教學生,更是在用自己的學養、品格乃至整個生命去帶動濡染學生。學校通過尋根青小文化、對話青小前賢、研修先生課程等活動,引導教師正觀、修德、煉心、游藝,讓先生歸來,讓更深摯的先生情懷去引領兒童生長。

2.圓融課堂行動。思想品德課堂是兒童品格培養的重要場域。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缺乏學校、家庭、社區等相關場域之間的共生狀態及相互作用[6]?!皥A融”原是佛教用語,是指破除偏執、圓滿融通[7]。開放圓融的思想品德課堂,具有開放靈動、和諧民主的特質,引導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打破育人場域的隔絕性,強調場域的“共生”關系,引導兒童學會拓展、轉換自己的生活視域,學會用道德的眼光審視生活、反思生活、改變生活。通過“親歷體驗—認知感悟—內化生成—外化踐行”的課堂教學邏輯,整合教育資源。

3.閱讀銀行行動。一是“潤澤童心”學生閱讀。學校為學生推薦階段性閱讀書目,通過閱讀存折的形式,由學生、教師、家長每天記錄閱讀的痕跡。同時,通過讀書課、讀書節、學生自編書大賽等,讓讀書指向學生的生命成長。二是“呵護童心”教師閱讀。學校為教師設立文心書吧,并通過書友會、教師博客、書香年級組評選等形式,喚醒教師的閱讀熱情。三是“共守童心”家長閱讀。學校通過讀書家長會、親子故事會、故事媽媽進課堂等形式,喚醒家長的讀書熱情?!伴喿x銀行”行動以閱讀來勾連兒童、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成長,以書香來浸潤兒童品格提升的場域。

4.班班有戲行動?!鞍喟嘤袘颉毙袆邮菍W校每個班級依次參與、輪流展示的活動,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展現自我、表達自我的舞臺。每周一集體晨會上,負責展示的班級會通過朗誦、情景劇等形式,圍繞“尊老愛老、文明和諧、勤儉節約”等主題,在全校同學面前進行展示。策劃、編排、主持、劇務等均是由學生完成。在建構短劇、角色扮演中,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得到統一與協調發展。此外,很多班級的“班班有戲”行動還有家長參與其中,以一個班級行動,聯結學校和家庭。

(三)基于社會場域的行動

品格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的育人活動,對于兒童自主發展、責任擔當等品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研學體驗行動。學校借助教育基地、旅游景點,建立常態化的研學體驗合作單位,充分發揮和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實踐育人的合力,實現兒童品格培養的開放與融通。通過“爭做家鄉小導游”“我做小小講解員”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讀懂家鄉表情,培養家鄉情思。學校把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為法治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舉行模擬法庭、參觀學習等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暑假“菁菁看世界”國際研學體驗活動,使兒童獲得最直接的國際理解教育。

2.社會實踐行動。學校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對國家、民族、社區及其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關心社會,并積極適應社會、服務社會。例如每逢寒暑假,學校都會組織“爭做家鄉環保小衛士”系列環?;顒?,引導學生參與“爭做云龍湖小湖長”“保護故黃河”“社區垃圾分類調研”等活動。再如,學校每年六一組織學生進行“閱讀點燈,微行大愛”的愛心義賣活動,所籌善款用于為邳州邢樓鎮向日葵讀書點增加圖書。在為農村留守兒童捐贈圖書、牽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道德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得到培養。

(四)基于虛擬場域的行動

在“互聯網+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推進“小能豆云學園”資源庫建設,構建家校協同共育的渠道?!靶∧芏箛鴮W經典吧、小能豆魔力樂學園、小能豆名師微課堂、小能豆童眼看世界、小能豆家長大課堂”幾個版塊內容不斷充實豐富,為兒童品格生長提供更豐富的教育滋養。

場域視野下兒童品格提升的實踐探索,遵循場域規律,一方面明晰了兒童品格提升的理念體系,另一方面建構了兒童品格提升的行動路徑。學?!皥鲇蛴隆钡挠朔妒讲粌H提高了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四大場域形塑兒童品格的實效性,也促進了兒童、家長、教師甚至社會人士品格的共同提升,并為兒童品格提升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

[2]費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0.

[3] 繆建東.家庭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7.

[4] 李燕,肖博文.父母的人格、教養行為與兒童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2):207.

[5]虞嘉琦.德育場域:兒童道德的化育之所[J].中國德育,2017(8):10.

[6]劉曉玲.場域間性:學校道德教育的困境的突圍空間[J].當代教育科學, 2017(8):83.

[7]曲虹.構建開放圓融的思想品德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3(8):11.

責任編輯:李韋

猜你喜歡
場域
老師,你會使用場域效應嗎
德育場域視域下中小學德育工作問題分析及優化建議
從個體雕塑出發看傳統雕塑中場域構建的關系與呈現
場域理論下網絡打賞現象分析
查無此人
劉曉玲:突破學校德育的場域困境
食物鏈
關于空間與場域關聯性的探討
基于“學習場域”的專業成長方式構建漫談
如何構建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成長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