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中的“階級論”可以休矣

2020-05-08 08:43朱志宇
大經貿 2020年2期
關鍵詞:國富論斯密階級

朱志宇

這個題目一出來,就可能會得到一部分人的“板磚”。對于階級論,在中國現實語境下還是比較流行的,因為有根深蒂固的歷史觀念在。如果此類概念用于社會學,則也未嘗不可。用在經濟學上,殊難成立。

通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整本書(上下卷)涉及到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人,上到國王君主,下到販夫走卒,也確有階級劃分的概念。如《國富論》第十一章“土地地租論”的結論中,談到三個階級的收入及利益分配時說:

一國土地勞動年產物的全部,或者說,年產物的全價格,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及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一由地租生活,一由工資生活,一由利潤生活。此三階級,是構成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基礎階級。一切其他階級的收入,終歸是這三大階級收入的派生。[1]

就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來說,畢竟還處于工業起步階段,相對社會結構比較明顯。自然人會被分為不同的階層:有國王代表的國家統治階層,有企業雇主和地主,有獨立手工業者,有最下級的普通勞動者等等。在這樣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中,分階級而論,似乎有言之成理的依據。

斯密的經濟學說探討的是國民財富之所以增長的根源。在生產要素中由土地、資力財貨(即資本)和勞動力三個要素構成。因為土地和資產是相對轉移的過程,只有勞動力才能讓資產增值,因此他倡導勞動價值學說。勞動是創造國家財富的唯一根源。

一旦看清財富增長的本質后,其暗含其中的經濟規律便能顯現出來。目的是讓國家的人民和君主依照經濟學中的規律而共同致富。因此,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

作為政治家和立法家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他有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種收入和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注意足以施行公務的收入。其宗旨在于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來?!盵2]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斯密對于下層普通勞動者更加憐憫和關懷,對有產人士的不勞而獲是嗤之以鼻的。他是一位早期地道的民本和民主主義者,提倡民富理念。只有民富才能國強,而不是先國強而后民富的原則。因此,它的書名本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可謂直接本質。

20世紀初,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將其翻譯成《原富》,還是比較貼切的。

20世紀30年代,《國富論》梅開二度,被重新譯介至中國(郭大力、王亞楠1930年--1932年翻譯出版的《國富論》),僅是作為計劃經濟的陪襯和批判的產物,那時就有了地主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等等相互對立的說辭,一直遺傳到今天。

現在大學通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及諸多國外譯注都或多或少地加上階級分析,舊文化的烙印始終難以消除。

若想看階級論之來源,必須追蹤兩個方面,一是哲學方面,二是經濟學方面。

就哲學方面而言,源頭應該在黑格爾的哲學著作體系中。黑格爾對辯證法情有獨鐘,他非常贊嘆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哲學中辯證法的思想,認為變化是萬事萬物的真實,而變化中包含著自我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即揚棄后的新的自我)。這樣一直循環往復,不斷變化,并呈螺旋式的上升狀態,直至完成到上帝。辯證法的總原則就是矛盾,只有矛盾的事物才能實現對立和統一。顯然,矛盾做為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則及總原則是黑格爾哲學中的核心。

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世界被劃分為自由意識低的國家和自由意識高的國家,中國、印度、波斯、埃及這些東方國家都處在最低層次,然后是希臘和羅馬,最后是最高的日耳曼國家,這是他的辯證法的矛盾哲學得出的民粹主義的結論。甚至認為“惡”是推動世界發展更加強大的動力。認為國際上遵循的弱肉強食的原則,且最終會訴諸于戰爭。宣告稱這是一種隱秘法則在起作用,這個隱秘法則就是萬事萬物矛盾的法則。當黑格爾的哲學被鼓吹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時候,納粹的戰爭就有了可靠的哲學依據。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的《和諧經濟論》就是說明這件事情的。符合自由的分配收入是市場自由機制的結果,不能人為設計、干預和指令。否則,會破壞等價交換的平等原則。這個平等原則,并不是數字上絕對平等,而是在自由狀態下的相互認可上的比例平等。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一直強調經濟上的比例關系,就是這個意思。換言之,即使市場形成的不平等也是合理的、最好的,因為它是自由狀態形成的。而人為設計和指令性的,即使是平等的,也是不合理的、最差的,因為它是在不自由的狀態下被動完成的。這也是自由作為最高原則體現在事物中的本質作用。

尤其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經濟時代,人生的變化往往在一夜之間。雖然當下你可能還很貧窮,但只要勤勞肯干,抓住機遇,很快就會富裕。而富有的經營者因為經營不善又會迅速倒閉。這個現象層出不窮。我們無法對同一個人因往日富有被定義為資產階級,明日企業倒閉身負債務,又被劃入貧窮或勞動階級?,F實圖景是,人員上下流動速度越來越快,創業者越來越多,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每個人都是自己資本的支配者,哪里還有明確的界限被劃分在一個階級的領域之中?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先生在《EMBA周刊》上撰文:《沒有對文革災難的反思,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長》。文章中提到:

經濟增長表面的決定因素是資本、勞動、技術和地理優勢,但最終起作用的是文化和習慣的遺傳。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在改革開放開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傳統和中庸文化特點摸索改革路徑?!昂蜑橘F”的思想和包容多樣的風格自然的和各類經濟因素結合起來,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不斷擴大的作用,成為看不見的又時時可以感覺得到的國家軟實力。[3]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和”、“太和”、“中和”、“大和”,強調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這是從“人性本善”的先賢學說和哲學理念繼承過來的,且運用實踐了幾千年,形成以和為貴的文化基因、傳統和秩序。也被代代地傳承下來,這與用矛盾作為最高原則主導的“人性本惡”的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而階級對立的現象僅僅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并不是事物的本質。因此,經濟學所要遵循的路徑必須符合人性本質的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實事求是的為國家和人民造福。

【注 釋】

[1] 亞當·斯密著:《國富論》上卷,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頁。

[2] 亞當·斯密著:《國富論》下卷,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第1頁。

[3] 劉鶴:《EMBA周刊》,EMBA周刊雜志社,2020年,第 2期。

猜你喜歡
國富論斯密階級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斯密問題”的由來、爭論及再解釋
品讀穿越百年時空的經典
——評新譯本格拉斯哥版《國富論》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論《國富論》對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啟示
需求、天性與產業發展——來自亞當·斯密的啟示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
從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礎:關于亞當·斯密同情理論的思考
亞當·斯密傳記名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