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文化益智類節目文化傳承與擔當之探析

2019-11-29 11:24潘俊清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9期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擔當傳承

摘 要:文章以《中國詩詞大會》等系列節目為藍本。以如何強化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為載體的文化益智節目的節目形式、內容、敘事表達,節目內涵議程設置等維度出發,對該類型節目進行較系統及深入分析,試圖梳理出節目成功的原因;并嘗試總結出電視相關節目應如何體現對中華文化傳承與責任擔當功能效果。

關鍵詞: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傳承;擔當

在當下娛樂綜藝節目的亂象叢生,央視肩負著文化傳承和擔當的重任,著力打造高質量本土民族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以中華文化唐詩宋詞為主線,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引領大眾學習中華優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更喚醒了每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一、電視文化益智類節目節目社會功能的呈現與效果

(一)節目的文化傳播要素

民族文化、世界優秀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是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基本的三個傳播要素,它們構成節目的“民族文化”傳播鏈。

(1)地域文化的傳播

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要求各媒體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青山綠水看中國》及省級衛視也推出相關節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節目目的就是將各地區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出去,建立中國的文化自信。

(2)民族文化的傳播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傳播內容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唐詩宋詞。以漢字為載體,節目中考查唐詩宋詞,對于傳播中國傳統化和識別民族身份十分有幫助,借助大眾傳媒,普及古詩詞等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很好的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找回文化自信。抵御外來文化的負面沖擊,地域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被不被銷蝕,形成文化自覺,建立新的知識文化架構。

(二)節目受眾的特點

我國的益智類節目的觀眾,以年齡在18歲一40歲的學生、中青年人群居多,他們對此類節目的關注度較高,節目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傳播,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既能緩解學習、生活的壓力,又能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增強知識儲備,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娛樂與知識并重,視覺與聽覺并用,在節目中獲得滿足,獲得自信。

(三)寓教于樂傳播傳統文化

寓教于樂傳播傳統文化,是電視文化益智類體現節目文化含量、意識形態等要素的把控正確與否,節目質量好壞的先決條件。電視文化益智類節目的寓教于樂,“寓教”是方法,“于樂”是目的。寓教要講究藝術,于樂要雅俗共賞,例如在央視的《中國成語大會》節目中,隨著賽程的推進,組隊比賽搭檔之間的默契度迅速上升,經常出現令人拍案的場面,雙音字猜詞過程中,李凡只說了“女人”,搭檔達吾力江就猜出了“風姿綽灼”,單計環提示“知否”,搭檔陳江宇一舉猜中“綠肥紅瘦”,邢正提示“十三”,恰好只有十三歲的少女選手何欣航猜中“豆蔻年華”,這些心有靈犀的場面屢次贏得觀眾熱烈的喝彩,這種文化元素營造出來的富有趣味的場景場景,恰恰反映了《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既寓教又于樂的效果,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及因果,缺一不可,在文化價值與觀看趣味之間達成了完美的平衡。

二、從《中國詩詞大會》看電視文化類節目文化傳承與責任之擔當

(一)《中國詩詞大會》帶給我們的啟示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獲得成功與主創團隊、電視人的精益求精的付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節目的模式環節設計、節目的內容導向及主持人的自身文化素養等各方面,在節目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把詩詞中的聲韻美、形式美、思想美融為一體,帶著自身獨有的韻味,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及文化脈絡的傳承,節目的成功引起每一個觀眾及每一個傳媒人的共鳴。

1.《中國詩詞大會》同質化背景下的模式創新。電視綜藝節目的良莠不齊,同質化是節目創新發展的屏障,節目原創內容的缺失就是主要原因。我們并不否定對國內外優秀節目的借鑒模仿,但前提是要致力于發掘節目自身的精神內核并有所開拓和創新。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在設計初始階段采取原創路徑,著力打造高質量的本土原創文化,堅持做自己的節目。經過團隊主創,在策劃、甄選、精編、錄制、后期處理到最終審核,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參與把關,各個方面全面的實現了自主創新?!吨袊娫~大會》也有對其他一些節目的借鑒與學習,但在節目設計、節目呈現、節目互動等環節,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底蘊與元素。在參賽選手自述環節、百人團與參賽選手共同答題環節、選手搶答環節、飛花令環亮點紛呈,在百人團答題環節的顯示聲響設置、沙畫設置、飛花令設置獨具匠心,從節目制作源頭遏制了重復模仿的同質化問題。

賽制的創新也是節目成功的關鍵之一,每場比賽分為“個人追逐賽”、“攻擂資格爭奪賽”、“擂主爭霸賽”,總決賽則是讓前九場每個賽點表現優異者同場較量。這樣的賽制充滿懸念與趣味。評委則是來自國內著名高校的大學教授,他們親和力強,談吐風趣,完全與節目融為一體,成為節目主體的重要成員。

2.節目策劃的導向站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吨袊娫~大會》以唐詩宋詞為主線,立意遠,價值高,節目內容上弱化了明星、真人秀、講故事之類的節目弊病,以益智、競賽為主,劃分了與其他文化節目差異。主體構建的采用了“做減法”,先進行了多方案的制作然后根據中國詩詞大會的博大、精深、資源豐富定位,完成了內容大于形式的目標。節目所選取的作品也非??季?,入選的詩詞以為觀眾熟知為準則,精美凝練,富含深厚文化內涵,無論是歷史典故還是人文風貌,以及特定時期的作者情感。詩詞多出自名師大家,蘇軾、王安石、李清照等經典作品,或是詩詞主人公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受眾不僅對歷史人物和歷史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通過畫面的視聽效果,給予受眾豐富的視覺體驗,提升了節目的內涵和深度,明確節目的傳播導向站位。

3.傳媒人自身的職業素養。一檔成功的節目中,主持人是聯系電視和觀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信息只是文化傳播的第一人,主持人較高的職業素養是節目質量提高的前提,也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主持人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和淵博的知識素養,不斷的學習,完善、充實自己,才可以在節目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擔起傳播文化的責任。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主持人董卿功不可沒,董卿以她的文學知識儲備,強大的信心和能力很好的將節目呈現給受眾。在其中一期節目中在聽聞百人團中一位父親因工作不能陪伴女兒,將女兒要背的詩詞譜成曲用自己的方式傳承愛和教育后,董卿脫口而出俄國詩人葉賽寧的《我記得》;在選手王軼隆因為家中母親突然重病而決定遺憾離場時,董卿巧用龍應臺的《目送》給予他鼓勵。董卿信手拈來的詩詞以及恰到好處的運用,不僅是作為主持人基本的職業素養的體現,也是節目的成功之處。更得益于她多年的知識文化積累;這也說明了一個優秀主持人背后也都是其長期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付出。因此,未來作為電視人的我們,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具備深厚的學識文化,這樣更能受到觀眾的喜歡和長期的支持,更能夠在觀眾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及獨特的形象,做好傳媒人傳承和傳播文化的使命,進而有助于電視節目收視率的提升;

(二)《中國詩詞大會》熱火之后的理性思考

《中國詩詞大會》播放后社會反響強烈,其重要意義在于中國詩詞走出了學術圈,喚起了對大眾詩詞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關注。節目如何創新發展,由專家、學術界、業內等不同的聲音引發作為傳媒人就個人對節目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思考。

(1)節目能否嘗試改變,從考察選手古詩儲備量和熟練與完整度,到考察選手對古詩詞的內涵、背景理解與詩詞文化藝術修養。以達到倡導人們學習及熱愛古詩詞的同時更需要深度理解古詩詞的意義、創作背景、藝術手法、表達的情感等,而中國詩詞大會對此并無此系統的設計及環節表現,給人一種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勝出的感覺。

(2)要轉變“詩詞背誦大會”的現象,就要從日常學習生活中對詩歌的吟唱、領悟詩歌的真諦,評委老師可運用詩詞作為例子來講述歷史故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誦讀詩詞不只是局限于能背會寫,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詩歌中理解和感受詩人的創作情懷,從而提升自己的修為,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三、結語

通過分析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獲得成功的元素,即在電視意義轉型方面,由模仿借鑒到本土原創、由娛樂至死轉到內容至上;在受眾訴求方面,完成了精英文化轉為大眾文化、娛樂休閑與家庭溫情的對接;更有主流媒體新媒體積極宣傳,使節目持續升溫,體現其社會功能的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王博.中國電視漢字文化益智類節目研究[D].吉林大學,2016.

[2] 甘季平.央視文化益智綜藝中國大會系列節目電視元素及傳播功能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7.

[3] 杜佩.傳統電視文化類節目崛起之路——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N].采寫編,2017.

作者簡介:潘俊清(1997.07- ),女,壯族,廣西防城港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藝術。

猜你喜歡
中國詩詞大會擔當傳承
論林語堂的《語絲》創作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順應黨建趨勢,黨員干部如何作為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掀起詩詞狂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