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護理緩解痔術后疼痛的研究進展

2020-02-10 20:44邰媛媛王紅梅孫云霞
關鍵詞:熏洗耳穴水腫

邰媛媛, 謝 波, 王紅梅, 孫云霞, 方 瑛

(1. 湖州師范學院 醫學院護理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浙江大學湖州醫院 湖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心醫院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 2. 重癥醫學科; 3.科教科, 浙江 湖州, 313003)

痔,俗稱痔瘡,依據其發病部位及臨床癥狀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是一種位于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臨床發病率高,任何年齡都有發病可能[1]。隨著現代人們久站久坐、辛辣刺激飲食、蹲廁時間過久等不良習慣的養成,痔的發病率與手術量與日俱增。最新的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居民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2]發現:18周歲以上(含)的城市居民肛腸疾病發病率高達51. 14%,其中又以痔病的發病率最高,占比高達50. 28%,遠高于其他一般疾病。由于痔瘡手術是一種有菌手術,肛周神經豐富,痛覺敏感,另外經常受排便、潮濕等刺激,術后極易導致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況及病情恢復[3]。因此,術后鎮痛成為了術后護理的重中之重。西醫鎮痛方式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但是鎮痛效果不盡如人意,容易誘發多種不良反應,如便秘、頭暈、胃腸道不適,甚至成癮等[4]。對此,中醫護理技術在預防和緩解痔術后疼痛方面體現了獨特的優勢,選取合適的中醫護理方法不僅能降低痔術后水腫、疼痛的發生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創面愈合、提高患者滿意度。本文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資料,闡述與分析中醫護理技術緩解痔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以便為今后痔術后疼痛護理提供參考,現綜述如下。

1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秉承了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證論治的基本特點,并由現代中醫護理人員將其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是以“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為理論指導的護理技能性應用科學[5]。中醫護理技術種類豐富,療效獨特,其主要方法包括中藥口服法、中藥外用法、針灸、穴位推拿、耳穴療法等。

2 痔術后鎮痛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

2.1 中藥口服法

中藥口服法是通過藥物的藥性、功效調節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以求陰陽平衡,邪去正復,使機體恢復健康的方法。止痛如神湯為《外科啟玄》記載的肛腸疾病止痛經典方劑,其具備良好的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等的效果,有研究[6]將其運用于PPH術后患者肛門墜痛,發現止痛如神湯口服鎮痛效果確切且兼具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的優點。王慧敏等[7]在止痛如神湯的啟發下,聯合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銀花甘草湯(出自《外科十法》)共同擬定了加味芍藥甘草湯,根據體質辨識選取濕熱下注型混合痔術后患者1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90例)和對照組(90例),治療組術后給予加味芍藥甘草湯口服、荊黃熏洗療法坐浴治療;對照組術后給予痔康片口服、荊黃熏洗療法坐浴治療,結果發現加味芍藥甘草湯內服聯合荊黃熏洗方坐浴在緩解濕熱下注型混合痔術后疼痛、水腫及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方面療效確切??诜o藥的效果不僅受到病情、體質、劑型等等影響,還受到服藥時間、次數及服藥溫度等服藥方法所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必須熟悉中藥的不同劑型和作用,掌握各種用藥方法,以為患者提供正確的、優質的中醫用藥護理。

2.2 中藥外用法

2.2.1 中藥外敷法: 中藥外敷法是把配伍好的中藥研制成細末,并與各種不同的基質調成糊狀制劑,敷布于穴位或患處,使中藥的有效成分持續的作用于創面[5]。根據藥物性味的不同,可發揮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祛瘀生新等作用。邱麗娟等[8]為驗證穴位貼敷肛痛消凝膠膏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將100例符合條件的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肛痛消凝膠膏穴位貼敷組和空白凝膠膏穴位貼敷組,根據VAS疼痛評分給予相應護理措施,結果顯示穴位貼敷肛痛消凝膠膏可顯著緩解術后疼痛,減少術后鎮痛藥的使用,表明穴位敷貼肛痛消凝膠膏可快速、持續釋放藥物有效成分,維持局部止痛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吳定奇等[9]將106例行混合痔手術患者予以回顧性分析,將單純行芒硝外敷與行四黃膏聯合芒硝外敷治療相比較,發現聯合治療組的生活質量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單純行芒硝外敷組,差異顯著。結果發現與單純使用芒硝外敷比較,將芒硝與四黃膏結合應用于混合痔術后患者能有效減輕其疼痛程度,緩解局部水腫,促進傷口愈合。本研究中四黃膏為肛腸科常用外用藥,由中草藥配伍而成,可達到抗炎、消腫、止痛、止血等多重效果。有研究[10]將五倍子湯熏洗和四黃膏外敷療法聯用與1∶5 000高錳酸鉀溶液熏洗對比,研究發現四黃膏外敷與五倍子湯熏洗法聯合使用能有效緩解痔術后患者的疼痛、水腫癥狀,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護理療法。

2.2.2 中藥濕敷法: 中藥濕敷法是將配伍好的中草藥取汁或煎湯后用紗布直接敷布于局部的一種治療方法。使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處,根據藥物的性味不同,可達到通調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的效果[5]。喬東紅等[11]納入152例行外剝內扎術的痔病患者研究消腫止痛湯濕敷的效果及安全性,在口服非甾體類止痛藥和中藥熏洗坐浴的基礎上,觀察組給予消腫止痛湯局部濕敷,對照組予以50%硫酸鎂濕敷患處。濕敷治療時間從術后第1天開始至出院前1天結束,2次/天,0.5 h/次。結果發現2組無效例數均為0,2組術后第24 h、第72 h中度及以上創面疼痛、創面水腫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術后第5天、第7天和出院前1天,消腫止痛湯局部濕敷組中度及以上創面疼痛、創面水腫發生率均低于硫酸鎂組,差異顯著,且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因此得出結論消腫止痛湯濕敷對痔術后創面水腫、疼痛的緩解效果優于50%硫酸鎂濕敷,且無不良反應發生,緩解痔術后疼痛行之有效。

2.2.3 換藥法: 中醫學在很早以前就有換藥法的相關記載,是對瘡瘍、跌打損傷、蟲咬傷、燙傷、燒傷、痔瘺等病證的創面進行清洗、用藥處理、包扎等操作等方法,根據中草藥不同的配伍,可起到清熱解毒、提膿祛腐、生肌收口、鎮痛止癢等的效果,適用于外傷、皮膚、肛瘺等各科疾病[5]。紫歸解毒膏是由紫草、當歸、冰片、麻油、蜂蠟調和而成,諸藥合用,可涼血解毒、化腐生肌。王書奇等[12]納入符合條件的混合痔手術患者1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術后從第1天開始2組分別用紫歸解毒膏紗條和凡士林紗條進行傷口換藥,2次/d,觀察并記錄2組換藥后創面疼痛、水腫及出血狀況,分別記錄2組創面愈合時間。結果顯示,紫歸解毒膏紗條換藥的治療組術后疼痛、水腫及出血水平均顯著低于凡士林組,且傷口愈合時間明顯早于凡士林組,可見紫歸解毒膏紗條換藥能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局部水腫、疼痛,促進傷口愈合。

2.2.4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將配伍好的中藥煎煮后,先以蒸汽熏療,待溫后直接用藥物淋洗、浸浴患處局部或全身的一種外治療法。熏洗法依據中藥性味功能和臟腑經絡學說理論,選用不同加熱方式而產生溫熱藥氣,利用中草藥的熱力或蒸汽熏洗,可直接作用于皮膚、腠理,經過一定的方藥配伍可有開泄腠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的效果[5]。熏洗法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小且價格低廉,在臨床接受程度普遍較高。宋漢靜[13]、朱美婷等[14]在觀察痔術后水腫疼痛應用中藥熏洗護理的療效中,分別選取了痔術后患者26例、95例,隨機分為研究組(中藥熏洗護理)和對照組(西藥熏洗護理),對比發現研究組疼痛及水腫癥狀消失較快,且創面愈合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張升濤等[15]用柏硝祛毒洗劑熏洗患處局部,發現柏硝祛毒洗劑熏洗患處對混合痔術后患處疼痛、水腫有顯著療效,優于高錳酸鉀溶液熏洗治療。吳煥玲[16]的研究通過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心理情緒等,發現中醫護理與熏蒸療法聯合能有效緩解痔術后患者的疼痛、水腫,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且出院時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由此得出,中藥熏洗療法應用于痔瘡術后,可明顯減輕局部水腫、疼痛,依從性較高,已成為痔瘡術后常用的護理手段。中藥熏洗法,與其他中醫護理方法聯用,可獲得更好的療效。

2.3 針刺法

針刺法是依據中醫經絡學說理論,運用各種手法以特制的金屬針刺激人體腧穴或一定部位,循經感傳,激發機體的抗病能力,乃至疏經通絡、行氣活血,調節各臟器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一種技術[5]。臨床護理常用于止痛、調理脾胃、解除尿病,降低高熱以及強身健體等。吳文江等[17]納入100例在腰麻下行混合痔傳統手術術后患者,隨機地分為腹針療法組(50例)和鹽酸曲馬多注射組(50例)。在患者要求使用鎮痛時,腹針組予以腹針療法鎮痛治療,鹽酸曲馬多組予以鹽酸曲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0.5 h腹針療法組對VAS評分的下降作用優于鹽酸曲馬多注射組,而在其他時點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腹針療法組的鎮痛藥用量少于鹽酸曲馬多注射組(差異顯著),由此得出腹針療法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與臨床普遍使用的鹽酸曲馬多注射液相當,且腹針法起效較快,具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療效可靠等優點,可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癥狀。成立祥等[18]、黃芳等[19]、韋娟等[20]研究中將針刺痔瘡穴與中藥熏洗法聯合,應用于肛腸術后局部水腫疼痛的老年患者,對比2組治療效果、局部疼痛與腫脹癥狀的改善情況,亦得出針刺痔瘡穴結合中醫熏洗坐浴療法改善老年患者肛腸術后疼痛、水腫、創面愈合情況均優于常規西醫聯合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治療。

撳針療法即將撳針埋藏于皮內或皮下一定的時間,給予特定腧穴柔和持久的良性刺激, 增強針刺鎮痛的療效,從而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作用。有相關研究[21]將撳針耳穴法與口服氨酚羥考酮片作比較,研究兩者用于治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疼痛的效果,比較得出撳針耳穴療法用于混合痔術后疼痛療效較好,與口服氨酚羥考酮片比較有起效早、維持時間久、減少術后排尿障礙、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點。

電針法是將毫針刺入機體一定部位得氣后在針具上連接與人體生物電相近的微量電流,結合針和電這兩種刺激,來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5]。不同波形的脈沖電可對機體產生不同的生理效應,可發揮調整肌張力、止痛、促進循環、鎮靜等的效果[5]。Wu等[22]曾進行一項單中心單盲的隨機對照試驗,將納入的72位痔瘡切除術術后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5 min內,研究組在采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電針療法治療,持續30 min,對照組也進入相同的治療室采用“模擬電針”療法(針灸師用一只手把管子壓在穴位上,另一只手輕敲管子底部,讓患者有針刺入感)治療30 min,并采用VAS評分法分別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結果發現電針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與首次排便疼痛,且實驗期間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得出將電針法運用于痔瘡術后鎮痛有顯著療效。

2.4 艾灸法

艾灸療法是利用燃艾的溫、熱和藥物的芳香氣刺激肌膚腧穴,循經感傳,以激發人體腑臟經絡功能,調節機體陰陽氣血和神氣活動來調和陰陽,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促使全身氣血流暢,腧穴透達,逐邪外出,則機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而達到疾病預防與治療的作用[5]。據明代李梴在中醫典籍《醫學入門》中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艾灸法的療效奇特。有研究[23]證明選用艾箱灸穴位療法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痔術后切口疼痛、水腫等不適癥狀。林冬寅等[24]選取白環俞穴、腰俞穴、會陽穴行艾箱灸法治療, 設置肌肉注射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注射液75 mg治療為對照,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0.5 h與1 h疼痛程度均減輕,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6 h艾箱灸治療組疼痛程度輕于雙氯芬酸鈉注射組,差異顯著,且研究發現艾箱灸能明顯降低水腫發生率。艾箱灸能較長時間有效緩解患者術后傷口的疼痛并能減少術后傷口水腫的發生,以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2.5 埋線療法

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或生物蛋白線植入機體特定穴位內,羊腸線或生物蛋白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在分解吸收的過程中,不斷通過經絡對機體產生“物理刺激效應”和“化學刺激效應”,來調動機體本身固有的調節能力,進而發揮解痙止痛、舒經活絡、調和氣血等治療疾病的作用。葉夢琪等[25]為系統地評價穴位埋線用于混合痔術后鎮痛的療效及安全性,共納入24篇隨機對照研究,累計樣本量2 087例,結論中肯定了穴位埋線療法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療效,可明顯縮短患者術后疼痛時間及降低疼痛強度。研究[26]發現,穴位埋線法緩解疼痛的效果比較持久,缺點是起效慢,電針鎮痛效果較強,起效快,但是存在維持時間短的不足,而將穴位埋線與電針相結合用于混合痔術后鎮痛療效優于單純電針或單純穴位埋線,兩種療法結合能夠取長補短,發揮令人滿意的鎮痛效果。

2.6 耳穴療法

耳穴療法是指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處,以診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耳穴壓豆療法是耳穴療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選用藥丸、磁珠或光滑且堅硬的小粒種子等刺激耳廓相應部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理腑臟,來達到鎮靜止痛等效果[5]。其具有操作簡單,刺激效應穩定、持久、無痛苦及毒副作用等特點。鹽酸曲馬多是外科術后鎮痛的常用藥物,有研究[27]將耳穴埋豆法與口服鹽酸曲馬多比較,從而得出耳穴埋豆法可有效延遲痔患者術后疼痛開始時間的結論。趙阿美等[28]發現耳穴埋豆在混合痔術后中重度疼痛患者中的止痛效果與口服曲馬多無顯著差異,且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服用曲馬多的患者發生不良發應發生12例,耳穴埋豆在降低不良反應方面存在顯著優勢。黃燕芳等[29]將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壓療法應用于混合痔術后鎮痛中,對比得出耳穴貼壓治療組患者術后1 d、3 d疼痛程度總體評分低于雙氯芬酸鈉組,且服用鎮痛藥的總劑量少于雙氯芬酸鈉組,差異顯著。王蘭等[30]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200例行痔上黏膜環切術患者分為耳穴貼壓組(50例)、穴位按摩組(50例)、耳穴貼壓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組(50例)、心理疏導組(50例),給予組內患者相應治療,監測術后的疼痛程度。比較得出,耳穴貼壓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其他各治療組,差異顯著,說明耳穴貼壓療法與穴位按摩法聯合可有效預防痔微創手術PPH術后疼痛的發生。綜上得出,耳穴埋豆用于混合痔術后可有效延緩疼痛開始時間,鎮痛效果與口服鹽酸曲馬多無顯著差異,且具有操作簡便、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的優點。

2.7 五音療法

中醫五音療法是以中醫綜合理念作為基礎,由辨證論治的視角作為出發點,依據患者辨證分型和臨床特征,借助五音與五臟、五腑的關聯作用,采用角、徵、宮、商、羽5種不同調式的樂曲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31]?!饵S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最早記載了“五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并將其運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疾病,闡述了五音療疾的相關理論,并從中總結出了“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的道理。凌艷等[32]研究五音療法對緩解濕熱下注型痔病術后患者疼痛的療效,選取60例肛腸科濕熱下注型痔病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以肛腸科術后常規護理,研究組在肛腸科術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性格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音樂,分別在患者坐浴時、換藥時及換藥后聆聽,持續30 min,音量在20分貝以下,2組患者在術前、術后2 d、術后3 dVAS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術后5 d治療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說明五音療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濕熱下注型痔病患者的術后疼痛。孫靜怡等[33]在肛腸科術后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將五音療法與中藥熏洗聯用,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術后疼痛、便秘、焦慮、睡眠情況,同樣發現五音療法聯合中藥熏洗對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的療效優于單純中藥熏洗,且能避免或改善大便難解的問題,調節患者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由此可見,五音療法可作為緩解痔術后疼痛的又一種無創傷性的療法,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廣。

2.8 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是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選取患者體表相應部位或穴位,施加以各種手法或特定的肢體活動進行按摩,來調節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行氣導滯、減輕和消除疼痛的作用[5]。因為推拿療法具有簡單易學、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點,故在臨床護理中被廣泛應用。王秀敏等[34]選取痔科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對照組的30例患者予常規術后護理,研究組的30例患者在常規術后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合谷穴、內關穴和曲池穴經穴推拿,比較并記錄2組患者術后局部疼痛、水腫的情況。對比療效發現,與常規護理比較,經穴推拿療法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平均局部水腫、疼痛次數均更少,差異顯著,因此得出推拿療法緩解術后肛門水腫、疼痛效果顯著的結論,可在臨床推行使用。

3 小結

疼痛是痔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不僅有礙手術創面的愈合,還對患者的心理、日?;顒釉斐刹涣加绊?。西醫鎮痛方式療效有限,存在作用時間短、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不足,不能有效根除術后肛門水腫、便秘等疼痛的誘因,治標不治本。而中醫護理注重整體觀,在發揮鎮痛作用的同時,能夠有效地緩解創面水腫,促進傷口愈合,解決了疼痛的根源問題。中藥熏洗療法作為痔瘡術后最常用的中醫護理方法,其功效已得到廣泛認可,與其他中醫療法聯用,效果更佳。但對于熏洗藥材的配伍、熏洗時間、濃度及溫度等都缺乏統一規范。耳穴埋豆法是一種無創傷性的中醫護理療法,其操作簡便,作用持久,依從性好,在醫學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耳穴療法、推拿、針刺法、艾灸法等穴位療法以及五音療法常與熏洗法等局部療法合用,標本兼治,鎮痛效果明顯。針刺法也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但是針刺法本身是一項有創性操作,且對操作人員技術要求較高,其推廣應用價值還有待論證。穴位埋線法可發揮持續、穩定的鎮痛效果,但由于是一項侵入性操作,有出血、感染、異物反應等風險,其安全性及依從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護理講究辨證施護,需根據患者的體制辨識結果來選擇恰當的護理措施,對護理人員理論及技術要求較高,若要在臨床推廣還存在諸多阻礙因素,如現存中醫護理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醫療單位對于中醫特色護理未予以足夠重視、大多中醫護理技術缺乏統一規范等。同時,現存的中醫護理相關研究數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為臨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嚴重阻礙了中醫護理在現代醫療中的應用與發展。未來還需要通過嚴謹的研究設計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以探索出一套系統的、規范的中醫護理鎮痛療法,讓祖國中醫特色護理得以傳承發揚,在現代醫學中繼續發揮重大作用。

猜你喜歡
熏洗耳穴水腫
我不胖,只是有點腫——妊娠水腫
我不胖,只是有點腫——妊娠水腫
做個瘦子 送走水腫肌
黏液水腫性苔蘚1例
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8例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壓貼治療經前期綜合征60例
退黃熏洗方藥浴預防新生兒黃疸60例
混合痔術后熏洗方坐浴與中醫護理
耳穴貼壓配合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
越鞠十味丸聯合耳穴壓貼治療代謝綜合征17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