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道路的話語進路

2019-12-13 09:47劉衛東
黨政研究 2019年6期
關鍵詞:中國道路話語體系四個自信

劉衛東

〔摘要〕從近代以來看,中國道路是一條追求現代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人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個互相交織的階段。在這三個不同內涵的階段中,中國社會形成了圍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為中心的各種思想和話語表達方式?!罢酒饋怼笔侵钢袊霜毩⒆灾鞯淖呦颥F代化,這條道路后來變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革命道路,形成以“革命”為核心思想的話語?!案黄饋怼敝鲝垖で笞陨戆l展道路,追求不同于西方和前蘇聯的發展模式,通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現代化,這一探索形成以“改革”為內容的社會全方位變革?!皬娖饋怼眲t是通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嶄新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以“自信”為意識形態的基礎,強調只要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一定會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中國道路;話語體系;中國革命;改革開放;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9)06-0013-09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薄?〕中國道路為其他國家提供全新的選擇機會,就需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講述給世界其他國家。對此,習近平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所以,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話語體系建設?!?〕通過話語體系建設,將中國道路總結出來,形成理論,并講給世界。

一、現代化——貫穿中國道路的核心概念

現代化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中心內容是從前現代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從這個新視角來看,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發生的極為錯綜復雜的變革都是圍繞著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這個中心主題進行的,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大趨勢?!?〕

(一)現代、現代化與現代性的一般認識

現代是一個時間概念,現代的時間起始與科學技術革命的萌芽息息相關,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切相連;現代又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工業革命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系列社會系統、人文情懷等等,它不是一個固定內容的概念,其中蘊含的內涵也隨著時間而不斷充實。

現代化則是指一個國家走向現代道路的過程,當現代以一個美好愿景成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時,人們便通過國家、民族等群體,向這一目標不斷邁近。由于現代化的道路不同,對于現代化的解釋也不同?,F代化就是實現現代的過程,對于現代化的理解主要有四種:第一種,現代化是指近現代以來,經濟上落后國家通過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第二種,現代化實質就是工業化,即經濟落后國家工業化的過程;第三種,從社會階段將現代化解釋為科學革命以來的一系列變化的統稱;第四種,從文明的角度認為現代化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從這四種對現代化內涵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首先,現代化是一個過程;其次,這一過程發端于近現代的科學與技術革命;再次,是基于科學與技術革命帶來的從價值、文明到社會系統的深刻變革。

現代性是用來描述“現代”這樣的狀態,現代化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5〕,面對這一新變革所產生了新理論、新思考,出現了新的概括,這就是現代性的內容?,F代性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第一,現代性將人類社會視為無限發展的一個過程;第二,現代性認為要保證無限的發展,應該有一套完整的現代國家制度以保證社會的效率;第三,現代性強調資產階級啟蒙時所形成的關于人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平等、正義等觀念,現代性的核心概念是理性。

現代性與現代化密切聯系,但又有所不同,現代化是原因,現代性是概括現代化的學理語言,正是由于有科學技術、經濟生產、社會變革這些現代化過程,才有現代社會屬性的現代性?!?〕如果不能夠對現代化進行抽象概括,那么按照現代化道路的現有實踐,歐美現代化的道路就具有普世性和普遍意義,可能其他所有國家都需要照搬歐美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但是,如果將現代社會的特征抽象出來,按照現代性的標準,很多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同樣能夠走上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F代化為我們展示的是具體的實踐方法,而現代性則是提供抽象的價值標準。

(二)現代化作為中國道路發展內涵的確定與嬗變

從目的來看,中國道路就是中國實現發展,追求現代化的道路。對這一道路的認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存在著實現方法的爭論,但是在目的上,從沒出現過動搖。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當西方國家以“船堅炮利”的外在形式出現在國人眼里時,學者們就開始探討現代的內涵和現代化道路的問題。最初的國人對現代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器物層面,所以滿清王朝僅僅想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后來,對西方現代化的認識進入到政治層面,這時變法、維新、立憲等思想就開始出現。五四運動之前的現代化思想,更多的是對于西方現代化的外在形式的學習,照葫蘆畫瓢而已。到了五四運動時期,將西方現代化的屬性直接總結為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現代化的認識更為清晰,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已經突破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層面,經濟思想、文化價值也進入到現代化研究的范疇之中;實踐上,根據理論的不同觀點,也開始了對不同的現代化道路的實踐嘗試。這一時期,各種思想涌現,各種實踐活動層出不窮,代表性的有陳獨秀、李大釗的社會主義思潮、晏陽初、陶行知的鄉村平民教育運動等等。1933年《申報月刊》將“現代化”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的詞語開始使用,關于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話語方式就已經固定下來。此后,對于中國追求現代化道路的認識已經成為定論?!?〕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將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作為中國道路的發展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56年把“四個現代化”列入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5年《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的口號更加廣泛深入地傳播,成為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目標基礎和精神動力。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道路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但是現代化的道路依然是中國的發展道路。1980年新年伊始,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干部會議上指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薄?〕

對于現代化道路的認識,我們也是在不斷深化過程中。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薄?〕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定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用“富強、民主、文明”的概念表述現代化道路的奮斗目標。1991年江澤民在建黨70周年講話時,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這樣三個概念用“富強、民主、文明”表述,并闡述了內涵。黨的十四大江澤民再次深入解釋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內涵。在這之后,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黨的十七大則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又有了新的認識,在四個現代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第五個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目標已然明確,“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0〕?!案粡?、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分別對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奮斗目標。

近現代以來的中國道路,實際上就是現代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的不同時期,存在著對現代化內涵認識之爭、對現代化實現道路之爭、對現代化實現具體方法之爭,這些爭論沒有改變現代化作為中國道路的具體話語,只是在內容和外延上解釋的不同。因此,中國道話核心話語“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由衰及盛的歷史中得來的。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首先,中國道路是一條批判西方現代化發展方式的道路,一是在中國的近現代,關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各種方式已經嘗試過,無一能拯救中國;二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中華民族的侵略,給中國人民情感上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三是中國現代化所依據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建立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之上。所以,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先天就具有反對資本主義所有制,反對帝國主義,追求社會公正,追求平等,力圖克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特征。其次,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又不同于蘇聯模式。新中國成立后,雖然中國共產黨學習和模仿蘇聯的發展道路,但是在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過程中,沒有照搬、照抄蘇聯的模式,而是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再次,中國現代化道路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思想發端于清末的“經世致用”思潮,后來的“師夷制夷”“變通自強”“中體西用”等思想均在儒家思想的范疇之內。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構成了當代中國特有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這種價值倫理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使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下,通過國家導向的民族振興戰略,實現了趕超??梢哉f,中華傳統文化是培育中國特色現代化文化的基礎,也是中國式自主性發展道路的思想源泉。

二、革命——“站起來”階段中國道路的話語

“站起來”是中華民族走向獨立的階段,是對內反封建、對外反侵略的中國道路實踐。在這一階段,“革命”思想貫穿了始終。

(一)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革命思想初步擴散

鴉片戰爭之后,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改良思想一度占據主流,但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中國知識分子改良實踐的失敗,革命思想開始被知識分子接受?!笆赂锩宦暸陧憽?,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革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1905年,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建立,就把革命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手段。

中國同盟會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自己的綱領,彰顯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思想,同時發行《民報》與主張改良的立憲派論戰,“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成為真立憲”〔11〕。在這之后,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孫中山、胡漢民等人又在全國各地組織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宣傳革命思想。中國同盟會在1906年之后,聯合地方會黨先后發動一系列革命起義,如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這些革命行動加上武昌起義,最終摧毀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制度的共和國。

(二)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革命思想成為中國道路的主流思想

辛亥革命之后,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并沒有馬上到來,帝國主義與地方軍閥的勢力之爭將中國拖入到內戰之中,帝國主義力圖將中國變為他們的附庸,民族資產階級力圖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成立的共產黨也開始謀劃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標志著“革命”作為解決中國問題的主要方法,成為當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共同選擇。在這之后,國內爆發的關于重建國家、重建秩序的戰爭,基本都冠以“革命”的旗號,這個革命的思想,反映了因辛亥革命未能達到理想而繼續斗爭,與舊中國徹底決裂的堅定態度。這種革命的思想,體現當時中國先進分子厭倦了小打小鬧的、對舊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上縫縫補補的社會進化論思想,而主張采用激進的革命方式,通過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劇烈的、根本的變革,一攬子解決中國問題。這種通過激進的、根本性變革的革命方式解決中國現代化道路問題,從那時候就開始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直到今天,還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在每一次關于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討論中,都會表現出來,并經常見諸于文章、期刊、報紙與網絡。

(三)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革命思想引領社會主義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戰役取勝最終決定了由誰來決定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領導權,也決定了采用何種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實現現代化。由于激進的革命思想的影響,再加上殘余反動勢力的反撲,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用革命方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全面“砸碎舊世界”的基礎之上建設新中國。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種以革命作為實現現代化道路主要方法才逐步被改革取代。

新中國成立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大陸全線退卻,關于現代化道路的資本主義模式與社會主義模式之爭結束,中國走上蘇聯模式建設現代化的道路。這一現代化道路秉承著革命的思想,在大陸對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殘余進行風卷殘云般的清除,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時期,國家從上到下依然保持著激進的民族主義,對現代化—工業化的快速實現保留著迫切的態度。

面對舊中國千瘡百孔的局面,新中國首先沒收官僚資本,贖買民族資本的產業,又在全國推行土地改革,同時在蘇聯的幫助下,集中國內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形成計劃經濟體制、公有制的所有權結構、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權力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并且形成農業支持工業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用革命的思想解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困難后,“一五”計劃后期,冒進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體現出來,這是從全黨全國都表現出對建設速度加快的迫切需求。1956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刊發《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的社論,一方面在輿論上形成了宣傳的語境,雖然集中了社會發展的合力,但是也刺激了人們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心理。從此之后,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革命思想的引領下,中國的經濟就經常處在激進、反思、平衡,再激進、再反思、再平衡的反反復復之中。

三、改革——“富起來”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革命的方法只適合社會劇烈變化、社會和思想發生質變的時候,當國家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穩步發展、生產關系不再是生產力的桎梏時,革命的思想和手段讓步于協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開放之前,“富起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逐步開始

經過“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中國已經開始從“站起來”向“富起來”探索之旅,社會主義建設得到迅速發展。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都是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12〕。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劉少奇在會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盡管階級斗爭仍然存在,但是革命的暴風驟雨時期已經過去,斗爭的任務已經變成保護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國內的矛盾也從兩個階級的矛盾變成人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與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至此,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富起來”逐漸成為中國的歷史任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學習蘇聯發展模式上,將社會主義簡單概括為:工業化、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計劃經濟體制、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中蘇關系交惡之后,我們開始嘗試突破蘇聯模式,探尋社會主義模式下實現現代化的其他方法,改革的思想初露端倪。

(二)改革開放到南方談話,改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改革的思想建立在對社會主義重新認識的基礎上。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模糊的,“要論述一下社會主義,我們還辦不到;達到完備形式的社會主義是什么樣會是什么樣子,——這我們不知道,也無法說”?!耙驗檫€沒有可以用來論述社會主義的材料,建設和社會主義的磚頭現在還沒有燒好?!薄?3〕蘇聯建立之后,將蘇聯的發展模式確定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標桿,二戰之后,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模仿蘇聯模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蘇聯模式只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發展模式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東一些國家都開始對蘇聯模式進行改革和突破,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文革之后,中共中央也開始重新審視蘇聯模式和中國的發展方式,準備進行改革。改革首先要在理論上確定什么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首先提出問題,“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14〕,“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15〕。在這段時間,在全國掀起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討論、關于社會主義特征的思考、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界定,對社會主義的特征產生了重大影響,之后,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特征的認識:第一,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第二,生產資料公有制;第三,按勞分配制度;第四,市場經濟體制;第五,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第六,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特征服務于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本質由特征體現,但是,如果社會主義的特征不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本質,那么,就需要改革加以調整。

改革思想是關乎中國道路的方式方法轉變的核心。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的開國元勛雖然帶領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社會主義道路是什么、怎么走,并不十分清楚,只是按照蘇聯模式,照葫蘆畫瓢的模仿和學習。中國雖然進行了現代化的啟動,但是在如何實現現代化還不很清楚。當中國放棄蘇聯模式探索自己的道路時,在原有基礎上“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想也就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導思想。而改革怎么改,那就是圍繞這社會主義本質,將不利于生產力發展,不利于人們共同富裕的制度、思想、文化調整過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進行改革,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開,國有企業改革增效不斷進展,政治體制改革也開始出現,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開始形成,中國道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三)南方談話至今,改革思想深入全社會

1992年,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結合,就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問題發表系列講話。南方談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化,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從而在理論上真正將改革與富裕結合起來,在實踐上,把生產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作為改革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

南方談話解決了姓“資”和姓“社”的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被拓寬了,之后,市場取向的改革一個接著一個。1992年底,黨的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搭建以現代企業制度、統一的國內市場、宏觀調控體系、按勞分配體制、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

改革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在摸索社會主義道路、對蘇聯模式不斷突破的過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論和話語方式。在建黨一百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正按照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劃持續進行,“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建時的核心理念,逐漸讓位于“發展”,“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成為引導改革這一話語的方向。

四、自信——“強起來”中國道路的自我確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納入正軌,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哪些特點,如何讓人們堅信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鼓舞人們的斗志,相信中國道路,并將中國道路宣傳推廣,自信是首要的話語選擇。

(一)道路自信展示中國道路的成果

歐美國家通過工業革命走上了現代化道路,為后發展國家展示了未來的藍圖。這條現代化道路最初被貼上西方標簽。隨著西方國家的殖民進程,很多后發展國家力圖仿效、復制、粘貼這條貼有西方化標簽的現代化道路,但是除了少數國家,大多數國家卻屢屢碰壁。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后,也開始嘗試走現代化道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不僅僅參考歐美現代化道路,還從各個角度進行摸索,最終走上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發展之路。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不僅僅歐美一種模式,但西方現代化理論將歐美模式描述成具有普世價值和普適性,將歐美的今天描述成社會發展歷史的頂峰,這是錯誤的。前蘇聯已經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即使同屬資本主義陣營,東亞的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同樣走出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了現代化、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三者之間的融合統一。在這條道路上,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人均GDP已經達到八千多美元,這從實踐上消滅了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質疑。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再次證明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非唯一性,世界各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二)理論自信促使中國道路形成國際經驗

中國道路秉承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道路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批判,并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和主張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人被資本異化成為資本的附庸、資本主義社會不能改變人剝削人的現象,最終會被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取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十九世紀就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僅僅是社會發展歷史的一個階段,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不能掩蓋資產階級赤裸裸的剝削本性。事實證明,近年來,西方國家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迷茫的階段,面對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無可奈何,面對宗教沖突、難民問題一籌莫展。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結合后,產生一系列指導實踐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和思想包括了對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價值、社會治理、國際經濟協作、國際政治、人類命運等諸多話題,并且在實踐中豐富發展。這一系列思想和實踐,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在國內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之路,在國外為他國提供發展的經驗和可參考的治國理論。

隨著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也初步形成。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應該包括優秀的政黨、公有制經濟、市場體制、共同富裕的理想等幾大方面。中國的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強調各國的發展要與自身實際相結合;也有普遍性,如堅持為人民服務、保障民生和環境、主張和平與發展、倡導經濟全球化、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

(三)制度自信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西方學者認為西方民主制度是導致西方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礎,實現現代化必須要實現西方式民主,并且要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諾斯的《西方世界的興起》都從制度上說明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并力圖證明其普世性。西方國家在向外殖民的過程中,將現代化生活的動人之處與其所理解的民主制度進行兜售,就讓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只有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才會實現現代化,如果某國沒有實現現代化,那無非是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

民主的價值在于主張將管理人的權利交給人本身,但實現這一價值訴求,卻并不一定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笆澜缟蠜]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16〕,中國道路向世界展示了一系列非西方民主制度走向現代化、實現民主的制度體系,這就是中國獨創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的獨特性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的選舉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民意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保證民意執行的行政制度——黨政合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公民的個人選擇形成集體和國家的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黨制度保證為人民服務的一貫性,對美好社會追求的理想主義;黨政合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證國家政策的有效執行。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的一套社會制度能夠充分發揚民主、實現集中、制定長遠的目標,并保證強大的動員與執行能力。

猜你喜歡
中國道路話語體系四個自信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厚植“四個自信” 不斷夯實意識形態陣地
中國道路視域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
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
在修辭與實踐之間:環境權概念的貧困及其義務轉向
淺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路徑選擇
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