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實現路徑研究

2020-03-04 01:57
關鍵詞:農業產業特色人才

苗 國 強

(洛陽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盵1]32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時期,沒有“三農”的振興就沒有全中國的振興,沒有“三農”產業的振興就沒有農村社會的全面振興。2018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并在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國鄉村振興進行全面的布局與指導。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是新時代農民富、農業興、農村美的總抓手,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三農”的興旺程度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性指標。鄉村作為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場域,單方面的發展不足以支撐整個農村的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長期處于發展不平衡狀態,只有狠抓產業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才能從根基上解決問題。實現產業興旺,產業創新是關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振興不振興,關鍵看農村。只有農村走上創新之路,跟上現代化步伐,“老樹發新芽”,摘掉“窮帽子”,挖掉“窮根子”,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專業的產業人才激活振興因子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振興。人是振興的主體,也是振興成果的分享者和受益者。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讓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這也是振興農村社會的根本目的。傳統鄉村發展主要靠自然條件——土地優良、肥料得力、氣候有利等,人的因素體現在以重視體力為主,人多力量大、起早貪黑、勤勞苦干,根本談不上專業化發展。這也是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卻總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存在差距的制約因素,更是長期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影響與后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三農”產業振興,彌合城鄉差距,建立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全面振興,人才振興絕對是首要因素。人是馬克思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要素理論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人與物的結合程度最能體現一個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但是,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不斷吸納廣大勞動人口,就業人口結構隨之進入重組期,由此引起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落后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發達地區,導致農村社會產生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而老弱病殘者留守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部分農村人口通過考學、異地成家就業等其他方式,一些“優秀人才型”農村人口轉變成城鎮人口,離開農村生活場域,造成農村人才流失而缺乏知識型、技術性人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農村產業只有走專業化路子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就尤其需要多類別、多層次的產業技術人才。針對不同的人才需求,融合好人才平臺和服務,搭建好人才流動平臺,“引進來”并能“留下來”,發揮好各類產業人才的專業性、知識性作用,使得鄉村振興產業的細分類目都有相應的人才支撐,通過人才帶動老百姓學習新理念、新技術,增強老百姓在農業產業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其次,通過政策激勵和支持,吸引走出去的人才返鄉回流,他們帶回先進的理念、技術和資金,在故土家園創業并帶動就業,一方面為當地培養新型農民,另一方面為剩余勞動力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再次,建立起各類人才間的互動交流和繼續教育培訓渠道,提升農業產業從業者的產業技能,健全人才融合機制,根據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靠山興山、靠海興?!?,培養一批專業突出的“養殖大戶”“糧食大戶”或者復合型的“產業能手”“帶頭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2]。使農業產業由過去的傳統生產方式走向“專業化”道路,使農業從單一的產量增加轉向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用人才驅動力推進產業現代化。最后,緊扣產業鏈條做好人才分類?!班l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復雜工程,幾乎需要各領域各專業類別的人才支撐,隨著產業融合和區域發展,人才分類也很難嚴格做到唯一性和排他性”[3]305。如教育教學人才對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醫療衛生人才對人們醫療問題的解決、互聯網人才對產業發展的創新等。但是,在人才主要功能屬性之外,每類專業人才還必須具備其他功能,應該是“復合型專業人才”??傊?,要激活人的因素,使人與其他生產要素合理、科學配置,發揮出人才的綜合實力,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才振興目標。

二、合理的產業結構優化振興布局

產業結構是全面振興的框架支撐,合理的布局就是構筑產業大廈的四梁八柱。農業雖然是我國的基礎產業,但是長期以來處于以工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經濟結構之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自然環境各異,農業作物也有其自身的生長周期,導致各地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差異,發展不平衡、產業種類差別明顯、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不同步等現象嚴重,農業產業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具體表現為:一是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以傳統農作方式為主,農業生產效率低、產出低、收入低、現代化程度低,絕大部分生產仍然主要用于滿足自給自足;二是農業產業與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受農作物生長規律制約,農業投入與收獲之間存在時間差異,很難與市場需求信息完全匹配,“谷賤傷農”問題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種植、種養產品不注重地域化差異,“一窩蜂”上馬同一項目,導致產品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率與經濟效率失衡;三是三大產業結構在農村地區不平衡,工業經濟占比微小甚至不存在,農業生產所需的工業產品得不到及時滿足,在地理環境差的地區,其傳統農耕方式向現代化轉變的進程緩慢。第三產業在農村區域的分布少、水平低,農村消費市場的現代化程度低、消費能力弱,對高水平服務的需求極少。因此,在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產業結構布局優化是鄉村振興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第一,要繼續堅持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的重要戰略地位;保持土地政策的穩定性,創新土地使用方式,充分發揮土地效能;加快新型農村建設步伐,培育懂“三農”知識、有專業技術的新型農民;在設計產業結構布局時不踩紅線,不脫離各地農村社會實際。第二,要著力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或升級,創設調整產業結構的綜合條件,從體制機制上吸引資金和企業參與農村產業振興。第三,加大利用先進農作方式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科學種養、科學管理,提高農產品產出率和農業產業收益率,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產業信心,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第四,建設生態產業群,拉長農業產業價值鏈,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拓寬農業副產品的增殖渠道,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市和鄉村的聯動發展。第五,通過現代化、智能化手段打通相關壁壘,進入到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的生產方式中來,促進形成產品、生態、經濟共同體,不走高污染、高耗能、損布局的發展之路,加大三大產業在農村的生態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建立三大產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區,讓科技服務地方、服務百姓,促進生產力轉化,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綠色發展。

三、鮮明的產業特色突出振興優勢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的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著眼長遠謀定而后動,堅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聚焦階段任務,找準突破口,排出優先序,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毙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各個領域都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比如針對農村的“精準扶貧”,就精確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理,強調因地制宜、精準到戶到人。依據這一原理,產業振興更要突出特色。一是品牌特色。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差別較大,而這恰恰又是形成鮮明特色的優勢條件。對于已有的產業品牌要適時跟進新的市場需要,用新方式滿足當今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讓老產品出新特色,促使老品牌走得更遠、影響更大;對于最能代表和體現本地特色、過去未能樹立起品牌的農產品、農副產品等,要通過現代化方式塑造品牌,突出特色,發揮農產品“合作社”的合力作用,創出新品牌并使其發展壯大;隨著鄉村產業的振興,農村企業的興起,還要形成企業品牌,知名企業品牌也是鄉村振興的一股重要力量。另外,還要加強品牌保護意識,地方特色不能搞“異地復制”、照本宣科,不抄襲也禁止被抄襲。二是文化底蘊特色?!耙环剿琉B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是農民生活內容的精華,文化是“特色”的底色。文化底蘊越深厚,特色就越突出。深入挖掘各地農耕文化、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優秀傳統等,結合時代要求,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上著力創新發展。三是經營模式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也豐富了農業產業的經營模式。網絡信息時代提供了多元化的經營方式,也拓寬了國際國內市場,通過電商、“互聯網+”等新興手段加速品牌宣傳和市場營銷力度;通過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創設產品體驗情境;通過“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等復合形態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單項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片區特色并提供專業化、組織化服務等。四是功能特色。依托各個地方獨特的地理資源如森林、濕地、河流、峽谷等,充分發揮利用各種資源的功能優勢,形成地域特色。運用各種利益聯結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挖掘資源的多方面功能,促成傳統資源+創新功能式產業鏈,讓農民成為特色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和獲益人。五是生態文明特色。依托各地的生態環境特色,“要大力挖掘鄉村文化中的生態文明因子,將之升華為具有鄉村特色的生態文化,如茶園文化、竹園文化、庭院生態文化等”[4]141綠色優勢,用生態文化內涵助力發展“生態農業”模式;還要打造“溫泉小鎮”“森林氧吧”等專業性、專屬性強的聯合功能經濟體。如,主打養生和健康文化的農產品越能被大眾認可,地域特色越特別的鄉村越容易做大做強旅游業等。六是現代化特色。加大農村水、電、暖、交通、廁所等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縮小城鄉生活條件差距。同時,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鄉村和城市間各類信息及時、即時和適時交互,從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上保持信息暢通、公開、透明。在5G即將廣泛應用的背景下,發展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農民掌握較為熟練的媒介工具做好傳播、生產、銷售等工作,為產業振興提供群眾智慧,為產品銷售提供渠道,為產業興旺增加人氣。同時,調動全民、全域參與,也能對鄉村產業振興起到大眾評價和輿論監督的作用。

四、高度的融合發展助力全面振興

融合發展是實現全面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難中之難,更是策中之策,對推進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在傳統價值理念里,城市優于鄉村,工業優于農業,城市與工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居于主導和支配地位,農業、農村和農民則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主要表現為城市發展以犧牲鄉村為代價,土地、資源和勞動力配置均以城市為中心;城市和工業發展的負面效應,如環境污染向農村轉移、低質量產品向農村銷售;城市和工業發展無節制攫取農村資源;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城市和工業發展粗放型勞動力來源,勞動強度大、勞動收入低。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增強產業振興的聚合力,尤其是融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將城市與鄉村置于一體化、平等化的價值認知基礎上,相互支撐、相互滲透,多元結合、優勢互補,發揮三大產業的合力作用。二是培育多元融合主體,以平等、互利、共生的視角來看待和對待城市和鄉村的發展。產業間主體互鑒,用命運共同體的思路融合人才、土地、工廠、商業等要素。三是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打跨界牌、復合牌、鏈條牌,打造產業融合載體??陀^地認識城市與鄉村各自的優勢和短板,通過“先強”主體帶動貧弱主體參與,共同通過供給側改革謀質量,將優勢最大化、短板盡可能補齊。

鄉村振興,以人為本,最終目的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別,讓廣大農民充分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而農民致富的主渠道仍然在于產業振興,產業振興在于既回歸農民之本又挖掘振興之源。只有切實回到農民的初心和農業產業本身,建設和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才有穩固的根基。

猜你喜歡
農業產業特色人才
人才云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中醫的特色
以“黨建”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完美的特色黨建
甘肅省農業產業聯合會會員單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