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種養技術

2020-05-11 12:08王敏
農家致富顧問·下半月 2020年2期
關鍵詞:種養優勢

王敏

摘要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能夠明顯降低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投入品使用量與小龍蝦養殖帶來的水源環境污染問題,在提高食品安全以及保護生態方面有著重要優勢?;诖?,筆者將結合工作經驗,對這一種養模式的優勢進行簡要分析,重點針對稻蝦共作的綜合種養技術進行深入探究,望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蝦共作;種養;優勢;種養技術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指的是在經過改造的田塊中同時種植水稻與養殖小龍蝦,讓田間雜草、蟲卵成為小龍蝦的天然餌料,而小龍蝦糞便排泄物可作為水稻生長肥料,在良性互利作用下形成種養結合的循環模式,不僅能減少水稻種植中對農藥與化肥的投入量,也能避免小龍蝦養殖帶來的水源環境污染情況,并且能夠同時收獲高質量生態的水稻與小龍蝦產品,是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1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體現

1.1 投入低而效益高

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第一年需要投入蝦苗時成本較高,第二年便可以自繁自養,補充少量蝦苗即可。在稻蝦共作階段中,小龍蝦的生長營養需要可直接取自稻田中的水草、浮游生物、有機質等,后期投喂黃豆和少量飼料即可。所以在這一模式下開展小龍蝦養殖投入會明顯降低。從效益來看,稻蝦共作種養模式下水稻能達到畝產500-600kg的產量,而蝦則能達到50-150kg的產量,相較于過去一季稻模式效益有明顯提升[1]。

1.2 稻蝦互利共生

夏季高溫天氣中,水稻莖、稈、葉能夠為蝦提供更多庇蔭場所,同時水稻根系還能對稻田中的水質予以凈化,小龍蝦的生存環境也有明顯改善。而小龍蝦的生長會捕食稻田中的害蟲以及清除雜草,對減輕水稻生長的病蟲草害有幫助,同時蝦在稻田內頻繁游走,土壤能夠得到有效疏松,為水稻根系增添含氧量,進而提高水稻產量。小龍蝦生長過程中的排泄物,也能作為水稻的生物肥料。

1.3 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采取稻蝦共作種養模式需要用到大量現代化農業技術,并且在稻蝦共作過程中,不僅能夠以稻田中的害蟲、雜草作為蝦生長的餌料,還能利用蝦的代謝產物為水稻提供肥料,從而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投入量,是對國家提倡綠色農業號召的積極響應。

2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綜合配套技術

2.1 水稻種植技術

2.1.1 播種與移栽

優選優質高產、耐肥抗倒、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生育期適中的水稻品種。5月底播種育秧,6月底移栽,移栽時需要留出通道,即每隔6-8米留出1米不插秧,用于投餌下籠,并且有利于全田水體流動暢通,為蝦的生長帶來足夠的溶解氧。

2.1.2 科學施肥

移栽前7-10天,結合翻耕,每畝稻田施有機肥3000kg/hm2與生物復合肥150-225kg/hm2。返青期、分蘗期追施尿素75kg/ hm2、孕穗期追施復合肥75kg/hm2。追肥前田間水位過高先排出至淺水,蝦全部進入蝦溝再施肥,待肥料完全被田泥吸收后再重新灌水[2]。水稻生長過程中,蝦的代謝產物能夠為水稻生長帶來營養,所以栽培中可減少水稻肥料的施用。

2.1.3 水分管理

移栽后,田間保持淺水,一般控制3-5cm左右,移栽15天之后曬田,注意維持蝦溝正常水位,田面要在輕曬之后重新灌水,以后隨著稻蝦共生的時間推移而不斷加深水位。水稻進入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這些時間段田間都可以維持較高的水位,可提升到25cm左右,保證蝦與水稻的良好共存。

2.1.4 病蟲害防治

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病蟲害防治需要多種防治措施相結合。其中,農業防治方面需要做好栽培管理工作,要控制肥料投入量以及保證稻田濕潤;物理防治方面則可利用誘蟲燈、害蟲天敵去捕殺害蟲;藥劑防治方面應選擇低毒高效的生物制劑,不得使用含有菊酯類農藥,一般可用氯蟲苯甲酰胺防治螟蟲,用稻瘟靈或三環唑防治稻瘟病,用噻呋酰胺防治紋枯病[3]。

2.1.5 收獲

在水稻收獲的過程中盡量留高茬,高度約為30cm,收獲后待稻草曬枯后灌水,不淹沒稻茬頂端,促進稻茬返青,減少稻草一次性腐爛分解的數量,降低水體生態壓力。根據實情適量施肥,搶在晴好天氣施用芽孢桿菌分解稻草,為稻田中的蝦提供大量浮游生物作為餌料。

2.2 小龍蝦養殖技術

2.2.1 蝦溝開挖

稻田的四周田埂開挖蝦溝,留出機耕道的同時將開挖蝦溝多出來的田泥加高加固加寬田埂。一般蝦溝的規格為上口寬度4m,下底寬度1.7m,深度為1.5m,呈現環形狀。如稻田面積較大,還可在稻田中央開挖出“十”“井”字形蝦溝,但開挖總面積不得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同時,需在稻蝦田兩角設置進水口與排水口,還要安置25目的不銹鋼網片與0.6m高的塑料膜,防止小龍蝦逃逸。

2.2.2 蝦苗投放

將蝦苗投放在蝦溝中,每只蝦苗重量約為25g,雌雄比例為3:1。需注意蝦苗投放不得太過集中,一般每畝稻田投入蝦苗15kg左右。

2.2.3 種植水草

水草作為小龍蝦的食物及棲息場所,還能發揮凈化水質的作用。一般來講,水草種植以伊樂藻作為首選,并且與苦草混合種植,比例大概在8:2左右。

2.2.4 田間管理

加強對稻田的巡查工作,關注蝦溝水色變化情況以及小龍蝦對食物的攝取情況。養殖1年后,每年7月中旬還需及時清理蝦溝中多余的淤泥后曝曬,潑撒生石灰進行消毒和除雜,從而減小來年對小龍蝦生長帶來的影響。

2.2.5 增氧與捕獲

稻蝦共作種養過程中需要保證蝦生長環境的良好性,有條件的還可對稻田的增氧處理。具體來講,可利用水車式增氧機和微孔底棲增氧機這兩種設備配合使用,保證蝦池處在高溶解氧的狀態,從而提高蝦生長環境的質量。一般來講,小龍蝦的捕獲在第二年的3月至6月中旬,用地籠進行捕獲。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農業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得到應用,稻蝦共作種養技術作為被廣泛應用且取得不錯成效的農業生產模式,大大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同時解決了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之間的矛盾,積極響應了國家提倡的“綠色農業”,所以在今后需要提高重視且做好稻蝦共作種養工作。

參考文獻

[1]戴光明.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現狀及前景探討[J].漁業致富指南,2020(02):13-17.

[2]劉夢茹.鄉村振興背景下“稻蝦共作”模式政策擴散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1):10-13.

[3]黃富強,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配套技術[J].北方水稻,2016,46(02):43-45.

猜你喜歡
種養優勢
安徽 大力實施種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
稻漁綜合種養多模式才能“一水多贏”
四川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多點開花
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袁善楚
畫與話
循環種養好致富
第二優勢
從優勢的勝勢
從優勢到勝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