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詩詞大會》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詮釋

2020-01-21 09:37張文博張扶搖朱舒儀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文化基因中國詩詞大會傳統文化

張文博 張扶搖 朱舒儀

摘 要:《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原創類電視文化節目,將傳統詩詞文化與現代傳媒相結合,實現了對中國傳統詩詞形式與內容上的嶄新詮釋,并為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的啟示。通過分析《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的因素,探究其創新模式,可以為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傳承尋找策略,為文化建設指明方向。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傳統文化 電視傳媒 文化基因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藝術之美”為宗旨,通過多樣的比賽形式,從名家名篇入手,深入探究詩詞背后的典故與情感,為觀眾展示了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吨袊娫~大會》播出后,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節目本身也成為傳承中國詩詞文化的有力載體,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時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之一,符合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改變文化市場娛樂化、庸俗化狀況,提高人民審美層次的不二法門。因而,推進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現代化,是響應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播出為這一要求提供了先進范例,是弘揚傳統文化政策的落實,亦是新時代背景下電視文化類節目模式上的創新。

一、《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模式

《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在短時間內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第一季播出后,傳統詩詞文化以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詩詞熱的現象;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成為熱門綜藝節目,2月7日的收官戰更是收視率突破1%,以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30%的絕對優勢雄踞收視榜榜首。節目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傳統詩詞文化喚醒了觀眾的文化基因,更在于其傳播媒介與節目設置的創新。

(一)精巧的現場布置與舞臺效果

《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現場,借助現代技術,在舞臺效果與現場布局上精心設置,為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節目舞臺呈現出立體的、多空間縱橫錯雜的視覺效果,采用高清的影像技術,配合LED大屏幕與疏密得當的燈光,營造出高雅、莊重的氛圍。同時,節目的動畫效果以中國風、水墨畫為主,配合傳統樂器如古琴、琵琶等,在聽覺上使觀眾舒緩、放松,自然而然地帶入古典詩詞的意境。針對比賽中不同主題的詩歌,大屏幕上緩緩出現詩歌中相關的意象,如“小橋”“人家”“明月”“翠竹”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借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舞臺效果,將觀眾帶入詩詞所營造的氛圍中,在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刺激下,加深對節目中詩詞的印象。與此同時,現場的場景布置也十分考究,現場百人團的落座形式模擬古希臘“斗獸場”的半圓形看臺,在選手擊敗百人團時,舞臺呈現“萬箭齊發”的效果,文化氣息濃厚。錄制過程中,三臺搖臂攝像機捕捉整個演播室全景,在選手答題的最后幾秒鐘,特寫鏡頭及時抓住主持人、嘉賓和選手本人的表情,細節加上扣人心弦的現場配樂,電視受眾即使未能參與錄制也能體會到真實的緊張感。中國傳統詩詞的獨特魅力在于其通過典型的意象營造出特有的意境使人沉浸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效果更是在感官上加深了體驗,還原了意境的真實性,對詩詞情感有更加直觀的把握。因此,觀眾在觀看節目時,不僅著眼于比賽的競技元素,還能享受到詩詞文化帶來的審美體驗。豐富多元的舞臺效果既為現場觀眾渲染了比賽氛圍,又給電視觀眾帶來了現場感受,使節目在張弛有度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二)多樣的比賽內容與規則設定

作為傳承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電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不同于一般競技類節目,它既結合詩詞文化的特色,又融入競技性,由此設計的比賽規則在對選手的考察中展現了背誦功底與文化理解的統一。節目形式亦具有較高的參與度,無論身處現場還是電視機前,觀眾都能參與其中,增加了節目的接受范圍。在“個人追逐賽”中,四位挑戰者與百人團同步答題,選手亦可采用“橫掃千軍”“你說我猜”“出口成詩”其中一種方式進行自救。每道題目回答完畢后都由知名學者進行專業點評,挖掘詩詞內容,展現其中蘊涵著的生活主題與積極精神,如保家衛國、守法重孝、向往田園等。在點評過程中,評委往往采用據典溯源的方式,既將詩詞的寫作背景、思想主題表述出來,又結合典故,為觀眾講述故事,深入淺出,富有感染力。節目最有看點的環節是“飛花令”,它原為古人行酒時的游戲,具有較強的競技性,既考驗了選手的詩詞積累,又突出了比賽特征,呈現給觀眾的是詩詞文化的碰撞與享受。作為電視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并沒有簡單、生硬地考查參賽選手的唐詩宋詞的記憶能力,而是通過精彩的賽制,利用娛樂、競技等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詩詞文化加以傳播。這種接地氣又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拉近受眾同節目的距離,激發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始印象。

(三)傳統文化符號與中國元素的嵌入

《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它將中國元素融入節目中,并借助特有的文化符號向觀眾傳達詩詞信息,充分喚醒了國人的文化基因。片頭及宣傳片均以大氣磅礴的中國水墨畫為鋪墊,頗具中國傳統色彩。節目的名稱與詩詞的呈現均采用行楷等書法字體,配合傳統文化意象,如“明月”“小船”“茅屋”等不同主題,充分調動觀眾的興趣,激發其內在想象力。在節目中,無論是主持人的措辭、評委的點評都講求語言的精當得體,既與高雅的傳統文化本身相照應,又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音樂、服飾等選用也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素材。中國傳統詩詞講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將中國元素融入節目的燈光、舞臺、音樂中,借助符號的不可言說性,使觀眾與選手在無意識中進入詩詞語言外的獨特意境,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由此,《中國詩詞大會》巧妙地將“中國”與“詩詞”結合起來,借助文化符號傳達了詩詞特有的中國特色,并把傳統文化的理念、習俗、價值觀注入節目之中,喚起蘊藏在觀眾心底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以文化符號為媒介,以詩詞為載體深入中國古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建筑、哲學等領域,無疑擴大了“詩詞”本身的關注范圍,增強了節目的廣度。而將文化符號與動態的舞臺競技相結合,經過專家學者的點評,亦能激發觀眾的興趣,引導具有一定文化積累的受眾,順延著被激活的文化基因,探究“詩詞”背后的深意,增加了節目的深度。

二、《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與反思

在電視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讓大眾耳目一新,作為一檔植根于傳統文化,銳意創新的精品節目,它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媒提出的“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要求,同時又注重詩詞格調,兼顧節目的可看性,在形式和技術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創新和嘗試,最終使節目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節目本身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兼顧了現代傳媒與傳統詩詞文化的特點,并與文化節目有效地結合?,F代傳媒可以突破地域、時空關系,打破經濟、文化等條件的限制,傳播者與受眾很容易連為一體,營造一種虛擬的在場性,而傳統詩詞文化的理解既需要切身的體悟,傳遞的價值觀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意義。

《中國詩詞大會》通過現代傳媒,跨越了傳統的在場性文化交流,以電視節目的形式向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觀眾傳播古典詩詞文化,將常人束之高閣的古典詩詞通過比賽的方式,釋放其內在價值與精神倡導,讓更多觀眾了解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與此同時,《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詩詞文化與百姓興趣的契合點,讓每個對詩詞文化有興趣的人,通過比賽的方式深化對詩詞的認識;讓文化水平較低的觀眾,先由節目的競技性產生注意,再培養對傳統詩詞文化的興趣。唐詩、宋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精華,中國百姓即使不懂詩詞的思想內涵,也能吟出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這是根植于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節目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讓詩詞文化以最接地氣的方式進入觀者的情感中,將原本晦澀拗口的詩詞理論通俗化,深入淺出,為更多人提供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據統計,《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首重播吸引4.87億觀眾收看;10期節目35中心城市平均收視率為1.65%,總決賽收視率更是高達 2.39%?!爸袊娫~”“主持人董卿”“才女武亦姝”等成為搜索關鍵詞。從數據上看,節目受眾的參與度高、社會效益豐厚,是一檔成功的電視文化節目。節目播出后,在網絡上與社會上產生了“詩詞熱”“詩詞風”,傳統詩詞文化重新進入了百姓的視野,并成為焦點話題,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導向性作用?!吨袊娫~大會》以原創類文化節目的創新性方式,獲得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結合的成功,然而詩詞文化傳播的背后,依舊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現代傳媒技術是否對傳播傳統文化有普遍的利好?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否會在電視節目的競技性與娛樂性中丟失或曲解?

在《中國詩詞大會》后,《朗讀者》《經典永流傳》等節目相繼播出,文化領域的傳播不僅局限于詩詞,更擴大了范圍,由節目而產生了一定社會文化現象。盡管節目使得傳統文化更加通俗化,而文化本身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節目的附屬品,觀眾過多地將視線放在節目的比賽性上與參賽選手中,一些觀眾真正看重的是同參賽選手一同答題競爭的體驗感,來自各行各業的參賽選手與詩詞之間的種種故事,成為觀眾觀看節目的新鮮之處。因此,節目播出后,一些觀眾將知人論世的習慣置于選手或節目上,“外賣小哥奪冠”“才女武亦姝”等成為關鍵詞。

某種程度上,《中國詩詞大會》是對節目內容的擴充,但在形式上依舊沒有跳出傳統的比賽競技的范疇,倘若節目本身只是達到普及的目的,《中國詩詞大會》可以說較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務,但畢竟電視節目作為“消費性文化”,其性質決定了它難以真正承擔起傳承文化的使命,社會上的觀眾普遍對大眾傳媒的認知要高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他們真正關注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節目,而并非節目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拉斯韋爾的 “三功能說”強調大眾傳播具有環境監視功能、社會聯系與協調功能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因而《中國詩詞大會》是借助現代傳媒傳播傳承傳統文化的常識,也是中國文化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模式。盡管它承載文化傳承載體的地位值得商榷,但節目本身為大部分人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切口,亦是在倡導電視節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背景下的良好案例。

三、結語

《中國詩詞大會》為原創類電視文化節目開辟了新的領域,成為我國綜藝節目的標桿。節目的成功播出既是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背景下的成功嘗試,也為電視節目形式上的創新提供了啟示。傳統文化通過電視傳媒獲得了新的詮釋,從常人隱性的文化基因轉化為顯性的文化現象,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中國詩詞大會》仍在播出,觀眾對詩詞的熱度依舊不減,可見盡管電視文化類節目本身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容量值得考量,但它帶來的社會影響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成果。因此,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并以更有效更創新的方式加以詮釋,才能為當代文化的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在現代媒體與傳統文化的交融中,提高傳統文化在國際的文化自信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袁姝月.央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與傳承——以《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J].今傳媒,2019(9):108-109.

[2] 趙衎.《中國詩詞大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J].科技傳播,2019(16):150.

[3] 方佳辰,羅彬.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J].今傳媒,2017(4):90.

[4] 朱瑞.新媒介事件情境下自主創新節目的傳播構建分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5):82.

作 者: 張文博,張扶搖,朱舒儀,均系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在讀本科生。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文化基因中國詩詞大會傳統文化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德國“國富民強”的奧秘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掀起詩詞狂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