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航天:“后來者”逐夢

2020-05-19 15:11慕小明
看世界 2020年9期
關鍵詞:后來者探測器軌道

慕小明

2018年進行補發衛星后,印度至今仍未發布IRNSS系統投入運行的信息。圖為第六枚衛星IRNSS-1F發射現場

印度正在探討“載人航天”和“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發展計劃,計劃明年12月進行首次載人軌道飛行試驗。但由于疫情暴發,印度最重要的科研生產機構—薩拉巴伊航天中心,被迫轉產(或設計)醫療物資,可能會耽誤一些航天發射任務。

無論如何,這樣一個掌握了洲際彈道導彈、近地軌道衛星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一箭多星技術,以及環繞月球、環繞火星技術的國家,其逐夢之路值得關注。

篳路藍縷

印度太空事業的“鑄夢者”無疑是維克拉姆·薩拉巴伊博士。他生于英屬印度的薩拉巴伊家族,二戰時期在劍橋大學物理系師從諾獎得主拉曼教授,回國后成立了印度獨立后的第一個專業的物理研究機構。

印度成為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個成功開展火星探測的國家。

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受此鼓舞的維克拉姆博士面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組建印度自己的太空研究部門。但是,當時正值印度劃撥巨款向法國采購軍備,尼赫魯根本拿不出錢發展衛星技術。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

后來,受美國公布“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影響,維克拉姆博士促成了1962年印度國家空間研究委員會的成立。其獨立于國防研究部門,直接向尼赫魯總理負責。

研究太空技術,火箭發射場必不可少,而且靠近地球磁赤道為佳。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特里凡得瑯機場附近有一個小漁村,被選中建設印度的第一個航天發射場—頓巴航天中心。

印度國家空間研究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就坐落在頓巴的一座老教堂。這座教堂里,主教的房間被改成了生產車間,牛棚當實驗室,并最終誕生了印度早期所有的探空火箭的型號和大部分現代運載火箭的設計草圖。

僅僅籌備了一年多時間,頓巴航天中心就成功發射了印度第一枚探空火箭(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之后,由于空間地理的便利,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先后在這里進行了數百枚探空火箭和亞軌道火箭的發射。

1962年,維克拉姆博士遴選了5名科學家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學習,其中的卡拉姆后來成為“印度導彈之父”,發起了“大地”導彈和“烈火”系列洲際導彈項目,更于2002年當選為印度第11任總統。另三名科學家中,阿拉瓦穆丹后來接掌頓巴航天中心,穆爾蒂成為頓巴航天中心總工程師,拉瑪錢德拉被譽為印度衛星之父。

維克拉姆博士在1971年因過勞去世,未能親眼見到印度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路遙且艱

印度的太空研究與軍方各自獨立的管理模式,讓印度的太空項目能夠快速和國際進行合作。所以,印度并未像蘇聯、美國和中國那樣,在導彈的基礎上開發運載火箭,而是走出了一條先有衛星后有運載火箭的道路。

當初由于火箭技術基礎薄弱,印度無法依靠自身能力將衛星送上太空。印度第一顆國產衛星“阿耶波多”,是由蘇聯“宇宙3號”運載火箭于1975年發射升空的。1984年,蘇聯還把第一名印度宇航員拉克什·沙爾馬送入太空,讓其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呆了近8天。

印度運載火箭的研發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有了極大提高。印度第一次用國產火箭成功發射的衛星很小,僅35公斤重。此后,印度開發了PSLV和GSLV兩個系列的運載火箭。

前者在1993年首次發射失敗,后來幾十次發射,成功率在93%以上;后者利用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難度相對高,2003年第二次發射取得成功,使印度挺進國際“高軌通信衛星”發射市場。

如果說2007年前印度的航天事業是“穩步發展”,那么之后就是“跑步前進”。

2008年,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其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所攜帶的撞擊探測器成功撞月。

2012年8月印度獨立日當天,時任總理辛格親自宣布將發射火星探測器。此后15個月內,印度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了火星探測器的建造,并在運載火箭載荷不足的情況下發射,比原計劃提前了3~5年。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印度成為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個成功開展火星探測的國家。

2017年,印度以“1箭104星”的破紀錄發射,轟動全球。第二年,印度以其高軌運載能力最強的GSLV Mk III型火箭,把一顆3.423噸重的國產高通量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2019年春,印度接連祭出反衛星試驗和“一箭29星”的發射。雖然印度反衛星導彈以拖車拖行相對落后,靶標的軌道高度也有限,但一箭29星使用“太空擺渡車”多次機動,技術還是不賴。同年7月,印度又成功發射了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

印度的載人飛船計劃也步步為營:2007年發射并回收了首個返回式太空艙;2014年首艘載人飛船進行了無人再入亞軌道飛行和濺落試驗;2018年首艘載人飛船的逃逸塔點火試驗成功;計劃在今年12月和明年7月分別進行第一次、第二次無人軌道飛行試驗……

第一名印度宇航員拉克什·沙爾馬(中)

被低估的印度航天?

2019年印度成功進行首次反衛星試驗和發射“月船2號”后,多國媒體看好印度的航天技術和實力;中國國內也有觀點認為,印度航天恐怕是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客觀來講,印度通過國際合作、標志性事件來彌補整體不足,取得了一定的轟動性效果,但這并不能改變印度航天“第二梯隊”的角色。

從航天發射技術水平上看,印度首次火星探測的軌道設計方案,選擇了以輕量級載荷、使用成熟火箭“搶先”進入環火星軌道的方式,避開了開發新款大型、重型火箭和著陸火星這些技術上的“硬骨頭”。

再如,2017年印度打破多星發射紀錄的104顆星中,有101顆是國外的納米衛星,且還是同軌道面內逐次釋放,衛星對軌道精度要求相對較低。印度的反衛星試驗,也只能接近美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的反衛星試驗技術水平。

在獨立的導航星座建設方面,印度是2013年才發射其自主的“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IRNSS)首顆衛星,2016年在發射了7顆導航衛星之后即宣布部署完成。2017年開始,IRNSS系統連續發生大面積星鐘故障,部分衛星宣布報廢;2018年進行補發后,至今仍未發布該系統投入運行的信息。

從航天發射規模上看,印度2015年的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才首次達到5次,而此前十幾年間都在3次上下徘徊。2017年,印度雖然以年初的1箭104星博足了眼球,但年度發射次數僅5次,還失敗了1次。

2018年,中國航天39次發射位居世界第一,美國34次居第二,俄羅斯20次居第三,印度望塵莫及。其歷史總發射規模,僅相當于新晉航天大國15~20年前的狀況。目前印度的在軌衛星數為60余顆,約為俄羅斯的1/3、中國的1/5,不到美國1/14,整體規模與航天大國仍存在量級上的差距。

印度航天的產業體系短板明顯,其從業人員僅2萬人左右,精英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美歐。而美中俄這樣的航天大國,從業人員規??蛇_20萬~30萬人,核心航天人才均由本國系統培養。

為走捷徑而受制于人,已成為印度航天工業體系的頑疾。印度要成為真正的航天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猜你喜歡
后來者探測器軌道
推薦書目《中國軌道號》
計數:軌道彎彎繞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第二章 探測器有反應
EN菌的引力波探測器
“后來者”百濟“對標”恒瑞未來如何演繹還需觀察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軌道”?
登山
第二章 探測器有反應
正確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