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村寨的文化價值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高友侗寨為例

2020-01-02 13:49蔣凌霞
文化學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木構侗寨鼓樓

蔣凌霞

高友侗寨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東北部,位于廣西與湖南的交界線,是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屬于長江洞庭湖水系最源頭的侗寨之一。高友侗寨四面環山,分中寨、崖上、寨腳、大寨、竹沖等幾個自然寨,寨與寨之間以道路相區隔[1]。高友侗寨人文自然景觀和諧共存,鼓樓、風雨橋、寨門、木樓等侗族木構建筑和古井、古石板路、古墓等歷史遺存保護較好。由于具有獨特的侗寨特色,高友侗寨于2007年榮獲了柳州市“十大美麗鄉村”稱號,2012年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被廣西環保廳評為“自治區生態村”,同時入選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一、高友侗寨村落布局

高友侗寨的地形形態、聚居人群的社會形態投射到高友侗寨的空間建造中,使其具有典型的地域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特征相互影響和組合而形成的聚落結構特征,這也是當地歷史、社會、文化等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友侗寨總體上屬于內向封閉,自成一體,這同其長期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和侗寨先民遷徙歷史有關。

高友侗寨的總體布局并沒有統一規劃,建筑隨高友侗寨兩邊的山脈和河谷自由伸展。以鼓樓以及鼓樓坪為中心,分布有南岳鼓樓、飛山宮、戲臺等公共建筑,這些公共建筑附近的空間較大,為高友侗寨的中心節點。民居環繞在公共建筑周邊,結合民居分布寨門、水井亭、街巷。石板道路基本與民居平行,依據生活與生產需要自然形成,依山勢而上,為自然順勢生長的態勢,高友侗寨的村落公共建筑與民居錯落相間,組成一個疏密有致的建筑空間布局。

整個高友侗寨同周邊山水自然環境共同營造了“山環水繞、田林互生、寨在其中”的五位一體圈層布局式的田園圖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變化中有統一、形態不拘形式、整體協調有序的村寨建筑布局[2]。

高友侗寨的口述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天順年間,侗寨里現存的碑志記錄的歷史則開始于清初。高友侗寨開基始祖的傳說故事中描述,高友侗寨的選址采用原始的雞卜法和蛋卜法[3]。建寨以后,高友侗寨的先民在清代又利用風雨橋和風水林進行風水布局,在侗寨上方種植風水林、在侗寨下方水口建風雨橋,以此來“聚福納財”。高友侗寨的選址體現了漢族地區古代風水文化在西南少數民族村寨的傳播與實踐。

二、高友侗寨典型建筑

高友侗寨中民居、鼓樓、風雨橋、寨門和井亭等的建造,有著濃厚的西南地區地域特征和侗族的民族特征,具有侗族傳統木構建筑中多種類型的典型形態。這在物質空間上體現出西南地區自然環境條件下的建造邏輯,同時反映了侗族在家庭生活和群體交往上的行為方式。高友侗寨的建筑延續了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干欄建筑的特點,公共性建筑鼓樓和民居均能建造于崎嶇不平的山地之上,一層架空,既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也能保障土地為農業充分利用,能防止動物侵襲和解決山地建筑防潮問題,構造十分精巧,因地制宜。高友侗寨的城隍廟、鼓樓等建于清代的干欄式公共建筑就是這一建筑文化的代表,體現出其與中原漢族官式建筑文化的融合。

高友鼓樓是高友鼓樓中建造歷史最古老的,所以當地又稱“高友老鼓樓”,始建年代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1)據寨里老人口述,高友老鼓樓與湖南通道縣隴城鎮坪寨村三臺宮為同一年所建,《庚辰村寨志》上記載三臺宮始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高友鼓樓為三層檐瓴,歇山式。南岳鼓樓(又稱高友“南岳樓”,因在鼓樓的后面又增加了南岳宮而得名)建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距今約一百多年。南岳鼓樓因地制宜,在干欄式建筑上面修建三層檐瓴歇山屋頂,鼓樓左右并不對稱,右邊為長方形平面?,F在所存的南岳鼓樓系歷次維修后的形制。務墳鼓樓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1942年。據當地村民介紹,因該鼓樓在墳地上面修建,故命名為務墳鼓樓,至今鼓樓樓底下以及周圍仍有墳墓。務墳鼓樓之前的規模很小,與當地的務衙鼓樓差不多大,由于規格小,所以拆了原有的鼓樓,拆完后于1942年重建。吉利鼓樓始建于2012年,2011年五月初九開工,2012年二月十六竣工,吉利鼓樓是從務衙鼓樓中改建衍生出來的鼓樓。務衙鼓樓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維修年代不詳?,F存建筑底部為懸空干欄,鼓樓的側邊圍欄上還保留有標語“一定要解放臺灣”。福星鼓樓2004年開工,2005年9月竣工,立面為十三層重檐,第一到三層四角,從第四層到第十三層均為八角,攢尖頂,目前為高友侗寨規模最大、最宏偉的鼓樓,其掌墨師為本村梓匠楊光智師傅。

高友侗寨的鼓樓群,在構架上都是以杉木為材料,以榫卯穿斗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鼓樓的平面為方形,大廳正中設有圓形火塘并在四周架設長凳。這四座老鼓樓的樓身結構大體一致,平面都是方形。高友鼓樓、南岳鼓樓、務衙鼓樓立面為三重檐歇山頂,務墳鼓樓立面為兩重檐歇山頂。吉利鼓樓屬于現代建造,為五重檐歇山頂。福星鼓樓相對比較復雜,立面為十三重檐,第一到三層四角,從第四層到第十三層均為八角,攢尖頂。與貴州、湖南兩省侗寨以及三江侗族自治縣其他村寨中的鼓樓相比,高友村的鼓樓建筑體量略小,結構相對靈活,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為主,部分鼓樓有干欄式建筑特點,這一風格與臨近的湖南通道縣平坦、黃土、隴城等鄉鎮風格接近。高友侗寨的鼓樓外部裝飾較為樸素,具象性裝飾不如貴州鼓樓形象鮮明,也不如三江其他村寨。

高友侗寨飛山廟(飛山宮)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1965年“四清運動”被拆,約在1990年左右重建?,F存建筑主體為磚木混合結構,硬山頂,木構架為插梁式木結構,正門在11級臺階之上,內有天井,正廳設有神臺。飛山廟體量較大,是侗族地區規模較大、較完整的飛山宮。雷王廟始建年代不詳,1965年“四清運動”被拆,約在1990年重建,現存建筑為磚瓦結構,體量較小。

三、高友侗寨的文化價值

第一,以高友侗寨為代表的侗族村寨為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鮮活的見證。高友侗寨村落建筑凝固了侗寨起源、遷徙和在高友生息的歷史,蘊含大量歷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侗族歷史和文化集中體現的大型資料庫。歷經幾百年,高友侗寨村落建筑及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已然存續并不斷發展演變,為快速消失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提供了鮮活的歷史見證,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侗族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民族起源、遷徙、擇居以及定居后發生的重大事件皆由傳世歌謠和傳說故事的口頭文學形式流傳下來。侗族村寨的傳統社會組織、習慣法和村規民約通過侗款的形式世代相傳,廣為遵守。高友侗寨傳統的以鼓樓為核心的村寨結構和對祖先的英雄崇拜等習俗不斷進化,并依據時代需求發展出新的文化事項,但核心元素依舊由傳世歌謠和傳說故事等口頭文學形式留存下來。以高友侗寨為代表的侗族村寨為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鮮活的見證。

第二,高友侗寨作為一種類型建筑群或景觀的杰作范例,展示出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的作品。以鼓樓和風雨橋等公共建筑為代表的高友侗寨的傳統侗族木構建筑,集中反映了高友侗族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藝和侗族聚居區域的人文景觀。高友侗寨的這些傳統侗族木構建筑單體與木樓群結合巧妙,村寨木構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其獨具特色的侗族木構建筑元素和侗寨景觀特征為侗族聚居區乃至周圍其他民族聚居區的現代建筑設計吸收采納并發揚,成為地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開始建寨,必先建鼓樓。高友侗寨有形式各樣的鼓樓5座,分別于不同年代所建,形式各樣,體量不一,結構從簡單到繁復都有體現,集中反映了不同時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變遷過程。高友侗寨有風雨橋1座,位于村口,具有交通和風水的雙重作用。風雨橋是侗族村寨富有特色的橋梁形式,是侗族村寨有別于其他民族村寨的標識。高友侗寨還完整保留了祭祀民族英雄楊再思的飛山宮,以及古代傳統祭祀的雷王廟、南岳宮等建筑。這些建筑遺存反映了不同時期民族文化的交融與互動。

第三,高友侗寨體現了侗族人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高友侗寨的侗族人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他們就近利用山林中的杉木,為寨里修筑鼓樓、風雨橋、民居等建筑;在房前屋后廣挖魚塘,除了養魚、灌溉、生活用水之外,還可以作為鼓樓、民居等木構建筑的防火。為確保水源平均分配,高友侗寨合理利用水資源,建立了精巧的人造水網。稻漁并作的習俗體現了侗寨人民的生活智慧,是侗寨人民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即合理分配水源)的體現。近百年來,侗寨人民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良性使用土地,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這種傳統聚居生活方式。侗族人民的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構成西南山區傳統農業文化的一部分。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高友侗寨已經是為數不多的保留傳統的“文化孤島”。高友侗寨是侗寨村民利用自然條件,創造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的載體,也是山區農業文明的寶貴遺產。

猜你喜歡
木構侗寨鼓樓
山西發現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構水井
美麗·古樸·夢境
——大利侗寨
木構的味道
鼓樓頌
鼓樓頌
山西蒙元仿木構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樓傳歌聲
苗鄉侗寨乒乓情
秦漢時期世界最大木構橋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