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2020-03-10 07:27李啟娟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電子版) 2020年52期
關鍵詞:預見性心肌梗死血栓

李啟娟

(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而高發疾病,根據臨床相關資料證實,近些年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治療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但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為了給予病人最佳的護理干預,我科室采用了2種不同的護理干預,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在我科室進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病人,此次調查時間為2019.1-2019.10。將病人分為2組,每組43例。對比組中,男性與女性病人分別為21例與22例,年齡最低者為42歲,最高者為81歲,平均61.5歲;研究組中,男性與女性病人分別為22例與21例,年齡最低者為43歲,最高者為82歲,平均62.5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均無差異,P值>0.05。

1.2 方法

對比組:采用傳統常規護理。

研究組:采用了預見性護理方式,分析兩組最終護理結果:(1)組建護理小組并制定方案,入組的護理人員均進行專項培訓,在護理過程中能夠重視個體差異以及落實預見性護理,此外護理過程中還應及時評估病人心理與生理狀態,評估病人的實際病情;(2)運動護理:在治療初期應結合運動護理干預,在治療中護理人員協助病人更換體位,并進行肢體按摩,保證病人的肢體血液循環;(3)藥物干預:在治療前護理人員應評估病人既往過敏史、藥物史,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嚴格監測病人生命體征與心律的改變,一旦發生一樣應立即救治。

1.3 觀察指標

分析護理結果。(1)心功能:從LVEF、NT-proBNT方面進行分析;(2)下肢深靜脈血栓:以發生、未發生表示。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軟件(22.0版本),計數資料(率)行x2檢驗,計量資料(±s)行t檢驗,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心功能對比

對比組:病人LVEF水平為46.91±4.87%、NT-proBNT水平為765.62±124.91mg/L;研究組:病人LVEF水平為56.57±5.89%、NT-proBNT水平為530.79±112.61mg/L,對比組LVEF水平與研究組相比較低、NT-proBNT水平與研究組相比較低,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

2.2 下肢深靜脈血栓

對比組:參與調查的43例病例中,有11例病人發生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58%;研究組:參與調查的43例病例中,有2例病人發生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4.65%,對比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與研究組相比較高,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此疾病具備發病率高的特點。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治療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以護理干預為輔,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2]。在以往護理中,常用護理方式為傳統常規護理,雖然這種護理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實施效果不佳。為了改善此情況與提升護理質量,我科室采用了預見性護理[3-4]。預見性護理是臨床新型的護理方式,能夠為病人提供優質、個性化的護理。通過本文分析,發現(1)對比組LVEF水平與研究組相比較低、NT-proBNT水平與研究組相比較低,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2)對比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與研究組相比較高,兩組差異明顯,P值<0.05,可見此種護理方式能夠改善病人心功能與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通過分析,發現在實施過程中,組建護理小組可以將護理責任細化至個人,提升護理職責;通過運動護理,可以改善病人局部血流情況,可有效的防止靜脈血栓的形成;通過藥物干預,可最大限度的提升治療效果,使藥物發揮最大藥效[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可采用預見性護理,此方式實施效果優異,值得臨床應用與普及。

猜你喜歡
預見性心肌梗死血栓
以劍突下疼痛為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療預后的影響
預見性護理程序在老年癡呆護理中的應用及滿意度評價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接種新冠疫苗中的應用
防栓八段操 讓你遠離深靜脈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診急救護理
預見性護理在上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效果
三種血栓各有堵點
阿司匹林對“紅血栓”無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