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及其對工業文化的影響研究

2020-02-04 07:56李煜文
軍工文化 2020年12期
關鍵詞:產業工人職業

李煜文

培育工匠文化,提高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

據《解放日報》報道,一份針對4000戶上海人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的人愿意成為工人。這里的工人,是指狹義上以職業劃分的產業工人,而不是指廣義上的工人階級(包括知識分子階層、黨政領導階層和產業工人階層等)。傳統意義上,產業工人是指在現代工廠、礦山、交通運輸等企業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新時期,我國產業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產業的農場、林場,第二產業的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和電力、熱氣、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當前,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產業工人成為主要力量,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調查數據顯示: “80后”“90后”產業工人已占產業工人總數的一半左右。

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現狀

《解放日報》的報道引起一片喧嘩,也引發了學者針對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研究熱潮。職業認同是社會認同的一種形式,包括對職業實踐的理解、對個人才能發展和職業價值的感知;有學者將職業認同描述為“一個職業群體中,成員共有的態度、價值、知識、信念和技能”。

產業工人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水平明顯低于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企業高級技師的收入甚至偏低于中層管理人員或工程師水平,技能人才的付出與其收入不相匹配;受傳統“官本位”“學而優則仕”等觀念影響,一些社會人士對產業工人存在職業偏見;同時,不少產業工人認為其工作環境差、生產的產品相對低端、工作成就感不高、自我效能感不強,以上因素均可能影響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調查發現,關于進城務工人員外出就業的目的,選擇“出來掙錢”的人中,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占76.2%,70年代出生的人約為350/0,80年代出生的人只有18%。越是年輕的進城務工人員,越希望獲得“體面的勞動”,如發展機會、可觀的收入和工作穩定、社會公平待遇、勞動安全、社會保障、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社會對話與勞動關系以及經濟和社會因素,他們的職業認同程度取決于工作的體面程度。有學者發現高職生職業認同感普遍比較差,根源在于社會對高職生的支持度不高、學校內部構建不當,以及高職生自身存在職業期望定位不合理、職業規劃不明確。高職生得到的社會支持和認同程度越高,則幸福感越高??傮w而言,產業工人對職業不夠認同,是個普遍現象;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背景下,做優做大做強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勢在必行,若無法提高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則勢必影響我國的產業升級,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發展障礙。

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對工業文化的影響

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主要通過職業選擇、職業流動和勞動者的自我效能對工業文化產生影響。

首先,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通過職業選擇影響工業文化。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較低,他們普遍認為工作條件艱苦、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缺乏吸引力,還存在一定的社會歧視,這導致大部分產業工人希望子女能夠有更好的就業機會。而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成為產業工人的意愿更低,如上海市2007年的調查數據中只有1%的人員有意愿成為工人。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調查發現蘇州2017屆高職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0.27%,低于本科畢業生7個百分點。在研究證明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新生中,51%的學生對專業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其余學生對專業發展前景感到較迷茫;44%的學生對本專業感興趣,72%的學生表示今后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但經過三年的學習和企業實踐,同一專業45%的畢業生表示今后不打算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目前,社會及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不高,不利于優秀人才進入產業工人隊伍,不利于形成競爭型的工業文化。

其次,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通過職業流動影響工業文化。個體如果具有較高的職業認同,便能夠較快地適應工作,擺脫工作中的被動狀態,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推動職業情感的深入。通過對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和情感承諾三者之間關系機制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員工只有建立了內在的職業認同才能在工作中體會精神滿足,進而實現人生價值。職業認同缺失容易引發道德危機、職業倦怠等消極傾向,而高水平的職業認同意味著對職業價值的準確認識,是抵抗職業壓力和外來沖突的心理基礎。我國產業工人流失嚴重,打短工成為進城務工群體就業的主要特征。對薪酬待遇不滿、工作倦怠和社會歧視導致的職業認同低,是產業工人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職業不穩定不利于技術的積累和發展,同時也影響企業的生產速度和產品質量,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工業文化。

再次,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工業文化。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SCCT)能很好地解釋該現象:能力和個體價值觀通過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對職業興趣產生重要和直接的影響,職業興趣在形成之后,與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共同作用產生職業目標,個體在進行職業行為并取得績效成就后反作用與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形成反饋回路,正反饋將不斷提升產業工人的職業興趣和自我效能感,這種情況下,產業工人容易專注于工作,體現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負反饋則讓產業工人職業興趣和自我效能感越來越低,績效成就也隨之下降,最終無法熱愛崗位,甚至產生諸多反生產行為。由此可見,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高低,直接影響工業文化中最重要的工匠精神能否形成。

提升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創新工業文化

政府應進一步優化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初次分配中兼顧公平和效益,提升產業工人的獲得感。

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素之一,構成特有的分配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分配理論的創新。初次分配中,按勞分配是主要的分配形式,我國長期采用低工資政策,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但長期的低工資違反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傷害了產業工人主人翁的地位。當前,財產性收入帶來的貧富差距已引起高度關注,政府已采取了諸多有效措施,如2016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此后,房地產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配套的政策,有效遏制了房產價格的上漲勢頭。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二次分配促進產業工人收入公平。初次分配是基礎的,但無法完全兼顧公平和效率。初次分配的不平衡要通過國家財政稅收等手段,征收一定的經費以財政轉移支付加以調節,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目前,部分企業存在招聘臨時工、短期工且不繳納社會保險的不合理現象。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企業為員工足額繳納社會保險,確保產業工人能夠通過二次分配促進收入公平。

企業家應加大勞動成果共享程度,提高工人職業認同。調查發現,浙江省產業工人工資總體偏低,部分企業職工工資難以合理維護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只有16.9%的企業員工對薪酬“很滿意”,再加上外來務工人員欠薪問題頻現各大媒體,產業工人收入公平問題已成為我國制造業升級的障礙之一。企業家應轉變發展理念,通過提升工人薪酬提升其職業認同,進而激發產業工人的工作激情,降低人員流失,進而提高生產能力和質量。

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工人的自我效能感。產業工人的成就感高低與所生產產品的先進與否直接相關,事實上,日本的工匠精神起源與中國古代的精美“唐物”傳入有關。唐朝后期,唐物傳入日本后,追崇唐物的人群激增,日本本土仿制者絡繹不絕,他們紛紛以能生產出精致程度能與唐物匹配的產品為榮,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導致精巧器物大量出現,也使日本人由崇拜自然的原始萬物轉變為對先進器物的崇拜,進而形成了工匠精神。我國應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產業工人生產先進產品的過程,也是自我肯定的過程,其自我效能感得以不斷提升。

相關部門應逐步加強工業產品質量檢測,引導產業升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快速發展,工業整體實力迅速提高,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品種日益豐富,但也存在高精尖產品不足等問題。針對我國的市場特點,相關部門應制定多層次的產品質量標準,滿足群眾的不同消費需求,并引導較低層次質量標準的產品向更高層次標準發展,引導產業升級。最為重要的是,相關部門應逐步加強工業產品質量檢測,并公布檢測結果,讓劣質、毒害產品沒有流通空間。同時,提高犯罪成本,對不合格產品的生產者“零容忍”。

企業應主動適應市場發展規律,逐步形成工匠文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該階段主要是解決產品的數量問題。經過40余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企業關注群眾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少群眾已經對產品質量有了較高需求,世界大部分頂級產品在我國的消費量巨大,也印證了該觀點。我國企業應通過培養產業工人的工匠精神,打造高精尖產品。這方面,德國企業的發展特征值得借鑒。據科隆大學學者羅多夫總結,德式工匠精神的一個特點是“慢”,慢工出細活,穩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個特點是“?!?,德國約有370萬家企業,其中95%是家族企業,共同特點是“?!?,專注堅持于某些單一產品,并做到極致;第三個特點是“創新”,在德國,即使一些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研發部門。我國企業應轉變發展理念,摒棄粗放的發展模式,主動適應市場發展規律,逐步形成工匠文化。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產業工人的綜合素質。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職業教育提升到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在具體實施中,應采取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確保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職業技能。同時應加強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宣傳,培養學生的職業選擇理念,引導學生愛崗敬業。職業院校也應不斷更新教學能力,確保學校所授知識和技能能夠引領相關行業的技能升級。

職業教育在提升學生技能、勞動精神的同時,還能促進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接受過職業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認同感要強于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在職業認同方面,學歷層次為初中及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與學歷層次為高中及中專(含技校)——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就業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學歷層次為大專(即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比學歷層次為高中及中專(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認同感更強。經過職業教育的產業工人總體素質較高,能夠獲得較高的社會認同,進一步提升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應通過宣揚正確的勞動觀,引導社會更加正面看待產業工人,確保產業工人體面地勞動,最終形成競爭、穩定和富有工匠精神的工業文化。

(作者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產業工人職業
產業工人討薪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關于新時代產業工人人才培訓的思考
調整產業工人隊伍結構,培育電力行業中國工匠
推進產業工人隊伍 建設改革的動員令
有趣的職業
我愛的職業
五花八門的職業
關于馬術職業
盯緊!這些將是5年內最賺錢的平民職業
創新農民工培訓機制加快其“產業工人化”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