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公園功能分區方法研究
——以黃山風景名勝區為例

2019-12-31 08:02馬冰然曾維華解鈺茜
生態學報 2019年22期
關鍵詞:名勝區黃山分區

馬冰然,曾維華,解鈺茜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北京 100875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將“國家公園”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整合自然保護地的重要體制改革內容。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要求理清各類自然保護地關系,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這對統一管理各種類型保護地起到了積極作用。根據唐芳林的研究,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背景下,我國的自然保護地可以劃分為三類,即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1]。建設自然公園的主要目的是生態保育,兼顧教育、科研、游憩等功能。自然公園通常具有典型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并與人文景觀相融合,具有生態、觀賞、科學及文化價值,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可供人們進行游賞、科學研究或文化活動[1]。自然公園包括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水利風景區、城市濕地公園和草原風景區(公園)等。

進行功能分區是保護地管理的基礎,是保護地管理的一個主要規定性工具[2]。分區就是將具體的用途分配給土地單元,它需要對土地單元的屬性進行科學的評估并明確其在空間上的分布,進一步決定在哪里實施保護措施,在哪里限制或加強某些活動[3-4]。不論是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還是自然公園,分區都是規劃中最相關的過程。表1總結了部分國內學者針對不同類型的自然公園所進行的分區研究。這些研究在分區指標、分區類型上都有所不同,并適當參考了相應類型法定文件中對分區的規定。

表1 國內自然公園功能分區研究Table 1 Studies on function zoning of domestic natural parks

這些研究對自然公園功能分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自然公園中涉及功能分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而濕地公園和地質公園的分區研究還較為薄弱,有的研究沒有給出具體的分區指標體系[10],甚至不清楚具體使用的分區方法[5,10]。其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考慮不充分,對生態保護體現不足,如有的研究中不包含生態保護的指標[9],或者不分配生態保育區[8]等。此外,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都已出臺相應的功能區劃規程或規范,而自然公園還沒有一套較為完整與普適的功能區劃文件。雖然自然公園的類型很多,但為了統一管理和精細化差異管控,促進自然公園生態功能協同提升,一套普適的自然公園功能分區方法和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針對自然公園缺乏統一普適功能分區方法和模式的問題,從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自然公園的功能分區指標體系和方法過程,并以黃山風景名勝區為例進行功能分區研究,以期為自然公園的統一精細化管理提供參考。

1 分區方法

1.1 自然公園屬性分析及區域劃分

自然公園與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對比國家公園定義[12]、自然保護區定義[13]和自然公園定義[1]可以看出,國家公園所保護的生態系統面積較大,注重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且堅持國家代表性;自然保護區則注重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是國家公園的補充[1]。自然公園面積相對較小,分布更為廣泛,是三種保護地類型中與人類最為接近的類型。自然公園依托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對自然公園進行生態保育是必要的。自然公園的景觀價值較高,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文化特征,不同自然公園的景觀又具有其獨特性。例如,黃山風景名勝區有大量的地質景觀、文化景觀、水域景觀和古樹景觀[14];靈通山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40余處,同時還有宗教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5]。利用方面,相比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對“利用”的需求更強,利用與保護的沖突更大,更需要科學的分區以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1,4]。根據前文各類型保護地屬性的對比分析、已有自然公園功能分區研究以及案例區實地調研訪談,本研究認為自然公園的生態保護、景觀保護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需要在分區過程和分區結果中體現。此外,自然公園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獨特的景觀使得自然公園具有游憩、科研、教育等價值,自然公園內部也存在著一定的原住民,因此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需要設置可以適度發展與利用的區域,以保證原住民生活,同時讓非原住民從生態和景觀中獲益。因此,自然公園的分區可以從生態保護、景觀保護和經濟發展(利用)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形成生態保育區、景觀保護區和經濟發展區三個不同分區,并進一步根據評價結果構建二級分區。

1.2 分區過程

1.2.1分區單元的確定

分區單元可以是規則的網格或六邊形,但為了反映研究區的自然屬性特征以及景觀的完整性可使用DEM數據,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功能獲得的匯水單元作為分區的基本單元[16]。

1.2.2分區指標體系的確定

前文提到,自然公園依托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樣性,也分布著一定數量的珍稀瀕危物種,因此生態保護方面可從珍稀瀕危物種情況、生態系統性質和所受的干擾出發,選擇不可替代性和生態脆弱性兩方面構建分區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不可替代性的概念來自系統保護規劃[17],它取決于研究區的生物多樣性特征(保護對象屬性及其空間分布等)和保護目標,體現了一個分區單元在實現整體保護目標中的重要性程度,反映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空間分異規律[18]。不可替代性的計算有助于明確保護的優先性,有助于通過較少的成本獲得較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在marxan的說明書中提到,不可替代性也被稱為選擇頻率,即在所有最終解決方案中分區單元被選擇的次數。選擇的次數越多的單元其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越重要,不可替代性值也就越高。不可替代性的計算可通過C-plan或marxan軟件完成。生態脆弱性是指一個系統易受氣候變化或人類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程度[19-20]。由于人類活動不斷增強,對自然公園的脆弱性狀況需要得到關注,需要在分區過程中體現。目前,比較權威的人地耦合系統脆弱性包括暴露度(Exposure)、敏感性(Sensitivity)和適應力(Adaptive Capability)三個構成要素[21-22]。

景觀保護方面,富有特色的景觀資源是自然公園的重要特征,可根據自然公園景觀資源的特點,從景點的美觀程度、奇特程度、景點的類型、分布情況、數量、歷史文化特征等方面來構建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的方法對景觀資源進行評價,以確定景觀資源的不同價值。

自然公園在利用上包括諸多方面。原住民需要保證基本生活需求,如居住和一定的農業生產,可以從居住適宜性和農業適宜性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對于非原住民則主要考慮自然公園對游憩、科研和教育的作用,而其中科研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游憩功能合并,因此主要考慮游憩的適宜性。在具體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可主要考慮自然公園自身屬性以及外界環境情況構建指標體系(圖1)。

圖1 自然公園分區指標體系Fig.1 Indicators for natural park zoning

1.2.3功能分區方法

進行功能分區可以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思路。其中“自下而上”是在最底層按照分區各要素的屬性特征的相似性,進行自下而上合并的過程。聚類分析是實現“自下而上”最為常用的方法。而由于自然公園的各個分區單元具有地理位置特征和屬性特征,進一步使用空間聚類方法能夠將這兩個特征結合起來考慮,以實現空間對象的空間鄰近性和屬性相似性的統一[23-24]。

圖2 研究區示意圖及分區單元劃分Fig.2 Study area and zoning units

2 黃山風景名勝區功能分區

2.1 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的研究區如圖2所示。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黃山風景名勝區位于118°01′—118°17′E,30°01—30°18′N。黃山具有獨特的峰林地貌和冰川遺跡,兼有花崗巖造型石、花崗巖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的地質景觀。黃山植物共計3463種,其中重點保護植物16種;動物物種共計297種,其中重點保護動物26種。黃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http://www.chinahuangshan.gov.cn/)?;贏rcGIS水文分析功能的分區單元劃分如圖2所示。

2.2 數據來源

分區是一項比較綜合的過程,因此所涉及的數據較多。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包括珍稀瀕危物種類別數據、生態系統類型數據、土地利用數據、景觀資源分布數據(包括古樹、地質景觀、水景、文化景觀)、景觀資源重要性數據、火險等級空間分布數據、土壤類型數據等。以上數據均由黃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提供,其中圖件數據通過ArcGIS配準并進行矢量化。遙感影像數據和數字高程數據(DEM)來自地理空間數據云,人口分布、GDP分布、降雨量數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數據、凈植被初級生產力(NPP)數據來資源環境數據云平臺(http://www.resdc.cn/)。黃山市的空氣質量數據來自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網站(http://sthjt.ah.gov.cn/)。

2.3 指標計算

2.3.1不可替代性值的計算

本研究中不可替代性的計算通過C-plan軟件完成,計算時需要準備的數據包括規劃單元表、規劃單元×保護對象矩陣表和保護對象屬性表[25]。其中規劃單元表在劃分分區單元時可一并確定,規劃單元×保護對象矩陣表即體現每個規劃單元中物種或生態系統的分布情況,保護對象屬性表則包含量化的每個保護對象的保護目標。將以上表格導入C-plan軟件并運行主程序獲得不可替代性值的結果。不可替代性值在0—1范圍內,值越高說明該單元的不可替代性越高。下面是保護對象識別、保護對象分布確定和保護目標量化的步驟。

保護對象的識別與分布確定:對保護對象的識別包括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兩個方面[18,26-27]。通過查閱《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珍稀瀕危物種數據庫》、《IUCN紅色名錄》等網站和數據庫,確定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等級、IUCN瀕危等級、特有性等屬性,以便對保護目標進行量化。確定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后,通過查閱物種分布的海拔上限、海拔下限和生境等的描述[28],并利用ArcGIS的空間疊置分析方法確定保護物種的空間分布。重要生態系統分布主要通過植被類型確定。

保護目標量化:制定量化的保護目標即是給定各保護對象一定的保護比例,如IUCN制定的最小保護10%的基本原理[29-30]。為體現不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差異,本研究將每個保護對象的分布面積與每個保護對象綜合的評價結果的乘積(式1和式2)作為每一個保護對象的保護目標。保護目標的量化評價指標根據相關參考文獻[25-26,31]、案例保護區的特點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制定,如表2所示。

表2 保護目標量化評價指標Table 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rotection targets

指示物種保護目標計算標準:

TSpecies= (Ilevel+IEndangered+IEndemic)/3

(1)

考慮物種的3個方面的特征,即:物種的保護等級ILevel、瀕危程度IEndangered、特有性IEndemic。

優先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目標計算標準:

TSystem= (IEndemic+ISpace+IService)/3

(2)

式中,TSystem為優先保護生態系統的保護目標;IEndemic是特有性指數,例如黃山松是黃山風景名勝區的特有植被;ISpace指該植被類型的分布面積大小,分布面積較小的植被類型具有更高的保護優先性和保護目標,分布面積較大的植被類型具有較低的保護目標。IService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2.3.2脆弱性評價

脆弱性評價的指標如表3所示[32-33],各指標的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從圖3中查詢。各個指標經過歸一化、按照分區單元統計后再利用ArcGIS的組分析工具進行空間聚類獲得評價結果。其中,正指標按照式(3)進行歸一化,負指標按照式(4)進行歸一化。

(3)

(4)

式中,S為指標值,S′為指標歸一化結果,Smax為指標中的最大值,Smin為指標中的最小值。

表3 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Table 3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2.3.3景觀資源評價

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于世,此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根據自然公園景觀的特點以及所能夠獲取到的數據的情況,從景觀的重要性、景觀類型、分區單元內景觀數量、景觀的歷史感、受破壞所需恢復時間[34-36]等方面進行評價(表4),景觀資源數據為點數據,需要在評價后按照分區單元進行統計。各指標的統計結果可以從圖3中查詢。

表4 景觀資源評價指標及賦分Table 4 Landscape resou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cores

2.3.4經濟建設的適宜性評價

適宜性評價包括農業發展適宜性、旅游業發展適宜性和居住適宜性。用于評價的指標如下表5所示[37-41],各指標的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從圖3中查詢。其中農業適宜性評價中的土壤質量指標通過獲取的土壤類型數據,查閱土壤數據庫,再確定相應類型的土壤質量二級指標值。各個指標需要根據式(3)和(4)進行歸一化,按照分區單元進行統計,最后利用ArcGIS的組分析工具分別進行空間聚類。

表5 經濟建設適宜性評價指標Table 5 Economic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圖3 生態脆弱性、景觀資源評價及適宜性所用指標空間分布情況Fig.3 Impact fac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vulnerability,landscape resources and suitability 其中土壤類型1暗黃棕壤;2硅鋁質粗骨土;3硅鋁質石質土;4紅壤性土;5黃紅壤;6黃壤性土;7黃棕壤土;8山地黃壤;9水稻土;10鐵鋁質粗骨土;11鐵鋁質石質土

3 結果與分析

3.1 研究結果

黃山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物種具體包括白鸛、豺、赤腹鷹、穿山甲、大鯢、黑熊、紅隼、金錢豹、鬣羚、毛腳鵟、梅花鹿、獼猴、雀鷹、勺雞、烏雕、小靈貓、鳶、鴛鴦、獐、凹葉厚樸、杜仲、鵝掌楸、華東黃杉、黃山花楸、黃山梅、黃山木蘭、連香樹、領春木、南方鐵杉、天目木姜子、天女花、天竺桂、香果樹等。黃山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系統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草叢和灌叢。黃山風景名勝區中不但存在著大量的珍稀瀕危物種,而且在植物中存在中國特有種,動物中存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需要受到一定的保護。保護物種及生態系統的保護目標量化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保護物種和生態系統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在物種分布面積的確定過程中,由于未能獲得物種分布的點位數據,因此本研究是通過查詢物種適宜生存的海拔高度和植被類型并使用疊置分析法確定物種分布情況,通過此方法確定的物種分布面積將會大于其實際的分布面積。在后續研究需要進一步獲得物種分布數據,通過MaxEnt等模型模擬物種分布,以使結果更接近實際情況。

表6 保護動植物保護目標量化Table 6 Quantification of protected animals and plants objectives

表7 生態系統保護目標量化Table 7 Quantification of protected ecosystems objectives

圖4 黃山風景名勝區保護物種及生態系統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the protected species and ecosystems of the study area

不可替代性值的空間分布情況如圖5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不可替代性值最高的區域主要位于黃山風景名勝區的西部,面積1.92 km2,占總面積的1.2%。生態脆弱性評價通過ArcGIS的空間聚類方法根據脆弱性的高低將研究區分成5個類別。脆弱性的高值區位于研究區的東南部。主要是由于此處人類活動相對較強導致了暴露度的評價結果較高。不可替代性的評價結果顯示此處不可替代性值也較高,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此處應受到保護,較強的人類活動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景觀資源評價同樣通過ArcGIS的空間聚類方法根據各個匯水單元中各評價指標的高低將研究區分成5個類別。其中景觀資源評價的高值區位于研究區的中部,面積為4.86 km2,占總面積的3.04%。通過查詢景點的分布情況,得知中部地區確實分布有黃山的著名景點,如黃山風景區的主峰光明頂。游憩發展適宜性的高值區位于黃山風景名勝區的中部,較高值區和高值區基本覆蓋了黃山風景名勝區的大部分區域(71.56%)。最適宜居住的區域主要分布于黃山風景名勝區的東部且面積較小,次一級區位于黃山風景名勝區的南部。農業適宜性的評價結果總體比較高,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黃山風景名勝區的土壤較為適宜作物生長,但本研究只獲得了土壤類型的數據,其中營養物質的含量以及土壤性質是通過查閱中國土壤數據庫中相應土壤類型確定的,并未獲得實測數據,將可能造成一定誤差。此外,在自然公園中劃定過大的農業區面積也是不合理的,只要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即可,因此只將與居住區相鄰的區域劃為農業區。

通過以上對各個分指標評價結果的分析,將前文不可替代性、生態脆弱性、景觀資源評價以及經濟建設適宜性評價的結果進行疊置和綜合分析,按照生態保護為主經濟發展為輔的原則,得到最終的一級功能分區和二級功能分區圖(圖6)。一級區即生態保育區、景觀保護區和經濟發展區,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57.73%、34.42%和7.85%。二級分區包括核心生態保育區(2.46 km2)、重要生態保育區(54.27 km2)、一般生態保育區(39.78 km2)、核心景觀保護區(4.86 km2)、重要景觀保護區(52.65 km2)、游憩區(9.82 km2)、農業區(0.89 km2)和居住區(2.41 km2)。其中,核心景觀生態保護區內不可替代性值和生態脆弱性值也較高,這說明黃山風景名勝區重要的生態資源和景觀資源集中分布,需要結合起來保護。其次,游憩最適宜的區域也位于中部地區,與核心景觀保護區有重合,這說明景觀最好的區域同樣是最適宜旅游的地方,這就需要加強對游客行為的控制,即保護好此處的景觀和自然生態,也能夠保證游客對游憩的需求。農業區和居住區面積較小主要是考慮需要對這兩個環境影響相對較大的區域進行面積限制。農業區則可以適當發展茶葉種植,但不能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此外,黃山風景名勝區面積本身并不大,農業和居住也可以安排在風景名勝區的外圍。其中,一般生態保育區是所有上述評價中的較低值區,但是其對保持黃山風景區生態完整性、支撐和連通核心保育區和重要保育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低值區劃為一般生態保育區。另外,西南部農業適宜性評價結果較高的區域仍劃為一般生態保育區主要是由于其附近為核心生態保育區,為了盡可能的避免人類生產活動對核心生態保育區造成干擾。

圖6 黃山風景名勝區功能分區結果Fig.6 Function zoning for Huangshan Scenic Spot

3.2 分區管理目標

3.2.1生態保育區

(1)核心生態保育區:核心生態保育區應是不可替代性評價的高值區,其目標為保護自然公園內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嚴格限制人類進入,且不可設置任何與生態保護無關的設施。

(2)重要生態保育區:重要生態保育區應是不可替代性和生態脆弱性評價的較高值區,其目的為對生物多樣性以及脆弱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需要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才可允許人類進入。由于重要生態保育區與部分景觀保護區重疊,因此其設施只能是必要的保護、游憩、解說、安全和環衛等設施。

3.2.2景觀保護區

(1)核心景觀保護區:核心景觀保護區擁有珍稀奇特的風景資源,需要進行嚴格保護。在核心景觀保護區應需保持景觀的原有風貌,對游客開放但需要對游客的活動嚴格限制,只能設置必要的保護、游憩、解說、安全和環衛等設施。

(2)重要景觀保護區:重要景觀保護區內具有一定的風景資源,且可以開展一定生態旅游的區域。由于重要景觀保護區與重要生態保育區有部分重合,因此重合部分同樣需要嚴格管理。未重合部分可以規劃少量的宣教設施以及景區管護站等。

景觀保護區是保護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具有生態和人文雙重功能。景觀保護區既需要獲得保護,也需要適度的利用。

3.2.3經濟發展區

(1)游憩區:游憩區可以規劃旅游道路、宣教設施、娛樂設施、景區管護站以及餐飲、購物設施等。針對旅游的管理服務設施也需要劃定在此區域,包括游客中心,管理和職工生活用房等。

(2)居住區:原住民居住的區域。需要對區域進行嚴格管理,面積不可擴大。

(3)農業區:原住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區域。需要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農作物,如茶葉等,其面積同樣不可擴大。

此外,在黃山風景名勝區的外圍還可以構建協調支撐區。在協調支撐區中可承接部分管理服務、科學調研、旅游接待等功能,也是相應保護地生態保護以及生態旅游所需設備、物資的存放與管理的區域,對保護地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一定的協調和支撐作用。

4 討論

在分區方法對自然公園的普適性方面,首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本研究所提出的生態保育區、景保護區和經濟發展區三個分區可以覆蓋現有自然公園規劃文本中所提出的分區。例如,在靈通山地質公園規劃中,其分區包括自然生態區、地質遺跡保護區以及地質公園服務設施布置區[15];黃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功能分區包括生態保育區、核心景區、一般游憩區和管理服務區[42]。本研究所提出的分區都可與之對應。其次,從自然公園對保護和發展的需求本身出發,任何一種類型的自然公園都需要將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本研究在確定生態保育區的過程中選擇了不可替代性和生態脆弱性這兩個指標,以盡可能涵蓋對生態保護的需求;設置景觀保護區應是自然公園分區的特色。由于自然公園一般比較小,其建立都更多依托了其所包含的景觀,因此需要單獨設立景觀保護區突出對景觀的保護;最后,自然公園與人類最為接近,對利用的需求最強,因此,需要設置可以適當利用的區域。由于經濟發展區是自然公園中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通過分區單元的屬性來進一步探討某一單元是否適宜人類活動以及適宜開展哪種活動是必要的。因此,本研究根據自然公園可能存在的活動,討論居住、農業和游憩適宜性,主要是為了科學地區分不同適宜性區域以落實更為精細的差異化管控措施,使允許利用的區域得到最為適度且有效的利用。當這些區域的利用得到增強時,人類活動對生態保育區和景觀保護區的影響會減小,對自然公園平衡保護和利用具有一定作用??傮w來說,本研究所提出的分區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的。

自然公園的分區與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分區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在自然公園中設置生態保育區是與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相同的地方,也是設立保護地的首要目標,但是由于自然公園中保護物種種類相對較少,生態系統類型也不夠豐富,其保護的嚴格程度會偏弱;在自然公園中設置景觀保護區是必要的,而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說,其景觀價值往往是比較小的,設立景觀保護區是不必要的。國家公園面積更大,注重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就目前所存在的分區來說(如核心保育區、傳統利用區和生態修復區)還未突出景觀保護,但國家公園中會存在較高價值的景觀,是否設立景觀保護區可以作為探討的一個方面;對于經濟發展區來說,雖然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也有利用的需求,但它們的利用強度相對來說更小,而自然公園對利用的需求最大。

5 結論

本研究根據自然公園的屬性特征,從不可替代性、生態脆弱性、景觀資源評價、經濟建設適宜性(包括農業適宜性、游憩適宜性和居住適宜性)幾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進而運用C-plan軟件和空間聚類模型構建了自然公園的功能分區方法,并以黃山風景名勝區為例繪制了功能分區結果。

本研究認為自然公園的功能分區可以包括兩個等級。其中一級功能分區包括生態保育區、景觀保護區和經濟發展區,二級功能分區包括核心生態保育區、重要生態保育區、核心景觀保護區、重要景觀保護區、一般生態保育區、游憩區、農業區和居住區。其中,核心景觀保護區的生態脆弱性值和景觀資源評價值都較高,生態保護和景觀保護需要結合起來考慮。其次,游憩適宜性最高的區域也位于中部地區,與核心景觀保護區有重合,這說明景觀最好的地方同樣是最適宜旅游的地方,這就需要加強對游客行為的控制,同時滿足保護和游憩的需求。

猜你喜歡
名勝區黃山分區
上饒集中營名勝區
貴州省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上海實施“分區封控”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文化教育園
黃山日落
《登江陰黃山要塞》
黃山冬之戀
浪莎 分區而治
某風景名勝區懸索吊橋檢測探討
大空間建筑防火分區設計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