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市特色農業跟蹤調查研究

2020-03-02 10:45巴中市決策咨詢委員會
決策咨詢 2020年4期

◆巴中市決策咨詢委員會

近年來,巴中市立足資源稟賦,把特色農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賦予其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穩中向好、持續向好,全市特色農業的區域性優勢特征逐步顯現,在全國、全省具有一定樣本價值。

一、基本概貌與主要經驗

巴中基于戰略雄心和行動共識的特色農業作為生態經濟的重要形態,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自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同時也在逐步改變傳統產業結構,塑造新的經濟版圖,構筑新的市域增長極。

(一)雙向發力推動快速成長

政府方面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以《關于突破發展特色農業促進產業興旺的意見》為主,形成“1+N”政策支撐體系,成立專門機構負責考核問責、管理統籌,專項小組高效運轉,現場會議重點突出,配套基金持續增加,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產業更新明顯加快;市場方面以外引內育為主,龍頭企業引領帶動逐步凸顯,產業創新造富、持續納稅能力加快提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年增長率達到15%,市場活力實現井噴式迸發,帶動民間資本有效進入,傳統產業高效改造,新興產業駛入快車道。

(二)集群共生強化整體優勢

“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克服單線思維、孤島定勢,突出齊頭并進、整體崛起的特征,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功能進一步彰顯,全市規模特色農業覆蓋面穩步擴大,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超過30 億元,巴中農業“這邊風景獨好”。巴中更加重視緊扣特色資源打造特色產業,圍繞產業終端和高端開展倒置研究,加快全產業設計和企業產品開發,優勢特色產業帶建設高位起步,優勢資源的產業轉化率、產業貢獻率、核心競爭力逐年增長,在同類地區的影響力、話語權強勢升位。

(三)競合發展夯實底部基礎

各地均將“四大特色”農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主動作為,各出奇招、創新實施,在此基礎上通江新增兩耳一菇、富硒兔、青花椒,恩陽區新增蘆筍產業、特種養殖,平昌縣新增青花椒,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帶動小眾產業多樣化發展,形成較長的戰略興奮期和產業窗口期,產業預期得到強化,農村的生產習慣和人口結構也同步改變。各區縣以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為突破口深入實踐新業態和探索新機制,推動內涵式發展,厚植競爭優勢,巴中特色產業正在步入“特產特供、優質優價”的良性循環,其旺盛的生長力和邊際效應令人耳目一新。

二、重點問題與對策措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陀^存在的發展代差需要在目標導向框架內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凸顯“富硒有機、生態高端”的特征打造“優質農業”“贏利農業”,規避“自給農業”“失控農業”,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延長產業生長周期,杜絕“用傳統思維抓現代產業”,防止“今日之喜成明日之憂”。

(一)茶葉產業

基本概況:四大特色產業中,茶葉產業的群眾基礎、拓展速率、規模效應、產業效益等整體表現明顯優于其他產業,初步成型3 個萬畝特色產業帶、8 個千畝產業園區,平昌、南江、通江三縣的主體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全市總面積突破30 萬畝,茶文化節高位起步,“巴中云頂”首次走出國門,美譽度、競爭力穩步提升。

存在問題:一是品種繁多,品牌雜亂。全市茶樹品種多達21 個,多品種插花式間雜、混雜種植極為嚴重,單一品種100 畝以上規?;实陀?0%;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推出的產品品牌達38 個,多數品牌的影響力被局限在特定的較小范圍,市場趨同性競爭拉低產業增值上限。二是大干快上,重栽輕管。行政共識與市場行為顯著脫節,政府層面更多以面積指標下達任務,宜茶推廣可行性分析嚴重缺失;后續管理因資金斷鏈、產業配套、效益預期等原因很難同步推進,老舊、低產、低效茶園占比超過40%。三是優品率低,精制率低。全市成品茶優質率不足15%,有些地方優品率低于5%;部分企業因為加工工藝、生產機械等原因甚至生產不出優質茶,茶產業總體效益相對較低。四是產品單一,營銷傳統。低端大宗茶占比過大,企業一般只生產1~2 種傳統產品,衍生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市場選擇空間狹窄;門店思維制約前瞻預約,產銷兩線平行分離,方式缺少靈活性和適應性。五是茶創乏力,茶融滯后。單一傳統的產銷模式處于主流地位,茶產業與茶文化、茶旅游深度融合缺乏創意,全流程參與性、體驗性和綜合溢價率偏低,“茶葉+”的經濟貢獻微乎其微。

對策措施:一是品種優先。以本地原產、名優品率高的國優品種南江大葉茶為主,加快在南江、通江兩縣建設良種繁育中心,主要負責種源保存和提純復壯,重點推廣云頂早、云頂綠等國家或省級良種,適當引進部分特異品種,力爭新植茶園種苗良種本地化率超過85%,為申報全國第四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奠定堅實基礎。二是適度擴張。防止單純攤大餅,在平昌縣、南江縣茶葉種植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重點支持通江縣發展高山有機富硒茶,逐步完成全市低產老舊茶園改造,生態化、良種化、規范化、安全化、集約化、機采化面積每年提高10%,形成川北茶區的質量核心優勢和高端競爭優勢。三是深度開發。在綜合利用和特色挖掘上下功夫,力爭夏秋茶利用率穩步提高,大力開發衍生產品和創新產品,將傳統產業與創意經濟、文旅經濟、數字經濟等有機融合,不斷培育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整體提升產業綜合價值。四是文化展演。建設中國茶文化博物館和現代茶業集中展示區,集成手工制茶、傳統制茶、茶馬經濟、茶道表演、茶品研發等文化元素,分區域建成一批參與性、觀賞性較強的茶葉小鎮和主題茶館,探究個性化、分眾化營銷模式。

(二)核桃產業

基本概況:前幾年產業行動遲緩和產業導向不明導致核桃產業總體上處于蟄伏休眠期,整體表現不溫不火,大資源、小產業特征突出。去年以來,全市核桃產業高質量復蘇,2019 年新建基地3.02 萬畝、低改4 萬畝,企業引進、產品研發、服務體系等環節響應積極。

存在問題:一是政策扶持分散,產業發育滯后。相關部門很難形成發展共識,尤其是扶持政策覆蓋缺位、分散和現行林業法規政策的限制構成擴面障礙;超過90%種植面積僅供群眾自給自足,產業現代化、集約化程度低,商品進入市場缺乏數量支撐,品牌流為市場傳說。二是共生形態單一,技術服務缺失。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率和集成度極低,“為林而林”思維突出,林下、林旅、林文、林食等關聯產業極度萎縮;技服體系、技服隊伍遠不能適應產業預期,粗管、失管、漏管、懶管較為普遍,全市無果、疏果林面積超過70%。三是持續投入大,比較效益低。因掛果時間長增加的前期投入影響農戶和企業的產業信心,干群畏難厭戰情緒蔓發;當前階段核桃產值僅占茶葉31%,群眾積極不高,企業進入度低,產業發展源動力不足。四是規模示范差,帶動能力弱。全市萬畝以上連片基地僅1 個,成林基地零星分散,物流成本較高,優勢區規模形象、市場影響亟待提升;產業“向心力”“凝聚力”嚴重不足,群眾參與度、獲得感不高。五是產品門類少,產業鏈條短。產品單一、加工率低、附加值低,高端產品少,主要產品為原果,果皮、果殼、分心木基本棄用;全市核桃加工企業多為小微企業,創新研發能力嚴重不足,貼牌經營行為比率高達81%,果飲、果菜、果玩等開發利用處于停滯狀態。

對策措施:一是整合政策,集成推廣。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創新研究自然形成的低效林置換改造等產業配套措施,消解政策性障礙,聚力支持核桃產業連片拓面;選定低改重點鎮、新植重點鎮實現集成式推進,堅持因地制宜、宜核則核,大小結合、自主發展,形成核桃專業鄉鎮、村社、大戶。二是龍頭帶動,延鏈補鏈。引進規上專業性龍頭公司,主要任務是多樣性產品開發、拓展增值空間,以此帶動規?;?、品牌化、現代化;依托省市研究機構設立企業產品研發中心,重點進行全產業鏈精準分析,豐富產品集群,完善市場節點,引導消費預期,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充分利用。三是推廣良種,加快低改。對現有本地優良品種進行比較鑒定,確定2~3 個優良品種,爭取南江核桃進入全國優勢品種目錄;對全市低產基地逐塊核定面積,有序實施低改計劃、落實豐產措施。四是規范技服,提升效益。穩定和擴大基層林業技服隊伍和網絡,創新技服收益辦法,編印標準化生產手冊指導農戶規范化管理;推進以林為主的多層次立體經濟,實現林下、林旅、林文、林食等經濟形態統籌發展,同步創設多種利益聯結機制。

(三)道地藥材

基本概況:巴中有98 個道地藥材品種載入《中國藥典》,基礎優勢雄厚,歷來就有中藥材種植習慣,前期的“小散亂雜低”趨勢異常明顯,產業囿于傳統思維模式。2019 年,中醫藥產業開局良好、起勢穩健,逐步由巴州區向全市演進,面積達到42.31 萬畝。

存在問題:一是集成不夠,優勢塌陷?,F有藥企以本地原材料為主的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占有率低、習慣性消費程度偏低,遠未形成整體產品集群;測土配方和技術檢測滯后,種植技術規范性差,加之初加工特征明顯,原材料綜合利用率不高,直接導致巴中藥材道地優勢漸次消融。二是品種雜亂,布局傳統。全市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品種多達103 個,各區縣主推品種一般為3~5 個,多則十至數十余種,單品規模偏??;“因分布而布局,循習慣而規劃”,市縣缺乏到村到社到地塊的詳細規劃,多數品種、多數面積均由小農經濟意識主導,屬于靠天吃飯的自然經濟。三是增值受限,效益低下。85%以上原藥材料直接銷往市外,大部分增值環節稅收流失,產業增長空間已經接近“天花板”;受到擠壓的整體效益和群眾收益嚴重影響產業自主循環和高質量提檔升級。四是機制僵化,轉型困難。傳統的“產- 銷”模式占據主導地位,缺少因地制宜、因品制宜的多重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支撐,群眾積極性難以調動;因技術服務、交通運輸等因素大多數品種屬于群眾的“自發兼業”,道地性優勢并沒有如愿轉化為競爭性優勢,道地藥材產業改變人、改造人的作用發揮欠佳。

對策措施:一是引進研發機構實現精準發展。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引進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端研究機構在巴建立“中醫藥現代化研發中心”,當前任務是按照道地性強、組方能力強、發展潛質大、藥食同源等標準確定主栽品種,常態任務是開發豐富多樣的產品門類、建設國家級的中醫藥實驗基地,為建設“道地藥材之鄉”奠定基礎,提升技術方向主動性和目標指向精準度。二是引進知名企業實現規模發展。利用高端機構和專業平臺的獨有資源,每個區縣重點引進1 家知名企業、主推1 個品種、建成1 個不少于20 萬畝的優勢產業帶,全市集中精力建設中醫藥專業園區并劃分“飛地版塊”容納區縣招引企業,研究稅收返還等專項政策支持企業開展多維度的品牌打造、產品研發和標準化基地建設,徹底打破傳統格局。三是創新利益機制實現共享發展。在全面推進訂單農業、標準農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多種業態、大中小融合的產業格局,穩步擴大規范化種植面積,同步研究探索全產業鏈的價值分享機制,提升群眾產業獲得感和共榮感,打牢“贏利產業”的底部基礎。四是挖掘醫藥文化實現持續發展。深入研究《千金方》成書地的時代內涵和傳統中醫藥的現代演繹,爭取建設國家級的中醫藥文化核心區和醫旅融合體驗發展示范區,增加道地藥材的朝陽心態和產業厚度,實現產業發展后來居上。

(四)生態養殖

基本概況:總體上看,藍潤、溫氏集團的進入加快生態養殖尤其是生豬養殖由自然無序向現代規模邁進的進程,帶動其他品種養殖現代化發展,南江黃羊、青峪黑豬、江口青鳙、山地梅花雞等得到決策重視,生態養殖場達到730 個,增收貢獻逐步增加。

存在問題:一是分散養殖占比過大。豬牛羊兔禽等傳統品種分散養殖比率超過90%,產品主要用于自給自足,基本不進入市場環節,城鎮消費以外調為主,土雞、土豬更是“一票難求”,規模經濟的群眾參與度和納稅加工業成熟度持續走低,“產業不經濟”狀況較為突出。二是品種支撐有待提升??丈近S牛、江口青鳙、山地梅花雞等重點品種缺乏權威的性狀鑒定和廣譜的市場開發,單獨品種的疫病防控相對滯后,常態化的技術服務網絡,尤其是鄉村一級覆蓋嚴重缺位,水面利用極不充分,無法鞏固應有的產業信心。三是龍頭帶動差強人意。龍頭企業形成相對閉合的產業環節,對接市場、深度開發、示范支持、檢疫檢測等能力較弱,規劃建設的國省現代化示范園區少,重點項目區覆蓋面積低于10%,較低的社會民意基礎制約著產業推廣和價值提升。四是循環經濟止步不前。種養相互游離、相互割裂,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低,規模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比例不到10%,造成不同程度的資源浪費,進而引發環保關注,未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結構。

對策措施:一是規劃設計方面,重點圍繞創建國家核心育種場,研究市場化推動優勢地方品種繁育,爭取進入國家農業品種目錄,堅持種養結合、山水結合、大小結合的產業方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立體經濟、創新經濟,專項支持規?;l展進村入戶,進一步提高產品商品化率。二是龍頭帶動方面,爭取1 個品種有1 個知名品牌、3~5 個企業,重點培育適應性強的市、省級龍頭企業,主要研究生態經濟模式、利益聯結機制和市場拓展、品牌建設,堅持大宗產品與特種經濟相結合,增強規模發展的原動力。三是政策支持方面,進一步優化禁養區域和種源保護區域,實踐性試驗國有山林、公共水域開發利用,破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政策障礙,填補產業區域性空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三、戰略愿景與關鍵支撐

(一)理性研判市場供給

精致化、高端化是特色農業的出路,供給側改革是巴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包括市場供給基礎、供給保障、供給方向等內容。一是品種保育。爭取在較短時間內系統推進通江銀耳、南江黃羊、空山黃牛、青峪黑豬、江口青鳙、恩陽蘆筍、南江大葉茶、山地梅花雞等代表性品種的生物學性狀鑒定,建立權威的優勢基因數據庫,由此制定供市場選擇、消費參考的優勢品種目錄,逐步提高市場辨識度。政策性鼓勵區縣出資或控股建立本地優勢品種繁育場(保種場),通過提純復壯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逐步提高品種純度。二是品牌創建。依托權威認證機構全方位對接歐盟標準,建立全市特色農業強制標準和發展指南,包括技術標準、生產標準、生態標準、產品標準、質量標準等體系,為進軍高端市場、海外市場做好準備。依托市屬農業投資集團做實做大做強“巴食巴適”區域公用品牌,引入社會資本,以混合所有制方式使之成為專業化的政策性平臺,對進入培育名單實行“總量控制、退一進一”動態管控,并設置以貢獻率為主的評價體系。鼓勵企業研發“精”“深”“新”的拳頭產品和主打品牌,進軍高鐵、飛機、郵輪等專屬市場,對國優、省優產品給予累進制的政策獎勵,以“巴中八寶”或其他市場形式常態化推介巴中特產。三是產業設計。利用巴中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聚合專家智庫力量,對每一項重點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精準分析,建立可實施、可預見的“路線圖”“時間表”。堅持傳統經濟與創新經濟相結合,在生產、加工、銷售、融合等環節結合自身優勢和消費預期,培育成長性的增長項目,強化市場協作分工與精深加工,不斷提升產業溢價率和市場競爭力。

(二)高度重視機制創新

改革創新必須為發展服務,建立與特色產業發展態勢相適應、相匹配的機制體制在目前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一是數字土地。小農經濟的任務是吃飽肚子,特色產業的任務是裝滿袋子?,F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規?;?,土地零碎化是其最大障礙??山梃b股市運行方式探索由鄉鎮、村居按實有土地、林地、水面入股集體經濟的模式,農民持有股份制“地票”并參與效益分紅,企業不直接面對千家萬戶,既能清除集約化發展的阻力,又能將農民從具體地塊上解放出來。二是農業保險。欲行其遠,必壯其志。農業保險的滯后嚴重制約巴中特色產業發展是不爭的事實,其壓艙石作用發揮非常有限??筛鶕a業規劃、區域條件、市場前景等因素,由政府平臺與業務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不同賠付率的災害險、生產險、倉儲險、物流險、產品險等個性化險種,帶動社會預期和發展信心。甘肅定西、安徽亳州發展中藥產業的創新舉措值得探究。三是精準扶持。使用績效是財政資金的核心要求,須改變“大水漫灌”“見苗澆水”的習慣思維,提高扶持資金靶向運行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筛鶕繕藢虻娜a業鏈分析,在成長型企業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環節給予針對性扶持,比如階段退稅、研發資助、社保分擔、風險規避等方面,先給力再助力。四是混合經濟。單一成分經濟體往往結構固化、活力不足,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照顧各方利益訴求方面優勢獨特??筛鶕鞯鼐唧w情況探索龍頭企業+社會資本+政府投入+基建投入+土地資本等多種合作模式,因地制宜,探索相對固定又能靈活改造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重點關注農村閑散資金和觀望資本的整合利用,使其發揮應有功效。五是示范動能?,F階段特色農業發展在“鋪天蓋地”方面成效顯著,在“頂天立地”方面尚在探索??稍诩訌婎I導同志掛聯重點企業并強化目標考核的同時,制定出臺中長期的“產業巨人培養計劃”,明確年度任務目標,持續加力、不斷添薪,深層次提升龍頭企業的面上帶動能力。

(三)切實保障人才支撐

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在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人才嚴重匱乏在巴中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地方、企業、產業的人才需求特別旺盛。一是技術人才。應堅決去除機關化,盤活技術人才資源,可鼓勵官方技術人才到產業項目上持有技術股份,或按照不高于60%標準差額發放財撥工資、不足部分以技術工資形式作為補充,同步推進技術服務社會化購買服務政策,以此倒逼技術人員“沉下去,貼著幫”??煽紤]恢復鄉鎮畜牧站以應對非洲豬瘟后的恢復性增長。二是職業農民。中國農業科學院報告稱,農民人數逐年下降,2030 年將不足4%。作為三農工作的主體,農民不能成功轉型,將無法阻止農村空心化趨勢。未來農民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技能素質上,還是在生活方式、適應能力上都處于更高層次??稍诼殬I農民證照制基礎上加大前瞻性培訓力度,設立覆蓋到村的職業農民扶持制度和功勛農民獎勵政策。三是市場人才。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基地實務化培訓促進傳統農民轉型成長,特別重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的示范作用,出臺鄉村振興領軍人才計劃,鍛造具有企業家精神、擔當、眼光的鄉村經營人才隊伍。重視城鄉融合發展,鼓勵工商資本“上山下鄉”,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設立榮譽農民表揚政策??煽紤]在全市“巴山優才”計劃中單列企業發展、產業管理、產品研發等專項人才引進指標。

(四)著力強化成本控制

特色農業首先是效益農業,控制成本應該是最好的扶持,也是擦亮巴中特色產業“金字招牌”最直接的路徑。一是降低非生產經營成本,讓企業發展心無旁騖。堅持水、電、氣、路、網等圍繞產業基地布局,做到四通八達、支撐有力;堅持圍繞主業配套建設冷庫、物流等設施,實現快捷便利、高效運轉;堅持融資成本趨零性變革,確保補貼到位、鏈條不斷。二是降低單一產業風險成本,讓關聯產業眾星拱月。發展循環經濟,深度研究產業分工,推進種養結合、山水結合、工農結合,每一項產業的產出再利用率接近峰值,下決心在鄉鎮、村居層面構建首尾銜接、循環利用、相互支撐的產業生態系統。培育新型業態,主推觀光型、休閑型、體驗型農業和可追溯農業,發展訂單農業、認購農業、代理農業、共享農業,提升核心產業的綜合價值。三是降低密集型勞動力成本,讓勞動效率與時俱進。針對性擴大適用型農機補貼范圍,給予大型專業設施專項貼息支持,可考慮出臺使用一次性財政資金獲利后逐年返還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