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前延誤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預后的影響

2020-04-20 11:01李穎張利軍王先梅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20年1期
關鍵詞:心肌梗死

李穎 張利軍 王先梅

【摘要】 目的 探討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預后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接受直接PCI治療的331例STEMI患者的臨床資料及隨訪1年的資料。根據首次醫療接觸至入門(FMC-to-D)時間,將患者分為≤120 min組(166例)和 > 120 min組(165例)。分析兩組患者入院24 h內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CK-MB峰值;入院1周內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院內和隨訪1年的病死率及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MACCE)。 結果 ≤120 min組的總缺血時間明顯短于 > 120mi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120min組24 h內CK、CK-MB、肌鈣蛋白I值、CK-MB峰值均小于>120 min組(均P < 0.05);≤120 min組的LVEF高于>120min組(P < 0.05);隨訪1年后≤120 min組的病死率低于>120 min組(2.03%:6.67%,P < 0.05);院內和隨訪1年MACCE發生率、院內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減少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有利于盡早恢復STEMI患者梗死相關血管的再灌注,降低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

【關鍵詞】 心肌梗死;院前延誤;預后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突然阻塞管腔,造成心肌持續的缺血缺氧。起病急、死亡率高,盡早恢復梗死冠狀動脈的再灌注是最基本的治療原則,而在有效的時間窗內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1/3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癥狀發作后未到達可行PCI術的醫院就發生院前死亡[1]。STEMI 患者救治成功與否具有較高的時間依賴,院前、院內救治時間延誤與病死率密切相關。院前延誤是導致心肌總缺血時間延長的重要原因,院前延誤分為四個因素:患者延遲,醫生延遲,轉運延遲和醫院延遲[2]。本研究以首次醫療接觸至入門(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door,FMC-to-D)時間段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對STEMI患者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由“120”或外院轉診入我院心血管內科行直接PCI 的STEMI的患者331例。其中男262例,女69例,年齡27~91歲,平均(61.57±12.73)歲。納入標準:參照2015年我國STEMI診斷和治療指南標準[3];持續性胸痛發作<12 h,或24 h內胸痛不緩解,或合并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及家屬對于相關研究調查及隨訪工作能高度配合。排除標準:非救護車送院、非外院轉診、院內發生的STEMI患者;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可能影響患者預后;既往合并嚴重的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等心臟疾病。按照FMC-to-D 時間是否大于120 min分為≤120 min組和>120 min組。其中≤120 min組166例,男139例,女27例,年齡27~91歲,平均(61.79±13.17)歲; >120 min組165例,其中男123例,女42例,年齡35~86歲,平均(61.35±12.3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killip分級、基礎性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記錄患者入院24 h內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CK-MB峰值;入院1周內心臟彩超檢測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源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組成的復合事件)。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1年,記錄患者出院后1年內的死亡情況及MACCE 的發生。所有患者PCI術前均給予負荷劑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或替格瑞洛片(180 mg)。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版統計軟件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用(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符合偏態分布的用[M(P25,P75)]表示,比較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院內資料比較 < 120 min組24 h內CK、CK-MB、肌鈣蛋白I值、CK-MB峰值均小于 > 120 min 組(P < 0.05);≤120 min組的LVEF高于 >120 min組,總缺血時間明顯短于 > 120 mi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院內MACCE發生率、病死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隨訪情況比較兩組患者隨訪1年后刪失33例,≤120 min組刪失18例,> 120 min組刪失15例;≤120 min組死亡3例(2.03%),> 120 min組死亡10例(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120 min組MACCE事件發生8例(5.41%),> 120 min 組MACCE事件發生15例(10.00%),> 120 min組MACCE事件發生率較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直接PCI是降低STEMI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預后的首選治療,縮短發病至梗死相關動脈開通時間、盡早恢復心肌再灌注是關鍵。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每延遲1 h,死亡率增加10%[4]。Beig等[5]研究顯示,延遲再灌注與STEMI的不良結局相關;院前延誤約占總延誤的83.8%,患者延誤、轉診延誤和轉運延誤分別占院前延誤的59%、16%和25%?;颊哐舆t需通過長期的健康宣教改變,而縮短院前醫生、轉診、轉運延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2012年歐洲心臟病學學會(ESC)指南推薦STEMI患者首次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應在90 min以內,若患者就診于無法行PCI術的醫院,該時間應在 120 min以內[6]。2012年ESC和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心臟協會(AHA) STEMI管理指南均提出縮短FMC-to-B時間, ESC 2017 STEMI指南把確診STEMI的時間定義“Timi0”,把這一時間點作為選擇再灌注策略計時點的開始[6-8]。提示STEMI的急救需要更重視FMC-to-D的時間延誤。

早期開通梗死相關血管,盡早恢復心肌細胞水平上的再灌注,能挽救瀕死心肌,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本研究提示縮短首次醫療后院前延誤時間,可盡早恢復心肌再灌注,減小心肌梗死面積、改善心功能。瑞典SCAAR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首次醫療接觸至PCI時間(FMC-to-PCI)與1年死亡率之間顯著相關,FMC-to-PCI延遲30 min,1年死亡率的危險比(HR)為1.06;延遲1 h,HR升高至1.26[9]。Scholz等[10]研究表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每延遲10 min,死亡率增加3.31%;在高風險STEMI患者中,FMC-to- PCI的時間是預測不良后果的有力指標。本研究表明,減少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可降低STEMI 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兩組隨訪1年MACCE發生率無差異,但 > 120 min組的百分比明顯較高,考慮與樣本量有關,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研究顯示,2014年8月我院因胸痛中心的建成和“一鍵式啟動導管室”的應用,2015年從進門至球囊擴張時間顯著降低,明顯低于2012 年ESC建議的90 min[6,11],提示在STEMI 的急救體系中,降低從進門至球囊擴張時間的延誤已無更大空間。因此,縮短FMC-to-D時間對完善STEMI的院外急救體系至關重要。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目前STEMI急救時間仍長,首次醫療接觸后因醫生、醫院及轉運造成的延誤情況仍比較明顯,主要原因是基層醫院急救不規范,基層醫務人員水平欠佳。因此,分析研究標準化STEMI院外急救過程,提升STEMI患者繞行過渡醫院的比例, 縮短FMC-to-D時間,減少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在新時期醫療急救體系建設中提升STEMI患者的治療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12]。我國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大力加強加大基層胸痛中心規范化建設,提高基層醫院醫師的診療能力,加快協同區域救治,縮短轉運時間,這一舉措的本質就是減少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

本次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不夠大、混雜因素多等。盡管如此,此研究能初步證明減少首次醫療接觸后院前延誤可盡早恢復STEMI患者梗死相關血管的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Sari I, Acar Z, Ozer O, 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prehospital del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Turk Kardiyol Dern Ars, 2008, 36(3):156-162.

[2] Arnold AER, Simoons ML, Werf FVD, et al.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immediate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e-year follow-up.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Study Group[J].Circulation, 1992, 86(1):111-120.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5, 43(5):308-393.

[4] 杰莎.中國基層胸痛中心建設探索中努力前行專訪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于波教授[J]. 健康大視野,2017,25(9):20-33.

[5] Beig JR, Tramboo NA, Kumar K, et al.Components and determinants of therapeutic del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based study [J]. J Saudi Heart Assoc, 2017, 29(1):7-14.

[6] Widimsk P, Kala P, Rokyta R. Summary of the 2012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s. Prepared by the Czech Society of Cardiology [J]. Cor Et Vasa, 2012, 54(5):e273-e289.

[7] Gara PTO, Kushner FG, Aschim DD, et al.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 Circulation, 2013, 61(1):529-555.

[8] Arslan F, Bongartz L, ten Berg JW,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comments from the Dutch ACS working group [J]. Neth Heart J, 2018, 26(9):417-421.

[9] Sasha K, Pontus A, Andreas M, et al. Delay from 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primary PCI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nationwide study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Heart Assoc, 2014, 3(2):e000486.

[10] Scholz KH,Maier S,Maier LS, et al. Impact of treatment delay on mortality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nd without haemodynamic instability: results from the German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FITT-STEMI trial [J]. Europ Heart J, 2018, 39(13):1065-1074.

[11] 郭瑞威,楊麗霞,木麗華,等.“一鍵式啟動導管室”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1):37-39.

[12] Xia YP. Optimization of STEMI patients'first aid flow to shorten the time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J]. Doctor, 2017, 2(8):173-174.

(收稿日期:2019-03-05)

(本文編輯:林雪怡)

猜你喜歡
心肌梗死
探討中醫活血化瘀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
院前急救標準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替格瑞洛聯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急診急救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降低探討
目標性社區護理對預防冠心病發生心肌梗死的價值
針對性護理應用于心肌梗死急診護理中的臨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診急救護理
穩心顆粒聯合胺碘酮治療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
急診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這些疼痛可能預示心肌梗死來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