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四大挑戰沒有解決走了“川普”還會再來“河普

2020-04-07 10:38趙曉
中外管理 2020年12期
關鍵詞:川普族群全球化

趙曉

美國大選雖已終局,但亂象之下,美國的危機顯露無遺。膚淺的人抱怨川普(本刊注:即特朗普)讓美國撕裂,深刻地人看到撕裂的美國才造就了川普;反對者批評川普把美國搞得亂七八糟,客觀者卻看到川普試圖為亂七八糟的美國找出路。

“時勢造英雄”!超越川普個人、標榜“美國第一”的“川普主義”的出現,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深厚的社會根基和實在的國情民意?!按ㄆ罩髁x”其實是在美兩黨的建制派們一籌莫展時,“政治素人”試圖回應美國的四大挑戰中應運而生的。

全球化挑戰:產業空心化與收入兩極化

在新自由主義旗幟驅動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國出現了“空心效應(產業空心化)”、“極化效應(收入兩極分化)”以及“撕裂效應(人群撕裂和對立)”這“三大效應”。

眾所周知,資本、科技、信息可以自由流動,但人員的自由流動相對困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資本、商品和勞動力進入到一個全球性重構的進程,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民族、城鄉的壁壘被打破,利益和社會階層被重新洗牌。

美國的資本集團、科技集團在這一重構進程中實實在在地發現了“新大陸”、“新市場”、“新工廠”,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呼風喚雨、贏家通吃,成為不可一世的“超級跨國精英集團”。

全球化一方面在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血汗工廠”,一方面在美國本土產生了“鐵銹帶”。目前,美國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高達近90%,而制造業持續下行—— 2019年第二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在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到11%,為1947年以來最低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美國連簡單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產業空心化”問題暴露無遺。

美國勞動者因政府放松對資本的管制以及再分配機制的弱化而陷于不利境地,工會遭受重擊,中產階級、底層勞工的利益均深受其害,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自上世紀90年代加速的全球化進程,美國的中產并沒有獲益,窮人更沒有獲益,真正獲益的只是20%的高收入群體。

瑞士信貸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百萬富翁(以美元計)從2000年以來直線上升164%,達到3480萬人,其中美國占41%;全球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富人約有12.8萬人,這些人近半在美國,歐洲占近四分之一;全球10%最富有的人掌握全球87%的財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曼紐爾·沙斯在《美國高收入者的演化》一文中指出:過去30年,收入不平等程度在美國一直呈攀升態勢,2009—2012年美國平均家庭收入上升了6%,但這個收入增加的分布極不平均,其中最富有的1%的家庭收入上升幅度高達31.4%,而其他99%的家庭收入增長僅為0.4%。

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業崗位的流失以及失業現象的蔓延,令美國工人階級淪為“全球化的失落者”,陷于嚴重的經濟困境并飽嘗焦慮?!袄鎿p失”加上“尊嚴損傷”讓他們極其憤怒。

美國中產階級也深受其害,中產階級的人數在下降而非上升。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美國中產階級的沖擊最大,不斷攀升的失業率以及沉重的債務負擔,造成了中產階級“集體向下沉淪”的局面。美國累計失業人數超過800萬,多達200萬的美國家庭由于無力支付房貸而失去住房。

喬治城大學政治與公共服務研究所所長埃萊西如此形容這種思潮帶來的分裂:“過去40年來,我們的政治范式已從‘左派對右派變成了‘ 前排對后排——那些感覺自己被掉在隊伍后排的人,對陣那些他們感覺位于前排、擋住了自己的人?!?h3>全球霸權挑戰:非西方崛起與地緣政治沖突

“美國是否衰落了”,這是多年來學界及各方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

許多人列舉出美國衰落的跡象。例如,政治上,美國社會兩極化、族群撕裂、政黨對立;經濟上,雖然表面數據尚可,卻是負債累累:截至2020年5月6日,美國國債已超過25.06萬億美元;軍事上,每年7000億—80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仍不能保證美國的全球利益……

還有些人指出,美國霸權地位的演變就像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階段,美國的霸權演變可分為5個階段:發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成型于冷戰時期,膨脹于后冷戰時代,衰落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

不同意美國衰落的論者則列舉出美國在創新、科技、軍事、海外基地、軟硬實力方面的強大優勢,指出美國的底子還是很厚的,根基扎實、全球無敵。

例如經濟方面,除中國之外,美國相對于其他所有西方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國家的差距是在擴大而不是縮小。如,2014-2019年這五年,美國GDP從17.51萬億美元增長到21.43萬億美元,增長了3.92萬億美元,超過中國(中國從10.43萬億增長到14.14萬億,增量3.71萬億美元);只是由于中國基數比較低,故中國經濟總量占美國的比例仍在小幅提升;但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卻被美國更遠地拋在身后,日本在1995年時經濟總量達到了美國的75%,如今僅有美國不到四分之一的體量。

從產業看,美國優勢更明顯,美國占據了幾乎所有產業鏈的頂端位置,在高端芯片、航空航天、能源、基礎科學、文化和體育等軟實力輸出方面,看不到美國的優勢有任何縮小的跡象。

從公司競爭力看,2010年年底,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中只有三個是美國公司;到現在,前十大公司中有八個是美國公司……你說美帝是在衰落還是崛起?

筆者的看法是:美國是否衰落的問題可以先擱置。雖然美國未必衰落,但中國這些年的崛起卻是不爭的事實。由于中國的崛起以及非西方國家的上升態勢,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出現了相對的衰落——這應該是可確定、無需爭論的事實。

以經濟而言,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經濟占了世界經濟的50%以上。冷戰結束后,美國迎來歷史上最強的經濟增長。在世紀之交,其經濟體量占世界總量的33%,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今天,美國經濟只占世界經濟的不到四分之一,且還在下滑。這不完全是因為美國經濟出了問題,事實上美國相比于歐洲國家,無論是創新還是增長都更快、更強,仍在更大地拉開與其他發達國家的距離,但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國家興起,導致美國的國力相對衰落。

中國當然是全球化最大的贏家!全球化的一個態勢就是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迅速崛起。亞太新興市場日益趕超西方發達市場,尤其是中國的崛起讓美國感受到全球領導地位面臨取代的巨大壓力,這使得美國精英階層出現了強烈的危機感。

中國相比美國的進步更大,借助龐大的人口、改革開放的動能,中國在全球化中迅速崛起,業已搶奪了諸多原本美國占據的第一位置:例如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最大的國際貿易國家、最大的研發投入國家、最大的軍力上升國家甚至最多的億萬富豪國家。

中國“蹭蹭”的追趕腳步,中國在地緣政治板塊特別是亞太的上升實力,令全球第一大國的美國感到窒息。

總體看,美國經濟還在增長,綜合國力也還在上升,作為一個國家它其實并沒有衰落,但是美國的霸權也就是美國對世界事務的控制能力,以及美國對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控制能力由于其相對實力的下降,卻明顯出現了下降。

美國霸權特別是冷戰后“單極”角色的沒落,構成美國的又一大挑戰,讓他們感到自己其實已經不那么偉大了!“川普主義”高喊“讓美國重新偉大”,就美國選民來說,豈非正中下懷?

人口生態挑戰:族群沖突風險加大

一個社會的主流人群對于維護社會穩定非常重要,如果非主流人群大量涌入,很容易造成社會矛盾甚至不穩。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披露,在過去的十年里,美國的人口增長全部來自少數族裔。2019年,非西班牙裔白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60.1%,比2010年人口普查時減少了約9000人,至1.97億出頭。同一時期,美國新增了1010萬西班牙裔人口。非西班牙裔白人的中位數年齡上升到43.7歲,比其他任何族裔的西班牙裔平均年齡大10年多,黑人和亞裔美國人居于兩者之間。

隨著白人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率導致人口比例下降,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另據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美國50個州的白人人口比例都在下降。美國傳統上是歐洲裔白人為主的國家,由于全球化導致的合法移民增長以及非法移民的涌入,美國的人口生態正在發生劇變。美國的少數族裔目前加起來已接近40%,難免觸發族群之間的對立,引發人口生態的“顏色革命”。

現在的美國仍是歐洲裔白人領導的美國,對少數族裔來說,其實并沒有充分地享有美國的社會地位,但白人已經有被排擠的感覺。隨著人口比例發生重大變化,這種矛盾也逐漸被放大,不難想象,美國社會的摩擦、分裂會愈演愈烈。

誰有本事解決這個大問題,誰能讓不同族群和睦同居?

“文明沖突”挑戰:“基督文明”OR“白左美國”?

眾所周知,“三根支柱”維持著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最小化的中央政府、自由市場、傳統的道德價值與信仰體系。與此同時,保守主義的根基是基督信仰。沒有基督信仰作為美國文化的主旋律,美國社會就會象當年的羅馬帝國一樣,陷于分崩瓦解。

近年來,美國所出現的一大挑戰就是:由于全球化以及奧巴馬的激進“白左主義”政策,出現了非基督化、非傳統美國化的趨勢;如美國已故的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沖突”不是發生在美國以外的不同文化圈之間,而是出現在了美國社會內部的不同人群之間,進而引發美國“國家認同”的危機。

“白左主義”歷來主張多元文化(不同的文化都是好的)、相對主義(否定絕對真理)、政治正確(有些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身份政治(在政治生活中強調族群身份),這些一度被視為是解決美國族群問題的有效方案,但如今已行不通。因為多元文化主義暗含一個無可避免的內在矛盾:除非不讓少數族群意識到自身的差異性,否則就會激發少數族群成員的族群認同。而族群認同一旦形成,勢必將不斷與國家認同和公民認同疏離,最終就是“羅馬式分崩瓦解”。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007-2014年,美國基督徒人口比例急劇下降,而無宗教信仰人士比例上升,超過了美國天主教徒比例。皮尤研究中心指出,基督徒仍然是美國最大的宗教團體,但其人口比例在2007年至2014年間從78.4%下降到70%。宗派團體中的福音派新教徒比例從26.3%下降到25.4%,天主教徒則從23.9%下降到20.8%,而主流新教比例從18.1%下降到14.7%。

美國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預測:美國基督徒在2025年將下降到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二。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基督化的國家,是“山巔之城”、“燈塔之國”,基督教是美國的立國根基,美國的文明本質上是基督文明。然而,全球化進程中大量不信仰基督的外來移民的涌入,民主黨激進的移民政策,令美國的基督文明面臨危機,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美國不會“亡國”,但出現了文化變色的危險。

金融危機催生了美國右翼“茶黨”運動,他們以“拒絕歐洲化、拒絕法國化、希臘化”為口號,主張維護傳統的基督教倫理,反對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和社會福利制度補貼窮人和少數族裔,反對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川普主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升級版的“茶黨”主張,美國的保守主義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政治代言人—— 如果不是川普,也會是“河普”。

總之,“川普主義”可謂土壤深厚,只要上述美國的“四大挑戰”沒有解決,“川普主義”的影響就會長期持續。

猜你喜歡
川普族群全球化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全球化陷阱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