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現狀調查與思考

2020-05-12 01:07張菡
歌海 2020年2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土家族現狀調查

張菡

[摘? ? 要]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但隨著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擺手舞所依托的原生土壤已逐漸消失,當代年輕人對于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變遷、“正統身份”缺乏了解,且大多數人不愿參與到這樣的藝術形式之中?;谶@個現狀,對鄂西舍米湖村土家族擺手舞進行田野調查,對其演繹形式、社會功用及文化價值等方面作統一梳理,對土家族擺手舞的現代傳承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土家族;擺手舞;現狀調查;傳承與保護

前 言

土家族擺手舞是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種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舞蹈學術界重點關注的領域。尤其是2002年國家文化部將酉陽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來,與土家族擺手舞相關的文化資料、旅游產業、文藝演出、傳承人等,成為鄂西、湘西、渝東等地區土家族地方政府競相搶占的文化品牌資源。然而,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變遷、“正統身份”、商業性演出與原生文化的沖突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近年來該領域令人焦慮的文化現象。

作為我國首批收入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秉承傳統,在時代的大潮中一路跌宕前行,在當地具有較高社會化程度。鑒于此,本文將結合2019年8月對鄂西舍米湖村土家族擺手舞所作田野調查,對擺手舞的演繹形式、社會功用及文化內涵等方面作統一梳理,以圖在當下“非遺”保護和重塑社區民眾文化歸屬感的過程中,對擺手舞各內在要素“當代化”、可持續傳承策略以及為民族地區原生擺手舞的現代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一、鄂西舍米湖村擺手舞的現狀調查

(一)舍米湖村擺手舞的生存現狀

據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文化旅游局駐村干部滕召群{1}介紹:舍米湖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該村寨是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村、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地處來鳳縣南端,距百福司集鎮11公里,與當地合光村、冉家村相鄰,距湖南省龍山縣烏龍山大峽谷景區8公里,國土面積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3畝,林地1500畝。下轄6個村民小組,175戶702人。舍米湖村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亦是中國土家族擺手舞發源地。

滕召群提到,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央民族大學潘光旦教授就在舍米湖村做學術調研,發現本地居民生活習俗不同于其他地方,進而認定居住于湘鄂西一帶的居民為中國的單一少數民族,并上報國家民委命名為土家族,從而使來鳳縣成為了我國土家族自治縣第一縣。村內現存清順治年間修建的擺手堂一座,每當逢年過節及各種慶?;顒?,村民們都會在古擺手堂跳起擺手舞及舉行各種祭祀活動。這座神堂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彰顯著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承載著古老的歷史。

此次田野調查中,筆者在舍米湖村文化活動中心了解到,舍米湖村在2014年由彭昌松及彭大波、彭大楚、彭大兆組織了一支“心連心擺手隊”,由于隊名不符合申報要求,于2015年更名為“來鳳縣擺手舞協會”,此協會于2015年2月6日正式成立。根據協會副會長彭大丙的文字記錄,最初協會成員共35名,年齡最小的成員15歲,最大的89歲。彭大丙負責組織,彭大楚負責打鼓,協會成員們每周都會練習擺手舞。具體成員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成員構成和傳承方式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依照彭大丙的說法,舍米湖村擺手舞協會成員年齡差距較大,但男女比例較均衡。

2.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舍米湖村鑼鼓手較少且均為男性,因其傳承是以“傳男不傳女,傳左不傳右”為原則。

3. 從表格中成員的姓氏可以看出,舍米湖村的擺手舞已在逐步弱化嚴格的師承關系,以自愿參加為原則,主要以家庭和村落的形式傳承。

(二)舍米湖村擺手舞的演繹形式

擺手舞屬于鄂西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區的集體性祭祀舞蹈,屬于土家人紀念先祖,祈求后代興旺發達、年豐人壽的一種藝術形式。傳統擺手舞主要以鑼、鼓為伴奏樂器,動作古樸、粗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土家人普遍跳的都是傳統擺手舞。當時,各個村寨都建有土王廟,也叫“擺手堂”,擺手舞就在這個空間里演繹。傳統擺手舞的發展和變化與土家族生存的鄉土社會結構及經濟文化環境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當前,舍米湖村尚存的原生態擺手舞可以視為傳統擺手舞的延續。

筆者在舍米湖村調查時,當地村民及傳承人普遍談到,舍米湖村擺手舞的活動時間分別在每年臘月過年八或是農歷四月舉行。在舉行擺手活動之前,要先舉行祭典儀式,行過叩拜禮以后,人們方可在神像下唱歌舞蹈。不同的舞蹈動作中會有不同的舞蹈節奏,在表現日常生活中的內容時,舞蹈動作舒緩,節奏也相對平穩,在表現激烈的動作時,如“老鷹展翅”,則會選用高亢激烈的節奏。

擺手舞分為不同的形式,在規格上,大擺手舞規模相對宏大,人數較多。整個活動除了與祭拜相關以外,還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祭祀頻率為三年或五年一祭。小擺手舞參與的人數較少且規模也很小,內容多與農事活動有關,用于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活動頻率為每年一祭。舍米湖村是“小擺手”的發源地,人們在擺手活動中通過運用大臂帶動小臂在身體的四周做方向性的擺動,形成了“擺手不過肩”、順拐、屈膝及下沉等風格特點。

從擺手舞的內容上來看,它包含了土家族在歷史變遷中所留下的種種痕跡,反映了舍米湖村人樂觀的生活態度。正如村民彭大吉所說:“我們跳這,無論是過節還是表演都是一樣的,鑼鼓一響,幾多人號子一合,紅火得很?!眥1}因為村里的寨民肩負著重重生存壓力,刀耕火種,運用堅強的意志與大自然作斗爭,苦中作樂,對于生活他們一直抱有樂觀堅強的態度。此外,從擺手舞的進行方式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一種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而從擺手舞動作所具備的象征性來看,擺手舞在形態上則體現出了舍米湖村民的生活日常與對自然的敬畏。換而言之,擺手舞的形態特征賦予了這一舞種獨特的意義。

(三)舍米湖村擺手舞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據筆者觀察,在舍米湖村的建筑構造上體現出了土家族的文化特質。舍米湖村的建筑大多重風水,建筑視野十分開闊。從正門處遠望,視野一片遼闊,有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擺手堂正中有棵古老的大杉樹,枝葉繁茂,蒼勁有力。在進行擺手舞活動時,樹下均設有鑼鼓,在表演時一人鳴鑼擊鼓,眾人則圍繞大樹翩翩起舞,非常壯觀,是中華文化審美特質的集中呈現。舍米湖村寨有其獨特的文化環境及地域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擺手舞的發展與變化,其中所固有的價值體系依然是擺手舞藝術形態所賴以生存的前提。舍米湖村村民一旦通過跳擺手舞融入這個社會價值體系,就能更好地去維護他們生活場域中的行為規范與社會準則。

筆者還發現,擺手舞在很大程度上記錄并還原了舍米湖寨民的日常生活,如舍米湖村擺手舞協會副會長彭大丙所說“最原始的擺手舞共有四個動作:單擺、雙擺、撒種和老鷹展翅。其中,單擺仿佛在溪水里趕魚、捕魚,雙擺猶如土家人耕地的情景,撒種是土家人播種場景的再現,老鷹展翅好比老鷹般趕走田地里偷吃糧食的小鳥”{2},其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社會文化。另外,據舍米湖村的村民們介紹,擺手舞不僅與村寨的寨規民約相關,同時也體現了很多語言禁忌。土家族人通常將白虎做為圖騰崇拜,認為白虎可驅邪救災。他們還忌諱說出帶有病、死、殺等字眼的話,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梢哉f,擺手舞承載了村寨人的勞動經驗與生活經驗,同時也傳遞了村寨人豁達的價值觀。通過表演擺手舞,村寨人將集體規約牢記心中,在生活中感受、體驗擺手舞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轉化為符合社會發展及自身要求的價值觀念,這將會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理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此外,根據現有文獻與實地調查筆者發現,擺手舞凝聚了土家族人民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祖先崇拜的祭祀儀式是其最為核心的社會功用。這源于土家族先民們會將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動全部歸因于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在發生較大的變化時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恐慌。因此,土家先民會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將擺手舞與祭祀融為一體,使其具有一定的治愈性。

伴隨社會的發展,土家族擺手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開始由祭祀功能轉向娛樂功能。當地居民通常是通過擺手舞的練習和表演去感知其中的社會意義,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領悟到其對于自身的生活以及內在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這便是擺手舞存在的價值所在。

(四)舍米湖村擺手舞表演形態的變化

舍米湖擺手堂所體現的宗教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土家族的審美文化。隨著多重文化的滲透,在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受到沖擊的同時擺手舞的藝術形態也產生了更為豐富的變化。

從目前來看,舍米湖村所在鄂西南酉水流域的擺手舞從作品形態中呈現出兩種迥然不同的狀態,一種是經由地方文藝工作者創作后的非原生態作品,另外一種則是經由專業編導改編的擺手舞作品。前者通常用來展示土家族人的生活樣貌,后者則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與再創造。如大型土家婚俗舞劇《土里巴人》、獲中國第五屆荷花杯民族民間舞比賽十佳表演金獎的《擺手舞女兒家》,這類作品都是將土家人熱情、好客的性情與民族的精神內涵內化于心,多層次地構建土家人民“神”“形”相融的動作語匯,這無疑是土家族文化的顯現。但從總體上看,土家族擺手舞的創作仍然處于一種相對滯后的狀態,成功的作品屈指可數,創新上還有較大的空間。因此,真正具有說服力的擺手舞作品應當是立足于傳統文化且能夠展現一定的價值取向與文化內涵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展現民間文化而將動作素材進行堆砌與拼接。

土家族擺手舞雖然是一種基于自然與生命層面的表演活動,但它與祭祀相關,更多表達的是土家人的世俗生活及文化信仰。在擺手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改變。其中,擺手舞的形態變遷可看作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祭祖習俗還是歌舞表演均呈現出一種區域性的民間文化特色??少F之處在于,不管經歷怎樣的變化,擺手舞的形態依然會保有土家族原有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特征。

二、關于鄂西土家族擺手舞活態傳承與保護的思考

隨著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鄂西擺手舞賴以生存的鄉土結構和經濟文化環境已然發生變化,傳統的自然經濟趨于瓦解,而代之以現代的商品經濟和精細的社會分工,經商、外出務工則逐漸成為土家人重要的經濟來源。{1}經濟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當地年輕人對土家族傳統習俗與文化日益疏離,原生態的概念在當地年輕人心中慢慢淡化,這一境況對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很大沖擊。

(一)關于鄂西擺手舞的活態傳承的思考

筆者認為,對鄂西擺手舞的保護與傳承,應采用一種活態傳承的方式進行,將對擺手舞的保護行動融入到當地居民及外來居民的生活中。這就要求運用貼近群眾的方式來保護它們,而不僅僅是用一種靜態、呆板的方式進行。對于擺手舞的活態傳承而言,相對于靜態傳承它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原因是其能夠將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活生生地展現在后人面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土家族文化遺產的認知還太少,像擺手舞這樣的藝術形式只能夠在特定的場合中才能被大家看到,這就容易導致人們采用娛樂的現代眼光來觀看,卻忽略掉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針對這一狀況,活態傳承就能夠向更多的人傳遞土家族擺手舞中蘊含的文化價值。

此外,活態傳承中的承載者無疑是廣大的中小學生。筆者以為,當地政府部門可考慮與學校進行強強聯合,讓土家族的文化遺產走進課堂,運用選修課程或者社會實踐的方式讓擺手舞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家鄉的民族文化遺產,這便使擺手舞這一文化遺產得最好的傳承。

(二)關于鄂西擺手舞活態保護的設想

在鄂西土家族擺手舞活態保護的問題上,筆者認為,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實施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傳承有一定的法律保障。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設立健全的傳承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擺手舞的學習中來。其次,土家族擺手舞的保護必然需要以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而土家族的節慶活動較多,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可以考慮運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藝術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傳播本地區的民族文化。舍米湖村擺手舞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性教材的創造性整理及發展可謂是當下更好地進行傳承與保護的有效途徑,這個工作需要在當地政府扶持下,由專業音樂工作者與擺手舞藝人攜手共同完成。

再次,對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活態保護需形成一個多樣立體的機制,尤其應將精力放在對傳承人的保護上。以舍米湖村為例,擺手舞的傳承人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人,由于活態傳承中更多是口傳心授,因此需要政府牽頭建立相應鼓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計劃中。除此之外,對于擺手舞的活態保護,還應注重將其從被遺忘的邊緣中拉回到大眾視野中。想要重新獲取觀眾,便必須在契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條件下進行創新,前提是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二要遵從藝術發展的規律。只有如此,擺手舞的活態保護方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結語

綜上所述,鄂西擺手舞依然潛藏著生存的危機。令人欣慰的是,“非遺”保護的平臺將這一日益被大家淡忘的藝術形式重新拉回到眾人的視野中,以至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鄂西地區從不同角度探索舍米湖村擺手舞的文化魅力。筆者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相關部門應當抓住機遇出臺有效的保護政策,與更多的專業人士或是喜愛中國傳統藝術的人們一道將活態傳承與保護付諸實踐,在創新中不斷找尋到適合鄂西擺手舞的發展模式,使其保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終將擺手舞的傳承與保護深入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這個珍貴的少數民族舞蹈的風采。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土家族現狀調查
土家族織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風情惹人醉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