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字三教

2019-11-04 12:32陳漢珍
小學教學(語文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注音教者生字

◇陳漢珍

《咕咚》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的課文。這篇課文未全文注音,部分生字也未注音,旨在引導學生猜字。

猜字是兒童識字的重要方法,譬如,看圖猜字、根據部件猜字、根據語境猜字等。但在教學中,“猜字”的價值一直被遮蔽著,在班級授課制中,這種識字法得不到重視是有原因的——一個班集體中,孩子的識字量有很大差異,總有孩子是認識這些待猜的字的,因此無法擁有集體猜測的好奇感。

《咕咚》一課中,“鹿”是生字,且是未注音的生字,編者的意圖在于指導學生掌握看圖猜字這種識字方法。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三次實踐嘗試。

第一次,教者知,學生茫然不知。

第一次教學中,教師出示帶生字的句子及插圖,問:“你們是怎么認識這個‘鹿’字的呢? ”孩子們紛紛舉手,發揮想象力,從字形開始分解,力求找出字和動物的相似之處。這是迎合教師的一種回答,其實,認識這個字的孩子,也并非用如上所述的方式來識字,大概就是見多了,或者自己也說不出是怎么認識的,課堂上的回答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提問。孩子目前并不具備這種反思和監控自己學習方法的能力。

第二次,教者知,學生假裝不知。

第一次的教學,未能體現看圖猜字的獨特價值。因此,在第二次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情境:“你現在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根本不認識這個字,怎么辦呢? ”孩子說出查字典、問老師、問父母等方法。老師一一設置障礙,如字典不在手邊,老師和父母也不在身邊,最后連拖帶拉引導孩子看圖,學生終于說出是看圖猜出字的。實際教學效果表明,教師教得太強勢,并不是孩子自己悟出來的。究其原因,這不是孩子認知中真正的“阻點”,因此學生無法投入并調動全部力量來解決。

第三次,教者知,學生真正求知。

針對第二次教學中創設“偽情境”出現的問題,我繼續思考:“怎樣讓學生真正理解看圖猜字這種識字方法呢? ”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會無意識地應用,但教學就是讓無意識的行為突顯、強化,最終成為自覺、主動、有意識的行為。

鑒于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呈現方式:出示文中句子,把“鹿”字以亂碼替代。這是什么字呢? 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有了真問題,也有了真正的求知欲,結合句意,對照插圖,學生讀出了“鹿”。此處,“鹿”字的識字指向,不是字形的辨識,而是在語境中結合插圖順利猜出的。

猜你喜歡
注音教者生字
小學數學運用信息化教學的途徑
讀兒歌識生字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生字辨識大闖關
復習生字字形的方法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音樂表演技能培養之我見
生字變身
東巴文從音補到注音式形聲字的演變
注音要準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