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經濟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產教融合探索

2019-11-11 01:46黃一鶴
現代營銷·經營版 2019年12期
關鍵詞:體制創新產教融合措施

摘 要: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與之相呼應的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是經濟飛速發展的我國,職業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總體來看我國職業教育業態全而不強、泛而不專、粗而不精。如何將我國職業教育精準對接快速發展的中國產業制造,是當前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發現,國外職業教育業態逐步升級,功能不斷完善,服務更加精準,職業教育建設向集群化、專業化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向高端化、精準化發展,職業教育運作更加地方化、多元化。我國應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從體制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精準服務等方面入手,以期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向高水平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發展;產教融合;體制創新;措施

一、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育建設向集群化、專業化發展

經濟全球客觀上的一體化趨勢、及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倒逼職業教育為適應產業集群化、專業化、智慧化發展,通過明確分工,發揮各自優勢,自發或有組織地組成集群競爭主體,以多種形式實現主體間整合與功能提升。

1.產業集群國際發展趨勢分析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不可逆轉,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及市場優勢,對發達國家產業形成巨大競爭壓力,特別是新興國家對其高科技優勢帶來挑戰,為了應對上述挑戰,德國、日本、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出臺產業集群政策和措施,確保了產業的競爭力和先進性。

各國政府組織行業協會、重點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全面查找產業現狀、研發資源、自身優勢及不足,得出研發實力強,高端精密設備、高端電子、生物工程等行業集群已初步形成,產學研三方面都有強烈合作愿望,只是缺乏相應合作機制的結論。為此出臺一系列政策,在高科技產業集群、生產型產業集群、綜合技術集群等,實施了相應政策,促進了集群深化、增強了核心競爭力。如政府引導并加強校、企、科研機構之間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融入物聯網,降低采購成本,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而獲得了對口的高素質員工,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增強了企業集群品牌號召力和認同感。

2.我國產業集群現狀分析

在我國對于產業集群認識比較泛化,將產業與產業集群混同,或將產業集群等同于主導產業,當然,產業界事實上已形成一批初具產業集群的雛形,并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一定的分量,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如紡織、航天、高鐵、船舶制造、電子、大型工程設備等。

3.產業集群決定了職業教育的走勢

職業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市場性、社會性、職業性教育行為,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是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同步且精準對接的專業群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樹立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意識。

(二)職業教育服務向高端化、精準化方向發展

隨著產業趨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必然倒逼職業教育服務向著高端化、精準化方向發展,從培訓簡單專業技能和特定能力向培養綜合職業能力轉移,這一趨勢將不可避免地促進各種課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機結合,把教學任務工作化,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目標從簡單的技術類型的訓練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全面發展轉變,總體趨勢是學科能力個性發展的趨勢與支柱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集聚特色專業群,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對口的人力資源支撐。

(三)職業教育向地方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各國政府以支柱產業為中心形成的產業集群為服務對象,對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與引導,提倡社會興辦職業教育,實行多元辦學體制,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向地方化、多元建設。

二、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分析

(一)政府把職業教育奠定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石

國家競爭力實質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發達國家政府高度重視,把職業教育納入一元化領導,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振興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優先發展職業教育,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

(二)為職業教育專門立法,國家認可度很高,與普通教育平等對待

各國政府紛紛立法,為職業教育發展保駕護航。如美國頒布實施《職業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規、法令,使得職業教育的實施有法可依,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體制、經費、地位、形式等;德國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促進法》等,奠定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基石;挪威立法給予職業教育優秀學生國家教育經費支持;澳大利亞建立了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證書體系;新加坡建立了立交橋式的職業教育體系,各證書之間可以互相銜接,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奧地利建立了職教與普教的等值機制,國家認可職業教育授予的學歷、學位與普教具有平等的地位。

(三)職業教育面向全社會,并成為終身教育。

降低門檻,面向全社會的職業教育已成為國際共識。如美國職業教育招生對象是適齡公民;加拿大規定凡公民都有資格申請入學;韓國實行“低門檻”招生,所有具有高中同等學歷的青年、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技師以及符合國家規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我國臺灣推行學校推薦、申請入學、行業推薦等多元入學方式。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決定了職業教育為終身教育。如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貼近實際,完全按照行規進行,并且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辦學方向和課程設置;美國政府在全美范圍內進行生計意識、生計探索、生計準備和生計定向等內容的持續性職業教育。

(四)職業教育注重實用性,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宗旨。

各國政府注重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強調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如德國政府立法支持校企合作辦學的“雙元制”制度。這種模式針對性強,強化學生的技能與能力培養;新加坡創建了“教育工廠”的教學模式,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

(五)嚴格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對職業教育教師職業資格要求非常嚴格,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師資的規范化。教師要獲得美國政府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必須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且有相關領域2-3年實際工作經驗;教師要獲得德國政府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必須受過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行業工齡,考試取得合格證書。為確保師資隊伍穩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教師地位與待遇都比較高,在日本從事職業教育教師的報酬比同級公務員高15%,工資逐年升級;在德國職業教育教師性質屬于國家公務員,且同級別工資最高,工資每兩年升級一次。

(六)校企互通,共同受益。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使校企互通,共同受益,企業與學校合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償,反之則增加一定的稅金。如韓國政府頒布《職業訓練法》,把產學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策略,大力推動校企合作,規定企業必須融入職業教育;德國政府將校企合作制度化,使學校和企業共同受益,從而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教融合的措施

(一)政府重視,精準立法,為職業教育保駕護航

在我國,人們的潛意識里,普遍存在重視普通教育的傾向,職業教育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并立法,使得職業教育的實施有法可依,明確職業教育的體制、經費、地位、形式等,增強國家認可度,從而獲得全社會的認可,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策保障。

(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享有平等地位。

在我國,職教和普教發展極不平衡,與我國經濟發展極不相稱。必須改變現狀,采取普教與職教兩條腿走路,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并從體制上著手,進行創新,在學歷、學位、考研、考公務員、評職稱等方面與普教享有同等待遇等。

(三)確立面向社會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確立面向全民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為所有適齡公民開辟“綠色通道”,入學資格多元化,符合條件可申請入學。

(四)職業教育服務向精準化方向發展

隨著產業趨向高端化和精準智能化發展,促使職業教育必須要花大力氣集中在高端服務、精準服務方面,也是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從培訓簡單專業技能和特定能力向培養綜合職業能力轉移,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步且精準對接,特別是與區域內以支柱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崗位群需求對接。

(五)推動校企合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缺少了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不可能得到發展,政府應為職業教育統籌考慮,包括指示,協調,立法為校企合作提供資金和優惠政策等,并落地開花結果,如給予積極與學校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企業大力度的免稅、項目支助、資金扶持,特別是改革企業與學校高素質人才不能互通的體制問題等。校企的關系是平等合作關系,政府需要飾演一個協調和整體考慮的角色,讓校企互動,形成多贏局面。

政府應制定嚴格的職業教育師資選聘標準,重視職業教育師資的規范化。例如,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且有相關領域2-3年實際工作經驗,且經過國家的專門考試取得合格證書,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為確保師資隊伍穩定,提高職業教育教師地位與待遇,工資逐年升級,無論公辦還是社會力量辦學都一視同仁,給予公務員編制。學校教師要定期到企業一線,同時,企業也必須定期派遣高級技術人員參與職業教育的教學和研究指導,從而確保企業最前沿技術能及時貫穿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

(六)體制創新,實行校企互通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

除了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產、學、研各方有合作愿望外,政府需要立法,進行體制創新,實行校企互通,從根本上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1.改革開放的力量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全面改革開放,沖破禁錮,打破“鐵飯碗”,社會生產力得到徹底解放,能量呈幾何級驚人爆發。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書寫了在新形勢下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的歷史新篇章。

2.多部門協同共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政府立法可以明確職業教育的體制、經費、地位、形式等,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但現實往往是教育部門一廂情愿推行,其他相關部門則雷聲大雨點小,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須政府牽頭,多部門協同共建,出臺相應政策并立法,對校企雙方進行控制和監督,對與學校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償,對不依靠大學培養人才的企業則增加一定的稅金,對教育水平低院校,減少或停止對其的財政支持,以此來促進企業與學校間的相互合作。并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使學校和企業相互支援、共同受益。

3.突破體制禁錮,實行校企互通

在現有體制下,校企互派人員合作,都只能是臨時性質的,不能自由流通,相互間的技術資格等級不能自動互認互通。而在發達國家,沒有職稱限制,所有職業資格證書都是統一互通的,而且人員可以自由流動,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在社會地位、薪酬福利、技術資格評定、醫療住房等予以傾斜。為職業教育統籌做考慮,安排校企合作,提供資金和優惠政策,并落地開花、結果,特別是改革企業與學校高素質人才不能互通的體制弊端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今年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人,并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報考,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湯光偉.“世界各國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對中國發展職業教育的啟示”[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

[2]趙昕等.“基于產業集群的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基本內涵與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13,(01):8.

[3]夏軍.“我國職業教育創新路徑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6,(03)30.

作者簡介:

黃一鶴(1961-),男,漢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服務業-重點物流管理、教育教改。

猜你喜歡
體制創新產教融合措施
解答排列組合問題的幾種常用措施
求函數零點個數的措施
解答高中數學問題的幾個常用措施
協同治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理論參照
遼寧國有企業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問題研究
中小企業管理模式及其體制創新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國有風險投資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