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六和”數學課堂 彰顯“讀思達”魅力

2019-12-30 01:42楊承軍
新課程·中旬 2019年10期
關鍵詞:合作小組讀思達導學案

楊承軍

摘 要:生態數學課堂實施的基本路徑在于構建與學生和、與教材和、與經驗和、與問題和、與伙伴和、與自己和的“六和”課堂體系,借助“三大核心技術”:一個合適的合作小組、一個學習規劃圖導學案、一套課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實現從“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的反轉,從“教”到“學”的反轉。

關鍵詞:“六和”;合作小組;導學案;“五步三查”;“讀思達”

學校教育中的人、教育、環境構成了相互依存又不斷變化發展的生態系統,為了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的小學數學教學,筆者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構建生態數學課堂”的教學主張,我們借鑒并融合了余文森教授的“讀思達”教學方法,始終把閱讀能力(輸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達能力(輸出)作為培養學生最基礎的學習能力,展開積極的研討,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思考“六和”體系,融合“讀思達”方法

(一)“六和”課堂體系

生態數學課堂實施的基本路徑在于構建與學生和、與教材和、與經驗和、與問題和、與伙伴和、與自己和的“六和”課堂體系,以追求具有本真、自然、靈動的生命狀態的生態數學課堂。讓數學課堂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靈相通、思維共振、和諧發展的場所,使得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能力發展、品格形成的過程。

(二) “讀思達”教學法的意義

余文森教授倡導的“讀思達”教學方法的實質就是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流程,可以說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基本工具。閱讀、思考、表達能力是手段,又是目的;是過程,又是結果;是工具,又是歸宿,學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節的完整學習,知識才能轉化為數學核心素養。

(三)“六和”與“讀思達”的融合

“讀”:從學習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力就是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從研究角度分析,閱讀是尋找證據和佐證資料,思考并形成自己觀點,通過表達形成論文和研究報告。從教學角度分析,學生通過閱讀進行教材研讀,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路,進而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方法表達出來,這一過程正好契合了生態數學課堂“六和”中的“與教材和”“與師生和”。

“思”:“學而不思則罔?!彼伎嫉谋举|是加工、建構,沒有思考的學習是“無魂”的機械學習。應該說學會思考是時代的最強音,要構建基于思考、通過思考、為了思考的“有思考的數學課堂”,就要“與問題和”“與經驗和”,這是因為:學生的思考源于問題,解決問題源于學生經驗,而生態數學課堂的出發點是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新問題,學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以及學習經驗,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從而獲取新知,生態數學課堂呈現的就是不斷地生成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達”:表達的本質就是輸出、表現,是學生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態度等內在素養狀況通過體態、動作、圖畫、語言、符號等媒介表達出來。完整的表達包括:表達(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遷移(變式練習、不同情境中進行遷移);運用(運用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是最高的境界)。能夠正確表達出來的知識才是屬于自己的知識,才能有效轉化為能力、智慧,關鍵在于“與同伴和”“與自己和”。

二、借助三大核心技術,實施“六和”體系

在構建數學課堂中實施“六和”體系,我們借助“三大核心技術”:一個合適的合作小組、一個學習規劃圖導學案、一套課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實現從“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的反轉,從“教”到“學”的反轉。

(一)構建一個合適的合作小組

生態數學課堂的顯著特征是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合適的合作小組,學生在學習小組中互相幫助、互惠互利、共同進步,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構建一個合適的合作小組的基本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后文有詳細闡述。

(二)確立一個學習規劃圖——導學案

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合作,需要的工具就是導學案。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學習內容,在個人研究設計后提交年級集體備課討論并形成科學適用的導學案。導學案在編制時不僅要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還要考慮培養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并形成閱讀教材,讀懂教材的方法,進而學會自己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能夠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這是實現與教材和的關鍵所在。

(三)一套課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

為了實現有效的合作學習,生態的數學課堂應該要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程序,我們經過實驗逐步形成如下程序:

獨學→對學→群學→備展(小展)展示→測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查 ? ? ? ? ? ? ? ? ? ? ? ? ?二查 ? ? ? ? ? ? ?三查

1.獨學

獨學的效果直接決定著整個課堂的效果,獨學的實質就是“讀懂教材,發現疑點,啟發思考”,自學教材,不是簡簡單單看書,做題,而是以導學案為抓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學、獨學階段是后續學習的保證,為了保證獨學有充分的學習時間,教師應提前把導學案發給學生在獨學時使用,學生用好三色筆自學教材、捕捉重點信息,找出問題,并在教材上認為重點的地方畫線并備注理解情況,并嘗試解決問題,完成導學案中獨學部分。再把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帶入對學、群學中解決。

2.對學、群學

對學、群學構建學習小組要注意“組內異質”,是指一個小組內部的成員個體水平要有層次性,將一個小組分成1、2、3、4四個層次,這能夠讓四層次成員間實現能力互補、性別互補、性格互補,從而實現兵教兵、兵強兵的目的?!巴|結對,異質幫扶”是指組內同層次學生結成對等對子,互相幫扶,分層學習,從而實現有梯度地分層教學。對學又分為同質對學、異質對學。

同質對學:如果是8人一大組,兩個小組中的1號對學,2號對學,3、4號對學。如果是4人一小組就是1、2號對學,3、4號對學。異質對學:1、4號、2、3號幫扶。群學是1至4號小組群學。對學是要解決獨學中存在基礎性的問題,對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一般是屬于較難的問題,這時進入群學,精準暴露問題。對學、群學的重點是會的教不會的,讓不會的學會。

在《加法和乘法交換律》這一課中,學生把自學中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研究解決,對于“反思:我們用什么方法發現了這個規律?”在對子學習時有的孩子就說出我用的是舉例法,其他孩子回顧自己的思考過程也認可了這種方法。但對于“反思:我們用什么方法發現了這個規律?”這樣的問題四個孩子都感到困難,這就精準暴露了學生獨學和對學中的問題,教師在巡視中得到信息,就要考慮如何在展示時解決問題。

對學、群學的過程既是學生“思”的過程,又是學生“達”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解答過程,是群學通過對不明確問題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廣益,形成認知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想法的表達,既解決了獨學中存在問題的過程,也在群學中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學生思維和創造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3.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

組內小展示也可以說成是備展,為在全班大展做好準備。由小組長安排分工,為了鼓勵學習差的學生,一般安排他們當主持人,從學會大聲報幕開始鍛煉,一個班級都將近四十人,能讓學生在全班站起來表達的機會是有限的,而組內小展示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就實現了教育的公平性。

例如在《加法和乘法交換律》這一課中,學生定出4號孩子為主持人,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安排同學備展,2號同學講解“(1)4+6=6+4 這個等式是否成立? 為什么成立?因為 ? ? ? ? ? ? ??!?號同學講解“(2)請你再寫出兩個類似的等式: ? ? ? ? ? ? ?像這樣的等式你寫得完嗎?(3)觀察以上等式,你發現了什么?請你用一句話概括: ? ? ? ? ? ? ? ? ? (4)請你用含有圖形或字母的等式表示這個規律: ? ? ? ? ? ? ? (5)這個規律叫作加法 ? ? ? ? ? ? ? 律?!?號同學講解“(6)反思:我們用什么方法發現了這個規律?”在備展中全班每個同學都動起來,都得到了鍛煉。

構建生態數學課堂,實施“六和”教學體系最重要的一環是講解展示,這個環節我們注重的基本原則是問題性、互動性、創生性?!皢栴}性”體現在學生展示獨學對學中共性問題,展示結束后是一般主持人都這樣講“我們的展示到此結束,請大家質疑?!逼渌〗M學生提出自己群學中的問題讓展示的小組解答,這時教師也要補充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互動性”體現在師生、生生的互動,教師充分運用“為學而教,學教結合”的理念,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通過預設與生成的追問與點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爭論,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思維行為進行反思,實現知識的升華、學習方法的提煉、思維的培養和所學知識的拓展延伸;“創生性”體現在教師摸準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巧妙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經歷認知沖突,產生新的問題,這種生成既有預設中的生成,也有課堂創時性的生成。

4.達標檢測

達標檢測是指教師根據導學案最后的測試題(也可以臨時添加題目)組織小對子、小組長檢查或抽測。題目的設計上要體現分層的原則,按照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分類,要簡而精。達標測試檢查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小組之間互查,小組長檢查或是抽查。

構建并實施生態數學課堂的“六和”體系,培養學生“讀思達”的學習力絕非易事,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有成功的喜悅,也有“讀”的實效性、深度性的問題困惑,也有學生“思”的瓶頸和“達”的勇氣,但是我們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面對困惑和質疑,我們認真深入地反思、集思廣益,及時調控,以期完善。

參考文獻: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2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常規課題《構建富有生命力“六和”的數學課堂》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B18-651。

猜你喜歡
合作小組讀思達導學案
從教師視角談“讀思達”課堂范式——以“百分數的認識”為例
“讀思達”教學法的數學學科實踐
“讀思達”教學法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探究
農村初中英語“問題導學型”學本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班級管理中組建合作小組及運行合作機制的研究
構建優質高中數學課堂,實現活力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