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與當代祛魅

2019-12-16 07:03沈寶鋼王有憑
唐都學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意蘊傳統節日倫理

沈寶鋼,王有憑

(東南大學 哲學與科學系,南京 211100)

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傳統節日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與瑰寶,幾乎每個民族都在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屬于自身的獨特節日。誠如鐘敬文先生所言:“節日,是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創造物和傳承物。它是由于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而完善和變更的?!盵1]風格各異的傳統節日既有著豐富的物質形式,如春節的張貼春聯、清明節的祭祖掃墓、端午節的包粽子、劃龍舟等。同時,傳統節日也內藏了深厚的倫理情感與倫理意蘊,如春節、中秋節表征著“闔家團圓”、清明節和重陽節蘊涵著“慎終追遠”等。近年來,學界對傳統節日倫理意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董志芯將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概括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忠存孝的家國理念、崇和內聚的價值追求”[2],王央央則概括為“宇宙意識、感恩意識、家庭意識、祈禳意識與娛樂功能”[3],唐凱興將壯族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概括為“熱愛家國、團結統一的愛國精神;熱愛生活、達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勤勞勇敢、堅毅頑強的優秀品質;尊老敬祖、慎終追遠的倫常孝道;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生態倫理”[4]。上述研究成果都細致入微地分析了傳統節日背后蘊藏的倫理意蘊,并由此突出傳統節日對于中國人生活與生命的重要意義。但問題在于,局限于生活層面的經驗探索,使得傳統節日的眾多倫理意涵猶如智力拼圖般的顯現過于“支離”,難以呈現出傳統節日本身的倫理生命與倫理魅力。象山先生曾云:“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睂Υ?,本文擬另辟蹊徑,試圖從精神哲學的“簡易功夫”入手,挖掘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并據此揭示當今傳統節日祛魅的深層文化心理原因。

一、傳統節日的倫理重任

通常意義上,我們將傳統節日看作一種文化現象,它有著復雜的起源,如先人古老的圖騰崇拜、固定的祭祀活動、對歲時的研究(主要是服務于農業生產)等等。但是,當我們跳脫具體的生活層面,試圖從文明史的全景鳥瞰時,必然會產生如下追問:古老的傳統節日何以成為傳統、綿延千秋?對此,我們必須回溯到人類文明的起點去尋覓答案。

當人類從鴻蒙時代走出并進入文明時代,其最大的進步便在于“倫理啟蒙”。當人類處于“前倫理時代”時,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由本能(動物性)驅使的,相互性的生活也是直接而無序的。當倫理意識誕生后,人類便開始意識到公共本質的重要意義,家族、部落、氏族的意識在人的精神世界逐漸清晰。倫理在古希臘語中譯為“Ethics”,意思是“靈長類動物的長期棲居地”。由此可見,倫理是人類原初生命的安頓之所。人類之所以需要倫理的根本緣由在于人有“終極關懷”或對無限、永恒之期盼。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中——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在物質世界中人類的有限性是毋庸多言的[注]《荀子·王制》曾深刻地指出人類在生理上的有限性,“(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可參見方勇等《荀子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27頁)。,顯而易見的莫過于生命的有限。因此,為了獲得無限性,人類只能求解于精神世界。西方文明給出的回答是“宗教”,即我們可以在肉身死后,靈魂進入天國、得以永生。西方文明中的終極實體(或終極性的公共本質)是上帝,人類匍匐在上帝腳邊,分享著共同的身份——上帝的子民。當我們虔誠地信仰上帝時,我們便完滿地履行了“人(個體)——倫(上帝)”義務,人類借此可以擺脫原罪、獲得拯救。相對的,中國文明給出的回答是“倫理”,即我們可以在倫理中獲得永生。我們將個體精神融入現世的倫理秩序中,從而在“倫理流”中獲得延續與傳承。在文明的演進中,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會時刻感受到倫理感的存在危機。原因在于,人類需要倫理,可是人類又在本能上排斥倫理。因為倫理的本質是人倫關系的內在規律與規則,而這本身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倫理是人的自為狀態,這與人的自然狀態之間存在著先天矛盾,而這一矛盾的直接產物便是——“倫”的先天危機與內在緊張?!皞悺笔且粋€極具中國特色的概念,以至于我們很難將其恰如其分地譯成英文?!皞悺奔斜磉_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與終極存在?!皞悺敝赶虻氖菍嶓w,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存在?!皞悺庇兄嘀匦螒B:家庭之“倫”、社會之“倫”、國家之“倫”乃至天下之“倫”。人類需要“倫”,又在本能上排斥“倫”。故人類需要主動地營造倫理感,以一次次地將“倫”的意識在現世中喚醒、復蘇,而傳統節日的最大意義便在于在人的精神世界一次次地營造倫理感。比如,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吳越民族的“龍”崇拜,而人們年年過端午節便是一次次地將“龍子”(公共本質)的意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喚醒。

對于“倫理感”,樊浩先生曾言:“倫理感是‘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感、實體感、精神感?!盵5]這一概括對傳統節日的精神意義解讀有較大借鑒意義。為了準確地把握上述“三感”,我們不妨以黑格爾所言的自然倫理實體——家庭為例進行論證。首先,統一感是指“人倫”之感,即個體與實體“在一起”[注]樊浩教授曾指出:“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不是‘人應當如何生活’的道德問題,而是‘我們如何在一起’的倫理問題?!眳⒁姺啤丁拔覀儭?如何在一起?》,載于《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觀點受樊浩教授開設的《倫理》課程的重要影響,在此表示感謝!之感。個體是指人的單一性,而實體則是指人的普遍性,個體與實體的“在一起”便是指作為單一性的個人獲得了普遍性的公共本質,獲得了普遍承認。家庭中的倫理關系并非人際關系,而是人倫關系。兩者的最大區別在于“倫”(人的公共本質)的感覺是否在場,“倫”的感覺即精神上共融的“在一起”之感。家庭的魅力不僅在于家庭成員共處同一生活場所——“庭”,而且在于家庭成員分享著普遍的公共本質——“家”。正如黑格爾所言:“我必須把倫理設定為個別的家庭成員對其作為實體的家庭整體之間的關系,這樣,個別家庭成員的行動和現實才能以家庭為其目的和內容?!盵6]8-9《說文》曰:“庭,宮中也”[7]308,“庭”是具象的物質存在,其本意為“宮室的中央”。而“家”則是抽象的精神存在,表征著家庭的根本屬性與精神特質——“在一起”。人的偉大之處在于,可以通過思維能力將“家”具象為客觀實體加以把握,比如蘇東坡在密州思念其弟蘇轍時,便將“家”具象為天空中的一輪圓月,“共”嬋娟的實質便是共“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次,家庭成員的倫理行為充實著實體感,而實體感是倫理感的核心,“倫理行為的內容必須是實體性的,換句話說,必須是整個的和普遍的;因而倫理行為所關涉的只能是整個的個體,或者說,只能是其本身是普遍物的那種個體?!盵6]9實體并非是個體的集合并列組合,而是將個體納入其中、作為普遍性的個體,即作為普遍物的公共本質。最后,精神感是倫理感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黑格爾說:“在考察倫理時永遠只有兩種觀點可能:或者從實體出發,或者原子式地進行探討,即以單個的人為基礎而逐漸提高;后一種觀點是沒有精神的,因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但是精神不是單一的東西,而是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盵8]我們在把握倫理感時,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個體的主觀情感或主觀情緒(如喜、怒、哀、樂等),而應將其理解為個體精神超越單一性并與實體“在一起”的客觀之感。個體是經驗性存在,而實體是精神性存在。家庭的誕生需要我們在精神世界中構造個體的公共本質——“家”,并在生活世界中為“公共本質”找到物質托載——“庭”。

綜上所述,在面對“倫”的先天危機時,先人自然而自覺地擔負起尋找可以營造倫理感的精神載體的歷史重任。當這一精神載體上升為一種民族習慣,并在具體的時空中具備了外在物質形式時,傳統節日便誕生了。換言之,我們可以將傳統節日看做是倫理感或“倫”意識的集中登場。倫理感的詩意表達是個體精神的“在一起”之感,由于倫理感具有超越性,因此,傳統節日便具備了雙重倫理意蘊——超越時間“在一起”與超越空間“在一起”。

二、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

(一)超越時間“在一起”

倫理感的第一種哲學形態是超越時間的“在一起”,而傳統節日的第一重倫理意蘊便是通過傳統節日,個體與他者可以超越時間“在一起”。對此,我們需要追問:時間存在有何意義?孔子的回答是充滿智慧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盵9]時間有如流水般稍瞬即“逝”,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在于能夠讓所有人不同時“在場”。正是因為時間存在,我們不能永生、注定死亡,以便給后人留下生存空間。但是,問題隨即而至。人是個體性的存在,個體對實體(“倫”)的眷念就如同外出闖蕩的游子對“長之育之”的家鄉那樣難以割舍,黑格爾稱其為“悲愴情愫”?!墩f文》曰:“倫,輩也?!盵7]260可是,先輩已逝,人類精神又該如何構建完整之“倫”呢?這勢必需要人類精神跨越時間的“無情”限制,與先人重新在一起,清明節便是對此“精神努力”的最佳詮釋。

清明節最早只是一個服務農事生產的重要節氣,后來隨著歷史發展,到了元朝以后,清明節融合了上巳、寒食兩節,成為一個全國性節日。今日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便是家人來到祖先墓前掃墓祭祀。掃墓往往有著復雜流程,據明人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盵注]劉侗《帝京景物略·春場篇》:“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扌o端,哀往而樂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多四方客未歸者,祭掃日感念出游?!眳⒁妱⒍?、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67頁。如今,隨著時代發展與技術進步,人們的祭祖儀式愈發多元化。但不管如何,清明節始終是國人祭奠祖先的重要時刻且具重要意義。第一,清明節存在的個體意義在于以祭祖儀式呼喚家庭的“倫”意識。隨著時間流逝,家庭中的一部分家庭成員必然會面臨死亡。死亡是重要的“倫理事件”,而不僅僅是沒有呼吸、心跳停止這樣的生理事件,正如黑格爾所言:“死亡是個體的完成,是個體作為個體所能為共體(或社會)進行的最高勞動?!盵6]12死亡成就了“身”與“心”的完全隔離。當祖先死亡后,其“身”不復存在,而其“心”(或精神)卻在“家”(倫理實體)中永久存活,由后世子孫延綿存續??墒?,后世子孫畢竟“身”在此岸,現世紛繁的物質生活總會使人淡忘精神之鄉,自然也會淡忘祖先的精神存在,由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建構、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存在——“倫”也會被逐漸淡忘。因此,我們需要喚醒精神深處的倫理記憶,需要從物質生活中暫時抽拔出來,將精神重新回到“倫”中與祖先重逢,清明節的個體意義便在于此。第二,清明節存在的民族意義在于以祭祖儀式呼喚民族的“倫”意識。斯大林曾給“民族”下過一經典定義:“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10]33。簡言之,斯大林將民族看做是“共同體”?!肮餐w”多見于社會學視域,而在精神哲學視域中,“共同體”便指向倫理實體?!懊瘛敝阅軌颉白濉?,除了需要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習俗等現象載體外,還需要民族精神這樣的精神載體,而民族精神只有在脫離具體時空的“場”[注]“場”,物理學話語,原指某種空間區域,這里指“倫”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域?;颉皞悺敝?,方能形成民族牢固的文化心理結構,進而成為真正的共同體。清明節的意義不僅在于家庭成員能夠與其祖先在精神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能夠與民族祖先在民族精神上“在一起”。正如劉魁立教授所言:“要祭祖,祭三代宗親。此時此刻,天神地祇、列祖列宗來到人間,天地人溝通匯集、協調合作,共同對付邪祟,共同維護人間的幸福安康,共同營造美好的未來,這些成為節慶活動的信仰層面的最重要的內容?!盵11]民族之所以能夠延續,在于“倫”的永生與民族精神的不滅。因此,我們需要以隆重的儀式呼喚民族的“倫”意識,清明節的民族意義便在于此。

總之,當家人以相同的儀式祭祀祖先,當族人以相同的語言祈禱祝福,家庭的“倫”意識與民族的“倫”意識便超越時間在個體精神中“在場”了。同樣的,在除夕、重陽、中元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中,我們也會祭奠祖先與民族的道德楷模,這些都可以看做是“倫”(家庭、民族、國家等)意識的集中登場。通過這些節日,我們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與先人“在一起”了。

(二)超越空間“在一起”

倫理感的第二種哲學形態是超越空間的“在一起”,而傳統節日的第二重倫理意蘊便是通過傳統節日,個體與他者可以超越空間“在一起”??臻g與時間不同,時間的特質在于“流逝性”,而空間的特質在于“無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超越空間限制的能力也在逐漸提高。古人車慢、馬也慢,今人可以通過高鐵、動車、飛機輕松跨過千山萬水;古人無法聽到遠方親人的鄉音,今人可以隨時打電話問候寒暄;古人無法看到遠方親人的面容,今人可以通過視頻軟件輕松“會面”等等。而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類都需要直接的感官接觸。因此,當久隔兩地的親人因各自工作無法在一起時,我們便需要傳統節日的巨大文化作用,讓人們超越空間“在一起”,春節便是此“身體努力”的最佳詮釋。

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中國人慶祝春節已經有四千余年的歷史。進入臘月以來,人們便會做一些事情來迎接春節,俗語稱:“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倒酉;三十夜,守一宿?!闭鲁跻贿^去后,人們還“意猶未盡”,仍然會有一些特別的行為(或禁忌),如“正月一,忌掃地;正月二,迎婿日;正月三,赤狗日;正月四,祭財神;正月五,趕五窮;正月六,挹肥日;正月七,人口日”。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其意義重大。第一,春節存在的個體意義在于為游子重溫家庭之“倫”提供契機。家庭是自然的倫理實體,家庭成員進入市民社會是對家庭無可奈何的背離。當我們在外求學或工作時,不僅在身體上遠離“庭”,更是在精神上遠離“家”。換言之,我們的身體離開了“庭”這一生活場所,個體精神也離“家”(作為普遍物的公共本質)愈來愈遠。身體的離開并不會讓我們從“倫”中完全抽離,而只會慢慢“失去”“倫”的“溫度”,即身體上的久久離鄉必然會帶來精神生活中“倫”的缺場與祛魅。因此,我們需要春節這一傳統節日來讓游子“還鄉”:身體的回鄉團聚與精神的重溫倫理。每逢春節前夕,我們都會看到一場巨大的人口遷徙——春運。春運表征的不僅是人口的大遷徙,更是中國人精神還鄉(“倫”)的集體登場。第二,春節的民族意義在于為重溫國家之“倫”提供契機。在新春佳節之際,許多海外游子會回到祖國。由此可見,對于小家來說,春節可以讓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共慶佳節;對于大家來說,春節則可以讓中國人民聚在一起,共同享受沉浸于國家之“倫”的精神酣暢。中國人過春節有著共同的儀式,比如放鞭炮、貼春聯、看春晚等等,這些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生活于同一個國家、呼吸于同一片天空?!皣摇庇谖覀?,不僅是物質呈現(如疆域國土、GDP、科學技術等),更應是精神呈現。每一個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精神的鑄造者,也都是國之“倫”的擁有者與分享者。

總之,當家人與國人以相同的形式慶祝春節時,家庭的“倫”意識與國家的“倫”意識便超越空間在個體精神中“在場”了。同樣的,在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中,我們同樣會跨越千山萬水與家人、國人在一起,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倫”意識的集中登場。

三、傳統節日的當代祛魅

在厘清傳統節日的倫理意蘊后,我們不妨回歸到當代生活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愈發感受到傳統節日的祛魅與失落。對此,我們通常會給出以下三點原因:其一,傳統文化的式微。從戊戌變法的“天下移風”到“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被一股腦地當成時代“贅疣”加以無情鞭撻。對此,金耀基先生曾說:“五四的知識分子是不惜去掉中國文化以救中華民族的?!盵12]十年“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也是巨大的,傳統民俗被一概劃為“四舊”加以剿滅,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層。其二,西方文化的沖擊。在多元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產品與價值觀大量輸入中國,并為年輕人所熱捧,洋節受歡迎與傳統節日受冷落便是其直接體現。當我們對傳統文化不再青睞,而將歐風美雨看作珍寶時,傳統節日的失落便在所難免了。其三,傳統節日的形式缺乏創新。傳統節日經歷千百年的歲月洗禮,逐漸形成了復雜甚至繁冗的外在形式,正如上文所說,過春節就有著繁復的“流程”。相對地,在社會競爭益發激烈、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現代生活中,如此繁復的形式可能會被現代人所厭煩甚至鄙棄,故更多人將傳統節日看作是難得的休息日。在此,筆者旨在提出傳統節日當代祛魅的另一重原因:倫理感的失落。

我們不妨以春節“年味兒”的缺場為例。馮驥才先生說:“所謂年味就是過年的意味,過年的方式則是這種意味的載體?!盵13]在21世紀的今天,春節的傳統氣息已經慢慢散去,而經濟氣息卻愈發濃厚。沿街叫喚的是商場折扣而不是春節“小調”;高談闊論的是收入攀比而不是噓寒問暖等??梢?,春節的“假日化”現象愈發明顯。春節作為傳統節日,本應有著濃厚的倫理感,即參與主體精神上“在一起”的感覺,而假日僅僅是為了給人們放松身心提供一個隨意性契機而已,如假日旅游、假日狂歡、假日party等。反觀現在的春節,雖然走親訪友、拜年祝福等傳統形式仍然存在,但也有人選擇宅在家里睡覺上網、聚眾娛樂。春節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經過歷史洗練后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其原因在于春節體現了“家”的理念在國人心中的至高位置。春節體現的是家庭倫理對個體強大的召喚“力”與吸引“力”,而這種“力”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難以拔除也不能拔除。通過春節這個載體,家人不僅在身體層面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在一起”,以獲得歸屬感與還鄉感。過春節的傳統形式是經過中國文明的發展而留下的精華,它們深刻地將“倫理”包裹其中,有著濃濃的倫理感。比如,“以拜年為例,方式雖不同——晚輩給長輩拜年、親戚之間往來拜年、朋友之間團聚拜年,但順序有講究——先家內、后家外,先同宗、后街坊,先鄰里、后親戚?!盵14]傳統的拜年儀式深刻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尊、親親”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倫理觀念與秩序理念。反之,今天的我們更習慣“一次性”地給所有親朋好友群發短信與微信來“完成”拜年。盡管方便又快捷,但久而久之,這種拜年祝福便會流于一種“形式”或“任務”。不可否認,時代的進步必然會帶來過節方式的變化,一味地守舊只會被時代所遺棄,但如果這些新興方式“越俎代庖”,遮蔽甚至取代傳統過節方式,那么必然是使倫理感的失落——“年味”的缺場。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承擔著重要的文明重任: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營造“倫理感”。由于倫理感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特質,傳統節日便具備了雙重倫理意蘊——超越時間“在一起”與超越空間“在一起”?!皞悺笔侨说墓脖举|與精神家園,我們時刻需要在“倫”中獲得公共承認,如家庭承認、民族承認與國家承認。在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對物質世界的利益追求遠比精神世界的倫理追求顯得更加強勢,“倫”意識的缺場愈益明顯,傳統節日呼喚“倫”意識的出場。對此,我們需要重新發揮傳統節日的重要文化作用,在揚棄傳統節日風俗儀式的基礎上,認真體悟傳統節日內在的倫理意蘊與精神氣質:超越時間、空間而“在一起”。只有這樣,傳統節日才能真正發揮其文化意義以及實現自身的現代轉化。

猜你喜歡
意蘊傳統節日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人工智能的存在論意蘊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白噪音》中后現代聲景的死亡倫理思考
論《紅樓夢》的“錯位”敘述及意蘊
“寶釵撲蝶”意蘊新探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華語科幻電影中的“倫理性”想象
意蘊難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