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電工程水生生態影響后評價研究

2020-01-05 22:53丹,
四川水力發電 2020年1期
關鍵詞:河段庫區水生

孫 丹 丹, 劉 園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130)

1 概 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七條: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產生不符合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組織環境影響的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并報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和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也可責成建設單位進行環境影響的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在原國家環境保護部令第37號《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中指出,環境影響后評價是指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在通過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且穩定運行一定時期后,對其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風險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跟蹤監測和驗證評價,并提出補救方案或改進措施,提高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的方法與制度。環境影響后評價對于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提高項目決策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電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由于閘壩的修建,導致河流形態、流量、流速、底質等發生一定的改變,進而影響水生生物及魚類的生存及繁衍。針對已建工程開展水生生態影響后評價,總結水電工程在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以及運行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分析水電工程對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此為工程運行期的科學調度與管理提出建議,力爭將水電工程對水生生態的影響降至最低,并為新建項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筆者以大渡河中游瀑布溝水電站為例,結合工程竣工環保驗收資料和環境影響后評價相關調查成果,通過對工程建成前后水生生態環境狀況的調查,評價工程建設對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趨勢,并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預測結論進行對比分析,驗證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準確性,評價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效果,為優化水生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2 瀑布溝水電站

瀑布溝水電站為大渡河干流規劃22座梯級電站中的第17級,屬于規模最大的梯級,是大渡河干流水電開發的控制性工程。瀑布溝水電站位于大渡河的中游,地處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石棉縣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境內,水庫正常蓄水位850 m,總庫容53.9億m3,裝機容量3 600 MW,保證出力926 MW,年發電量147.9億kWh。建設任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攔沙等綜合效益。項目主要由大壩、引水發電系統和尼日河引水工程等組成。大壩為礫石黏土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186 m;水庫正常蓄水位850 m,相應庫容50.11億m3,死水位790 m,調節庫容38.94億m3,具有季調節功能。電站于1988年2月核準,2004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12月首臺機組投產發電,2010年12月,機組全部發電,2012年12月,樞紐工程通過竣工驗收。2014年4月,通過環保部組織的竣工環保驗收。

3 工程建設前水生生態狀況

瀑布溝水電站環評階段,專業調查單位于1984年、1985年對庫區水生生物本底情況進行了調查,2002年再次對庫區及大渡河中游水生生物進行了現場調查。調查范圍包括大渡河干流瀘定至龔嘴段,重點是瀑布溝大壩至新棉鎮段以及主要支流流沙河、大沖溝(石棉的豐樂鄉)等支流。

3.1 餌料生物

根據調查結果,瀑布溝水庫建成前庫區共有浮游植物4門28屬,其中硅藻門14屬、綠藻門9屬、藍藻門4屬和甲藻門1屬[1]。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特點是以硅藻為主,其次是綠藻和藍藻。常見的種類有舟形藻、席藻、針桿藻、脆桿藻、卵形藻、等片藻、橋穹藻和羽紋藻等。

浮游動物4類18種,其中原生動物4種,輪蟲5種,枝角類5種,橈足類4種,種類稀少,無優勢種和常見種。各調查斷面中流沙河的浮游動物種類最多,有14種。

底棲動物3類8屬,其中扁形動物1屬,軟體動物1屬,水生昆蟲6屬,優勢種為環足搖蚊,常見種為蜉游目的幼蟲。

3.2 魚類分布

瀑布溝工程河段共有魚類65種,分屬于7目15科51屬,以鯉形目最多,占總種數的70.8%,其次是鲇形目、鱸形目,分別占15.4%和7.7%;其余4目共占6.1%。鯉形目中以鯉科魚類最多,有30種,占鯉形目總種數的65.2%,占庫區魚類總數的46.2%;其次是鰍科,有9種,占鯉形目的19.6%,占總種數的13.8%[2]。

工程河段干流廣泛分布的魚類有紅尾副鰍、短體副鰍、山鰍、斯氏高原鰍、細尾高原鰍、長薄鰍、紅唇薄鰍、寬鰭鱲、長鰭吻鮈、蛇鮈、異鰾鰍鮀、白甲魚、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鯉魚、側溝爬巖鰍、四川爬巖鰍、犁頭鰍、短身間吸鰍、中華間吸鰍、粗唇鮠、凹尾擬鲿、黑尾魚央、福建紋胸鮡、黃石爬鮡等。主要支流流沙河及坑凼中分布有紅尾副鰍、短體副鰍、山鰍、泥鰍、寬鰭鱲、稀有鮈鯽、棒花魚、峨眉鱊、中華鳑鲏、麥穗魚、墨頭魚、鯉魚、鯽魚、側溝爬巖鰍、犁頭鰍、西昌華吸鰍、黃石爬鮡、青鳉、黃鱔、黃石爬鮡、子陵櫛鰕虎魚、成都櫛鰕虎魚、叉尾斗魚、齊口裂腹魚等。

魚類產卵場主要分布在萬工以上至迎政以下江段,越冬場從關帝沱至瀑布溝大壩,坪陽村至石棉、小堡、大樹等都有分布,索餌場集中分布在漢源至豐樂江段。

漁獲物以齊口和重口裂腹魚為主,占漁獲量的85%;鰍科魚類漁獲量超過10%;齊口裂腹魚常捕個體重0.1~0.4 kg;重口裂腹魚重0.1~0.35 kg;黃石爬鮡重0.025~0.05 kg,并且小個體占漁獲物30%以上。

4 工程建設后水生生態現狀

瀑布溝水電站后評價階段,為掌握工程河段水生生物及魚類資源現狀,專業單位分別于2017年9月、2018年4月和5月對瀑布溝水電站工程河段的水生生態及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與評價。調查范圍為龍頭石壩址至枕頭壩一級庫尾河段,并兼顧區間3條較大支流流沙河、南椏河、尼日河。

4.1 餌料生物

調查共檢出浮游植物6門31屬67種。按物種豐富度由大到小依次為硅藻門、綠藻門、藍藻門、甲藻門、裸藻門和黃藻門,所占比例分別為41.79%、40.30%、11.94%、2.99%、1.49%、1.49%。評價區浮游植物以硅藻群和藍藻叢占優勢。

調查共檢出浮游動物28屬37種,按物種豐富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所占比例分別為43.24%、37.84%、13.51%、5.41%。

調查共檢出底棲動物12目27種,按物種豐富度由大到小依次為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所占比例分別為77.8%、14.8%、7.4%。

4.2 魚類分布

根據現場調查并查閱文獻,統計瀑布溝水電站工程影響區有魚類62種,分屬7目13科50屬。其中,鯉形目魚類最多,有46種;其次是鲇形目魚類,有8種。

干流河段分布的魚類有紅尾副鰍、短體副鰍、山鰍、貝氏高原鰍、細尾高原鰍、斯氏高原鰍、長薄鰍、紅唇薄鰍、泥鰍、寬鰭鱲、草魚、宜賓鲴、中華鰟鮍、峨眉鱊、白鱎、花鮕、麥穗魚、長鰭吻鮈、棒花魚、銀鮈、鱸鯉、白甲魚、墨頭魚、重口裂腹魚、側溝爬巖鰍、犁頭鰍等。支流河段分布的魚類有山鰍、泥鰍、寬鰭鱲、白鱎、花鮕、棒花魚、墨頭魚、稀有鮈鯽、側溝爬巖鰍、犁頭鰍、短身間吸鰍、西昌華吸鰍、青鱂、黃鱔、叉尾斗魚、成都櫛鰕虎魚、子陵櫛鰕虎魚等?,F場調查訪問到的魚類有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鱸鯉、青石爬鮡、寬鰭鱲、長吻鮠等。

水庫形成后,魚類產卵場主要分布在瀑布溝電站庫尾、漢源和金口河段。索餌場集中分布在瀑布溝庫尾、漢源等處。越冬場分布在瀑布溝庫區、漢源和深溪溝壩前[4]。

5 水生生物及魚類變化分析

瀑布溝水庫形成后,改變了原天然河流的流量、年變化規律、河道的連通性,產生了大壩阻隔、庫區等不同的河流單元[6]。

水庫建成運行階段,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但研究河段仍以硅藻門、綠藻門為主;電站運行后研究河段浮游動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但仍以原生動物為主;底棲動物也有類似的變化趨勢,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種類均有所增加,但工程建成前后底棲動物均以蜉蝣目為主。

對于魚類來講,工程河段魚類種類有所減少(3種魚類在該次調查中未見,分別為黑尾、福建紋胸鮡、黃黝魚)。建庫前,適應急流水底吸著類群墨頭魚、平鰭鰍科、鮡科等的10余種魚類,其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減小,而適宜靜(緩)水產卵的平原型魚類如鯉、鯽、寬鰭鱲、馬口魚、麥穗魚和中華鳑鲏等魚類,因庫區環境對它們更為有利,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通過對比工程建設前后工程河段漁獲物的捕撈結果,可知一些緩靜水生態型魚類的數量并未發生大幅度變化。

通過現場調查,瀑布溝水電站建設前和建設后相比,魚類種類和數量有所減少??傮w來看,瀑布溝水電站大壩的興建改變了原河流生態環境[5],并使一些分布廣泛的經濟魚類只能生活于被隔離的水體中,但對絕大多數魚類來說,它們都能在改變后的水域中找到適宜自身的生活環境,并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

6 水生生態影響預測驗證

通過后評價調查研究,瀑布溝水庫形成后,工程河段浮游植物種類組成仍以硅藻門占絕對優勢,其次為綠藻、藍藻。工程河段原有的浮游植物種類基本保留,隨著周圍環境逐步穩定,原有的浮游植物種類逐步恢復。

工程建設前的浮游動物種類在工程運行階段都得以保留,且運行階段新增了部分物種,但優勢種類仍以原生動物為主。

電站運行期庫區蜉蝣目減少,紅裸須搖蚊、羽搖蚊、多足搖蚊數量較工程建設前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水庫形成后,水位抬升,水庫底層溶解氧減少。因此,適應需氧量少的種類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庫尾河段,出現河流~湖泊型底棲動物種群的過渡帶,該區域仍以蜉蝣目和毛翅目等需氧量較大的流水生境類群為主。

瀑布溝電站運行期庫區魚類種類稍有減少,工程河段適應急流水底吸著類群墨頭魚、平鰭鰍科、鮡科等10余種魚類,其種群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而適宜靜(緩)水產卵的平原型魚類如鯉、鯽、寬鰭鱲、馬口魚、麥穗魚和中華鳑鲏等魚類,因庫區環境對其更為有利,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研究河段魚類種類組成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庫區魚類資源量有下降趨勢,魚類生境分布發生變化,重點保護魚類的種類沒有減少,但其分布及資源量均發生變化。

通過對比環評階段水生生態現狀及預測結論,上述研究結果與環評階段預測結論基本一致。

7 水生生態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根據瀑布溝水電站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及批文要求,工程開展了劃定棲息地保護河段實施就地保護、建設了魚類增殖放流站并開展人工增殖放流、開展了魚類保護研究以及下泄低溫水影響研究等水生生態保護措施[3]。

瀑布溝水電站黑馬魚類增殖放流站已投入運行,其中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建成投入運行,承擔瀑布溝、深溪溝水電站珍稀魚類增殖放流任務;二期工程于2016年底投入運行,承擔大崗山、枕頭壩、沙坪等水電站珍稀魚類增殖放流任務。2010~2018年期間黑馬魚類增殖放流站共累積放流魚苗約562.43萬尾。其中,深溪溝水電站與瀑布溝水電站聯合開展了11次放流活動,共放流稀有鮈鯽、長薄鰍、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白甲魚、中華倒刺鲃和長吻鮠等8種魚類,累積放流魚苗約472.03萬尾。2016~2018年在大崗山、枕頭壩一級、沙坪二級3座水電站開展了3次放流活動,放流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長薄鰍、白甲魚、華鯪等共計約90.4萬尾。

黑馬魚類增殖放流站在2017年進行了放流苗種的標記,后期將持續開展標記放流并組織回捕。此外,開展了川陜哲羅鮭、稀有鮈鯽、長薄鰍和青石爬鮡等魚類繁殖基礎生物學研究;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青石爬鮡、白甲魚等魚類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放流及主要經濟魚類苗種培育技術研究;魚類放流技術的影響研究;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青石爬鮡、白甲魚等養殖生物學及技術研究;氮氣過飽和對魚類影響的研究;下泄低溫水對魚類影響的研究。上述科研工作已通過驗收結題。

8 結 語

瀑布溝水電站建設后,水生生物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有一定變化。但較工程建設前,優勢種類未發生變化。工程建設前后魚類的種類未發生明顯變化,但因水域環境發生變化,種群數量有降低趨勢。

瀑布溝水庫在建設及運行期間履行了全階段環境保護審批程序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在環評、初步設計、驗收過程中,開展了一系列水生生態保護措施設計,落實了環評文件及批復文件的要求,較好地執行了環境保護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瀑布溝水電站水生生態影響后評價研究表明:工程建設對水生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實施,影響得到了緩解。該后評價研究結果與環評階段預測結論保持較好的一致性。

猜你喜歡
河段庫區水生
長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圍控回收策略研究
江埡庫區魚類群落組成和資源量評估
洪澇適應性濱河景觀設計——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為例
湖南省大中型水庫庫區管理工作實踐與探索——以皂市水庫為例
淺析庫區移民集中安置點規劃設計中需注意的問題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石瀘高速公路(紅河段)正式通車
互助
互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