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相關護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進展

2020-02-10 20:44閆進琳張麗平王姝昀車云霞李維燕
關鍵詞:癌痛耳穴艾灸

閆進琳, 張麗平, 王姝昀, 車云霞, 李維燕, 華 燁, 田 芳

(1. 甘肅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2. 甘肅省中醫院 護理部, 甘肅 蘭州, 730050)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癥發病率也逐年升高,其伴隨的疼痛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1-2]。數據顯示,晚期癌癥患者70%~90%伴有疼痛,經常規治療后,仍有近50%患者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3-4]。目前,癌痛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規范的“三階梯藥物止痛療法”[5],但是臨床應用中發現,此方法在緩解癌痛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藥物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便秘、藥物成癮性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6]。研究[7-8]表明,中醫護理措施與藥物止痛措施聯合應用,有助于減少止痛藥物的劑量及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止痛效果。其中,穴位相關護理措施在臨床應用廣泛,現將其在輔助緩解癌痛中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護理人員提供實踐指導。

1 中醫對癌性疼痛的認識

中醫通常將癌癥引起的疼痛稱為“癌瘤痛”[9],是指瘤塊阻滯經絡氣血或瘤毒侵犯經絡所致某些部位的疼痛。癌性疼痛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飲食勞傷、七情所傷、正氣虧虛?;谝陨弦蛩?,現代學者[10]將癌痛分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其特點在于虛實夾雜。

2 穴位相關護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進展

2.1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一種通過相應的按摩手法刺激人體特定穴位,達到通絡止痛、調整人體機能、防病治病的方法。

2.1.1 機理: 研究表明[11],運用穴位按摩后,機體腦咖肽的分泌明顯增加,從而上行抑制束旁核、下行抑制脊髓背角興奮內在的鎮痛系統,使機體的痛域提高,發揮鎮痛作用。

2.1.2 實施方法: 護理人員解釋穴位按摩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囑患者取半坐臥位或臥位,根據患者的病情取穴,以感受到酸、麻、脹、痛感及皮膚變化等明確穴位所在,運用點、按、揉、壓相結合的手法,用拇指指腹或按摩棒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壓,由輕到重,注意觀察病情變化,不斷詢問患者的感受,避免皮膚損傷。相關研究[12-13]指出每天按摩1次,每個穴位3~5 min,頻率120 次/min,按摩時間15~20 min,持續2周。

2.1.3 穴位按摩在緩解癌痛中的應用進展: 研究[14-18]表明,運用合理的穴位按摩手法護理癌痛患者,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癌痛相關癥狀,同時減少藥物劑量和不良反應。陳建霞[14]、居晨霞[15]取足三里、內關穴對重度癌痛患者運用點、按、壓、揉的方法按摩,配合三階梯止痛藥物,有效緩解了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鎮痛滿意度,并進一步總結出穴位按摩可起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鎮痛安神的功效。國外研究[16-17]對白血病疼痛和骨轉移疼痛運用穴位按摩后,干預組與對照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證明穴位按摩可以改善癌痛。焦杰等[18]的研究顯示,穴位按摩可以改善癌癥患者癥狀群(疼痛-乏力-氣短-嗜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2.2 艾灸

艾灸是指用艾條或艾絨在患者局部穴位施灸,通過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激發人體的經氣運行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2.1 機理: 研究[19]表明,艾灸可有效抑制IL-6、TNF-α炎癥因子,緩解疼痛,并且利用艾灸溫熱作用對特定穴位的刺激,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通經絡、驅濕寒、提升正氣、活血止痛的效果。

2.2.2 實施方法: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艾灸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取得配合。囑患者取仰臥位,清潔皮膚,根據患者的癌癥類型和疼痛部位選取合適的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絨在距離穴位2~3 cm處施灸。施灸過程中,以皮膚溫熱為宜,不斷詢問、觀察患者,防止燙傷,2 次/d,20 min/次。

2.2.3 艾灸在緩解癌痛的研究進展: 艾灸在癌痛護理中具有簡、便、廉、效的優點[20],應用效果顯著。陳軍等[19]研究發現,艾灸背俞穴,6 d為1個療程,觀察組治療后NR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降低了血清IL-6水平,表明艾灸可緩解疼痛;李玲等[21]將308例癌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三階梯止痛法基礎上加用溫陽灸中脘、神闕、關元,治療結束后,顯示三階梯止痛藥結合溫陽灸可以明顯緩解癌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鄒蜜[22]運用艾灸療法對96例胃癌痛患者進行治療,試驗組實施艾灸治療:選取血海、足三里、中脘及三陰交等穴位,使用艾灸儀在各個穴位上懸灸0.5 h,2周后試驗組止痛效果、生命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利用艾灸輔助止痛藥物時,起到相互輔助作用,在減輕機體疼痛的同時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歐劍標等[23]和薛軍麗[24]的研究中,觀察組給予艾灸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穴位,1個療程后,相對于對照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指將藥物直接貼敷穴位或患處,用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2.3.1 機理: 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刺激體表穴位,由表及里,達到治療和調節作用;二是發揮藥物吸收透皮作用,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三是兩者的綜合作用。

2.3.2 實施方法: 操作前評估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以及皮膚狀況),解釋穴位貼敷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為患者安排合適的體位,選好穴位,用75%酒精棉簽消毒貼敷部位,將準備好的藥物攤在穴位貼上,然后貼于穴位上,觀察有無滲漏及皮膚有無紅腫、瘙癢,每天貼敷4~6 h。

2.3.3 穴位貼敷在緩解癌痛的研究進展: 一項Meta分析[25]顯示,穴位貼敷阿是穴可減輕癌性疼痛癥狀,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質量。相關臨床研究[26]運用消瘤止痛散貼敷阿是穴,可有效緩解中度癌性疼痛,不良反應發生少。姜美嫻等[27]將80例癌性疼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規范化癌痛護理干預,治療4周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7.5%,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俞文方等[28]取穴日月穴(右側)、期門穴(右側)、神闕穴,將虎杖12g、姜黃15g、川芎10 g、乳香9 g混合打成粉末,制成藥物敷貼用于治療肝癌癌痛,連續觀察4周,結果顯示,治療組NRS評分降低、中醫癥狀改善,疼痛總有效率增高,表明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肝癌癌痛療效更佳。

2.4 耳穴貼壓

耳穴貼壓是用藥籽等物品置于膠布上,貼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用手指按壓刺激,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2.4.1 機理: “耳為宗脈之所聚”,豐富的神經在耳穴處分布,通過刺激可調節神經反射,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活血止痛的功效[29]。也有研究[30]表明,通過耳穴治療后,血漿中P物質的含量可降低,從而達到鎮痛效果。

2.4.2 實施方法: 護理人員核對好醫囑后,評估患者耳部皮膚及有無膠布過敏,告知耳穴貼壓的作用,取得配合。暴露耳部,確定穴位,用75%酒精自上而下、由內到外、從前向后消毒耳部皮膚,將耳穴貼于選定的穴位上,按壓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痛為宜,觀察皮膚并詢問感受,告知患者注意事項。按壓時間每穴0.5~2 min,每日按壓3~5 次,3 d更換1次耳穴敷貼,兩耳交替輪換。

2.4.3 耳穴貼壓在緩解癌痛的研究進展: 姜義明等[31]研究發現,耳穴壓豆療法對于患者疼痛程度的緩解、焦慮與抑郁情緒的改善以及治療依從性的增強具有更為明顯的效果。施俊晶等[32]的研究顯示癌痛規范化治療時結合耳穴療法可以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減少使用劑量、緩解癌痛。顧亮亮等[33]在常規三階梯止痛法基礎上采用耳穴貼壓對癌痛患者干預,結果顯示試驗組疼痛緩解有效率96.3%,對照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87.5% ,試驗組鎮痛作用明顯。對于胃癌晚期癌痛患者[34],運用耳穴壓豆聯合系統化護理后,試驗組NRS、SDS、SA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P<0.05),且低于對照組,故耳穴貼壓在緩解癌痛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及可行性。

2.5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種在中醫經絡理論指導下將藥物注入人體特定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治療方法。

2.5.1 機理:穴位、藥物、經絡三者相結合,發揮綜合效應。注入穴位內的藥物通過經絡的運行,不斷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淋巴管回流,使得機體血液循環加速,局部血液流速加快,熱量增加,達到止痛的作用。

2.5.2 實施方法: 首先,護理人員核對醫囑后,給患者解釋操作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選擇適宜的注射器,抽取藥液,在選擇的穴位處進行局部消毒,對準穴位快速注射,將針緩慢推進,在產生得氣感后回抽,如無回血,可將藥液注入,注射完畢后整理記錄。

2.5.3 穴位注射在緩解癌痛的研究進展: 國外研究[35]報道運用穴位注射干預晚期癌癥患者疼痛,干預后疼痛VAS評分顯著下降(P<0.05)。洪青等[36]在胃癌癌痛治療時,將復方苦參通過穴位注射后,緩解了疼痛程度,減輕了藥物不良反應。郭華麗[37]的研究顯示,穴位注射干預肝癌患者癌痛時,鎮痛效果良好,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駱嘉華等[38]對128例癌痛患者治療時,治療組64例給予嗎啡足三里穴位注射,對照組64例給予嗎啡肌肉注射,結果表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嗎啡治療癌痛可以延長藥效時間,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整體療效。

3 小結

癌痛作為癌癥最常見的并發癥,緩解或減輕癌痛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西醫三階梯止痛療法不良反應相對較多,患者依存性差。近年來,中醫護理措施護理癌痛的作用已得到證實。穴位相關護理干預措施臨床應用廣泛,具有以下優點:①鎮痛效果顯著,無成癮性,胃腸道刺激及不良反應輕。②方式多種多樣,如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貼敷、耳穴貼壓、穴位注射等,不管是單一還是聯合護理,對癌痛的控制效果顯著。③成本較低,易于操作,患者及護理人員容易掌握操作方法。④減少止痛藥物用量,減少醫療費用,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但是,通過文獻閱讀,還存在以下需要解決的問題:①中醫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需要充足的中醫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支持,但目前多數醫院護理人員,尤其是中醫護理人員相對缺乏,導致中醫護理技術開展不全面,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②由于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存在差異,導致穴位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參差不齊,可信度低。③多數護理人員由于缺乏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指導,導致臨床工作時選穴不準確、操作不規范,從而影響研究的可靠性。④關于穴位護理干預措施的文獻多為臨床研究,缺乏循證和實驗驗證。

綜上所述,穴位相關護理措施作為非藥物鎮痛措施,對癌痛控制有獨特的優勢。今后的研究中要通過嚴謹的臨床研究設計,進行統一、準確的選穴和正確的手法操作,運用統計學和藥理學分析,篩選出更有效、具體的中醫穴位護理方案,更好得服務患者,體現“以人為本”的中醫思想。

猜你喜歡
癌痛耳穴艾灸
國內艾灸應用現況調查報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不同的護理合作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臨床應用觀察
基于精益管理模式的癌痛護理質量指標的構建及其在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管理中應用
夏天怎么做艾灸
癌痛藥物管理政策亟待優化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壓貼治療經前期綜合征60例
老年癌痛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
耳穴貼壓配合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
艾灸配合按摩治療尿潴留5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