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規律及防治的探究

2020-05-11 12:08陳少鋒
農家致富顧問·下半月 2020年2期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防治

陳少鋒

摘 要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種植中常見病害之一,其對小麥產量及小麥品質有著嚴重的危害,為了保證小麥的產量與食品質量,小麥種植必須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本文根據小麥赤霉病在我國小麥種植中的發生規律,分析赤霉病的主要發生原因,結合小麥赤霉病防控研究成果,提出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具體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赤霉??;流行規律;防治

有關研究顯示,赤霉病在我國的發生率逐年上漲,小麥赤霉病會嚴重降低小麥產量,赤霉病引起的真菌毒素也會影響小麥籽粒質量,進而給人們帶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為此小麥種植必須將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重視起來,有效的防治小麥赤霉病,這樣才能保證小麥的高產,為種植者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1 小麥赤霉病的危害

目前,小麥在我國已經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而小麥赤霉病則是影響我國小麥產量的主要病害,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可以造成小麥產量15-30%的下降,嚴重時可讓局部小麥種植區域絕產絕收。另外,小麥赤霉病病菌會產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人畜食用帶有小麥赤霉病的小麥制品,會出現健康方面的問題。為此,許多國家的農業部門也為小麥農產品制定了相應的赤霉病菌毒素限量標準,而我國對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限量標準為1000μg/kg,對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標準為60μg/kg。

2 小麥赤霉病的流行趨勢

近年來,小麥赤霉病逐漸有向西北與南部地區擴展的趨勢,小麥赤霉病已經開始出現在我國黃淮南部麥區,西北麥區小麥種植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在近5年的調查中發現,小麥赤霉病的發生面積已經超過530萬公頃,發生小麥赤霉病的區域已占小麥種植面積的20%。

另外,近些年來小麥赤霉病在小麥灌漿期的病情較為嚴重,是小麥赤霉病的發展趨勢。由于小麥赤霉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以及較強的傳染性,在小麥生長初期不易被發現,但是病株會在灌漿后期爆發出較明顯的病害,對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小麥赤霉病會隨著溫度、濕度的上升,爆發明顯的癥狀,其產生的真菌毒素也會明顯增加,這必須引起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1]。

3 小麥赤霉病的發病原因

小麥赤霉病的誘發因素有很多,其中小麥種植缺乏抗病能力較高的優質品種、抽穗期受到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秸稈還田工作不到位以及農藥使用不當等都是引起小麥赤霉病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小麥種植中沒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會增加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幾率,在我國南方地區,小麥抽穗期間遇到高溫高濕天氣,也會提高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率。在秸稈還田工作中沒有保證秸稈還田的工作質量,一些帶病的秸稈被應用在秸稈還田工作中,使種植區域的土壤表層存在赤霉病病菌,這也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進而造成小麥赤霉病大面積爆發。一些種植人員沒有遵循病蟲害的防治原則,選用的農藥產品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過量、頻繁的使用農藥,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反而提升了病菌的抗藥性,這也大大提升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難度,加重了毒素污染問題。

4 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對策

4.1 加強小麥選育工作

在小麥選育工作中,應該加強對抗病品種的選育與合理布局,這樣可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模。在我國長江中下游等赤霉病病害較重的地區,應該首選“揚麥、寧麥”等抗病性較強的小麥品種,避免選用高感品種,這樣可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幾率。在江淮與黃淮地區的選育工作中,應對赤霉病制定針對性的品種審定標準,提高對現有抗性資源的利用率,做好對資源的整合工作,加大相應的扶持力度,這樣可縮短小麥赤霉病的品種選育進程[2]。

4.2 確保秸稈還田的規范性

有相關研究表明,秸稈還田階段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著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率,其中前茬作物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有較大影響,前茬作物為玉米時,小麥赤霉病的病情指數較高,往往是大豆茬田塊的2倍,是稻茬田塊的1.5倍。為此,在小麥種植工作中,必須加強對種植結構的調整,根據前茬作物合理規劃小麥種植區域。在進行秸稈還田作業時,必須保證秸稈深埋,對種植區域土壤的深度翻整,確保還田的秸稈掩埋深度> 20cm。對還田的秸稈添加腐熟劑,促進秸稈的腐熟分解,也能有效降低赤霉病病菌的菌源基數,從而達到降低小麥赤霉病發病幾率的防治目的。

4.3 實現對赤霉病病害的分區治理

為了達到對小麥赤霉病更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麥種植中可以進行分區治理,為小麥種植戶提供及時的天氣預報信息,加強病情監測預警,這樣可以及時提醒農民開展對小麥赤霉病的預防工作。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等地,應全面落實藥劑預防工作,在小麥生育期及抽穗揚花期,應該根據天氣變化,制定相應的藥劑預防方案,例如:在遇到陰雨、結露以及霧霾天氣時,必須使用赤霉病的預防藥物,用藥間隔保證在5-7d之間,不可過頻繁的噴灑農藥,這樣可有效提升藥劑預防效果。針對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地區赤霉病病菌的抗藥性實際情況,在藥劑預防工作中必須停止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制劑,通過氰烯菌酯與高效三唑類藥劑混用,達到防治效果,可以為丙硫菌唑、葉菌唑等新型藥劑的使用,建立示范點,加大推廣力度[3]。

綜上所述,由于小麥赤霉病在我國已經由較嚴重的惡化趨勢,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加強對小麥種植的管理工作。優選高抗病性的小麥品種,做好對天氣的預警工作,通過分區治理實現對各小麥種植地區的針對性管理,選擇防治效果更優的新型藥劑,這樣才能達到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規模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段成鼎,等.濟寧地區小麥赤霉病發生危害調查、發病規律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6(03):77-79.

[2]李迎春,馬進.冬小麥赤霉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05):125-126.

[3]陳云,等.小麥赤霉病發生危害形勢及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17,43(05):11-17.

猜你喜歡
小麥赤霉病防治
小麥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睢寧縣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討
2016年阜陽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重發原因分析
“激健”與多菌靈·三唑酮混配減量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
不同抗性小麥品種對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響
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