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藏文物保管中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性保護措施

2019-12-02 07:19張小坤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19期
關鍵詞:館藏文物

張小坤

摘 要:文物是遠古先民智慧的結晶,是還原歷史真相的重要依據,也是博物館開展各項工作的物質基礎,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文物大多距今比較久遠,其老化消亡的趨勢不可避免,所以研究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及人為因素,并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減緩不利因素對文物保存的影響,使文物更長久的延留下去,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館藏文物;自然因素;生物因素;預防性保護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

我國素有保護古代遺物的悠久傳統,正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銘文“子子孫孫永保用”所表達的理念,人們在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傳的同時,對前朝的珍貴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續利用的愿望[1]。但是,根據熵增定律,物體總是有由有序狀態向無序狀態演變的趨勢,并最終走向消亡,文物亦是如此,不利的自然和人為因素更會加劇這種趨勢。由于每件文物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信息和歷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按原樣仿制或修復過的文物,均無法復原文物本身的價值,所以在文物損毀前采取文物保護的預防性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意大利羅馬召開的關于藝術品保護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當時預防性保護的措施主要是對環境中溫濕度的控制[2]。目前,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觀念越來越受到大家認可與重視,并上升至法律法規層面。2002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指出要切實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

文物預防性保護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監控和改善文物保存的環境,延緩文物老化的進程,以達到對文物進行長久保存的目的。在文物保存過程中,除自然因素外,生物因素也是導致文物損傷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可從對自然因素的調控和生物因素的防范兩方面著手。

1 針對自然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1.1 針對一般性自然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1.1.1 溫濕度對文物的影響及調控措施

溫度與濕度是對文物保存產生影響的兩個最基本環境因素,且二者對文物的影響往往相互關聯、共同作用。溫度越高,化學反應的速度越快,且大多化學反應需要以水作為反應的介質,所以南方夏季高溫高濕的文物保存環境會加速文物材質與庫房內有害物質的化學反應,也更利于細菌、霉菌的滋生以及文物害蟲的繁殖,加速對文物的損害;而保存環境中相對濕度過低則會導致文物內部水分的喪失,降低文物材質的柔韌性,使文物表面變脆、開裂,降低文物強度;溫濕度在短時間內的大幅度波動還會導致文物變形,材質變脆,所以文物保存過程中除了要根據文物材質類型給予文物最適宜的溫濕度保存條件外,保持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維持穩定也尤為重要。一般博物館內文物庫房要求溫度在15~25攝氏度,24小時波動小于2攝氏度,相對濕度在45%~65%,24小時波動小5%[3]。

為滿足不同材質的文物對保存環境的需求,博物館在保管文物的過程中應盡量將對環境要求類似的文物集中于同一庫房保管,提供相對應的保存條件,如館內條件有限,建議優先在存放對環境敏感的有機質類文物保管庫房安裝恒溫恒濕空調,空調24小時開機運行,以保證文物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穩定。文物展覽期間,如展柜內密封性較好,在保障用電安全的前提下,可在展柜內部安裝調濕機,用以調控展柜內環境;如展柜內無法實現調濕機的安裝,且展柜內溫濕度與庫房內部溫濕度差距較大,為防止文物由恒溫恒濕庫房移至展柜內所處環境的驟變,可先將文物放置于庫房緩沖間進行緩沖1~2天,再移至展柜內,并在展柜內放置溫濕度監測器,以便根據反饋的數據實施必要的調控措施。

1.1.2 光照對文物的影響及防控措施

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雙重特性,蘊含能量。太陽輻射出的光按照波長由短到長分別為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由E=hc/λ可知,波長越短,蘊含的能量即越大,照射到文物表面對文物的損害也越大。研究表明,紅外線輻射到文物表面主要造成文物表面溫度的升高,產生熱效應,不足以造成文物材質的熱老化反應,由光輻射引起的材質老化,主要是蘊含能量較大的紫外線的作用[4]。紫外線會造成紙張類文物中纖維素的老化和裂解,導致文物發黃、變脆,以及彩繪類文物表面顏料的褪色、變色。因此,在對文物光污染的預防中,主要是要對可見光和紫外線進行防控。

對于密封性較好的文物庫房及展廳,文物表面的光源主要來源于人工光源,在人工光源的選擇上,應選用紫外線含量低、光照強度可調的LED冷光源作為照明光源。在展覽中,根據文物材質對光的敏感程度的不同分區域展示,給予不同的光照強度,如對光敏感度較高的紙質類、紡織品類文物,建議光照強度不高于50勒克斯,對光敏感度一般的竹雕、木雕、象牙類文物,建議光照強度不高于150勒克斯,對于光照強度不敏感的陶瓷器、石雕類文物,建議光照強度不高于300勒克斯。光照對文物的損壞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在不影響參觀效果的前提下,為盡量減少文物的曝光強度和曝光時間,可定期輪換展品,并使用感應式照明光源,游客走近觀看時亮燈,無人觀看時熄滅。同時展廳應加強管理,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

對于開放式展廳,展品受自然光的影響較大,在該區域展品的選擇上,盡量選取對光照度不敏感的文物,展柜玻璃可選用超白防紫外線夾膠玻璃,濾除紫外線的危害。

1.1.3 空氣污染物對文物的影響及防控措施

對文物保存產生影響的空氣污染物包括大顆粒粉塵、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甲醛、苯等,這些污染物質主要來源于大氣污染和不環保的文物保存、展示材料。大顆粒粉塵覆蓋在文物表面,首先會造成表面污漬,影響文物外觀,且粉塵具有粘附性,清理過程中稍不小心即會對文物產生損傷。粉塵表面還會攜帶微生物及其孢子,粉塵較輕,會隨空氣流動,會導致微生物污染范圍的擴大,甚至污染整個庫房。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酸性氣體與空氣中的水分形成電解質溶液,腐蝕金屬類文物,也會與紙張、木材中的纖維素反應,對纖維素造成破壞,使紙張發黃變脆。

為防止空氣污染物對文物的影響,首先應加強庫房的密封性,減少庫房內部空氣與外部空氣的交換,安裝新風系統作為空氣交換通道,并在通風口處放置吸附劑,濾除進入庫房內部的空氣中的污染物質。若庫房未安裝新風系統且部分文物的保存狀態較差,急需采取保護措施,可以利用透明高阻薄膜將文物真空密封起來,并在內部放入除氧指示劑和調濕材料,隔絕外部空氣對文物的影響。

文物囊匣應選用無酸的中性材料制作,文物保存柜架及文物展覽中使用的展柜、積木材質均需達到環保標準,有機物釋放總量需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1.2 針對突發性自然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博物館可能遭遇的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是地震、臺風、洪水、雷擊,為減少自然災害對文物的損害,在建造文物庫房時選址和施工要符合《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標準,并在房頂安裝防雷設備,使文物庫房具有一定的防雷、抗震性能。庫房內文物盡量裝入無酸囊匣保存,這樣既可以隔絕外界空氣對文物的干擾,維持文物所處環境的清潔、穩定,又可在發生震動時起到緩沖保護作用。文物儲存柜架也應安裝防傾倒裝置,避免意外碰撞或地震時柜架傾倒,損傷文物。

2 針對生物因素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2.1 動物及微生物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防治

生物對文物的破壞作用可分為物理性破壞和化學性破壞兩種,物理性破壞指動物、昆蟲等對文物的直接破壞,如老鼠啃咬書籍、木雕,昆蟲啃蛀紡織品、紙質文物。微生物對文物的化學破壞是指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清潔度較差的有機質文物表面易滋生細菌、霉菌,細菌、霉菌以有機質文物材料為營養物質,分泌有機酸溶解文物,化作自身養分生長繁殖,使有機質類文物腐壞,并產生排泄物污染文物外觀。

文物庫房常見的害蟲有檔案竊蠹、藥材甲、衣魚、蠊、書虱、中華粉蠹、鱗毛粉蠹、谷蠹、竹蠹、褐粉蠹、皮蠹、衣蛾、花斑皮蠹、黑皮蠹等。為殺滅文物害蟲,常見方法有真空絕氧殺蟲法和化學藥劑熏蒸殺蟲法。真空充氮殺蟲法通過抑制害蟲的呼吸作用殺滅害蟲,此法安全可靠,對文物無損害?;瘜W熏蒸殺蟲法常用的試劑有環氧乙烷、硫酰氟、溴甲烷和芐氯菊酯,化學藥劑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對真菌、霉菌也起到一定的滅殺作用,滅殺所需時間短,但是使用過程中需注意操作安全及尾氣的處理。

除了化學滅殺,庫房的日常清潔工作也不可忽視。為加強庫房環境清潔,可在庫前區安裝風淋室,進入庫區的人員需穿戴鞋套,經過風淋室吹淋后進入庫區。保管員加強庫房日常環境衛生的巡視和打掃,外展藏品進入庫房前需進行熏蒸處理,防止攜帶外部細菌及蟲卵進入庫房,造成生物危害的擴大。博物館接收其他單位文物進行展覽前,也應對展品進行仔細檢查,如果攜帶微生物及害蟲,需要求送展單位對文物進行消毒處理,避免造成展柜污染及后續展覽文物的交叉污染。

2.2 人為因素對文物的影響

人為因素對文物的破壞,主要是工作人員操作或修復不當造成文物的損壞,或展廳管理不到位游客對文物造成意外性損傷,以及犯罪分子的盜竊行為。為防止人為因素對文物的破壞,首先,應加強館內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健全藏品登記入賬制度,制定完善的庫房管理制度并嚴格遵循,加強對工作人員安全取放、打包、搬運文物操作方法的培訓,定期巡查庫房安全及文物保存狀態、環境。其次,要加強庫房和展廳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庫房和展廳的安防、消防設備的布設安裝,并每月進行消防、安防設備的靈敏度測試,落實消防、安防事故責任制,定期進行消防、安防演練,熟悉突發事件處理流程,加強館內工作人員對消防、安防等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展廳派專人監管,加強展廳巡視,出現突發事件時阻止游客靠近,及時上報安保部門。

3 結語

文物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物消失的趨勢無法避免,為使這筆寶貴的財富更長久地流傳下去,研究文物老化的規律,并在文物出現問題前采取必要的預防性保護措施遠比出現問題后進行緊急性搶救更能完整地保存文物的信息與價值。目前,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保護中。例如,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平臺的研發與應用,可更加科學地對博物館藏品信息進行管理、提用,提高藏品管理與利用的效率;文物保護專用室內環境質量綜合評估監測終端,可實現博物館展廳及庫房中溫濕度、二氧化碳、光照強度、紫外線輻射、空氣污染物等數據的連續采集,并將數據反饋至環境監測軟件平臺,使工作人員了解到文物所處環境在任意一段時間內的數據和波動情況,以便根據反饋結果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都應具有預防性保護的理念,減緩、阻斷影響文物保存的不利因素,使人類文明的成果得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08(3):24-33.

[2]張亦弛.藏品預防性保護中的風險等級量化方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7(4):44-49.

[3]梁先媚.淺談館藏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3):122-125.

[4]郭宏.文物保存環境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館藏文物
博物館館藏文物管理的有效探討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烈士手稿的精神意蘊及德育功能
館藏文物的環境影響因素與保護對策
淺談館藏物的環境影響因素與保護對策
關于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建議
物中觀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與三國文化
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保護和利用
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與利用思考
淺談館藏文物在展覽過程中的保護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發展與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