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侗族傳統建筑及其文化內涵研究

2019-12-02 07:27蔡安寧
名匯FAMOUS 2019年2期
關鍵詞:建筑文化傳統建筑侗族

蔡安寧

關鍵詞:侗族;廣西;傳統建筑;建筑文化

侗族是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省、湖南省和貴州省三省的交界地區以及湖北西南部。侗族人民居住的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具有民族特有的歷史以及文化背景,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創造出了蘊含濃厚地方文化及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藝術,是我國民族建筑藝術之林中非常璀璨的瑰寶。

一、侗族公共建筑與居住建筑概況

(一)公共建筑

1.鼓樓

侗族的祖先最早采用巢居的形式,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進化成了與現在相似的“干闌”房?,F在,侗族常見的居住仍是“干闌”房或者由此衍變成的吊腳樓。鼓樓是侗族最常見的建筑物之一,形如塔似閣,是我國古典建筑中獨樹一幟的種類,代表了多樣的民族文化,是古建筑中難得的瑰寶,更是侗族人民世代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在侗族村寨中,鼓樓是一種族姓標志,幾座鼓樓一般就是幾個大族姓的代表,所以在侗族村寨中常見兩三座鼓樓聳立,幾處鼓樓遙相呼應的場景,如圖1所示。

鼓樓的形成與發展是人們使用需求的產物,根本原因是由它的社會功能決定的。在建筑形式上,鼓樓形成很大一方面的成因是侗族古代人們獨特的居住習慣以及崇拜神物的心理。隨著侗族人數的增加,村寨規模不斷變大,侗族居民對鼓樓居住的需求也不斷變大,這也就逐漸促進了鼓樓在數量、結構以及形式上的不斷發展。

侗族人們在建筑鼓樓的時候因地制宜,大多建筑在平地上,室內外高度差別不大,也有的由于地勢問題再在堡坎上建造平地,之后再建樓的情況。鼓樓依據造型的不同可以分為閣式以及塔式鼓樓,它不但是侗族村寨的一種標志,更是侗族族姓的一種象征,無論在建筑形式還是建筑風格上都體現了侗族的物質面貌和精神面貌。

每一種建筑類型都源于人們的一些需要,而當這些建筑應用到生活中又會喚起人們在其他的方面進一步的需求,就這樣,建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新鮮內容,其具有的功能越來越多,意義也越來越大。侗族鼓樓具有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建筑的起居作用,它是侗族人民生命意識以及群體精神的一種高度體現,在鼓樓文化中己經融入了侗族的民族精神、歷史傳統以及民族性格。

2.風雨橋

侗族人喜歡群居生活,一般部落選址都是依山傍水,因此,侗族的村寨一定要注重一些跨水通道的解決,對此侗族人們開始在河流上建造不同形式的木橋,即風雨橋,如圖2所示。目前,它已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筑,具有強烈地域特征。

風雨橋在侗族的村寨有比較特別的地理位置,一般在村頭寨尾的水口處或者穿越在村寨內的水面上,既利于侗族人民的生活,又可以讓他們在風雨橋中休息乘涼。此外,風雨橋也是村寨的地域界定,一般把流水入口的地方定義為村頭,水流出的地方定義為寨尾。

風雨橋的內外裝飾也有其獨特的文化意蘊,是侗族人民最典型的民族傳統文化。風雨橋的獨特選址奠定了其村寨重要建筑的地位,它不但是一個村寨的門面,更是保佑村寨的一種神圣建筑。侗族村民不管生活多么困難都會努力建造好村寨的風雨橋,展現村寨的特色標志。對民俗學來說,風雨橋有獨特的魅力,對傳統侗族村寨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在現代較為科學的技術條件影響下,侗族人們的生活不斷地發展,對風雨橋的深入了解,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侗族人們的文化內涵,了解他們古樸的創造靈感,認知傳統建筑藝術的魅力。

3.其他建筑

除了鼓樓、戶外風雨橋,侗族中經??梢钥吹降慕ㄖ€有戲臺,侗族人喜愛看侗戲,這是侗族人重要的娛樂生活之一。如廣西省的三江八協慶云戲臺,這在廣西三江侗寨中算是規模較大的戲臺之一,總高達到11米,分為兩層,第一層用于貯藏,第二層用作演出使用。圖3所示為廣西三江保存較為完整的侗族戲臺以及千人共同祭祀薩神的壯觀場面。

(二)居住建筑

1.高腳樓

如圖4所示,高腳樓是廣西侗族地區十分常見的建筑,也是侗族最典型的居住建筑。高腳樓大多有二層,也有的是三到四層。由于地面潮濕,第一層一般都稍矮,直接用地面當做樓板,用來放置一些農具、谷物和家畜。二樓是人們的居住樓層,若有三、四層,主要是作臥室使用。這種樓房非常適合侗族山區的自然環境,可以建筑在山腳或者緩坡中辟出的臺地,這是侗族人合理利用地勢的智慧體現。在山區中,高腳樓是適應性非常廣的建筑,如果建在坡度較大的半坡斜面上,再想要辟出一塊平地進行建筑則需要很大的工程量,因此,樓的底層是前虛后實的,在高腳樓的后方一般都是直接建在坡坎上的,前面通過木柱子把樓架空,看起來就像把柱子給吊住了,所以又被稱為是“吊腳樓”。高腳樓由于依山而建,底層柱腳采用不取平齊建法,山區中這種懸空以及吊腳的手法是很智慧的方式。高腳樓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干欄式木樓,適應性強,在侗族山區非常常見,數量很多,因此構成了侗族高低錯落的居住建筑群,具有一種特有的氣勢。

2.矮腳樓

與高腳樓相似,矮腳樓也是建筑在山腳或緩坡的一種常見建筑,在造型上,它和高腳樓的差異是其柱腳較矮,也就是和地面的距離較近,為達到與地表的隔熱防潮作用。除此之外,矮腳樓在空間上也和高腳樓有較大差異,不計防潮層,樓高即為二層。它的典型特點是沒有高腳樓那樣寬長的前廊,通過挑出微微的一點廊檐進入堂屋。在寬敞的堂屋內是侗族人家活動勞作主要場所,牲畜以及農具等大多會安置在樓外另外辟出的場所。

3.平地樓

平地樓在侗族不是十分常見,大多位于侗族城鎮以及城鎮附近地區。它的特點是沒有用來防潮隔熱的架空層,主要在較為平緩干燥的地方建立。平底樓一般也有兩層,一層為居住層,二層多用來安置雜物,晾曬衣物等。

侗族地區以干欄式高腳樓為民居主要的居住建筑,也是侗族居住建筑的主體類型,矮腳樓以及平地樓是在高腳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受漢族居住建筑的影響因地制宜的產物,也是一種文化變遷的結果。作為侗族其他居住建筑的發展起源,高腳樓充分展現了侗族的傳統居住建筑特征,是侗族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侗族傳統建筑地域性特征

(一)與自然地形的結合

侗族地區多以丘陵、谷地以及中山地為主,山多水多,十分潮濕。這種自然地形也使得侗族建筑隨山就勢,有很強的侗族地方特色,建筑巧妙地結合自然地形以及環境特點,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盡可能不破壞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正是這種對自然地形的靈活運用才展現了自然地形的潛在力,從而造就了侗族獨特的建筑形式,體現了侗族人們對自然生態的崇敬。

(二)與氣候條件的結合

侗族居住區域是典型的亞熱帶濕潤的山地氣候,潮濕多雨,雨熱同季。在古代,侗族居民沒有先進的技術來改變生活環境,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對居住屋進行不斷地修正。因此,侗族人們一直十分重視對村寨總體的設計以及村寨選址。經過不斷積累經驗,他們一般把村寨建于背山面水的地方,背對山可以抵擋冬天從北方過來的寒流;面對著水可以在夏天有從南而來較為涼爽的風,這樣就盡可能通過日照和良好的通風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此外,山區往往氣候多變,風雨難測,因此針對人們在行路時的歇息避雨也是十分重要的。從鼓樓、風雨橋等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建筑都有一定的避雨保護措施,充分適應了氣候條件。從古至今,侗族人們充分利用自然氣候條件,建造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建筑,充分體現了侗族人們的智慧以及對自然的崇敬之情。

(三)與地方材料的結合

一個地區所具有的侗族建筑多用杉木當主材,屋頂用青瓦和杉樹皮作為覆蓋,部分用石材建基礎,這些天然的資源以及植被形成當地建筑的典型特征。在侗族生產技術不是很先進,交通不便,因此建筑房屋大多就地取材,這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侗族人們在取材過程中十分尊重自然規律,利用材料的特性,物盡其用,堅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不浪費,合理利用地方材料創造出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通過豐厚的自然資源來提供建筑條件,在這種建造家園的過程中,是侗族人們扎根定居的思想反映。

在材料的選用上,侗族人們始終遵循傳統生態觀,依照自然界可持續發展理念,物盡其用,根據材料的特性來選材,堅決不浪費材料,杜絕不節制行為。在建筑上主要是采用木材以及石塊為原材料,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房屋建筑者們已經掌握了地方材料的特性,并根據材料選擇建筑方式以及不同的裝飾方式。在建筑過程中,下面一般是通過石塊來建筑房屋地基,并用圓木來構架,樓層之間也是采用特殊的板壁進行封墻處理,在屋頂上采用青瓦蓋面。建筑過程中對木材的使用充滿創意或情趣,通過木構這些簡單的結構件形成了十分有韻律的建筑。在建筑的材料選擇上一般都是由粗到細,由重到輕,由天然到人工,這些變化之間連接得非常自然輕巧,而又不失穩定。此外,在瓦脊以及窗格的裝飾上精致雅觀,從另一個方向襯托出建筑的質樸,也體現了侗族人們對地方材料的合理利用,創造出和材料適應的建筑。

世居的侗族人們在歷史不斷發展中,以其獨特的居住習慣和居住形式,延續了他們的歷史傳統,符合地理、氣候等條件。侗族用其特殊的傳統建筑藝術,為建筑增添著動人的光彩,讓我們對傳統建筑及其文化內涵有了更本質的理解。

猜你喜歡
建筑文化傳統建筑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意義
侗鄉學子愛家鄉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內涵研究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當代中國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趨向
探析陜西關中地區“東府”與“西府”傳統木窗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試論傳統建筑的禮制特征
從甘肅慶陽窯洞的發展來看傳統建筑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