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期刊在同行評議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19-12-18 04:53丁彥文章麗萍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1期
關鍵詞:審稿人評議職稱

■江 睿 艾 紅 丁彥文 章麗萍 閆 帥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外海漁業開發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231號 510300

科技期刊作為各類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和傳播媒介,對科研工作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長期以來,同行評議都是科技期刊遴選論文、保障文章質量、提升學術影響力的一種重要機制。同行評議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刊物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開創了邀請同業人士對文章能否發表進行評定的先河[2]。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論文和期刊數量的激增,20世紀中葉以后,同行評議被公認為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3]。

實際工作中,同行評議發生在外審環節,編輯在此環節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多數情況下,編輯會根據文章所屬學科來選擇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進行同行評議,人數通常為2~3位[5],當評議結果出現分歧時會再增補1位,以盡可能地保證評議結果的科學、公正、專業、具體。審稿專家的選擇多來自于雜志社自建的專家庫,編輯在選擇評議專家時,除了考慮學科相關性外,還會將專家之前審稿所獲得的責編評分作為其審稿質量的重要體現,以及是否選擇其再次作為審稿人的主要依據。由于同行評議環節涉及諸多復雜的主、客觀因素,近年來同行評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Janke等[6]研究了同行評議對提高文章質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外審專家培訓計劃對同行評議質量的提高具有關鍵作用。Bogossian等[7]以期刊WomenandBirth的同行評議情況為例,指出外審專家在接受審稿前需要思考和確認的問題,避免盲目接受不合適稿件,從而影響審稿質量。Vinther等[8]和Siler等[9]均通過對退稿進行追蹤和分析,進而對同行評議的質量進行評估。吳錦雅[10]分析了初投稿件質量和外審專家對同行評議質量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概括性的建議。成方哲等[11]以個人和非個人因素兩個方面為切入點,指出了同行評議在評審尺度、出發點和人情關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希望通過編輯部的積極介入減少上述因素的不利影響。以往研究多數建立在對工作經驗的總結和簡單的統計分析上,無法深挖問題根源,所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多為方向性的梗概,缺乏可量化實施的對策。

本文以《南方水產科學》的審稿專家數據庫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總結編輯部在同行評議環節的工作經驗,定性地指出其中存在的癥結,并對審稿專家的各類主要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定量地研究他們與平均審稿得分之間的相關性,將實踐經驗與科學的數理分析相結合,彌補多數已有研究在純經驗分析上存在的主觀性,深入發掘審稿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提出可量化實施的對策,以期為科技期刊構建合理的審稿專家庫,客觀評價同行評議結果提供一定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收集

本研究從《南方水產科學》瑪格泰克采編系統的全部人員信息中調取了審稿專家信息和可能與其審稿情況相關的各類信息。共搜集了288位審稿專家(曾參與過審稿的所有專家,分布在水產科學及相關專業的各個領域)的11個主要特征信息,包括學科、學歷、職稱、單位、性別、審稿次數、平均審稿時長、最長審稿時長、缺審次數、投稿次數和平均審稿得分,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和相關性分析,深挖數據內涵。

1.2 數據分析方法

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軟件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和相關性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繪制成圖。其中,平均審稿得分作為審稿質量的直接表現形式,是眾多特征信息中的關鍵信息,是分析各類特征信息與審稿質量相關性的基礎。審稿得分是編輯對審稿人實際審稿質量的定量評價,具有相對較高的主觀性,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漏評的現象。然而每位審稿人的審稿得分并不出自同一位編輯,可能面臨的漏評概率相近,屬于偶然誤差。在統計學上,求平均是減少偶然誤差的一種有效行為。本研究通過對每位外審專家的多次審稿得分求平均,用平均審稿得分作為關鍵特征因素,盡量消除偶然誤差,弱化個體因素對得分的影響。

2 結果分析

2.1 審稿專家數據庫的人員構成

本研究中,審稿人所在單位主要為科研院所(50%)和高校(49%),受專業影響主要以男性為主(85%),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涵蓋了水產科學下的各個分支學科,還涉及到海洋、化學、環境等與其相關的交叉學科,學科分類的細化程度較高。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樣本在數據分布上具有較高的完整度和代表性。所有被統計的審稿人中,在職稱分布上,以正高級職稱的專家人數最多,共222人(其中教授115人,研究員107人),占總數的79%(圖 1)。在有學歷記錄的統計樣本中,具有博士學歷的專家人數占比最高,達到71.6%,其次為碩士,占13.8%。研究樣本整體呈現出高職稱、高學歷的特征,體現出編輯選擇外審專家時,在細分學科匹配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兼備上述特征的審稿人。然而在上述高職稱、高學歷的審稿專家庫的支撐下,審稿質量卻差強人意,審稿得分并沒有呈現出相應的高水準,大于0的數據有167個,最高5分(即為滿分),最低1分,平均3.135分,眾數為3.5分,平均審稿得分和最常出現的審稿得分均略超合格線,未達良好。這種審稿質量不理想的情況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學科的期刊中,如陳培穎等[12]在實踐中發現國內自動化領域的學術期刊在同行評議環節存在質量問題,李鵬等[13]也指出醫學科技期刊在同行評議環節存在弊端,本研究通過數據統計得到的結果與其他研究從實踐經驗中分析的情況基本吻合。

圖1 審稿專家數據庫的人員構成(a)按具體職稱統計;(b)按職稱級別統計

2.2 各因素與平均審稿得分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研究各項審稿人特征變量與平均審稿得分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SS 19.0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兩個連續變量間呈線性相關時,使用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不滿足積差相關分析的適用條件時,使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來描述。因此,本研究采用Pearson分析法對兩個連續變量(如平均審稿得分、審稿時間、審稿次數、缺審次數)進行分析[14],采用Spearman分析法對兩個變量均為分類變量(如學歷、職稱、性別、單位)或只有一個變量是分類變量的情況進行分析[15]。

表1 特征變量與審稿得分相關性的Pearson分析

注:*表示在P<0.05上雙側顯著相關;**表示在P<0.01上雙側顯著相關。

表2 特征變量與審稿得分相關性的Spearman分析

注:*表示在P<0.05上雙側顯著相關。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平均審稿得分與審稿次數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P<0.01),說明審稿次數多的審稿人,其審稿質量也相對較高;平均審稿得分與平均審稿時長呈顯著負相關性(P<0.01),表明審稿時間過長可對審稿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平均審稿得分與投稿次數和學歷表現出顯著正相關性(P<0.05),而與職稱、性別、單位性質和最長審稿時間無顯著相關性(P>0.05)(表1和表2),則說明擁有作者和審稿人雙重身份的高學歷審稿人的審稿質量更高,而與平均審稿得分無顯著相關性的因素則不應成為選擇審稿人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在上述各特征信息中,平均審稿得分與審稿次數的相關性最高(P<0.01,R=0.417)。

3 討論

3.1 審稿專家選擇上存在的誤區及其影響

從上述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審稿人選擇上,編輯更傾向于選擇具有高職稱的審稿專家,這就意味著在同一細分專業下,職稱更高的科研人員可以獲得更多的審稿機會。而上述相關性分析卻表明審稿專家的審稿質量與他們的職稱高低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表2)。與此同時,審稿專家的職稱高低卻與缺審次數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36,R=0.629)。通常情況下,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審稿人在收到審稿邀請后不會迅速(一天內)拒審,編輯部一般會在一周左右收到拒審通知,長則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16],這就會造成整個外審流程的時長增加,影響文章發表速度。對作者而言,文章的發表周期也是其選擇投稿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17],所以由上述情況造成的外審流程滯后也會對期刊的來稿數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此外,具有高職稱的審稿專家往往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并擁有較高的學術聲譽,通常都是具有高學術水準的科研人員,而國內學術期刊的論文水準定位可能會與這類專家的科研水平產生一定落差,導致其對送審稿件并無太大興趣[18],即便沒有拒審也無心仔細閱讀,給出的審稿意見也會相對潦草,有的審稿專家會讓學生代為評審,造成審稿結果片面、局限[19],導致審稿質量不高,此類現象在外審流程的實踐中時有發生[20]。

3.2 審稿次數與審稿質量的關系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審稿專家的平均審稿得分與他們的審稿次數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1,表1),說明審稿次數多的專家,其審稿質量相應更高。在實踐中,期刊都會對作者的來稿(格式、內容)進行規范化要求,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很少有期刊會對審稿專家的審稿意見進行一定的規范。各審稿專家的性格、所處環境、對文章的理解和對審稿這項任務的認識等存在較大差異,使得編輯部收到的審稿意見具有較鮮明的個性特征[12]:有的詳細,有的簡要;有的注重寫作細節,有的則更看重文章結構。審稿質量與審稿次數的正相關性,從某一層面上反映出審稿專家在一次次審稿實踐中的自我提升以及與編輯部的磨合,也反映出這一環節中存在的規范性不足引起的審稿效率和質量較低的現實問題。

4 思考及建議

4.1 審稿專家的遴選和優化

4.1.1 合理選擇審稿專家

本研究發現,審稿專家的審稿質量雖與職稱高低無關,但卻與學歷表現出顯著相關性(表2),學歷較高的審稿人往往能給出更加詳細中肯的審稿意見,從而獲得更高的審稿得分。而在實踐中,編輯則常常會把職稱高低作為選擇審稿人的關鍵因素,造成在審稿人選擇上的長期誤區和審稿專家庫構建上的不合理。因此,在選擇審稿專家時,不妨以細分專業的相關性為首要前提,盡量選擇研究方向與文章主題相同或相近并能給出快速回應的審稿人,而不是一味追求高職稱所映射的權威性。

具有博士學歷的年輕講師、助理研究員、博士后等,往往是科研一線最為活躍的新生力量;但許多具有高職稱的專家除了科研工作外也承擔了較多的行政工作,精力有限。相比之下,一些具有高學歷的年輕科研人員在捕捉到更多科技前沿的同時,也具有相對較多的可分配時間,他們接受審稿的可能性更大,審稿時長也相對較短。然而,并不是所有具有相同細分專業背景的高學歷年輕科研人員都適合成為審稿專家。為了保證外審結果的權威性,在準備選擇一名新的審稿人前,編輯部還需對其學術活躍性進行考核,主要方法是考察擬選擇的審稿人近5年內是否在該領域有論文發表、發表論文篇數、發表期刊級別[21];只有積極跟蹤本學科研究前沿的科研人員,才能更好地完成審稿任務。在通過上述考核后,編輯在選擇審稿專家時,不妨嘗試給職稱較低但具備高學歷和高學科活躍度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一些審稿機會,并對其提出要求,加以指導,這既能為編輯部的審稿專家庫注入新鮮血液,也可以使其逐漸發展成為常用審稿人的后備力量。

4.1.2 科學構建審稿專家庫

投稿次數與平均審稿得分的顯著正相關性(P<0.05,表1)可以間接反映出將高質量文章的作者發展為審稿專家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一方面,投稿次數較多且具備一定資歷的作者與所投期刊的互動性較高,經過幾次投稿,其已經對期刊的需求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這種類型的審稿人由于存在發表文章的需求,會更加注重自己留給編輯部的印象,也會更加重視編輯部給予的審稿任務。因此,編輯部可以從已發表稿件的作者中尋找有多次投稿經歷、且學歷和學術活躍度較高的作者,將其發展為審稿專家,形成用作者補充專家庫的良性循環機制。

4.2 審稿專家的培訓、管理和評價

4.2.1 加強審稿人培訓,突破傳統培訓方式

針對在審稿環節中存在的規范性不足引起的審稿效率和質量較低的現實問題,編輯部可以嘗試在充分尊重審稿專家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對其審稿行為進行簡要培訓,這是提高審稿質量和審稿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22]。然而多數審稿專家科研任務重,如何縮短培訓時間并提升培訓效率,避免審稿專家產生抵觸心理,也是編輯部需要思考并克服的問題。

從前文對審稿人的特征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審稿人雖工作繁忙,但多為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強的科研人員,針對這些特質,對審稿專家的培訓可以不拘泥于傳統認知下的模式化培訓,應開辟一些新型、高效的培訓模式。依據期刊工作經驗,給出以下關于間接培訓和直接培訓的兩種建議。(1)間接培訓,以審稿指南形式出現,附在審稿邀請郵件中。而審稿指南也應突破千人一面的傳統模式,對第一次審稿的專家采用常規的審稿指南;而對于非首次審稿的專家,編輯則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其前幾次審稿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適合該專家的個性化審稿指南,這種個性化的審稿指南既可以對審稿人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又可以幫助其提高審稿效率。審稿指南的撰寫應站在審稿專家的角度,分析他們在審稿時可能出現的困惑,審稿指南不需要像寫作指南那樣詳細,應盡量簡明扼要、提綱挈領,讓審稿人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了解到編輯部對稿件內容和質量的要求;在盡量保持審稿人特性的同時,對審稿流程及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進行說明,使得審稿意見在大體結構上具備一定的標準化和規范性,而在具體細節上又不會對專家的思維產生過多干擾。(2)直接培訓,傳統的直接培訓大多以培訓會的形式存在,占用了審稿人較多時間,多數審稿人對此較為排斥,拒絕參加,因此這類培訓的組織難度較大。但是,如果編輯部可以轉換思維,以學術交流會的形式召開,緊密結合期刊主題,以學術交流為主,培訓為輔,邀請作者和審稿人共同參加,根據本年度發表文章的幾大熱門主題設置會議模塊,并在學術會議間隙插入一段時間的培訓內容,這樣既可以提高審稿人的參會意愿,達到培訓目的,又為審稿人和作者提供了一次面對面交流學術進展的機會??梢悦磕昱e辦此類會議形成傳統,這將會對期刊影響力的提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4.2.2 量化審稿評價機制

審稿人在完成一次審稿任務后,編輯應根據審稿質量對其進行評分,本研究中該得分為0~5分。在選擇審稿人時,審稿得分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得分高,說明審稿質量高,再次出現研究方向一致的稿件時會被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而得分低的專家往往會被棄用。這就要求審稿得分要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專家的審稿質量和態度。然而,實踐中給審稿專家評分這項任務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主觀性,編輯在審稿結束后主觀地給出一個分數,有時還會出現漏評的情況(默認為1分),很可能會影響到審稿得分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因此,制定一個完善且可量化的審稿評價機制(審稿評分細則)就顯得非常必要。一方面,編輯需要充分認識審稿評分的重要性,認真對待,盡量避免錯評、漏評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編輯可以在評分時根據審稿情況比照評分細則給出相對客觀、公正的分數。制定審稿評分細則需要考慮到審稿質量的各種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是否接受審稿、審稿時長、有無審改稿、審稿意見是否完備,并根據這些因素對審稿質量影響程度的大小分別對其分配相應權重的分數,滿分為5分。本研究所設計的審稿評分細則如圖2所示。

圖2 所設計的審稿評分細則

4.3 探索審稿人激勵機制

以往研究發現,由于審稿工作多為義務性質,且審稿工作對提高審稿人學術認可度的貢獻微弱,雖然費時費力卻無法與審稿人的科研業績直接掛鉤,造成審稿人對所受理稿件的態度主要取決于其責任心和興趣,使得審稿人難以保持良好的審稿狀態和積極性[23]。這在本研究的相關性分析中主要體現在投稿次數與平均審稿得分的顯著正相關性上,說明審稿人在對期刊有投稿需求時,對稿件的評審質量更高。以此為切入點,期刊應從審稿人的需求出發,研究期刊平臺可以為審稿人提供哪些助力,加強與審稿人之間的互動和互助,由此探索新型的審稿人激勵辦法。例如可以將審稿評分年度前10%的審稿人評為優秀審稿專家,并建立如下一項或多項激勵機制:(1)頒發獎狀并給予一定的獎金鼓勵;(2)對其今后一定時間內所投稿件的版面費進行減免;(3)對其所投稿件進行優先受理和快速出版。

5 結語

科技期刊審稿人多為專業的研究人員,數量較為龐大且涉及專業相對全面,這為編輯部選擇到合適的審稿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此基礎上,編輯部應突破慣性思維的局限性,勇于修正工作中遺留的問題。嘗試為職稱較低但具備高學歷和高學科活躍度的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的審稿機會,積極發展常用審稿人后備力量,構建優秀作者補充審稿專家庫的機制,為審稿專家庫注入新鮮血液。同時,要在突破傳統培訓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對審稿人的培訓,以個性化的審稿指南對審稿專家進行間接培訓,并以學術會議的形式吸引審稿人參加直接培訓,解決審稿環節長期存在的效率、質量較低的問題。充分認識審稿評分的重要性,構建并根據發展要求不斷完善審稿評價細則,并據此認真完成對審稿人每次審稿行為的評分。加強期刊與審稿人的互動和互助,從為審稿人提供服務的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讓優秀的審稿人感到勞有所獲、勞有所值,激發其審稿積極性和責任感。

同行評議環節由于涉及諸多復雜的主、客觀因素,存在的問題較多,對稿件質量的影響較大,還有待在更長時間尺度和更大樣本量的基礎上,結合各學科領域間的差異,深挖未發現的問題,并結合實踐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今后筆者將繼續搜集、追蹤審稿數據,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實踐本文所提出的方案,總結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并進一步優化提煉,以期為科技期刊優化審稿專家隊伍,提高辦刊質量和影響力提供一定的參考。

猜你喜歡
審稿人評議職稱
強化述職評議 落實主體責任
《電源技術》2021年度優秀審稿人
2020年度《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優秀審稿人
六部門: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
特約審稿人遴選通知
《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讓學術造假撤銷職稱有法可依
2018年度《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優秀審稿人
創新評議形式 提高評議實效
對“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議
職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