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楊醛亞胺鈷(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載氧性能

2020-01-13 09:48姜翠玉梁書源張龍力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9年12期
關鍵詞:氫原子苯環亞胺

姜翠玉, 邵 雪, 劉 蕾, 梁書源, 張龍力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0 引 言

Schiff[1]在1864年首次合成了Schiff堿,它是由含有氨基及活潑羰基的兩種化合物通過脫水縮合形成的含有亞氨基或烷亞氨基的一類有機物[2],2個相同的醛分子和1個二胺分子反應得到的Schiff堿一般簡稱Salen。Schiff堿可以作為過渡金屬離子配合物的配體,其結構接近于生物體系的真實情況,適宜于進行生命體系的模擬研究,近年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3-4]。其絡合得到的希夫堿類金屬配合物是一類能可逆氧合氧分子的化合物,在特定條件下,它能發生吸氧反應,形成氧合配合物。當體系的條件改變時(如加熱、加酸或氧分壓改變),氧合配合物又可以分解為未氧合配合物及氧氣,這一過程可重復進行[5]。

此類氧載體在催化研究、生物化學、分子識別研究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6],它作為一種非常有用的催化劑[7]被廣泛應用于光化學合成及其他有機合成反應,如對映選擇性環氧反應[8]、不對稱催化反應[9]、環丙烷化反應[10]、氮丙啶化反應[11]、Sterecker反應[12]等。Salen配合物同樣可用于催化氧化反應[13-16],如用于催化氧化取代甲苯制備取代苯甲酸等。近年來,發現利用Salen配合物的這一催化氧化特性,應用于原油及燃料油的氧化脫硫,將有機硫氧化生成砜類或亞砜類,達到脫硫的目的??梢?,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本文選擇不同的原料合成5種Salen配體,然后與六水合硝酸鈷反應合成Salen Co(Ⅱ)配合物,測試其吸氧量,并進一步分析電子效應與其吸氧量的關系,為今后設計、合成新配體奠定基礎。本實驗涉及席夫堿及其配合物合成、分離提純、結構表征、性能測試等多個實驗操作,充分體現“多學科綜合、多環節綜合、多技術綜合”。同時還利用電子效應、空間效應等基本理論去解釋構效關系,加強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是一個很好的本科教學綜合實驗或開放性試驗。

1 實驗部分

1.1 儀器與試劑

Ascend 400型核磁共振儀(BEUKER);Spectrumone型紅外光譜儀(PerKin Elmer)。所用試劑:水楊醛、5-氯水楊醛、3-甲氧基水楊醛、3,5-二叔丁基水楊醛、乙二胺、鄰苯二胺、硝酸鈷、無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制備

1.2.1 Salen型配體的制備

以L1配體的合成為例,在三口燒瓶中加入3.13 mL(0.03 mol)水楊醛,一定量的無水乙醇,攪拌狀態下水浴加熱升溫至80 ℃,然后滴入適量乙二胺,80 ℃下回流反應一定時間。反應完畢后,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后得晶體,用無水乙醇洗滌2或3次、抽濾,將其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12 h得到黃色晶體,備用。

L2~L5的合成步驟與上述類似。L2~L4的合成皆采用乙二胺,分別與同等摩爾量的3-甲氧基水楊醛、5-氯水楊醛、3,5-二叔丁基水楊醛反應;L5的合成采用水楊醛與鄰苯二胺反應。產物統稱為Salen型配體,反應式如下:

1.2.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制備

參照文獻[20]進行席夫堿金屬配合物的合成。C1具體合成步驟如下:N2保護下,在250 mL四口燒瓶中依次加入0.80 g(0.003 mol)配體L1、60 mL無水乙醇,室溫攪拌5 min后將水浴溫度調節至80 ℃,開始回流。緩慢滴加0.58 g Co(NO3)2·6H2O乙醇溶液,立即有沉淀生成。繼續加熱回流3 h后,冷至室溫,抽濾,用氯仿對產物進行重結晶,真空干燥2 h,備用。C2~C5配合物的合成與C1類似,各配體與Co(NO3)2·6H2O以物質的量之比1.5∶1投料。反應式如下:

1.3 Salen Co(Ⅱ)配合物的結構表征

以氘代氯仿為溶劑,用Bruker AMX-400型核磁共振儀對5種Salen型配體L1~L5進行1H NMR表征。

利用Spectrumone型紅外光譜儀,以KBr壓片法對五個Salen Co(Ⅱ)配合物C1~C5進行IR表征。

1.4 Salen Co(Ⅱ)配合物的載氧性能測試

稱取0.3 g配合物,迅速轉移入燒瓶中,塞好瓶塞。如圖1所示安裝裝置,保證量氣管和漏斗垂直。分液漏斗中加入30 mL DMF做溶劑,塞好漏斗塞,利用通氧氣后量氣管的水位保持情況來判斷裝置的密封性。若10 min內水位不降低,則氣密性良好;若水位變化,則需進一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必要時使用真空泥涂在接口處。

1-圓底燒瓶;2-常壓漏斗;3-旋塞;4-量氣管;5-旋塞;6-玻璃管

圖1 載氧測試裝置圖

檢查好裝置氣密性后,通過橡膠管的鐵夾調整量氣管水位,使其與漏斗中的水位平齊;將分液漏斗中的溶劑加入燒瓶,打開磁力攪拌器,并開始計時。每隔2 min記錄量氣管內氣體體積變化,直至體積恒定為止(5 min內液面不再變化),繪制出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吸氧曲線,記錄大氣壓、溫度及體積下降值;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O2RT可以近似計算每摩爾配合物所吸收的氧氣量。

按照以上方法分別對5種配合物的載氧量進行測試,并進行比較(為避免實驗數據的偶然性,每種配合物的載氧量平行測試3次以上)。

2 結果與討論

2.1 Salen型配體的合成條件

固定反應溫度80 ℃、溶劑無水乙醇用量80 mL、反應時間2.5 h,考察水楊醛和乙二胺物質的量之比對L1產率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

圖2n(醛)/n(胺)對產率的影響

由圖2可知,醛胺物質量之比在1~3范圍內,反應產率隨該比值增大而增大。這是因為反應物過量有利于反應正方向進行。但當醛胺比大于2時,產率增加幅度變小。因此水楊醛與乙二胺最適宜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此時產率達73.9%。

固定反應溫度80 ℃,醛胺物質的量之比為2∶1、溶劑無水乙醇用量為80 mL,設計反應時間1.5、2、2.5、3、3.5 h 5組試驗,考察反應時間對L1產率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反應時間對產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L1產率與反應時間成正比,這是由于反應時間越長,反應中分子有效碰撞的概率越大且越充分,產率越高。當反應時間多于2.5 h時,曲線趨于平緩,產率提升較少,故最佳反應時間為2.5 h。

固定反應條件中的反應溫度80 ℃,醛胺物質的量之比為2∶1(水楊醛為0.003 moL)、反應時間為2.5 h,設計無水乙醇用量分別為40、80、120 mL 3組試驗,考察溶劑量對L1產率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溶劑量對產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無水乙醇用量40 mL時,L1產率最高,達81.4%,這是因為有效濃度高,亦增加了底物分子碰撞的概率。若溶劑低于40 mL,反應中生成的產物會析出粘在容器壁上,易于導致傳質不均,因此最適宜溶劑量為40 mL。由此可知,反應溫度為80 ℃時,在一定范圍內,醛胺比和反應時間均與產率成正比,溶劑量與產率成反比。合成L1的適宜條件為:醛胺物質量之比為2∶1、溶劑量40 mL、反應時間2.5 h,此條件下產率為81.4%。

2.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合成

本文重點探討配合物C1的合成條件,當配體L1與硝酸鈷的物質量之比為1.5、溶劑用量60.0 mL、反應溫度80 ℃、反應時間3 h時,配合物C1產率為89.6%。在最佳條件下,以自制的5種配體為原料分別與Co(NO3)2·6H2O反應合成相應的配合物,所得配合物的性狀見表2。

表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性狀

由表2可知,C1~C33種配合物顏色相近,C4為橙紅色粉末,C5為紫紅色粉末。其中,C5顏色最深,這是由于Salen Co(Ⅱ)配合物的顏色與其苯環上的取代基和配合物的共軛程度有關。共軛程度越大,其顏色越深。

2.3 結構表征

2.3.1 Salen型配體的核磁共振氫譜

分析圖4可知,L1的1H NMR譜圖中:δ×106=13.20(s,2H)為苯環上羥基的氫原子峰;δ×106=8.33(s,2 H)為亞胺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原子;δ×106=7.33~6.80(m,8H)的四簇峰是苯環上氫原子;δ×106=3.91(s,4H)為亞胺橋碳上的氫原子。

圖4 配體L1~L5的1H NMR譜圖

L2的1H NMR譜圖中:δ×106=13.61(s,2H)為苯環上羥基的氫原子峰;δ×106=8.31(s,2H)為亞胺碳原子上的氫原子峰;δ×106=6.90-6.75(m,6H)為苯環氫原子;δ×106=3.92(s,4H)為亞胺橋碳上的氫原子;δ×106=3.87(s,6H)為甲氧基上的氫原子。

L3的1H NMR譜圖中:δ×106=13.14(s,2H)為苯環上羥基的氫原子峰;δ×106=8.32(s,2H)處為亞胺的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原子;δ×106=7.28-6.92(m,6H)的三簇峰歸屬于苯環上氫原子;δ×106=3.98(s,4H)為亞胺橋碳上的氫原子。

L4的1H NMR譜圖中:δ×106=13.64(s,2H)為苯環上羥基的氫原子峰;δ×106=8.38(s,2H)處為亞胺的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原子;δ×106=7.38和δ×106=7.06的兩簇峰是苯環上氫原子;δ×106=3.91(s,4H)為連接亞胺橋碳上的氫原子;δ×106=1.43(s,18H)和δ×106=1.28(s,18H)處的峰屬于叔丁基上的36個氫原子。

L5的1H NMR譜圖中:δ×106=13.05(s,2H)為苯環上羥基的氫原子峰;δ×106=8.59(s,2H)處為亞胺的碳原子上的2個氫原子;δ×106=7.37~6.88(m,12H)的峰屬于苯環未取代碳上氫原子。

2.3.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紅外光譜

5種Salen Co(Ⅱ)配合物的紅外光譜均有以下特征:3 435 cm-1左右的峰為苯環上的締合羥基峰;2 920、2 875 cm-1左右的峰為C—H鍵的伸縮振動峰;1 625 cm-1左右的峰為C=N鍵振動峰。1 500~1 680 cm-1存在苯環上C=C吸收峰;600~630 cm-1處為Co—N鍵的伸縮振動峰;500~570 cm-1處為Co—O鍵的伸縮振動峰。

圖5 配合物的紅外光譜圖

對比5種配合物的紅外光譜圖可知:C2中波數為1 000和1 200 cm-1處的兩峰為甲氧基的C—O—C伸縮振動峰,波數為1 370 cm-1處有一甲基的C—H鍵彎曲振動峰,說明有CH3O—的存在;C3中在700~750 cm-1有C—Cl鍵的吸收峰;C4中在1 382和1 361 cm-1處有2個不等高的振動吸收峰,說明有(CH3)3C—的存在;與C1相比,C5中相應官能團的吸收峰向低波數方向移動,說明存在更大的共軛體系。

2.4 Salen Co(Ⅱ)配合物的吸氧性能及構效關系

2.4.1 Salen Co(Ⅱ)配合物的吸氧性能

取0.3 g配合物C1,測試其在不同時間下的吸氧量,實驗結果見圖6。

圖6 配合物C1在不同時間下的吸氧量

由圖6可看出,0.3 g(0.923 mmol)配合物C1最終吸氧體積為6.4 mL,根據氣態方程pV=nO2RT可算出該配合物所吸氧的摩爾數:nO2=pV/RT=2.75×10-4mol。故C1的摩爾吸氧量為nO2∶nC1=2.75×10-4∶9.23×10-4=0.298。

利用上述方法分別計算5種配合物的摩爾吸氧量,為避免偶然性,每種配合物進行3次平行試驗;并記錄配合物達到最大吸氧量所用的時間,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配合物的摩爾吸氧量

由表3可知,5種配合物的載氧能力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5>C2>C1>C4>C3,C5的載氧量最多,摩爾吸氧量達0.376,C3的載氧量最低。此外,吸氧速度也有不同,C3達到最大吸氧量的時間最短。

2.4.2 Salen Co(Ⅱ)配合物的載氧性能與結構的關系

進一步分析表3可知,固定乙二胺,改變水楊醛苯環上的取代基,所得配合物的載氧量有明顯不同,載氧量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2>C1>C4>C3。這是由于不同的取代基具有不同的電子效應:C2中含有甲氧基,為推電子基,其推電子效應沿著苯環傳遞,最終使中心原子(Co原子)的電子云密度更高,其氧合能力增強,吸氧量多;與之相反,C3中含吸電子的取代基氯,其存在使苯環的電子云密度降低,從而降低中心原子的電子云密度,因此其載氧性能差。對于C4,苯環上有兩個叔丁基,盡管是推電子基,但由于空間效應的存在,影響了與苯環的共平面,導致推電子能力降低,故其載氧量較C1小。

當固定水楊醛,胺類分別采用乙二胺(C1)和鄰苯二胺(C5)時,所得配合物的載氧量大小為C5>C1??梢姸返慕Y構特征對配合物的載氧量也有影響,鄰苯二胺分子中含有苯環,相應的配合物C5分子的共軛程度高,導致與氧結合的穩定性增大,故其載氧量大。

由此可知,配合物的載氧量與配體電子云密度、空間效應及體系的共軛程度有關。配體的電子云密度越大,配體的共軛程度越高,配合物的氧合能力越強,載氧量越多。

3 結 論

(1) 以水楊醛、5-氯水楊醛、3-甲氧基水楊醛、3,5-二叔丁基水楊醛、乙二胺、鄰苯二胺為原料制備了5種配體L1-L5,在醛胺物質量之比2∶1,反應時間為2.5 h,溶劑無水乙醇的用量為40 mL時,L1的產率最高,可達81.4%。利用自制的五種配體與Co(NO3)2·6H2O反應,制得五種Salen Co(Ⅱ)配合物。分別通過1H NMR、IR對其結構進行表征。

(2) 不同的配合物的載氧能力不同,載氧能力大小順序為C5>C2>C1>C4>C3。載氧量受原料的電子云密度及配體的共軛程度影響,原料苯環中含有較強的推電子基團(例如—OCH3)、配體分子的共軛程度高,都有利于配合物中心金屬離子與氧氣的結合,即配合物的載氧性能就更好。

猜你喜歡
氫原子苯環亞胺
芳香族化合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若干類芳香族化合物的改良Sombor指數
限定條件下芳香族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對氫原子能量吸收的再認識お
系統分析法判定苯環上多元取代物的同分異構體
環氧樹脂/有機硅改性雙馬來酞亞胺的性能研究
α-鐵中氦缺陷對氫原子的俘獲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在危重癥感染降階梯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含量的分析
串聯飛行時間質譜中亞胺離子的斷裂特征及其在肽段鑒定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