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本土化改編的局限與冀望

2019-11-15 21:34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影視學院天津300381
電影文學 2019年24期
關鍵詞:本土化內涵

張 燕(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 影視學院,天津 300381)

中國電影借由跨文化改編創作的這一方法可謂由來已久。從五四運動后廣泛借鑒和學習的“翻譯潮”,再到中國電影自主體系創設的多面性考量。借鑒外國經典電影作品,以輔助中國電影自身主體性的建構,早已成為電影行業擺脫桎梏,謀求發展的關鍵手段。但隨著我國電影自主體系建設至今,趨近于即將成型的階段,“本土化改編”似乎成為國內電影制作惰性、單一性的托詞。原作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主題內涵的持續性消解、過低的故事認同度等現象,逐漸出現在改編作品中。對此,針對本土化改編的要點,對改編型作品的局限進行剖析與推論,再以此為基準展開宏觀性思考,或可針對中國電影自主體系建構的基本要求,對本土化改編提出幾點可行的啟示性途徑。

一、電影本土化改編的重心

(一)制作傾向

制作傾向是電影創作中,決定電影內涵基調以及呈現方式的關鍵所在。一個團隊想要令作品達到怎樣的藝術價值,怎樣實現廣義范圍上的影響效果,就是這個團隊整體的制作傾向。通識性角度中,電影普遍的制作傾向是關注現實和民生,發揮電影的社會倫理價值和道德教化功能。而制作傾向的實現過程,就是利用各種各樣的情緒引導、共情調節等手段,塑造出滿載情緒體量的影片。細致一點來說,無論是利用現實元素去呈現血淋淋的現實,以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還是使用虛構文本的形式,通過創造屬于思想精神內,但不屬于現實空間內的電影空間,引導人們從虛擬中掌握承擔現實責任的方法等,這些形式的淺層意義是電影的框架,但深層含義確是制作傾向的實現過程。故而,制作傾向作為電影制作中的“出發點”,可以影響電影所有的實現方向,更能夠決定一部電影的最終調性。畢竟一部電影是原作還是改編,區別只在于從0開始或是從1開始。而要制作一部真正有價值的電影,制作傾向的預設必須合理和高端。

(二)主題內涵

主題內涵是一部電影的核心價值,是整部電影通過視覺藝術最想要傳達的思想精神,更是確認一部電影是否具有高階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的衡量標準。而電影本身的價值,同時包含主題內涵的價值和為了實現這一主題內涵,影片使用了什么樣的技術方法。本土化改編所要“借鑒”的,也在于這兩點。提到“本土化改編”,本質上就是將某一種文學體裁的作品轉變為電影文學劇本。對主體內涵的改編大多分為三類:其一是盡可能保留原著特征,只對一些人物、情節進行本土化的二次編撰。其二是在保證原著主題內涵不變的前提下,對事件和人物等內容進行大幅度本土適應性調整。其三是進行整體上的調整,包括調整主題內涵、敘事節奏以及人物形象設定等。這三種方法分別滿足于不同的“創作需求”,更代表了不同的“本土化”程度,制作團隊必須確定電影改編想要達到的效果,才能根據預期內的結果進行反推,確認最易實現和最易操作的改編方法。

(三)文化轉換

關于“文化”的定義,著名文化維度理論提出者霍夫斯泰特(Hofstadter)曾表示:“所謂‘文化’,是同一環境中人民所共有的‘共通式心理程序’?!钡拇_,無論是亞洲還是非亞洲國家,每個國家的發展過程和制度框架不同,其人民對于社會民生和人文關系的理解,都會與我國民眾的普遍認知存在一定差異。在引進的影片資源中,這種文化差異能夠帶給我國觀眾一種新奇感,這也是日韓電影和歐美電影長期在中國占領大量市場和觀眾緣的緣故。但如果是從文本改編的角度考慮,我國觀眾必不可能接受徒有中國人外表,卻滿是外國人做派的人物設定。因此,借用外國電影中的精華來塑造屬于中國的電影,就不得不對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行考量和調整。而基于雙方傳統文化和盛行文化的考慮,使用“本土化”的元素將原作中存在文化差異的部分加以替代,就是文化轉換行為。改編電影必須完成從原作到改編的文化轉換,無論是人物還是形成戲劇沖突的事件,只有符合觀眾對于“中國”的一貫印象,才能在不影響觀感之余,有效傳達真實的電影內涵。

二、中國電影本土化改編的局限

(一)制作傾向良莠不齊

從產量上看,中國屬于絕對的電影大國。但從市場成績和評獎質量上看,卻完全無法被稱為“電影強國”。不只在原創領域,在改編電影領域,其整體質量仍舊良莠不齊。究其根源,仍是因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存在問題,繼而導致制作傾向出現偏差。具體現象大多分為以下三類:其一,改編作品的實現性目的過強。部分經典改編類電影,為了吸收原作口碑,選擇進行有樣學樣的二次編撰,整體上與原作別無二致,但在演員表演和情節合理性方面漏洞百出。更有作品為了將電影塑造為具有長期價值的IP,選擇隱藏許多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因素,試圖為第二部增加噱頭。這種傾向非但不能重塑原作一般的價值與口碑,更令一部電影喪失了最本質的價值。其二,過于迎合市場風向。迎合觀眾喜好的確是電影制作的重要考量點,但貼合觀眾興趣也要建立在尊重電影風格的基礎上。部分電影盲目探求觀眾喜好,并不分類型地徒增許多與原著基調不符的內容,令電影呈現出水土不服的狀態。其三,對原著中抨擊的現實問題加以回避。借由影片抨擊現實、弘揚正確思想,是每一步電影都想要、都必須做到的目標。而國內選擇翻拍一些經典之作,也是因為原作在現實意義方面具有無可匹敵的優勢。

(二)主題內涵理解過淺

一部優秀作品的主題內涵的呈現形式可能較為單一,但其內蘊必然為多層次、多視角。要全面地理解優秀電影的主題內涵,對觀眾的觀影經驗和技術認知程度具有一定要求。而改編作為一種二次編撰手段,對改編者的功力必然有著更加高階的要求。如果將電影的主題內涵比作是骨架,那么呈現內涵的電影技術就是皮肉。改編電影的關鍵,就是要透過技術上的皮肉看到深處的骨骼。這個“看到”的過程,需要創作者具有極強的功力。也正是這種能力上的必然要求,令國內改編作品所呈現出的主題內涵往往無法超過原作,甚至無法還原原作。一方面,部分創作者堅持“有樣學樣”,只研究原作形式上的整體結構,并不使用深層次的視角去探尋原作中對于真理的訴說和對理想世界的構造。從而導致影片內涵停留在平庸瑣碎的生活之上,未能超越生活本身。另一方面,部分創作者耽于自身的“專業經驗”,認為中國電影有一套“自適用”的程式套路,堅持不轉變自己的思想模式,從而令改編作品的思想價值系統紊亂,淪為創作者發泄情感、控訴現實的途徑。

(三)文化轉換膠柱鼓瑟

要在跨文化的基礎上令觀眾接受,就必須妥善地完成從原作到翻拍的文化轉換。然而,這種最表層的通識性要求,卻在近年間屢屢出現轉換錯誤等現象。導致中國電影本土化改編成為“不倫不類”的代名詞。這種轉換方面的局限主要出現在人物和制度兩方面:在人物方面,人物形象不經打磨直接使用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一些歐美改編的作品中,創作者們迫于較強的文化差異,會適當轉變人物設定,令某些人物以中國化的形象出現。但在一些日韓改編的作品中,卻因面孔上的某種一致性,導致部分編創人員直接照搬原作設定。例如,日本人本身便具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所以在日本作品中出現陰郁寡言,長期不與社會和他人接觸的形象非常普遍和合理。但是在中國的環境中,很少會出現這種完全脫離社會和普遍性人格的社會成員。雖然少見并不代表不存在,但缺少了這種“普遍”的合理性,人物行為動機的產生和行為的推演便極易出現不合理現象,直接影響電影邏輯的順延性價值。在制度方面,中國所使用的制度在世界領域都極為特殊。因此,當部分創作者采用直接照搬的方式,將原作中的評審團制度、社會關系直接呈現在現實背景中時,必然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三、中國電影本土化改編的冀望

(一)創作為主,吸收為輔

本質上,本土化改編是為了給眾多電影觀眾一個友好的交代。中國電影發展多年可謂艱苦卓絕,從技術局限到體裁局限,導演們既要上下求索,又要求真求新。似乎從一開始,中國電影這種強烈的“務實”風氣,就影響了其發展的整體速率。而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動,經濟因素占領了更高的談判地位。真正的電影藝術要想毫無障礙地生產和問世,難度更甚?!案木帯钡谋举|,是一種學習行為,而本土化改編則是在吸收的基礎上,滿足本土觀眾的感知需求。故而,本土化改編就是中國電影沉溺于發展困難期時,向多年來仍對電影市場有所期待的電影觀眾的一份承諾。一份正在成長,并希望雙方共同成長的承諾。

雖然在大多數改編作品質量同樣低劣的狀態下,中國電影本土化改編的局限不斷外顯,但這些局限的出現,也為未來改編作品的改編風向提供了標準方向。那就是要以創作為主,以吸收為輔。吸收,指的是吸收成功電影的經驗,但仍然鼓勵創作者們使用這種模式和外殼,將其納為己有后,塑造出真正屬于中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藝術。無論是導演抑或是編劇,都要適當轉變和活絡一貫的創作思想,要真正進入原作中去,分析原作的思想含量,分析原作在現實泥沼中的掙扎方法,探賾原作在直觀性、現實感和生動性方面的塑造方法。再將這種方法,代入中國的社會人文環境中,塑造能夠調動中國人共情、情緒,滿足中國人精神需求的視覺藝術。

(二)思想匹配,確保質量

任何一種類型的電影都不可能吸收所有階層的觀影人群,這是電影界普遍認同的通識規律。但質量的保證,可以將吸收受眾的能力加以最大化。且改編作品的思想價值越高、視覺效果越合適,受眾反響便越好。因此,改編電影同樣要精準定位受眾人群,再根據定位去調整制作傾向?;蚋鶕谱鲀A向,去探查受眾人群的普遍認知與創新需求。如此方可保障影片質量的第一步,也就是受眾的穩定性。重點在于,要重視觀眾的認同感,從背景到主題再到人物,都要從主觀語境的立場去分析原作這一客方故事,以判斷其是否具有改編的可能性。不要打著尊重觀眾迎合觀眾的口號,把觀眾當成沒有審美能力的工具人。確認制作傾向后,不應受制于當前國外電影市場的整體成績,而是要以質量為主,選擇與制作方思想價值系統高度匹配的經典電影。具體的匹配過程,可沿“主題訴求—情感模式—解決方法”的程序去調整。主題訴求是整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一種思想精神,也是影片立意的根本目的。而情感模式指的是影片抒發情感的方法,是電影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的關鍵橋梁。解決辦法則是電影實現社會倫理價值和道德教化功能的要點,也是一部電影建立解釋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必然過程。尊重這一程式,可保證改編作品在具有不低于原作的思想水準之余,更能夠以中國式的方法產出。

(三)因果統一,邏輯順滑

改編最關鍵的是對原作內容的取舍。理論上,出于對電影藝術制作的考量,是否大批量取用原片素材,不具有特殊限制。但無論怎樣取舍,最終都必須達成整體上的一致。尤其對于一些承載著戲劇沖突的推演和爆發的相關情節,無論情節的推進方式是內隱還是外顯,其落點都必須務合理,這樣才能保證一部電影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對于一些在文化層面上“不適用”的原作元素,敘事邏輯上可以采用替換對象、保留功能的方法。例如,針對我國法制系統中不存在的陪審團制度,根據其司法功能,可替換為庭下談判或律師之間的博弈,從而用法律解釋的方法,既不降低改編電影的司法力度,也可保留戲劇沖突的觀賞性價值。對于不符合中國普遍性社會形象的角色,可以采用同階層不同身份的替換方法,直接以觀眾熟悉的社會身份做對調,更能夠加深觀眾對于人物動機的理解和對戲劇沖突的接受度。

猜你喜歡
本土化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內涵漫畫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