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鄉村振興的水文化建設
——以安吉縣西苕溪流域為例

2020-01-18 11:11周丹丹
浙江水利科技 2020年2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景觀特色

周丹丹

(1.浙江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省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0)

1 問題的提出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活、生產、文化、生態等多重功能。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

為更好的貫徹落實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和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作為鄉村重要文化之一的水文化,如何將其融合至鄉村振興和建設中,體現鄉村的歷史勞動創造文化,展現鄉村特色,豐富美麗鄉村內涵,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顯得十分必要。水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將水文化和“美麗鄉村”的景觀建設、旅游建設進行結合起來探討是必不可少的。

2 水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建設的關系

平原河網及山區等不同地域的治水歷史源遠流長,水文化遺產資源底蘊濃厚、數量和類型豐富,水文化遺產是反映和見證人水關系的重要載體。水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1]。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堰、古橋、古堤、古井、古建筑、古廟宇、石刻、碑文、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水利工具、藝術品、文獻、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流傳、傳統表演藝術、水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這些涉水文化涉及到鄉村百姓日常生活,與從生活飲水、農田灌溉、水利交通等方面息息相關,它們匯集了鄉村百姓的智慧與勞動,都是樸實的鄉村文化基礎和典型特色代表,是鄉村從古到今的文化積淀。因此水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撐,是鄉村文化的核心,水文化的建設是鄉村建設和振興的重要一環。

3 水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水文化遺產是人類水事活動中的遺存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和經濟價值。把水文化建設融合至鄉村建設中,水文化依托鄉村文化景觀建設為載體進行保護開發利用,讓水文化活起來,展示出來,傳承下來,這是強化鄉村記憶、留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是滿足鄉村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素。同時鄉村建設中注入水文化,彰顯水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功能,使鄉村的建設更富有文化內涵,富有特色,對鄉村旅游,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對樹立特色鄉村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4 鄉村水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4.1 鄉村水文化建設現狀

水文化雖然越來越受重視,但落腳點基本在城市河道[2-5]、水利風景區[6]等景觀建設中,鄉村水文化[7]建設情況較少。

隨著城市輻射能力的增強,我國鄉村建設的歷程中,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外來文化和對鄉村文化缺乏認同使鄉村的社會文化、原有風貌遭受很大的影響。鄉土文化包括其中的水文化漸漸遠離人們的視野。大多數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物質規劃,忽略其內涵建設,在鄉村文化傳承、鄉土風貌的保護方面顯得尤為薄弱。大多數鄉村建設未考慮水文化的保護和融合,導致水文化遺產邊緣化。少量已開發的鄉村水文化的利用形態多為靜態的游覽和觀光,水文化的內涵挖掘不足,過于枯燥呆板,缺乏參與性,水文化開發模式單一。同時水文化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例如古橋年久失修,古井被填埋棄用,水碓古堰等灌溉工具消失,古埠頭等交通設施破壞消失等現象普遍存在。整體上水文化建設與鄉村建設存在交集不多的情況。

4.2 存在問題的分析

(1)水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開發理念薄弱。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重要的水文化在鄉村建設中正面臨著被遺忘、被破壞、被拋棄的危險。水利遺產逐漸成為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及其重要的一項,但當前無論是對水利遺產重要性的認識,還是水利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豐富的水文化旅游資源也沒能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

(2)水文化遺產現狀格局不明,與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規劃不銜接。目前在鄉村建設開發中凸顯水文化特色的自覺意識不強,缺乏總體規劃。水利遺產的分布、基本數據、保存環境和傳承情況都缺乏系統而全面的調查,對水文化遺產分布情況了解幾近處于空白狀態。當前水文化保護開發理念以及保護意識淡薄,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水文化保護和開發工作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導致水文化遺產格局不明晰。與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的規劃銜接不夠,導致水文化邊緣化,無法做到有效的開發和傳承。

(3)水文化開發模式單一。對區域內的水文化沒有進行梳理,內涵挖掘不足,過于枯燥呆板[8];水文化項目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參與性;水文化產品缺乏多樣化和創新力。同時水文化在繼承保護開發和應用層面實踐成果少,未能有效搭建一個水文化與鄉村建設密切結合的橋梁。

5 基于鄉村振興的水文化建設思路

在保護和傳承水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創新傳統文化,使之能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容易被現代人接收[9]。利用多元化的視角,可以與文化創意、現代傳媒或科技融合,從而使得傳統文化能夠煥發生機和活力,以新的形勢發揮其效益。

5.1 梳理區域水文化

搜集整理所在區域的文化遺產,系統考證水系變遷、區域內的文化源頭[10],把握歷史和文化內容。針對全區域的水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并形成相應的普查成果。

5.2 傳承展示與構建特色水文化點

(1)規劃同全域旅游相結合的特色鄉村水文化景觀節點。根據現場調研,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選擇適合打造景觀節點的鄉村點位進行水文化景觀建設和提升,凸顯各鄉村點位的水文化特色,優先打造一批水文化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景區,推動鄉村旅游業提檔升級。

(2)鄉村水文化與鄉村景觀進行結合開發利用。具體的鄉村水文化節點建設應該依托鄉村景觀建設,兩者相互結合,水文化以景觀為載體進行保護和傳承,景觀以水文化為內涵,因地制宜地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鄉村景觀文化點。

(3)鄉村水文化點文化展示方式。水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應當結合鄉村景觀建設。根據鄉村實際水文化特色,可結合水情教育,建設水文化類的體驗館、博物館,將水文化遺產元素進行人文景觀式的開發利用。文化遺產可以與文化創意設計進行結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體驗活動項目。

(4)鄉村水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推進旅游與水文化的融合,開發游客歡迎的水文化旅游精品節目,打造一批高水準、有特色的水文化旅游節慶、演藝和娛樂品牌。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藝節目,例如以端午節習俗為基礎,挖掘水文化內涵,將具有群眾基礎的龍舟競渡、漁歌、廟會、歌會、小水電工程改造等傳統活動升級為旅游文化活動。打造代表水文化特色的傳統民族節日,充分發揮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作用,有助于提高水文化的影響力,推動鄉村旅游。

5.3 整合資源,連點成線,建設特色黃金旅游帶

通過整合鄉村水文化景觀節點建設和旅游資源,連點成線,建設成為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帶,以差異化的布局來展示區域內水文化特色,帶動區域旅游。

6 實例分析

6.1 研究區概況

安吉縣地處浙西北地區,安吉山水相依,自然基底良好,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優美自然環境,深厚的吳越文化,以竹鄉、茶鄉著稱于世。

6.1.1 水利遺產資源

通過史料整理和現場調研,對安吉縣現有水利遺存進行系統梳理,根據存在現狀、工程性質進行分類統計,梳理后形成安吉西苕溪流域水文化遺產現狀分布情況。

西苕溪流域民眾對水利建設的需求主要為開展農業生產灌溉和交通運輸,興建眾多水利工程設施,形成以溝、壩、?、塘為特點的水文化遺址群。

按各區域的特點和水利工程設施劃分,安吉水文化類型包括南部的水能(水碓)文化;北部的?堤文化和排澇文化;西部的塘壩文化,及遍布全縣的溝渠文化。按照功能劃分,形成的水文化類型為:堰壩文化、橋梁文化、亭渡文化、碼頭文化、航運文化、運(放)竹文化、井文化和沿河文化。按照管理方式劃分,可分為水權文化和水管理文化。按照管理方式分類,水文化內涵包括:?長(制度)文化、歲修(制度)文化。按照文化特質,可分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類型,物質文化包括水利碑刻文化等;非物質文化包括古代建造(筑壩)技藝、祈雨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江上號子、詩歌作品等。

6.1.2 美麗鄉村資源

安吉縣作為全國美麗鄉村典范之地,鄉村環境優美、經濟富庶、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逐漸凸顯其特色,其中現狀具有地方特色的沿河村莊約有20多個,如賦石村、景溪村、安城、徐村灣、禹步街、夏莊村、塘浦村等。沿河的特色鄉村建設是凸顯濱水景觀的整體特色的基礎。

6.2 水文化規劃建設方案

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安吉歷史文化資源和水利遺產資源,結合已有規劃設計方案,以“鄉村、文化、旅游體驗三位一體”的美麗鄉村構建與發展,凸顯安吉縣水文化特質的設計理念。根據安吉縣的上位規劃、西苕溪流域水文化資源和鄉村的空間格局,著力打造西苕溪古城遺韻歷史文化。

6.2.1 西苕溪古城遺韻歷史文化帶建設思路

西苕溪古城遺韻歷史文化帶以西苕溪為主線,依托安城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展現安城桃形桑城、紫梅之溪的歷史景觀。同時,結合西苕溪沿線不同鄉村特點和文化,展示方式以書法藝術、水景觀意境、自然山水、歷史風貌融合為一體,打造不同的文化景觀節點,將西苕溪為線串聯成一條特色的歷史文化水道。

西苕溪古城遺韻歷史文化帶中以結合利用保留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例如堤、壩、堰等)和非物質文化(例如詩歌、傳統手工藝等)進行打造,最終形成有內涵、有文化、有特色的亮點文化點。文化點中包含物質文化遺產的,則主要以挖掘遺留的“堤、壩、堰”等文化元素,保留場地記憶進行景觀和游憩娛樂打造;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則主要以“雕塑小品、碑刻、亭、臺、展示牌”等形式進行精神元素的景觀展示,或設計著力體現詩歌記錄中的水景觀意境,打造詩畫西苕溪。

6.2.2 特色文化節點建設方案

(1)桃城春曉水文化節點。設置在西苕溪左岸的安城,安城又名桃城,是唐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安吉州、縣治所在地,現有保存完好州域城墻,歷史上曾有桃形桑城之稱。東門南原有石構碼頭緊鄰苕溪,碼頭北側文化堆積達2 m以上,包含物主要有唐代晚期至宋代的瓷器殘件。文化底蘊濃厚,河道現狀景觀特色性強,以古城文化、碼頭文化為其主體亮點。結合其歷史記載,堤岸濱水帶著力復原安城周邊的桃花和桑樹風貌,復原東南門外小東門處石構碼頭,碼頭周邊以瓷器景觀小品展現該碼頭在古時的貨運作用,碼頭周邊可設置渡口亭子,一方面可以提供游客休憩場所,另一方面可以復原舊時“渡亭”的景觀風貌。碼頭周邊亦可設置仿古游船,一方面以展現古時碼頭繁忙場景,另一方面可作為供游客游玩其他景觀節點的中轉中心。

(2)石埭夜航水文化節點。布置在西苕溪徐村灣。根據史料,古代在西苕溪沿線擁有多處渡亭。本節點以現狀渡口為基礎,進行復原亭渡景觀。渡口以還原史料記載風貌為主,復原渡口碼頭及安吉古時的特色渡口亭子,渡口周邊輔之以碑刻文化牌形式說明展示西苕溪的渡口文化。同時在規劃許可條件下適當位置進行適度開發建設水上運動休閑項目,例如游艇、劃水、游船等水上運動項目,將徐村灣打造成親水景觀休閑和娛樂集散中心。

(3)渾泥濕地水文化節點。設置于渾泥港禹步街村,現狀河道兩側?堤高陡,高陡的?堤是?區農民防洪重要水利設施之一,從清同治年間每?均設?長,一直相延至今,當地也形成一些?堤民謠文化、?堤歲修文化、安吉古時水利治理文化和塘壩文化等。該節點以河道濕地特點及安吉的?堤文化為其主體亮點,將?堤和民謠文化融入至濕地景觀中,游徑小道兩側輔之以?堤文化解說牌、雕塑等形式,并展開?堤民間演藝,讓游人和居民親身體驗濕地生趣的同時可以了解安吉的?堤文化。

(4)放竹競舟水文化節點。位于塘浦村烏象壩處,將安吉縣特有的傳統放竹運筍民俗文化、江上號子文化,在烏象壩上游江面上設置竹筏民俗文化體驗,讓游客親身體驗過去安吉人民竹筏水運竹子場景,后期可結合開展民俗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烏象壩下游建設安吉水文化博物館,展示安吉縣的水文化歷史,并作為教育科普點。

7 結 語

長久以來我國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還未真正開辟出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鄉村規劃和建設缺乏應有的底蘊和個性特色。從鄉村廣場到景觀雕塑,真正屬于地方特色的精品鄉村很少,鄉村建設存在盲目更風,往往忽視“本真”的文化特色,而水文化恰恰是鄉村最“本真”的文化特色。留住水文化的原真性和特殊性,應是“現代”與“傳統”文化的交流與互融。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與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和諧共贏、創新發展的最終目標,應當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將鄉村精神與水文化價值進行復興與重構,才能為鄉村發展和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發展動力。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景觀特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景觀別墅
特色種植促增收
與文化遺產相遇
火山塑造景觀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Tough Nut to Crack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