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互聯時代下高校學報發展的現實問題及解決路徑

2019-12-18 04:53晏小敏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1期
關鍵詞:學報期刊智能

■晏小敏

常州大學學報編輯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滆湖中路21號 213164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采取積極措施牢牢把控輿論陣地的制高點,以達到充分利用新媒體形成促進全社會創新氛圍的目的,并就推動互聯網新媒體融合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在于快速化、碎片化、多樣化,其對慢節奏、單一化的紙質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打造的互聯網時代,以QQ、微信、微博、App客戶端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興起,支撐起全新的傳播平臺、傳播渠道,形成了交叉傳播,打破了學術紙媒傳播的單一渠道的限制。過去,高校學報主要是以紙質期刊的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因壟斷性而具有穩定的發行量和不菲的經營收入?;ヂ摼W時代的來臨和新媒體的進入導致傳統紙質期刊的壟斷地位被打破,紙質媒體發展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表現為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多樣性與便利性帶走大量的紙質媒體受眾,紙質媒體的發行數量與經營收入銳減。是否被新媒體取代的生存問題已成為紙質媒體亟待解決的難題。各學報編輯部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是通過互聯網發展思維,實現傳統紙質期刊和新媒體的有機融合。我們試圖運用演繹法和路徑分析法歸納人工智能+互聯網(即智能互聯)時代高校學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厘清智能互聯時代對高校學報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設計以生態新模式為著力點的高校學報發展路徑。

2019年7月24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科協發學字〔2019〕38號)中指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探索‘學會+企業’‘高校+企業’等多種協同辦刊形式,催生科技期刊發展新業態,創新期刊發展模式……建設數字化知識服務平臺,集論文采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于一體,探索論文網絡首發、增強數字出版、數據出版、全媒體一體化出版的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準的知識服務,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升級”[1-2]。該意見對推進我國科技期刊建設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對高校學報的發展同樣適用。該意見就如何實現一流期刊建設目標指出,要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集群化向集團化轉變,全面提升專業化、國際化進程,抓住數字化、智能化促進期刊出版變革的重大機遇,以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期刊體系為目標。

郭鐵成[3]提出并界定編輯生態化的內涵,闡述了編輯生態化在智能互聯時代對讀者、作者和編輯的重要性。這場科技革命對包括高校學報在內的期刊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學者們主要從高校學報的信息化、數字化、國際化展開研究:付洪韜等[4]認為大數據、人工智能促進了高校學報生產方式的轉變,學報文章走向信息化;余振剛等[5]和何小軍等[6]分析了期刊文章數字化趨勢,而智能互聯壓縮了時空范圍,全球高校競爭日益激烈;學報辦刊理念的國際化是新時代的應有之意,袁志祥[7]探討了高校學報國際化的具體路徑;文瑞[8]對傳統紙質期刊與新媒體期刊進行比較,認為我國期刊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劉永俊[9]從用戶體驗視角分析了智能互聯背景下學術期刊的轉型路徑。綜上所述,關于智能互聯對高校學報影響的文獻重在現狀描述,在宏觀層面探討較多,少有文獻探討智能互聯對高校學報的雙重影響以及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诖?,本文試圖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創新:一是全面探討智能互聯對高校學報的雙重影響;二是構建分析框架體系,設計解決高校學報發展難題的路徑。

1 研究方法和高校學報的特點

本研究采用演繹法和路徑分析法,以問題為導向,對高校學報在互聯網新媒體融合下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探討,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找到不足,發現創新。

1978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辦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的意見》明確規定了高校文科學報的性質、任務、編輯工作方針和原則。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199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教備廳〔1998〕3號文件)對高校學報的概念作了進一步完善,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高校學報既不同于社會上的綜合性刊物,也區別于科研院所高度專業化的學刊,即高校學報是由高等學校主辦,以高等學校為依托,刊載特定的學術文章,反映一定領域的科研動態,展現高校教學科研成果,推動高校教學科研發展的一種特殊的期刊。它具有學術性、從屬性、內向性、綜合性等特點[10]。從高校學報的屬性可知,它是我國科學技術期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科學技術期刊的最大區別是:前者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學科建設需要。

在眾多的科學技術期刊中,高校學報的鮮明特色表現在:(1)學術性和內向性的高度統一。學報的稿件主要來源于高校,非核心學報稿源主要來自本校,無論是校內稿還是校外稿,達到學報發表要求的前提是稿件都必須符合學術規范,滿足基本的文稿格式和規范化要求。(2)創新性與高校學科優勢、地域特色的高度統一。達到學報發表要求的稿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即稿件要有一定的新意,不能是既有成果的重復。學報的審稿專家較大比例來自高校,尤其是高校的優勢學科方向的專家比例更高,有關地域特色的研究往往成為學報所在高校的優勢學科。為了凸顯欄目特色,學報重點發表與學科優勢、地域特色關聯度較大且創新性較高的稿件。(3)成為高校之間和高校與科研院所學術交流的平臺。高校學報是綜合性期刊,學科覆蓋廣,作者和讀者一般是相關領域的學人。高校學報為校內外的作者與讀者創造了一個平等交流、多元化展示的平臺,學者可將個人研究成果通過發表論文的形式與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進行交流互動。(4)承擔培養高素質學術型人才的重任。高校人才的培養有多種途徑,其中高校學報應當為人才成長提供適宜的“土壤”。高校師生特別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可以利用高校學報發表學術論文,為以后從事科學研究或發表高水平論文奠定良好的基礎。(5)扮演推動高校學科建設與擴大學校影響力的“催化劑”角色。優勢學科是以卓越人才為基礎,而研究人員的科研和教學成果可通過在學報發表的形式得到迅速廣泛傳播,同時根據學報論文發表的記錄,可以對論文作者進行統計分析,識別出優秀人才并向學校引薦,促進重點學科建設。

2 智能互聯時代高校學報發展的現實問題

目前,媒體多樣化并存已經成為必然。隨著人們對信息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媒體形式遭遇了來自新媒體的巨大沖擊。高校學報如何進行新媒體融合,直接關系到期刊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新形勢的發展,期刊應結合傳統紙媒的強項,實現優勢互補,找準定位,需要架設多座橋梁,疏通編輯與專家、編輯與作者、編輯與讀者以及期刊與第三方評價機構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融合。很顯然,現階段我國高校學報無法滿足科技強國建設的需要。從人工智能、互聯網與高校學報的深度融合發展來看,面臨的現實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高校學報被動應對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發表市場,論文總數和高被引論文數的規模和速度都在大規模提高?;诮y計檢索結果顯示,2018年,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中國科技論文大約36.12萬篇,占世界份額的18.6%,連續9年居世界第二位?!盵2]傳統紙媒與工業化時代相契合,在信息篩選和信息審核方面要求嚴格,在“眼見為實”觀念支配的社會,傳統紙媒傳播的信息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而在智能互聯時代,傳統紙媒的出版速度、信息容量、受眾數量、傳播渠道已完全落后于新媒體,劣勢凸顯。因此,實現新、舊媒體的快速融合,取長補短,凸顯期刊自身特點與優勢迫在眉睫。高校學報為順應新形勢發展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這是期刊和網絡融合的初級狀態,到目前為止,期刊和網站并沒有很好地融為一體,自然沒有實現編輯、讀者與作者的良好互動。

2.2 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的融合仍停留在起步階段

(1) 期刊運營模式仍停滯不前。傳統紙媒與新媒體互動也不是簡單地在期刊上印上一個二維碼,而是要在期刊編輯策劃以及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于一體的發展思路[11]?;ヂ摼W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快速傳播、持續跟蹤跟進、即時交互等,它有助于高校學報受眾群體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突破技術焦慮,即時獲取信息。也就是說,實現新媒體融合,要各司其職,變分散運作為分工合作,通過其他媒體的展示平臺去彌補傳統紙媒在聲音和視頻上的不足,同時新媒體可解決紙媒不能即時互動的弊端。在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期刊可通過微博、微信就某一個專題拋磚引玉,吸引讀者參與討論,這樣策劃的主題通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期刊排版技術落后。推動新媒體融合發展,就是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去改造傳統紙媒[12]。XML與PDF格式有著密切的關聯,XML是PDF的一種關聯閱讀和延伸閱讀,表現形式有三種:印刷版PDF、微信版PDF、打開內容完整和豐富的XML文件。高校學報冀望維護穩固的受眾群體,必須改變整期出版的傳統模式,轉向新模式,如以單篇出版的新模式來吸引讀者眼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資源,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信息內容,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也能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13]。在傳播方式上除紙刊發行方式之外,更應重視時效性,滾動更新,通過微博、微信精準推送,為受眾推出精品佳作,在注重提高推介能力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大力開拓有效的電子發行渠道,實現高校學報與新媒體優勢互補。

2.3 專家、編輯、作者、讀者與期刊的群體智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智能互聯時代,學報自身、審稿專家、編輯人員、論文作者以及讀者的群體智慧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高校學報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質量與效率?,F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為論文的編排、校對和查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部分地將編輯人員從枯燥無味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而這并不意味著編輯人員的壓力因此減輕,因為編輯工作帶有創造性,是高校學報質量的守護神。高校學報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新媒體作為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無法完全囊括和承載從編輯選題、作者創作投稿、專家審稿、編輯校對、主編終審、編委會定稿,再到出版發行等系列工作的整個過程,其中諸多環節離不開編輯人員的創造性。因此,智能互聯時代,更需要編輯人員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才能減少或避免學術界的浮躁之風在期刊領域泛濫[14]。

2.3.1 智能互聯對高校學報自身建設的雙重影響

(1)高校學報的競爭廣度超越國界拓展到了全球。在新一輪信息化、數字化的浪潮中,發達經濟體的高校學報憑借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其引發的數字鴻溝對高校學報產生的疊加效應,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導致發展中國家(地區)的高校學報難以改變追隨者身份。(2)高校學報競爭的強度史無前例。高校學報作為研究成果展示平臺、學術觀點交流平臺和學科建設發展平臺,是科學思想傳播、研究成果推廣、人類文明引領三方面的集大成者。高校學報的導向功能、教育功能、評價功能在社會的進步中被不斷拓展和深化。特別是進入數字化、信息化時代之后,現代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紙質期刊的結合,在夯實網絡學術傳媒物質基礎的同時,也使紙質高校學報能夠在挑戰中走出傳統局限,拓展發展空間[12],但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辦刊技術的日新月異,刊物數量(線上線下)的迅速增多,使得高校學報競爭空前激烈。(3)全新發展業態正加速形成。由于網絡的便利性、時效性和低成本特性,“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產生了眾多新業態,也為高校學報打造新業態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特別是,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改變了用戶的閱讀習慣和用戶對期刊的“黏性”,為高校學報打造新業態奠定了市場基礎。供需兩端的變革為高校學報發展新業態提供了經濟驅動力,某些著名期刊通過與新媒體融合迅速發展成為傳媒集團就是有力的佐證。(4)新的智能服務模式正在不斷提升。近年來,高校學報已普遍采用微信公眾號智能服務模式,該模式的便捷性使其具備成為互動交流服務的優質工具。目前,可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自動審稿、組稿、約稿、退修稿件以及向用戶精準推送信息,同時,微信的高關注度和廣泛性使高校學報信息的傳播時效性更強,閱讀率趨高,進而達到了提高高校學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目的[15]。

2.3.2 智能互聯對編輯人員的影響

(1)要求編輯更具創新能力?;ヂ摼W新媒體融合是高校學報傳播路徑的一次重構,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新媒體融合改革成功的關鍵,新媒體融合對編輯人員帶來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為此,加快期刊出版模式創新,增強創新能力,需要重點培養面向期刊出版未來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級人才和出版融合業務骨干,大力推進出版融合技術創新,以期將“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更好地應用互聯網新媒體融合新技術,設計能夠應用于移動互聯網服務端,有別于傳統紙媒期刊單向知識傳播的可交互、可延展的衍生服務產品。(2)要求編輯更有工匠精神?!皟热轂橥酢笔瞧诳娴母?,在智能互聯時代依然如此。質量是高校學報發展的根本,期刊的質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水準。編輯的水準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密不可分,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自然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編輯的工匠精神是指編輯對期刊、論文、多媒體等產品精雕細琢的專注,其核心是對品質完美追求的精神理念[16]。在智能互聯時代培養編輯的工匠精神,不僅是高校學報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編輯持續提升自我價值的需求。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應該體現在編輯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上,實質內涵就是高校學報所刊論文的學術質量[17]。

2.3.3 智能互聯對論文作者的影響

(1)智能互聯的時效性有助于學者對學術前沿的準確把握。當代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創新已成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最新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接觸到這些最新文獻,使研究人員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實現高效選題,開展有價值的研究。顯然,傳統高校學報難以滿足這些要求,而互聯網新媒體融合恰好可以采用新的傳播手段和建立新的傳播組織(如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的出版集團)來破解這一難題,讓作者足不出戶,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閱讀最新的文獻,對現有文獻進行分析和梳理,準確把握學術前沿,從而使選題富有價值并可避免重復研究。(2)智能互聯的便捷性有助于作者撰寫高質量論文。首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作者很容易找到相同或相近領域的研究者,與其進行交流、合作,通過知識外溢產生新方法、新觀點甚至新思想。其次,編輯與作者的交流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借助互聯網新媒體融合帶來的便利,構建有效的交流平臺與作者進行溝通,從而惠及更多的人,指導其如何撰寫高質量論文。最后,隨著學科相互滲透越來越頻繁,采用多學科研究方法成為一種趨勢,互聯網新媒體融合為這種研究趨勢提供了便利,作者可以通過搜索文獻,借鑒不同學科的最新研究方法,甚至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3)作者與編輯的互動交往遷居于空間的虛擬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空間成為一個新的交往平臺[9]?;ヂ摼W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交往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禁錮,只要有網絡或者通訊信號,就可隨時隨地自由地交流溝通,開放式的交往溝通變得更加便利簡單,溝通內容更具自主性、伸縮性和寬泛性。作者和編輯通過虛擬空間平臺,可以將彼此的文字、聲音、圖像轉化為虛擬的數字符號進行交往,提高了溝通效率。

3 智能互聯時代下高校學報發展的路徑

借助互聯網新媒體,高校學報可以增加與網絡傳播渠道和適時互動的黏性交流手段,將期刊的利益相關者聚在一起,從期刊的消費者角度,提供更多個性化、快捷化服務。目前盡管許多期刊通過電子郵箱、QQ、微信、微博、App等現代傳媒手段與作者、讀者、專家等進行聯系,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期刊信息,也建立了數據庫,卻沒有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析,對受眾的個性需求不能作出精準的判斷,還難以提升用戶的“黏性”。因此,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互聯網新媒體,打破服務邊界拓展遇到的瓶頸,對豐富高校學報服務領域、提升其服務績效而言將大有可為。

不同于通俗刊物,高校學報往往定位于“陽春白雪”,“質量第一”一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特別是在人工智能+互聯網時代,又好又快的發展對高校學報來說尤為重要,是其在激烈的同行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的保證,而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是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思維對傳統高校學報進行改造。為解決新媒體沖擊下學報生存問題和應對新媒體融合態勢,充分利用互聯網無孔不入的傳播深度和廣度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強大的智能處理與數據分析能力,把握學術期刊發展趨勢,對傳統學術期刊進行改造,以扎實提高高校學報質量、吸引高素質的消費群體,本研究提出一個智能互聯時代下高校學報發展路徑的框架體系(圖1)。

圖1 智能互聯時代下高校學報發展路徑的框架體系

發展路徑1:依托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建設“數據驅動”的學報內容多源采集與分析系統。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微博、微信、智能終端App等新媒體技術不斷涌現[18]。依托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大力建設拓展性強的由投稿郵箱、期刊主頁、智能終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組成的并不斷拓寬的多源數據驅動型學報稿件采集渠道,以及集稿源數據、用戶數據等于一體的學報內容分析系統。一方面,在學報稿件數據采集過程中,除了設置傳統的投稿郵箱、期刊主頁等投稿通道外,需要對智能終端App、搜索引擎優化、微信公眾號等新應用進行委托開發、升級或利用以吸引稿源,其細化措施包括:委托第三方軟件企業開發、升級智能終端App應用,提供個性化的App下載及投稿功能給用戶使用,提升用戶投稿體驗;利用搜索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技術,通過優化關鍵詞、網頁等技術手段和搜索規則,提高期刊主頁在主流搜索引擎內的自然排名;開發運營學報微信公眾號,并關聯用戶的微信號與投稿系統賬號[19],及時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微信消息(熱點論文、熱點時政、熱點話題等),提升期刊的顯示度。例如,筆者所在的工作單位——常州大學學報編輯部已開發運營了“常大學報社科版”微信公眾號,開設了期刊在線(論文檢索、最新目錄、往期目錄)、采編系統(作者查稿、編輯辦公、專家審稿)等功能,與投稿系統關聯功能正在開發并將投入使用。另外,在學報內容分析過程中,采用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對稿件的類別、主題、長度、作者、參考文獻等屬性,以及稿件作者的性別、年齡、專業、學歷、合作者等屬性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從而為學報更好地發現潛在的投稿人和優質的稿件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發展路徑2:融合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打造“內容為王”的高質量學報全過程管理平臺。優質的內容和作者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找到最好的內容和最優的作者,是期刊策劃主題出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這是實現雙效統一的前提。融合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打造“內容為王”的高質量學報全過程管理平臺。在新媒體融合時代,高校學報的立足點依然是“內容為王”,這是高校學報的使命,也是高校學報區別于其他期刊的主要特征。對于高校學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輔助學報的編輯校對、主題分類、專家推薦等工作,從而形成一個高質量學報全過程管理的平臺。其中,在編輯校對過程中,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利用已有的專家知識庫(中國知網中文詞庫或維基百科英文詞庫),幫助編輯人員處理和校對詞語、句子、段落,以及格式和引文中存在的語法語義問題[20]。在主題分類過程中,人工智能內容提取技術可以從稿件中自動提取和解析出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主題詞,而不僅僅依賴于稿件中用戶人工標注分類(關鍵詞),從而可實現更為精準的稿件分類,也為編輯人員審定稿件選題是否新穎、論文是否創新提供了判斷的依據。在專家推薦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自動推薦技術實現人工智能同行評審,根據稿件的主題從專家庫中匹配和遴選出最為合適的外審(主題)專家,自動完成稿件的送審及審閱流程。此外,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也出現了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的論文寫作與生成、論文批改與評閱等智能技術,以及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方法的黑馬校對軟件、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等。通過在學報的“編輯校對→主題分類→專家推薦”等全過程管理中融入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建設和提高學報的內容質量。以《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使用的采編系統為例,該系統實現了約稿、收稿、查稿、指派外審、審改意見查看、稿件編修、發送清樣、批量打印等基本功能,目前正在考慮升級實現稿件自動分類與審稿專家自動推薦功能。

發展路徑3:基于學報、專家、編輯、作者與讀者的群體智慧,構建“用戶至上”的服務生態網絡。在高校學報發展過程中,與之息息相關的有學報自身、審稿專家、編輯人員、論文作者以及讀者這5類角色。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CI)是一種共享的或者群體的智能(智慧),它是集結眾人的意見進而轉化為決策的過程[21]。就高校學報而言,如何充分挖掘并整合審稿專家、編輯人員、論文作者以及讀者的群體智慧,構建一個“用戶至上”的服務生態網絡,以貢獻于智能互聯時代下學報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高校學報發展的重要主題。這就猶如在一個運動場(學報)上,運動員們(作者)在遵守裁判員(專家)和助理裁判(編輯)制定的比賽規則下,如何呈現給觀眾(讀者)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以滿足用戶的觀看需求。(1)高校學報需要依靠自身特長,以專業和學科特色為切入點,打造精品欄目,并定期舉辦與此相關的學術活動和專題講座,吸引學界名流參與,以同時提升內在質量與外在影響力。(2)審稿專家是學報論文質量的把關人,因此,學報編輯部既要構建一支與學報特色內容緊密相關的專業化的審稿隊伍,又要建設好覆蓋各專業學科的通用化審稿專家庫,并要做到及時更新完善,以滿足審稿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在互聯網新媒體融合大潮下,須培養和維持一支懂計算機技術、懂學術出版市場經營、懂新媒體運營的綜合型編輯人才團隊,以充分發揮學報集群化、平臺化運營優勢[19]。(3)作者與讀者分別是學報內容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需要暢通作者與讀者的溝通、交流、反饋與協作渠道,以保證高質量內容的生產與消費。此外,作者與讀者又都是學報內容的“消費者”與“生產者”,即“產消合一”[22],作者在生產內容的同時又考慮到讀者消費的需要,通過這種角色互換的方式來協同提高學報內容的質量。

4 結語

面對多元化的互聯網新媒體時代,高校學報已通過移動終端、網絡媒介、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參與其中,為期刊的傳播與發展提供更為合適的傳播渠道,這些平臺的建構使得期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猜你喜歡
學報期刊智能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致敬學報40年
期刊問答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