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漢時期的書體競萃

2020-05-14 13:37葛承雍
月讀 2020年3期
關鍵詞:漢簡章草簡牘

葛承雍

隸書作為漢代通行的書體,以方折的筆勢代替篆書的圓轉,書寫較篆書簡易。隨著隸書的成熟以及廣泛使用,又衍化出各種新的書體,如草書、楷書、行書,從而呈現出多種書體風格爭艷競美的薈萃狀態。

一般人認為楷、行、草在三國兩晉時期接近形成,有人則認為到齊、梁之際,甚而晚到隋唐才形成。書體的形成,時代界限可能是個重要的客觀因素,可是每一種書體的日趨成熟需要長時間的過渡時期,需要有一個從民間流行的書體到官方應用的正規書體的發展過程。從出土的兩漢簡牘中的大量墨跡,證明真楷、行書、章草的出現,可以上溯到西漢時期。

漢代的草書是從對隸書的快速書寫中發展而成的,這種草書后世稱之為“章草”。許慎說:“漢興有草書?!保ā墩f文解字·敘》)然而,竹木簡出土之前,人們對它的認識是有局限的。隨著漢代簡牘的大量發現,可知漢草是解散了隸書形體,書寫起來較為率急便捷的字體。它的特點是保留了隸書筆畫的波磔特征,但在結體上則完全改變了隸書的規律,化方折為圓轉,寓古樸于飛動之中,不僅實用性很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像敦煌、居延漢簡中草率的隸書字體以及《永元器物簿》中的簡捷書體,用筆與書寫已經呈現出章草的特點,折鋒使轉尤為明顯,橫畫的寫法已略異于隸書的“蠶頭燕尾”,上挑雖尚有遺痕,但不甚明顯?!段渫h代醫簡》中所收部分簡的書寫更以章草為主,結體用筆已具備章草法度,為后世章草的發展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永元器物薄

楷書即真書,也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早期真書用筆一般都參有隸法,并常有波磔的遺意,因同源于章草,所以也稱作“章楷”。從簡牘中尋蹤追跡,不難看出在《流沙墜簡》中所收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簡和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簡里已出現楷書的雛形,即在書寫時略去隸書的蠶頭燕尾和波磔筆勢。這些處在萌芽狀態的楷書盡管十分幼稚,但明顯比隸書樸素和簡練,后世的楷書無疑是以此為濫觴的。居延漢簡中西漢末年的寸楷大字“詔書”,筆畫橫粗豎細,下筆橫起直落,筆力在中鋒,略帶挑法,具有漢隸痕跡,如同早期的魏楷。特別是“人”“之”二字的撇捺,簡直可稱楷書筆畫的標準形態。由此可知,楷書在西漢也已出現。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章草之間的書體,它比章草易于識別,比楷書又便于快速書寫,因而更容易為下層民眾所接受?!毒友訚h簡甲編》中宣帝元康二年(前64)簡、元帝永光三年(前41)簡的行書流暢活潑,動中有停,雖然還具有隸書的澀味,但行墨時輕時重,使毫時行時留,行書的特點十分鮮明。此外,《流沙墜簡》中所收部分漢簡、武威漢簡以及東漢靈帝熹平元年(172)陶瓶上的墨書等,類似后世行書的字體比比皆是,這些都比史書記載漢靈帝時劉德升創造行書要早得多,劉德升只不過是東漢末年一個以行書聞名的書法家罷了。書體的產生固然有個人風格面貌的因素,但它必然也有著長時間的、約定成俗的孕育過程。唐張懷瑾《書斷》中說行書“非草非真,發揮柔翰”。孫過庭《書譜》也說:“趨事適時,行書為要?!彼巍缎蜁V·敘說》中說:“真幾于拘,草幾于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边@些著作都深刻道出了行書在實用中的優越性,也是人們對其喜聞樂見的原因。所以行書是在漢代隸書、章草的發展階段同時出現的。

西漢遺書墨寶的數量龐大,書派流體變化紛呈,隸、草、真、行各體咸備,充分體現了秦漢字體的大變革,為書法發展開拓了更大的領域。這當然不單是一般信札書寫可以草率,而正規冊籍書寫則要嚴整規范的實用問題,而是因為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是與其相應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和其社會生活血肉相連的。如果把漢代書法同當時的帛畫、石雕、陶傭、壁畫、畫像磚以及文學題材、建筑圖景相比,它們都具有簡練、古樸、雅拙、自然的特點,這是一種粗線條、粗輪廓的文化景象,沒有過分的細節修飾,也沒有強烈的主觀抒情。突出的是樸素粗獷的形體姿態,是雄渾厚重的大動作,是黑白簡潔的整體形象。然而,整個漢文化的靈魂生命就在這里。在這高度夸張的表達和飛揚流動的氣勢中,人們在狹小的簡牘表面,仍然匠心獨運,始終貫穿信手拈來的率意筆法,有時活潑跳躍,有時急切靈便,有時疏朗放縱,有時恣意揮就……給人以氣韻生動、天然和諧的感覺。我認為,率急外露既是簡牘書體的靈魂,也是以拙生巧的文化內涵。與后世書法中嚴謹的整齊美相比,西漢書體中隨意、不做作的自然美更高一籌,這種天然意趣的審美,成為后世刻意追求的境界。西漢簡牘書法的率急奔放雖然與當時實用有關,但它所形成的藝術上的自然情趣,卻是人情感的無意流露。漢人在簡書表現上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形式與風格,并非任何個人所獨創和追求的,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中社會文化各種因素互相配合所致。

需要人們深思的是,漢以后書法藝術雖然不斷發展,但可以說不再有書體變化的問題,而只是繼承關系和盛衰的問題。以實用作為動力的漢書格調,包蘊著蒼?;煦绲淖匀幻?,成為后人孜孜以求卻常常不可企及的目標。這表明,中華民族第一次進入高度集中統一的封建帝國后,文化的力量、氣魄、價值和主題十分宏偉,它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繁榮時期的藝術。漢代書法中如此豐富的書體與風格,在其廣度上確乎為后代所未達到。盡管漢隸、漢篆粗獷古拙,氣勢雄沉;盡管章草、真楷、行書都處在草創階段,顯得幼稚、簡單,但是線條、速度、運動的韻律感,反而顯得有生動活潑的氣勢,充滿著蓬勃旺盛的沖涌力量。這都是漢人思想精神在書法中的全面反映,人的現實生活直接或間接地融入在簡牘書法里,并不以書法自身形象為自足目的,而是以整體性的民族精神呈現在人們眼前。對后代來說,漢代書法難以企及的根本道理就在這里。

進入東漢以后,統治階級在加強封建專制的同時,倡導“三綱”“六紀”等道德規范,所以東漢初年的簡牘,顯得較為規則,追求整齊典雅,用筆嚴謹,章法規整,可以明顯地看出,它是后來漢碑的先河。

自和帝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治權力,雙方斗爭不斷,放松了對文化的控制,加之雙方都竭力拉攏一批官僚知識分子,這就給士人們在黑暗的政治斗爭中打開了一個缺口,議論政治,品評人物,抨擊宦官,交游課徒,客觀上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因而文字的書寫雖然有較為統一的官方銘刻體,但日常使用的文字卻變化甚多。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無數的無名書家,在繼續西漢簡牘墨書的獨特藝術風格時,在正統的、規整的文字使用的同時,又形成了實用的、質樸活潑的文字。特別是西北邊塞由于戰爭頻繁,邊戍生活的艱辛,以及文字使用的急緩,漢簡有精有粗,有的急就率意,如同行云流水;有的則運筆精急,典雅華美,如同深思熟慮。以甘谷漢簡為例,它書于東漢桓帝延熹二年(159),二十三簡,每簡書兩行,字體寬扁,筆畫秀逸整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波磔勢妙,橫畫起筆回鋒,逆人平出,末鋒則帶有上挑,達到“蠶頭燕尾”的用筆要求??墒窃谄补P的處理上則較為獨特,與東漢碑刻中的取勢略有區別,比如,書者在“元”字運筆豎彎處,及撇筆余盡時又鋪毫拉長,變成有意拖長取勢,占滿簡面空間,給人以豐滿樸實的意境,又有不受束縛的浪漫“寫意”。尤其獨特的是,左直行如有較小的兩字處,相鄰的右直行必出現一字來對應其空位,形成橫不對等的布白。這樣每個字的橫畫與波磔可以大膽拖長,形成自然飄逸之感;有些字則可豎筆下垂,一瀉千里,造成參差多變的空間位置。后世的行草書章法和印刻章法均受其影響。漢簡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甘谷漢簡,從中可見“元”字的寫法特點

東漢書法的另一鮮明革新風貌是今草的運用。如果說西漢章草的特點是字字獨立而不相連綿,那么東漢今草的特點則是圓轉連貫,它來源于楷書,字與字之間連筆書寫,一氣呵成,運筆之法從楷書化出。

應該說,今草的產生、流行和發展,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創造。這也是書法藝術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它具有可視的、作用于人的感情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來源于客觀世界,但又不像繪畫那樣是客觀世界具體形象的摹寫,而是不受客觀對象的約束,是經過書法家們依據美的原則改造過的,用高度概括、抽象化的線條及其在平面空間的布局來體現的。既包含了客觀世界豐富的抽象的形式美,也滲透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愛好和藝術理想,而這一切又都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因而書法作品通過筆墨把“美”作為追求的目標,把“人”作為表現的中心,常帶有時代性、民族性、藝術趣味的階段傾向性,以及人的個性特點、情操胸襟等。

東漢靈帝時的辭賦家趙壹非常反感當時一些文人士大夫熱衷于書法,尤其是熱衷于草書的現象,他專門寫了_一篇書法批評文章即《非草書》,來抨擊這種情況。

文章描述了梁孔達、姜孟穎等“當世彥哲”為了追慕杜度、崔璦,特別是張芝的草書而不顧一切、忘我練字的情形。按趙壹的說法,他們這樣狂熱地練習草書,既不能“弘道興世”,也不能得個一官半職,更不切合實用,同時又未必有成功的希望。那么,他們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呢?又是什么力量使他們非做不可呢?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透過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得到的精神快感,通過草書來得到思想解放的力量,體現人格與風度。書法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人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反映時代與社會性質,以趙壹為代表的傳統觀點當然不了解這種深層的心理,但它從反面證明了書法之所以成為獨立藝術,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有人的精神表現,并為魏晉所繼承和弘揚。

猜你喜歡
漢簡章草簡牘
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發幽造秘”
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西麗小學作品集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飄風忽舉 鷙鳥乍飛
甘肅建簡牘博物館:大量“深閨”珍貴文物將被喚醒
《肩水金關漢簡(貳)》釋文訂補
地不愛寶
碑學為基 章草鑄魂
碑學為基 章草鑄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