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民持續增收的思考

2020-03-04 09:06譚立偉李智燕
甘肅畜牧獸醫 2020年5期
關鍵詞:農區肉用草畜

張 潔,譚立偉,李智燕,馮 今,溫 洪,陸 颯

(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10)

1 草原生態保護現狀

我國擁有豐富的天然草原資源,占國土總面積的42.7%。草原在國內生態植被系統中也占比63%,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多樣性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人為過度的開采與利用,造成草原生態環境出現嚴重惡化,草地生產力、承載力不斷下滑。自2000年起,天然草原退牧還草的重要性得到重視,共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天然草原退牧還草等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國家正式確定每年下撥134億元,以緩解牧民持續增收的問題,牧區草原植被狀況得到局部改善。

目前,雖然草原補償機制已經基本建立,但是對于部分地區的資金投入依舊不足,并且后續產業發展也難以跟上,直接影響到牧民的生計。以內蒙古經濟落后的縣(區)為例,禁牧后的補貼標準偏低,牧畜的飼料難以保障,只能到草原上偷偷放牧,不僅造成未被納入治理范圍內的地區植被受到進一步破壞,而且形成建設質量難以保證、治理成果難以鞏固、保障措施難以執行的局面。長期如此,牧區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2 牧民持續增收之困

改革開放以來,牧區的人均收入普遍要高于農區的人均收入。我國在實施禁牧措施后,這一情況得到轉變。自2008年起,全國農區人均收入達到4762元,牧區則僅有4063元。2000-2008年,甘肅農區人均收入增長90.7%,而同期牧區人均收入增長僅為71.2%。由此可見,無論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增速牧區都要遠遠低于農區。截至2017年,在全國產業扶貧的帶動之下,內蒙古、甘肅、西藏等省區牧民年均收入突破萬元,但是牧民所享受的補貼力度仍舊不足。同時,畜牧業作為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受歷史原因、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去學習新的謀生手段,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的水平較為低下。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牧民用于牧畜飼料與其他畜牧業生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目前,人草矛盾仍是推動牧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阻力之一。

3 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3.1 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協調生態保護與牧民持續增收的矛盾關系

加強經濟落后縣(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結合牧區當地的畜牧業生產水平,優化牧場整體結構,有效提高牲畜出欄率,著力控制牧民放養數量,確保天然草原能夠恢復演替,在保障牧民生存與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推動牧區生態環境保護。一是完善草畜平衡和禁牧補助標準。各地區地方財政要加大經濟落后縣區的補償資金投入力度,并積極向省市層面爭取資金,共同推動草畜平衡和禁牧補助標準的提高,使得牧民基本生活能夠切實得到保障。二是優化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將績效管理應用到草原生態保護之中,對于成效顯著、表現突出的縣區給予更多的補償資金,并打造成全國草原生態保護示范區,以供其他地區借鑒與學習成功經驗。三是調整農區政策實施方式。對于農區的補助資金采用切塊的方式下發,由地方財政自主計劃應用于牧區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農區與牧區一體化的生態保障機制。

3.2 因地制宜,發展肉用型牲畜產業

目前,我國草原生態保護的建設內容缺乏針對性,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因而,各地區應該因地制宜,利用好當地優越的自然優勢和物質資源,發展肉用型產業。以甘肅省為例,其肉用型牛羊擁有著良好的市場基礎,在集約化草畜發展的背景下,可以預見的是非肉用型、非生存性牲畜的數量必將大減,這便為甘肅省發展肉用型牛羊帶來了機遇。通過政府扶持、技術升級、市場引導等手段淘汰掉牧區無市場優勢的牲畜產品,進而將更多資源向肉用型牛羊傾斜,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對于牧區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大力推廣科教興牧,開發當地支柱產業

科教興牧是牧區生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將高新技術推廣應用于畜牧業生產中,如草原圍欄、快速育肥、凍配改良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快品種資源和飼草料的開發,實現提高畜牧產量、縮短飼養期、提升飼料利用率,從側面推動牧區生態保護與牧民持續增收的協調發展。此外,還需要加強牧民生產技術培訓,提升牧民整體素質水平,建立健全牧民培訓制度。

猜你喜歡
農區肉用草畜
肉用犢牛的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優質草畜品種選育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現代化養殖場肉用牛飼養管理要點解析
淺談原州區草畜產業發展情況
西藏農區奶牛異食癖的診治
河南省優質草畜品種選育推廣應用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肉用仔雞的飼養管理要點探討
中國西北地區肉用動物弓形蟲血清學調查
泰州市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變化趨勢研究
日喀則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增效與農區高效養殖技術示范及產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