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寬容包容”,本質是要尊重民意

2020-05-20 18:18孟然
雜文月刊(選刊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指導組民意武漢市

孟然

這個世界有兩樣東西很難隱藏,一個是“貧窮”,一個是“情緒”。我們時常教育別人“不要情緒化,要冷靜要理性”,但很多時候情緒像根彈簧,一味壓抑往往適得其反。包容情緒宣泄,正視情緒背后的真正訴求,才是我們與情緒和解的更優路徑。

正如這次的疫情中,讓我們走出陰霾的,不是對陰霾的遮蔽,而是一線醫護人員的付出,是真實客觀的報道,是越來越多地區病例清零,是15座方艙醫院“關門大吉”——是那些每天從武漢、湖北傳來的好消息。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的一番話,就寬慰了很多人的內心——“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湖北和武漢等疫情嚴重地方的群眾自我隔離了這么長時間,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繼續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p>

理解、寬容、包容武漢市民的情緒宣泄,無疑是用人性回應人性,是對施政溫度的要求。

合唱之夜:壓力爆棚之下的“抱團取暖”

事實上,這1個多月以來,武漢市民所經歷的現實,遠比很多電影更驚心動魄。

回過頭來看,最令人焦心的還是一月底的那段時間。求醫而不得的無助、重癥患者被病毒“封喉”的痛苦、至親突然離世的錯愕、歡聚戛然而止的失落……太多情緒需要自我消化、太多難題需要自己求解。

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武漢市民依然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克制和體面。哪怕是在封城初期、壓力爆棚之時,他們最“出格”的宣泄方式也不過是,打開窗戶、隔窗高歌。

1月27日夜間那些讓人沸騰的歌聲,那些“武漢加油”的吶喊,至今仍不時地在我的腦海中回響。這些歌聲和吶喊,既是對病毒的宣戰,也是對同伴的鼓舞?!扒щy萬險,我們同在”,很多時候“共鳴”本身,便是一種力量;他人的幾句“對唱”,便是燃起斗志的精神支點。

無論這種“共鳴”是線上還是線下,是用歌聲還是文字,這是一群普通人在面臨恐慌、壓抑時的精神自救。這種“抱團取暖”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必要。理解這種“抱團取暖”,包容歌聲背后的“公共情感”,才有資格說“真正與民眾站在同一戰線”,也才能真正“悲傷著他們的悲傷,踐行著他們的期待”。

靈魂漢罵:有效溝通離不開“不吐不快”

2月初以來,“火神”“雷神”相繼交付、方艙醫院一夜登場,床位終于夠了,疫情防控也逐步走上正軌。但這場戰疫,不只是醫院里的“救死扶傷”,更有社區中的“柴米油鹽”。

對于900萬堅守武漢的市民來說,他們要承受的是食物短缺、寸步難行、營生中斷等“戰時狀態”下的種種挑戰。

2月22日,一段“靈魂漢罵”的微信語音,引爆網絡。一位女業主因小區被封后的社區物資配送不合理、AB套餐、捆綁搭售等問題,情急之下連發多條語音,由于其語音中氣十足、有理有據、酣暢淋漓,一時間引發無數共鳴。

在“漢罵”的對面,是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的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他們或許也有苦難言。但有效的溝通,不是“你也忍著,我也忍著”,而是相互之間的“不吐不快”。社區一方說出自己的考量和現實困難,業主一方提出意見和可行建議,不斷在磨合中改進,社區民生保障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業主的心里。

我們周圍的確有很多善良的人,他們習慣于“悶頭干事”,不爭搶、不計較、不埋怨,但很多問題也恰恰因此被掩蓋、拖延。關鍵時刻“虎”一點,拿出些真性情,就可能會撥云見日,峰回路轉。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強調“包容情緒宣泄”,不只是讓他們盡情地吐槽,更要學會傾聽,聽得懂他們的抱怨和訴求,為工作改進找到方向,才能真正把好事辦好。

隔窗舉報:拒絕刻意制造的“虛假滿意”

日歷撥轉到3月,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武漢市民終于迎來了一絲微光。武漢幾乎是用“空城計”,與病毒來了一場耐力戰、消耗戰。

3月5日,中央指導組在武漢察看社區防控和民眾生活保障工作,在青山區翠園社區開元公館,有居民從家里的窗戶向中央指導組大喊,“假的,全都是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區物業假裝讓志愿者送菜送肉給業主,實際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中央指導組立即要求省、市領導深入調查,不回避矛盾,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隨后,當地政府、社區、物業都進行了相關工作改進。

跟武漢嫂子在微信群里的“直來直往”一樣,向中央指導組隔窗舉報,也堪稱“敢怒敢言”。武漢人的直爽和潑辣,可見一斑。

隔窗舉報,自然有一部分實情,也免不了有些情緒化因素。但無論換作誰,被封閉隔離一個多月,還要裝出一番“祥和太平”的景象,都是強人所難。

武漢市民這一喊,喊出的是對形式主義的不滿,喊出的是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喊出的是回歸正常生活的期待。作為一地主政者,作為當地社區領導,自然不宜只聽到了舉報的“刺耳”,聽不到民間的“疾苦”??傆腥藫那榫w如“猛虎”,會擾亂局面,但刻意制造出的“虛假滿意”,才真的可能將戰疫引向歧途。

經過了這樣一場嚴峻的考驗,一些事情注定要發生改變。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理解、寬容和包容民眾的情緒。以往,一些人習慣于將這些情緒當做“負面輿情”,唯恐避之不及;但其實,這些情緒背后才是最真實的民意。往往也正是這些真實不造作的情緒表達,一次次戳破虛假的泡沫,讓事態回歸正軌。

人不是木偶,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永遠“一團和氣”,要意識到看似激烈的情緒大多是正常的觀點碰撞,只要情緒背后沒有惡意,只要情緒傳達的是真情實感,都應該被理解、被寬容、被包容——這里面,“理解”是聽懂民意,“寬容”是尊重民意,“包容”是順應民意。

唯有如此,這場戰“疫”方才凝聚更廣泛的合力。

摘自“新京報評論”微信公眾號2020年3月11日

猜你喜歡
指導組民意武漢市
穿盔甲,慢慢爬
農業農村部:成立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
細雨
中央指導組在鄂抗“疫”
省審計廳例行調研學前教育專項審計情況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省委巡回指導組工作座談會召開
太陽“跟蹤”我
民意更關注事件真相
淺談民意與司法適用的關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時不再是民意問題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