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20-01-18 19:33辛明遠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7期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色

王 永 辛明遠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文化的核心是意識形態,不僅關系著文化的階級屬性,還影響文化發展軌跡和前進發展。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先進性息息相關。

一、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 19 世紀中葉,它作為一門科學理論,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核,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鮮明底色”,有強大的生命力[1]。馬克思歷史觀指出,文化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并且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變化與發展而不斷變化與發展。因此,要建設與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既不是把傳統文化的翻版復制,也不是對西方現代文化的照搬與移植,而是要建設一種具有傳承性與時代性、民族性、革命性與創新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建成就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轉化、創新和發展的整體歷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批判和總結的方法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孕育中得到廣泛運用,并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轉化和創新發展。毛澤東將歷史典籍中的“實事求是”思想,提煉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盎菝窭瘛薄鞍裁窀幻瘛钡睦砟?,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充分展現,并通過人民當家作主的形式實現。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創新性發展,并在當前全球對抗新冠疫情的共同現實行動中最大限度得到實踐。

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中國的創新性轉化,不是單純本土化,是民族性、時代性、實踐性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傳統社會形態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練過程,中華民族作為現代性主體認知邏輯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膽生動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走向,這種“深刻改變”既體現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體現在對糟粕文化內容的擯棄,是在原有中華悠久歷史文化植株上的有機改良,打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鎖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歷經改革開放的風雨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煥發出蓬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革命文化是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點,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經驗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及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文化的較量,歷經抗日戰爭時期徹底斗爭形成的。汲取吸收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華,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硬核,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革命內涵。

最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對落后的思想觀念、資本主義腐朽思想、非社會主義思潮以科學精神進行批判,防止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范式殘渣泛起。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以科學視角指導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借鑒世界多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形成集多元于一體,和而不同的人類文化,既有理性遵循又有自覺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繼承傳統、展現時代特質的生動反映,是人民群眾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認同,這種認同不斷趨于國際化,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集中表達[2]。加強文化建設,建立文化自信,取得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為世界文化的生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保障。

二、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推進文化自信

從文化的角度講,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強大與軟弱可以從其文化的影響力與輻射范圍來加以判斷與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盵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中國文化的自信建樹和彰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建設相結合的產物。近代中國百年歷史,可謂曲折重重,風雨連天。國家綜合國力對文化自信的演進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在經濟社會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仍持續探索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摸索著新的發展模式、理念創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入、融合,在實踐過程中,涵養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中華文化的自信基礎。

文化方面的自信是文化進步、國力強盛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文化觀是中國共產黨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新型呈現,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一帶一路”倡議也倡導“文化先行”理念,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強盛,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堅定。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有信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有自信,中國文化自信之構建,必然是一個文化創造性轉換的偉大工程[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新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也促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轉化、創新的重要指針和內核。

如前所述,“中華文化煥發出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未曾有過的強大活力……為中華民族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獲得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精神自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各個發展階段中著力發揮著指引作用,中國的先進人士也在一定程度和發展上推動著文化覺醒和認知,并日漸重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全新視野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具備了新的含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創造“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新局面。文化自信的構建不是在文化真空中構建的,而應是以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作為構建的基礎,經歷“傳統的”到“現代的”的轉化,由“馬克思主義的”轉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二者在當前文化發展的時態中應須交融,進一步積淀,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兼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質素,創造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5]。需要“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堅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基本方向,努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活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通互融日漸形成趨勢,文化全球化的特征日趨突出。構建中國文化自信的本質,就是要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構建中國文化自信的目的,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在當代的成熟、發展,這僅是構建文化自信的一個內容,其文化自信最終目標還是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通過汲取人類先進文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自信不是自我封閉和盲目崇尚,并不是尊崇民族文化,拒絕文化交流交融,而是要倡導包容、開放的理念,借古爍金,借外促今。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形態中,我們的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文化也基于在中西文化整合中,去尋求前進動力,并不遺余力地為世界文化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中國智慧,以這種文化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在文化自信和復興舉起中持續體現中國文化的力量。

猜你喜歡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色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特色種植促增收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