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脈動”大灣區

2020-03-24 12:23王新濱
僑園 2020年12期
關鍵詞:脈動名錄澳門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文化血脈,同屬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嶺南文化,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認同是粵港澳三地緊密聯系、交流合作的血脈紐帶,也是構建“人文灣區”的重要基礎?;谏詈竦牡鼐?、史緣、親緣等關系,三地以嶺南文化為根脈,留下璀璨而豐富的非遺文化,見證、詮釋著一脈相承的久遠過往——2006年,粵港澳聯合申報的粵劇、涼茶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粵港澳聯合申報的粵劇成功入選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三地在非遺保護利用、文化產業的合作發展等方面的融通合作不斷加速,一幅人文大灣區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龍騰鳳舞歌盛世

這里是廣東中山西區。十幾條紅色的木龍在古老的巷子里飛騰跳躍,時而如潛龍入海,時而如蛟龍盤旋。廣東中山西區黃氏大宗祠門前,幾十名豪放的漢子正在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醉龍舞。舞到興起,漢子們舉罐痛飲,仰天長嘯,在漫天的烈酒與真性情中舞出風調雨順和火紅的生活。醉龍舞,始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的發源地就在中山市西區長州村,這是一種融匯武術、南拳、醉拳、雜耍于一體的民間舞蹈。這份文化遺產曾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后,中山市開始重新對其進行發掘、整理和保護,2009年,醉龍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騰伴著鳳舞,共同奏響盛世華章。在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舞又稱“五鳳朝陽”,是流行于惠東縣平海鎮東門村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藝術。據《惠東縣志》記載,平海鳳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鳳舞在每年元宵節、三月三、九月九或在隆重節日活動中表演,以祈求民康物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表演時配以嗩吶、銅鑼、鈸、鼓等打擊樂伴奏。表演中的道白均用閩南語系中的“官腔”講述,別具韻味。

這里是廣州西關永慶坊。歷史上的永慶坊、恩寧路一帶是廣州多種手工藝和表演藝術的聚集區之一,是廣州著名的騎樓街,至今仍分布著包括西關打銅項目保護單位天程銅藝等在內的不少手工藝作坊。著名的八和會館、鑾輿堂、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館和詠春拳(西關)保護單位也都坐落于此。這里還完好地保存了傳統老廣州的日常生活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非遺活態文化區”。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廣州非遺街區,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持續性運營,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駐,打通歷史文化街區老建筑、老商鋪、老居民、老故事等“存量資源”和當下文旅融合、經濟發展、游客口味等“新需求”之間一些尚不通暢的地方,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合、

通盤考慮,重新激活老城區街巷的傳統文化活力。非遺街區能夠讓大家“見人見物見生活”,有效引導非遺資源活化利用及創新發展,推動整個片區構筑可持續發展的非遺生態系統,將助力傳承廣州文化,傳播廣式風味。

近年來,廣東省圍繞非遺整體性保護、非遺傳承人管理、非遺保護單位與工作站管理、非遺進校園等制度建設推出“組合拳”,全力推進新時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作。

據悉,根據《廣東省“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實施方案》部署,到2025年,廣東省將完成50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組織非遺傳承人群參加研修和培訓累計超過1萬人,建成10個省級以上文化生態保護區,形成1~2個非遺傳播品牌,人民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顯著增強,社會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該《方案》從夯實非遺保護工作基礎、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大力扶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做好非遺傳播交流等多個方面,推出非遺保護系列措施。而隨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日益普及,非遺數字資源庫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在“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提出,非遺保護管理的大數據平臺,是非遺保護精準管理和精準施策的重要依據,廣東需要建設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非遺公共數據平臺。

除保護技術全面升級外,針對各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制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的非遺保護運行評估制度,是其中一大創新。廣東省將重點圍繞保護非遺實踐活動、保持基本實踐方式、尊重基本文化內涵、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尊重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的保護傳承及再創造權利、保持乃至擴大傳承人群等方面,對代表性項目的存續狀況開展評估,從而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保護行動計劃。

文旅融合也為非遺“活起來”帶來新的滋養。廣東省鼓勵促進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開發非遺主題旅游線路,打造非遺旅游目的地。非遺傳承發展的活力之源,關鍵在人。據悉,廣東省將出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管理辦法。其中,對集體傳承、大眾實踐且技藝性強的項目,還將開展探索認定“代表性傳承團體”,鼓勵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與持有非遺的社區、群體及傳承人合作,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教學基地、實訓基地等,加大面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傳統工藝培訓力度,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情滿香江一家親

在香港,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稚氣未脫的孩童,都喜愛年代悠久的劇種——粵劇。源自南戲的粵劇以廣東話發音,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等表演形式,由明清發展至今已有眾多著名劇目和演員。香江舞臺上,鑼鼓鏗鏘、絲竹悠揚,水袖翻舞、眼波流轉,唱作細膩、身段揮灑;臺下,觀眾如癡如醉、沉浸其中,精彩處高聲叫好,情動時鴉雀無聲……“戲以人傳”的梨園風華一代又一代在這里演繹。

香港人還喜歡喝涼茶。以“茶”為名,實際上卻是中草藥熬成的湯。雞骨草、夏枯草、金銀花、羅漢果……能夠入“茶”的藥材品種繁多,大都具有清熱解毒、去濕生津、散結消腫的功效,在溫熱潮濕的嶺南是再好不過的日常飲料。走在香港街頭,總能見到門面不大的涼茶鋪。當天熬煮的涼茶盛在透明塑料杯里一字排開,不待走近,草藥的清香已經撲鼻而來。別具特色的“茶”香彌漫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飄在每一代香港人的成長記憶里。

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回歸以來,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200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成立;2014年,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1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成立;2016年,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推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的第一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共有 20 個項目,當中包括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

這些文化遺產猶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散落在香江大地上,歷經歲月磨蝕依舊光彩熠熠。

經費短缺是制約和阻礙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因素,資金扶持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和非遺傳承人開展工作都是一種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預留3億

涼 茶

元撥款,作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之用。非遺辦事處在征詢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后,運用撥款于2019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市民可申請經費進行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存、教育、傳承和弘揚等工作。而包括“社區主導項目”和“伙伴合作項目”這兩個主項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推出,無疑為非遺保護傳承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非遺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主導項目的運作模式是由社區人士或團體構思具體的計劃,再向非遺辦事處提交資助申請。項目的資助范圍涵蓋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及與清單項目有關的計劃,因在香港非遺工作的發展情況及資源上的考慮,項目會優先考慮支持包括特定元素的申請計劃,例如有傳承團體或傳承人參與的計劃等;而項目的資助對象主要為能夠傳承或推廣非遺的人士或非牟利團體。由于項目在資助范圍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給申請者,加上申請門檻不高,所以社區對項目的反應非常熱烈,在短短六星期的申請期限內,非遺辦事處共收到90份申請。申請經非遺咨詢委員會轄下的評審小組進行評審后,康文署最后決定為23個申請計劃提供資助。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項目在申請期限內仍然收到73份有效申請,并批準了24個計劃。相對社區主導項目,伙伴合作項目的資助范圍更有針對性,申請門檻也較高,但其價值在于能夠有針對性地推進當下較迫切的非遺工作。

在香港,緣起佛經故事《目連救母》的盂蘭盆節被潮人社團延續傳承,以聯系同鄉情感、紀念先祖和超度亡魂。每到農歷七月,不同區域的盂蘭勝會相繼舉辦,先是誦經游神,再是請街坊觀看神功戲,最后是分派“平安米”。盡管是“鬼節”里的民俗活動,香港盂蘭勝會卻一點也不陰森。琳瑯滿目的花燈香燭,色彩繽紛的戲棚神壇,讓勝會辦得有如民俗“嘉年華”。在宗教意義上的“施舍孤魂”之外,盂蘭勝會也凝聚著全社會慈悲向善的“正能量”,蘊含著濃濃的親情。

非遺承載民族魂

2020年7月,由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博覽會暨現當代工藝美術名家作品云藝術博覽會”落下帷幕。這是澳門首次舉辦高水平的云藝術展。

據統計,云展開幕不到一周,瀏覽人數已近兩萬人次,澳門居民也多有觀展并留言互動。展覽期間,主辦方開展了“金蓮花獎”“梓匠名器”等獎項的評獎活動。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博覽會評審委員會聯席主席、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研究員介紹,此次展覽針對參展的瓷器、玉器、硯臺、紫砂壺及家具等六大類作品分設不同的獎項,邀請了二十多位中國內地、澳門及臺灣的專家學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擔任評委。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介紹說,本次獎項的名稱均源于中國歷史人物,這些獎項名稱既體現了展覽活動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也增強了獲獎作品的榮耀感。

澳門作為文化共融之地,不同的民風習俗異彩紛呈。四百多年來東西文化在這里扎根滋長,造就了澳門特有文化景觀的同時,也形成了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秉承的是道教正一派的音樂傳統,又融入了道教全真派音樂特色,同時還與廣東民間音樂近似,至今保存的道曲達500多首,其曲目數量之多在全國名列前茅。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傳承人吳炳志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凹易鍌鞒胁畈欢嘤卸俣嗄甑臍v史,從來沒間斷過”。為了保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6年開始,吳炳志邀請了武漢音樂學院教師王忠人,兩人合作整理樂曲。吳炳志或唱、或奏、或放錄音帶,王忠人則用二胡拉成相應的旋律再記成樂譜,最終完成500多首音樂的記譜工作,并出版《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一書。2008年開始,吳炳志和他的學生組織了澳門道樂團,把道教科儀音樂搬上舞臺,在鼓樂、嗩吶、二胡等的基礎上,加入了揚琴、古箏、琵琶等樂器,對道教科儀音樂進行創新和發揚。道樂團剛成立時只有五六個人,現在已發展到三十多人,主要招收中學生和小學生,讓他們可以傳承澳門的本土音樂。吳炳志說:“我們希望年輕人認識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希望他們傳承好中國澳門的本土音樂?!?/p>

為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制定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為保護對象,成為該領域法制建設的里程碑。該法律設有獨立的篇章,明確制定完善機制保護澳門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清單的擬訂標準及程序、項目的緊急保護及傳承人義務等。

澳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南 音

澳門粵劇

哪吒信俗

按照法律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擬訂清單”和“制定名錄”的方式對其做出保護。擬訂清單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透過普查和識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作保護對象。而為進一步加強對項目的保護,對于“清單”中具有重要價值、社會影響力較大及保護狀況良好的項目將具條件列入“名錄”當中。

據悉,截至2020年6月,澳門共有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有12個。另外,為提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向澳門以及內地宣揚澳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局過去亦積極參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目前,澳門共有8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具體包括:粵劇、涼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及哪吒信俗等。

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局將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適時更新澳門非遺清單,并將具備條件的清單項目列入名錄,以保護好澳門具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將繼續提供及搭建更多的展示平臺,支持與鼓勵團體舉辦不同的非遺活動,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中華文脈,鑄造中國精神。

策劃后記:

中華傳統文化靜水流深,中華非遺歷經數千年嬗變不曾中斷,這些都顯示著一個文明體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遺項目在其數千年傳承弘揚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據重要位置,非遺傳承人心性修養歷程和成果作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傳,沉淀、衍化、匯聚成清晰的脈絡,以文脈樣式呈現,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精華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蔽覀兙褪且l揮文化遺產的精神引領和資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提供豐富精神食糧,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時在對外交流互鑒中尋求提升,讓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非遺昂首走向世界,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統完整及獨特貢獻,彰顯文化優勢和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輻射效果,保持個性并增強國際話語權。

新時代,中國非遺要尋求新的突破。南北攜手共進,粵港澳大灣區與遼寧不僅要做這個先行者,更能做好這個先行者 。

猜你喜歡
脈動名錄澳門
2022.3上榜派出所名錄
太極拳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地球為何每26秒脈動一次?近60年仍撲朔迷離
澳門:“一帶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參展商名錄
脈動再放“大招”能否“脈動回來”?
同賀名錄
地球脈動(第一季)
澳門歌劇“三聯篇”之旅
澳門回歸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