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血分數聯合T 波頂點到終點時間早期預警慢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的價值分析

2020-02-25 02:14劉明張志勇
醫藥前沿 2020年29期
關鍵詞:惡性人群病例

劉明 張志勇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江蘇 宿遷 2238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惡化后的最終階段,其患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高、醫療負擔高[1-3],心力衰竭時由于心臟發生電重構而產生各種心律失常,尤以惡性心律失常為著,發生率達到30%[4]。目前惡性心律失常的預警指標包括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EF)、心室晚電位、心臟磁共振成像、心率變異性、心率震蕩、QT 離散度、T 波電交替等[5]。它們在預警惡性心律失常時都有一定價值,但分別存在局限性,本文擬觀察EF 與TpTe 兩指標在慢性心力衰竭人群中對惡性心律失常的預警價值,并聯合運用以期早期發現高危人群。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67 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其中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54 例,擴張型心肌病8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 例。

1.2 方法

患者知情同意后,24 小時內即行十二導聯心電圖和彩色多普勒心動超聲,分別收集基線資料,測量TpTe 間期[6]和其他心電指標,收集患者LVEF 及其他心超指標。從納入后即開始隨訪,包括電話隨訪和動態心電圖隨訪,分別在3 個月、6 個月、9 個月時進行,如在隨訪過程中出現了終點事件,則對該病人停止隨訪,該病人即進入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組,平均隨訪6±3 個月后,按照有無發生終點事件分為惡性心律失常病例組24 例和未發生對照組43 例。統計分析兩組之間數據,得出結論。

1.3 終點事件的確定

對象入選后,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隨訪,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即停止隨訪進入病例組,主要終點事件:①頻發室早(>30 次/h);②非持續性室速(3 個室早及以上小于30s);③持續性室速(3個室早及以上大于30s);④尖端扭轉型室速;⑤室顫;⑥藥物及ICD 的復律;⑦心源性猝死;⑧心臟驟停及電復律。次級終點事件:患者因心律失常再入院。

1.4 電話隨訪與動態心電圖檢查隨訪

按時間先后順序對患者進行電話采訪及動態心電圖檢查隨訪,在第3 個月、6 個月、9 個月時進行。電話隨訪內容:近期有無不適癥狀、癥狀的性質、持續時間和程度、病因與誘因、緩解或加重的因素、有無伴發癥狀、診療的過程等等,如若出現死亡,則詢問死亡原因、死亡時間,繼而判斷是否為心臟性猝死。

電話隨訪時通知患者行動態心電圖檢查隨訪,隨訪內容主要是觀察患者有無上述的終點事件發生,24 小時狀態下更能有效篩查患者的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狀況。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應用PP 圖檢驗其正態性。符合正態性數據結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超資料之間的比較

篩選納入后的首份心動超聲心動圖可見,兩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內徑分別為(70.23±11.69)mm、(61.17±9.15)mm,統計分析發現兩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可見病例組患者心臟擴張程度更大,心室重構明顯;而兩組間左室收縮末內徑無明顯差異,分別為(58.70±13.08)mm、(55.29±10.10)mm;射血分數方面,兩組分別為(30.95±9.75)%、(35.69±8.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患者心功能更差;短軸縮率對照組稍高,但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心超資料之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心超資料之間的比較(±s)

注:*表示P <0.05 vs.對照組。

對照組 病例組左室舒張末內徑(mm) 61.17±9.15 70.23±11.69*左室收縮末內徑(mm) 55.29±10.10 58.70±13.08射血分數(%) 35.69±8.88 30.95±9.75*短軸縮率(%) 18.94±8.59 16.46±5.86

2.2 兩組患者心電資料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心電資料對比,可以看出QRS 寬度兩組分別為(113.14±10.18)ms、(109.87±11.31)ms, 無 統 計 學 差異;而反應心室復極總時程的QT 間期和QTc 間期,病例組為(399.54±69.26)ms、(450.57±41.50)ms,對照組為(391.88±67.42)ms、(449.39±51.04)ms,均無統計學差異;而TpTe 病例組為(100.83±24.56)ms,較對照組的(85.65±20.18)ms 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JTp 兩組間未見統計學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資料的比較(±s,ms)

表2 兩組心電資料的比較(±s,ms)

注:QRS 波寬度:Q 波起點到S 波終點的時程;QT 間期:Q 波起點到T 波終點的時程;QTc:QT/(RR^0.5);TpTe:T 波頂點到T 波終點的時程;JTp 為J波起點到T 波終點的時程;數據均為±s;*表示P <0.05 vs.對照組。

對照組 病例組QRS 波寬度 109.87±11.31 113.14±10.18 QT 間期 391.88±67.42 399.54±69.26 QTc 449.39±51.04 450.57±41.50 TpTe 85.65±20.18 100.83±24.56*JTp 204.49±50.72 208.77±55.35

2.3 EF 與TpTe 聯合后CHF 惡性心律失常發生預測價值

根據表1 及2 兩組之間的數據分析結果,按照兩組之間的均值分別以EF=30%、TpTe=85ms 為標準分組,觀察EF、Tpte 兩指標聯合后病人分布情況,由表3 可以看出,在EF <30%、TpTe >85ms 組中,惡性心律失常的人數為6 例,其發生率為66.67%,較EF >30%、TpTe <85ms 組的26.67%的2 倍多,且較之于其他三組病人,經χ2檢驗,EF <30%、TpTe >85ms 組均高,P=0.001,有統計學差異。見表3。

表3 兩指標聯合分組后病人分布(n)

3.討論

有報道顯示,LVEF 與心血管死亡之間呈負相關關系[7,8],當LVEF≤0.4時,1年的心血管死亡率就逐漸增加,而LVEF≤0.3時,死亡率急劇上升,可見LVEF ≤0.3 為高危病人的數值切點,這與本病例組中LVEF 均值相近。而在MADIT-Ⅱ研究[9]中,也以LVEF ≤0.3 為納入標準,在對急性心肌梗死后至少1 個月的病人行ICD 治療后,發現其死亡率下降,側面說明了LVEF ≤0.3的病人是心血管死亡的高危人群。

自從1998 年Yan 等[10]提出TpTe 開始,就一直存在TpTe正常值的爭議,但到底大于多少能稱之為延長,才能更好反映患者的跨室壁復極離散度尚無統一定論,大多研究結果認為正常人在80 ~100ms。雷小紅等[11]人測量了100 例正常人的TpTe,發現V2 導聯最長,為(82.61±15.09)ms,V6 導聯最短,為(71.90±11.02)ms。Christian Haarmark 等人[12]觀察了101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發現,隨訪22±7 個月之后,按照有無全因死亡分組,死亡組TpTe 均值為122ms,生存組TpTe 均值為102ms,提出TpTe 的切點為100ms。Irina Savelieva 等人[13]觀察了70 例正常人、37 例肥厚型心肌病、48 例心肌梗死存活者的TpTe,結果發現,三組均值分別為(88±6)ms、(96±10)ms、(90±10)ms,與正常人相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明顯延長,心肌梗死存活者無統計學差異。Norikazu Watanabe 等人[14]觀察了37 例可誘發室速患者、25 例不可誘發室速患者及65例正常人的TpTe,結果顯示,三組V4導聯TpTe均值分別為(106.1±24.2)ms、(86.3±20.1)ms、(95.8±21.3)ms,可誘導室速組TpTe明顯較其他兩組延長,且有統計學差異。Ragesh Panikkath 等人[15]觀察了冠心病中猝死患者與非猝死患者TpTe 之間的差異,共有353 例猝死及342 例對照組,結果發現V5 導聯TpTe 分別為89.4ms 和76.1ms,猝死組延長且有統計學差異。綜上所述,TpTe 在正常人中的分布及在各種疾病中按有無心臟事件不同組別的分布,眾多研究結果仍有差異,亦無定論。本研究發現,在病例組患者為(100.83±24.56)ms,對照組為(85.65±20.18)ms,所以我們認為TpTe 的切點為85ms,大于其時為延長,為惡性心律失常高危人群。

根據統計分析,分別以EF=30%、TpTe=85ms 為切點,聯合應用后運用χ2檢驗統計分析了各組的預測價值,可見在EF <30%、TpTe >85ms 組中,病人終點事件發生率為66.67%,是EF>30%、TpTe <85ms 組26.67%的2 倍多。且較之于其他三組,EF <30%、TpTe >85ms 組均高,且有統計學差異??梢妰芍笜寺摵蠎煤罂梢杂行ьA測出高風險的病人,達到近67%,能有效識別惡性心律失常高危人群。本文針對CHF 人群,首次利用EF、TpTe 兩指標聯合篩選惡性心律失常高危人群。

由于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人群的病變類型多,合并流行病因素多,預測技術雖多,但目前缺乏一個真正的金標準,所有的現有危險分層技術及指標應用于臨床時,往往提供的策略是簡單的二分法,如EF >35%或<35%,這樣作為區分高危和低危的界限,從而決定是否采用ICD 植入治療,這樣一來就把潛在的信息忽略掉了,EF 是34%和14%的患者會分到同一個組中,但他們的風險卻又很大不同,相似的是36%和55%的分在同一個組內,但他們的風險明顯不同。加之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臨床狀況、心臟電生理情況、EF值本身定義的局限、連續性變量的特點等等,使單一無創指標應用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時意義局限。

目前臨床試驗中得出的危險分層技術均是合適的,如SCDHeFT 研究包括了紐約心臟協會分級,MADIT-Ⅱ研究和MUSTT 研究采用了肌酐、年齡、射血分數等。但它們都是在特定某一人群中得出,眾所周知,CHF 病人原發病多,包括缺血性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等,每種類型心臟病發病機理、病理生理不同,勢必導致預測指標在一種疾病中有較好的預測效果,而在另一種疾病中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下一步在探究預測技術時,就要進一步細分人群,爭取在某一人群發現特異的預測指標,理想狀態當時就是將來能作為本組人群的金標準。當然探索預測指標金標準的路必然充滿荊棘、更需經年累月,在此期間,聯合運用目前指標更好篩選高危人群將成為有效方法。

猜你喜歡
惡性人群病例
在逃犯
惡性胸膜間皮瘤、肺鱗癌重復癌一例
“病例”和“病歷”
卵巢惡性Brenner瘤CT表現3例
我走進人群
財富焦慮人群
一例犬中毒急診病例的診治
甲狀腺結節內鈣化回聲與病變良惡性的相關性
多層螺旋CT在甲狀腺良惡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兒甲狀腺腫大一例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