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視域下城市道路命名芻議
——以東北某市為例

2020-03-24 12:23陳珣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僑園 2020年12期
關鍵詞:名稱命名道路

陳珣(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從基層響應文化建設號召、從細節踐行文化建設要求呢?基于文化傳承視角,通過對東北某市道路命名的基本規律及其傳遞的文化信息進行分析,進而厘清了該市道路名命名的特點與缺陷,并提出城市道路命名應堅持的六項統一原則。

一、某市道路名稱現狀及其缺陷

道路的冠名一般遵循“專名+通名”原則,專名指帶有辨識性的字詞,作為區分兩條道路的主要依據;通名是按照道路的長度、寬度、走向、主次程度等屬性劃分的,具有固定性,如“愛民路”,“愛民”是專名,“路”是通名。通過對東北某市800多條道路通名梳理,發現其道路的通名以“道、路、街、環島、巷”為主,其中以“路”為通名的最多有400多條,以“街”為通名的緊隨其后有300多條。此外,還有6個“環島”、4個“道”、3個“巷”以及45條既無通名也無專名的縣道、鄉道等。

首先,筆者發現規劃與建設存在脫節錯位,缺乏前瞻性。該市道路命名是在建設工程竣工之后開展的,新道路投入使用需要馬上命名,因而道路名稱具有隨意性,甚至帶有歧義。究其根源是相關管理和規劃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所致,部門間疏于協調造成管理缺位,道路命名滯后于道路建設,從而使道路名稱過度自由化、個性化和主觀化。

其次,專名重合,指向混亂。道路名稱如同人名,一定是有所指且區分度明顯。該市現有道路的名稱存在專名趨同現象,如湖濱中路與湖濱中街、發展路與發展街、奮斗路與奮斗街等。一個專名多個通名共用,千篇一律的情形下既增加市民辨識難度,又阻礙城市建設管理。再者,道路名稱沒有任何規律及來由,單純的漢字拼湊而成,使人聽后不知所云,如車衛路、晨趣路、帥億路等,既拗口又無任何意義,這使道路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打折扣。

還有,城市特色不足,雖然前文提到該市道路名稱體現了城市文化元素,但還是存在體現不全面、內涵不深刻等弊端。當然,這和該市移民城市的背景有著密切關聯,但是作為一個擁有光榮傳統的城市,作為一個曾涌現出一位全國勞動模范并享譽世界的城市,顯然對這位模范和他所展現的精神發掘不夠。

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該市道路名稱對文化的傳承力較弱,文化承載及傳承功能處于懸浮狀態,雖有涉及,但純屬蜻蜓點水式。如果有人以該市是新興城市,歷史底蘊匱乏為借口否定該市道路名稱的文化傳承功能,那就是對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罔顧!當城市道路成為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時,它能發揮歷史傳統、人心教化、文化傳播等作用,進而為文化傳承提供土壤。道路沒有文化內涵,市民期盼尋求的歸屬感、城市發展亟需的內生力量、傳統文化繼承的多元立體性都將無從談起。

二、文化傳承視域下城市道路命名原則探析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道路命名這一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要以傳統文化資源為核心要素,構建道路命名原則體系。

(一)堅持便民本位與文化取向相統一

道路名稱是城市肌理,能為城市運行和公共服務帶來諸多便捷,它的首要功能是空間定位和地標指向,亦即服務市民。因此,在提倡通過道路命名進行文化傳承的同時,一定要堅持便民本位與文化取向相統一,強調道路名稱便民利民的服務本位功能,在尊重其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文化訴求。便民利民是道路名稱的存在基礎,文化傳承是道路名稱的價值升華,道路名稱發揮文化傳承功能的終極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所以二者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命名過程中,既要反對一切以文化傳承為由忽視道路名稱服務功能的極端主義文化取向,亦要反對一切以便民為由忽略道路名稱文化傳承功能的惰性管理思維,促成便民本位與文化傳承的統一。

(二)堅持路名規劃與道路建設相統一

城市建設中,道路名稱規劃相對于道路建設的滯后性,直接影響道路名稱的文化內涵及生活實用性。道路建設完成后馬上投入使用,此時再予以命名,將難以保證大量道路名稱被充分論證,從而導致名稱要么千奇百怪,要么大面積重疊。而要避免這一缺陷,就要堅持道路名稱規劃與道路工程建設相統一。道路工程建設方案獲批后,地名管理部門與城市規劃部門互相協調,及時溝通,在多方主體充分參與和討論之后定下道路名稱。在這種情況下,才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去考慮如何將傳統文化系統性、創造性地融入道路名稱中。

(三)堅持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

關于道路名稱的文化傳承效用,一些城市也開啟了實踐道路,如洛陽市保留的含嘉倉街,系由隋唐兩代糧倉而得名,且沿用至今。的確,這些歷史文化城市的做法確實考慮了文化傳承的延續性,但又顯得流于表面。含嘉倉街雖然保留了傳統,但是這一拗口名稱真的考慮了現實因素嗎?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集合,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名稱往往是從一系列的概念叢林中隨機摘取,未加創新。道路命名堅持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并不是單純地將傳統名詞照抄照搬,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解構和重構才能實現。這里所指的“反思-解構-重構”是一套邏輯嚴謹地應用于道路命名的文化創新模式,是對傳統文化有了細致的理解后加以反思,對其核心內涵予以深入分解、解釋,而后將現實情境考慮其中,產生符合要求的道路名稱。

毫無疑問,文化傳承對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重大并不意味著高居廟堂,恰恰相反它應該全方位、立體化地融入社會生產生活。城市道路不僅是社會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要件,還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心環節,更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內涵、市民記憶的一種體現。在發揮道路空間定位的基礎性作用之上,賦予道路一定的文化內涵,實現道路命名與文化傳承要求有機契合,即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傳統文化價值理論的研究與構建,也要重視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二者不可偏廢其一。當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與物質載體相互連接,形成內在性耦合,傳統文化的意涵將由抽象性轉向具象性;物質載體的價值效用也將由單一性轉向多元化,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也將因此實現質的轉變。

猜你喜歡
名稱命名道路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道聽途說
命名——助力有機化學的學習
從鹽瀆到鹽城——鹽城命名記
運籌70年,中國道路
有一種男人以“暖”命名
我是我自己的許多孩子〔外一首〕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