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首個獨立成功申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木雕神像

2020-03-24 12:23王海霞
僑園 2020年12期
關鍵詞:金箔神像佛像

文/王海霞

澳門的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多個文化遺產,木雕神像就是其中之一。木雕神像起源于民間宗教信仰和漁民的祈福。澳門前身只是個小漁村,常年出海捕魚的漁民,難免會遇到疾風大浪,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將祖先或神靈的神像擺放于船頭或家里來祭拜,為出海的漁夫祈福平安歸來。早期,漁民沒有陸地上的房子,船上即是家里,因此還會雕刻一些小的配飾物件和神像或祖先的牌位來佩戴,神像的雕刻業由此興盛起來。

澳門木雕神像的顧客主要是漁民和信教徒。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漁民的鼎盛時期,當時澳門總人口的1/3都是漁民,所以對木雕神像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周邊地區的漁民和內地的客商,還有一些東南亞的客戶也會選擇在澳門購買木雕神像,因此促使澳門木雕神像的產業迅速發展與壯大,制作工藝水平也不斷提高。那個年代的神像店鋪稱為“公仔鋪”,大部分集中在新埗頭街,在當時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形成規模的產業。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因為戰爭,生意蕭條受到的影響,許多店家陸續關門。到50年代末,澳門經濟趨于工業化,漁民也少了很多,神像店鋪的生意更加蕭條,到七八十年代神像店鋪所剩無幾。

澳門的神像雕刻從簡單小配件雕塑,到今天難得大型佛像,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改進與優化和創新,依然保留著古法制作的優良,如古法漆藝、金箔工藝、傳統的佛像造型設計。當時主要以木制為主,整雕和接雕的制作手法,還引進一些外來的先進工具,以及制作手法和接合點技巧。這樣不僅是單一的木雕神像,而且可以制造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貼金木雕佛像,甚至高達36噸的木雕大佛。木雕神像是一種工藝技術要求很高的行業,它的制作過程包括造型設計,一般會選頭部和臉型圓華,三庭飽滿勻稱,眼睛有神微笑俯視,鼻子大而挺直,嘴角略帶微笑的造型。在選材上,根據客戶需求,一般以樟木和柚木為主,這種木料防蛀效果好,還有些珍貴的木材因為價格比較高,很少用到。

神像制作工序較為復雜,分為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貼麻布、底漆、造漆線、貼金箔、上彩等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其中制胚雕刻、打磨造底、貼金箔、上彩為四大重要工序。

制胚首先是選木料,有兩種工藝方法,接木和整木雕刻方法,一般選用整塊木頭來制作,有特殊需求的也會采用寧波接木法。接木法的優點是可以長期保存,但是制作工序復雜、工期長、浪費木料、成本高。制胚是神像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包括粗胚和修光,主要工具是斧刀、冧刀、木槌。根據各部位的比例,劈出來大致的輪廓,即稱為粗胚,俗稱“去大柴”。然后再用細刀和冧刀修整精細,俗稱“修光”,使神像的整個輪廓更精細。槽刀的刃口是圓弧形,不同弧度的刀分別用來雕刻神像的凹凸部位?,F在制作大型神像除了用手工刀,還要用到電動的木器加工工具。

打磨造底是指將神像的木胎進行打磨、上灰底、貼麻布,然后上漆再打磨的過程,這也是做漆線的過程。漆底灰的原料取自瓦窯,經過處理后,與生漆按比例調和而成。生漆是天然漆樹的汁液,可以使佛像表面堅硬耐磨,更利于打磨。上漆前分別用粗砂紙和細砂紙打磨光滑,在接合木縫的地方填平漆灰,接縫的地方再裱帖上麻布,第一層粗灰干后,再用砂紙去飛刺打磨。再反復上漆反復打磨,直到漆底完全光滑發亮。為了使貼彩和貼金更完美,就必須做好造底打磨,這樣成品佛像才更結實耐用。

金箔在中國是傳統工藝,有幾百年的歷史。貼金箔就是將金箔貼在制成的神像表面,使神像顯得金碧輝煌,更有靈氣。首先要涂上一層黏著劑金漆,然后晾干,再用油筆把金箔壓在神像表面,要充分與下面的金漆粘合在一起,等到表面干爽后再用軟刷整體加固,再過十天半月待底漆和金箔干透,在神像表面做一層透明漆來保護表面。

神像上彩是最后的工序,這種工藝也是常規的做法,讓神像色彩鮮明。對神像最后的彩繪,使其輪廓突出,最終完成整個制作過程。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澳門,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和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整理和挖掘非常重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6月14日是中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于當天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有510項,其中147項為首批非遺名錄擴展的項目。澳門木雕神像作為民間美術雕刻類,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成為澳門首個獨立成功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猜你喜歡
金箔神像佛像
印度失竊神像在美國現身
李真 為神像賦新韻
佛像面前的 菩薩
藍靛金箔,歷久彌珍(中國畫)
尼瑪澤仁佛像畫欣賞
金眼睛
佛像面前的菩薩
神像與踏腳石
馱神像的驢子
關于佛像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