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得C”的語義特征、構式演變及其二語教學

2020-05-24 09:52
海外華文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補語構式圖式

韓 鑫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 上海 201306)

一、引 言

現代漢語中存在著形式豐富多樣的“A得C”構式,即帶“得”的形容詞補語結構。例如:

(1)高興得他一個勁兒地咂嘴兒。(劉流《烈火金剛》)

(2)臉上紅得和朱砂一般。(歐陽山《苦斗》)

(3)石頭大得很。(賈平凹《秦腔》)

(4)三合板隔斷的北邊靜悄悄的,靜得讓人不放心。(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留學生在習得帶“得”的述補結構時,也會輸出“A得C”構式。例如:

(5)這種挫折比前兩者大得多。(HSK動態作文語料庫)

(6)現在我的生活好得很,你們不要擔心。(同上)

(7)我一聽這樣的話,高興得不得了。(同上)

(8)天氣冷得要命。(同上)

(9)我高興得拿回家去給媽媽看。(同上)

(10)我近來真的忙得差一點就要暈倒了。(同上)

根據《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中語法項目的編排情況,甲級語法大綱中列有“A得很”,乙級語法大綱中列有“A得不得了/厲害”,丙級語法大綱中列有“A得慌/要命/要死/不行”,以及各類短語做補語的情況,如“飛行員高興得跳起來”。通過對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進行檢索,發現中介語中“A得C”的形式較為多樣,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A得C”的中介語輸出大多集中在“A得多/很/不得了/要命”上,如例(5)~例(8),分別出現了184次、49次、57次、33次。而《大綱》中的其他相關句式“A得慌/厲害/要死/不行”在語料庫中分別只出現了1次、0次、3次、1次。此外,留學生也會輸出例(9)、例(10)這類補語形式更加復雜的句子,但出現在這類形補結構中的形容詞較為有限,常見的有“高興”“忙”“甜”“窮”等。整體來看,留學生在使用“A得C”構式時和本族語存在很大差異。

共時層面上,本文首先以語義特征為標準,將性質形容詞[1]分為心理感官類、度量類、外在屬性類、抽象評價類四大類,并根據補語類型的差異,將“A得C”下位分為“A得+NP+VP”“A得+VP”“A得+C程度”三個子圖式,發現不同子圖式對形容詞的搭配選擇存在顯著的語義傾向性。歷時層面上,基于構式化理論,探究“A得C”的演化進程,據此為補語類型和形容詞語義特征的相關性找到歷時層面的緣由。最后,本文將中介語和本族語語料中不同語義類型的形容詞和“A得C”三個子圖式的搭配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并依據三個子圖式的歷時演變順序、二語構式習得的特征以及形容詞的語義特征,提出一些針對性教學建議,以期有助于漢語二語教學。

二、形容詞語義特征和“A得C”補語類型的相關性

(一)形容詞的語義分類

一直以來,漢語性質形容詞的語義分類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和結論。張國憲(2006)首先依據[+/-自變]語義特征,將形容詞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大類,然后再將靜態形容詞分為述人形容詞和非述人形容詞,最后依據[+/-可控]、[+/-抽象]等語義特征,再進行下位分類。王惠、詹衛東、俞士汶(2006)根據語義標準將形容詞劃分為事性值(如緊急、突然等)、物性值(包括量化屬性值如熱冷、大小等,模糊屬性值如緊松、好壞等,以及顏色類紅黃等)、人性值(如年輕、善良等)、空間值(如遠近、平彎等)、時間值(如古老、短暫等)五大類。趙家新(2006)按意義類聚將性質形容詞分為三大類:性狀形容詞,指表人、物、社會的形貌和屬性的性質形容詞,如高、富有;情態形容詞,指表人的心理活動狀態和感官感覺的性質形容詞,如悲哀、興奮;判斷形容詞,指表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判斷的性質形容詞,如骯臟、昂貴。王軍(2006)則依據[+/-對立狀態]、[+/-連續過度]、[+/-極限值]、[+/-互補轉化]等語義標準,對形容詞進行了細致分類。

可以看出,我們很難在語義層面為形容詞建立一個統一、完備且具有排他性的分類系統,只能力求所設定的語義分類標準條理清晰,并能和語法分析相結合。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本文將性質形容詞分為心理感官類、度量類、形象屬性類、抽象評價類四大語義類型,用以考察“A得C”三個子圖式和形容詞語義特征的相關性。

1.心理感官類形容詞

A.述人 即描述人自身心理狀態、生理感受的形容詞,可以進入“感到+A”框架,比如“他感到很開心”“我感到有點累”,常見的有“高興、快樂、傷心、難過、無聊、緊張、開心、痛苦、忙、困、累、疼、惡心”等。

B.非述人 即描述事物在味覺、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方面給人帶來的生理感受的形容詞,可以進入“吃/摸/聞/看/聽起來+A”框架,比如“這個蘋果吃起來有點酸”“這塊布摸起來很軟”“今天的菜聞起來很香”。常見的有“酸、甜、苦、辣、冷、熱、軟、硬、干、濕、松、緊、香、臭、亮、暗、清晰、響亮、干燥、芬芳”等。

2.度量類形容詞

即可以用數值進行度量,或者具有量化屬性的形容詞。其中,單音節度量類形容詞往往可進入“A+數量”框架,以非述人為主,如“小一寸”“高三米”“長五米”等,一些情況下也可以述人,如“大兩歲”“高一頭”等。雙音節度量類形容詞往往是在單音節度量類形容詞的基礎上復合而來。常見的有“大、小、多、少、高、低、長、短、厚、薄、快、慢、遠、近、深、淺、粗、細、強、弱、貴、便宜、高大、矮小、廣闊、昂貴”等。

3.形象屬性類形容詞

對人或事物外在的、可直觀感知的形象屬性進行描述的形容詞,比如人的經濟狀況、身材、年齡、樣貌,或者事物的顏色、形狀、空間狀況等。例如:

A.述人 窮、富、胖、瘦、老、年輕、漂亮、美、丑、健壯、瘦弱

B.非述人 黑、白、紅、綠、黃、藍、圓、尖、彎、直、濃、淡、新、舊、空、滿、干凈、整齊、亂、茂盛、崎嶇、擁擠

4.抽象評價類形容詞

對人或事物內在的抽象屬性,或者對抽象事物本身進行評價的形容詞,比如品行、性格、價值、內容、觀念、思想、精神等,需要運用思維去判斷和思考,可進入“認為+某人/某物+A”框架,比如“我認為她太天真了”“我認為他很聰明”“我認為這件事很簡單”“我認為他的意志非常堅定”,常見的有:

A.述人 善良、老實、狡猾、聰明、笨、認真、馬虎、積極、消極、樂觀、悲觀

B.非述人 好、壞、困難、容易、重要、復雜、簡單、充沛、鮮明、深遠、激昂[2]

(二)“A得C”構式的子圖式

構式是復雜的形式與意義的匹配體,相互之間形成構式網絡,根據抽象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為圖式(schema)、子圖式(subschema)和微觀構式(micro-construction),構成多維的層級系統(Traugott & Trousdale,2013)。構式網絡有助于解釋語言變異現象,比如新構式的產生過程,圖式性構式成員在歷時層面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及家族成員之間距離的遠近對類推的影響等?!癆得C”抽象圖式下位存在三個子圖式:“A得+NP+VP”“A得+VP”以及“A得+C程度”,具體如下:

子圖式1:A得+NP+VP

即由“NP+VP”充當補語,表示狀態A致使NP處于某種結果性狀態中,具有致使義和結果義,并據此語用推理出一種高程度義。能進入子圖式1的多為心理感官類形容詞,如“高興、難過、緊張、累、冷、熱、甜”等。但是像“大、紅、彎”這類和心理感官無關的形容詞也可以進入該構式,只不過很少見。例如:

(11)高興得他一個勁兒地咂嘴兒。(劉流《烈火金剛》)

(12)累得他筋疲力盡。(汪曾祺《故里三陳》)

(13)家珍累得一點力氣都沒了。(余華《活著》)

(14)事情大得他不知怎樣收場。(嚴歌苓《第九個寡婦》)

“A得+NP+VP”可進一步分為I式和II式。I式中,形容詞的語義指向為NP,NP為形容詞的強制性語義成分,即使不出現在形容詞之后,也需要在句中其他地方出現,如例(11)~例(12)可以轉換成“他高興得一個勁兒地咂嘴兒”“他累得筋疲力盡”(即下文中的子圖式2)。由于形容詞A和其后的NP存在語義關系,所以整個構式的致使義和結果義更加顯著。II式如例(13)~例(14)則不同,形容詞的語義指向為整個句子的主語,則無法將補語位置上的NP前置充當句子主語,如“*一點力氣累得都沒了”“*他大得不知怎樣收場”,致使義和結果義稍弱,狀態義更加凸顯。[+心理狀態/生理感受]義形容詞可以同時進入I式和II式,如例(11)~例(13),而[-心理狀態/生理感受]義形容詞只能進入II式,如例(14)。

子圖式2:A得+VP

“A得+VP”的補語通常由VP充當,少數情況下也可由AP充當,如例(17)。和子圖式1相比,子圖式2兼具狀態性和程度性,但并不含有或僅含有微弱的致使義和結果義,此外,基本上所有類型的形容詞都可以用于該構式,使用上并不受限,例如:

(15)高興得手舞足蹈。(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6)嘴突然大得像個盆子。(賈平凹《秦腔》)

(17)花依舊紅得那么高傲,那么艷麗。(古龍《英雄無淚》)

子圖式3:A得+C程度

即狹義層面的程度補語結構,補語由本身含有程度義的成分充當,與此相對,我們將“A得+NP+VP”和“A得+VP”視為廣義層面的程度補語結構。馬慶株(1992:153—154)指出,這類程度補語的成分的意義有兩個方面: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除了程度意義,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來的意義,而不同的程度補語的詞匯意義有不同程度的虛化。常見的有“A得+很/多/過分/慌/緊/厲害/不得了/了不得/要命/要死/邪乎/嚇人/可憐/夠瞧的/兇/邪行/夠嗆/夠受的/夠勁/不行/可以/什么似的”等,例如:

(18)天黑得很。(梁斌《紅旗譜》)

(19)兩個人都瘦得厲害。(戴厚英《流淚的淮河》)

(三)形容詞的語義特征和補語類型的相關性

出于使用頻率和語義特征典型性方面的考慮,我們選取了24個形容詞,用以考察形容詞語義類型和“A得C”三個子圖式之間的搭配情況,分別是心理感官類形容詞“高興/難過/緊張/累/熱/辣”、度量類形容詞“大/小/多/少/高/長”、形象屬性類形容詞“窮/胖/老/美/黑/舊”以及抽象評價類形容詞“善良/老實/聰明/認真/好/重要”,語料來源為北京大學CCL語料庫[3],具體見表1:

表1 本族語中典型形容詞和三個子圖式的搭配情況

(續表)

首先,子圖式1“A得+NP+VP”的使用頻率整體偏低,但是相比較而言,心理感官類形容詞比較容易進入該構式,其中“高興、緊張、累、熱、辣”這幾個形容詞由“NP+VP”充當補語的頻率甚至可以與C程度做補語的頻率持平。其他三類形容詞很少出現在子圖式1中,但也有特殊情況,如“窮、胖、老、善良、認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形容詞都具有[+述人]的語義特征。

其次,子圖式2“A得+VP”和子圖式3“A得+C程度”的使用頻率都比較高,但不同語義類型的形容詞用于這兩個構式時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心理感官類形容詞和形象屬性類形容詞更傾向于出現在子圖式2中,使用頻率遠高于子圖式3。而度量類形容詞更傾向于出現在子圖式3中,由VP充當補語的情況要少得多。抽象評價類形容詞的補語分布情況個體差異比較大,總體來看,[-述人]抽象評價類形容詞更傾向于和C程度補語相搭配,而[+述人]抽象評價類形容詞中,描述對象越抽象則越傾向于出現在子圖式3中。

可以看出,不同語義類型的形容詞對補語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傾向性,背后的規律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三、“A得C”構式的發展演變

(一)從結果補語到程度補語

從歷時演變進程來看,“A得C”的構式化與“V得C”的類推擴展存在直接關系。

雖然學界對于狀態補語標記“得”和能性補語標記“得”的來源是否一致存在分歧,但是目前普遍認可的是帶“得”的狀態補語結構是從表完成的“V得”結構中的“得”演變而來,即“得”的“獲得”義轉化為“達成、實現”某種目的或結果,再由“達成”進一步語法化(王力,1958;祝敏徹,1960;岳俊發,1984;蔣紹愚,1994)。

“得”具有達成義,因此所連接的V和“NP+VP”之間便具有因果關系,表示前面事件致使后面事件中的主題事物產生某種情狀(宋玉柱,1979;張豫峰,2006)。趙長才(2000)指出,“V得C”中的C,既可以表示動作的結果,也可以表示動作結束后所造成的狀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狀態補語。例如:

(20)寫得松間聲斷續。(唐·僧皎然《風入松》)

(21)已應舂得細。(唐·杜甫《佐還山后寄三首之二》;轉引自趙長才,2000)

(22)分別得無量無邊。(唐五代·佚名《敦煌變文集》;同上)

(23)惱得老人腸肚爛。(唐五代·佚名《敦煌變文集》;同上)

(24)唬得渾家手腳忙。(唐五代·佚名《敦煌變文集》)

(25)倍加彈得感人情。(唐五代·佚名《敦煌變文集》)

(26)此中會得處處全。(五代·靜、筠二禪師《祖堂集》)

唐五代時期“V得C”結構的補語主要由主謂結構充當[例(20)],除此之外,還可以是形容詞[例(21)]、并列結構[例(22)]、主謂謂語結構[例(23)—例(24))]、述賓結構[例(25)]、偏正結構[例(26)]等;但是當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充當述語時,補語只能是主謂結構或者主謂謂語結構(趙長才,2000)。例如:

(27)暖得曲身成直身。(唐·孟郊《答友人贈炭》;轉引自趙長才,2000)

(28)醉得君王不解醒。(唐·孫元晏《陳·望仙閣》)

“NP+VP”充當補語時所描述的情狀具有[-常態]語義特征,從而暗含了程度性,因此當形容詞、心理動詞這些具有級差性語義特征的詞匯進入該結構時,便可語用推理出一種高程度義,比如“暖得曲身成直身”說明非常暖和,“醉得君王不解醒”說明醉得很厲害,“唬得渾家手腳忙”說明嚇壞了,“惱得老人腸肚爛”說明老人惱怒程度之高。

可見,“A得C”三個子圖式中最早出現的為“A得+NP+VP”,由“V得+NP+VP”擴展類推而來[4]。圖式性構式的每一個空位(slot),如雙及物構式“V+N1+N2”中的V、N1、N2,都可能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不斷擴展,并且范例(exemplar)是新實例(novel utterance)的模板(attraction template)(Bybee,2010;彭睿,2016)。因此,類推是一個逐漸細微的過程,相似形式和意義的構式是極其重要的環境因素,可以充當類推的樣例或者提供推動力,相似性越高越容易類推(Traugott & Trousdale,2013)。此時帶“得”的狀態補語剛剛產生,“得”仍保留了一定的實詞意義,表示前一事件致使后一事件發生或影響后一事件,而當形容詞后出現NP時,整個結構也會呈現出致使義,所以和這一時期其他類型的“V得C”結構相比,“V得+NP+VP”的句法語義特征和形容詞更為契合,而且使用頻率也最高。所以,整體來說“V得+NP+VP”更容易激活類推思維[5],引起類推,導致新的語言形式“A得+NP+VP”的產生。

(二)“A得C”的進一步發展

1.“A得+VP”的產生

VP形式的狀態補語雖然在唐五代時期已有個例,如上文中的例(21)—例(22)、例(25)—例(26),但一直到宋代“V得+VP”才大量出現,如:

(29)打得如此碎了。(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二》

(30)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八)

受動補結構影響,“A得+VP”到宋代開始產生?!癡/A得+VP”中V/A后沒有NP,狀態義和程度義進一步凸顯,在頻率的作用下“得”補語標記的用法得以固化(entrenchment)和自主化(automatization),子圖式2正式形成。例如:

(31)枕衾冷得渾似鐵。(宋·楊無咎《天下樂》)

(32)直使今學者忙得更不敢睡!(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十二)

(33)樂得大段顛蹶。(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一)

2.“A得+C程度”的萌芽

南宋時期由于“A甚”“A極”“A+數量”等結構已經語法化為形補結構(楊榮祥,2004),即本身具有程度義的成分可以位于形容詞之后充當補語,作為對性狀程度的補充說明,而此時“得”也已經是一個常用的補語標記,在此基礎上便產生了“A/V得+C程度”。這一時期常見的有“A/V得+甚/極/過分/些(子)/不足/多/一分/三四分”等。例如:

(34)只是被李先生靜得極了。(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零三)

(35)則為惡猶輕得些。(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六十三)

(36)若喜得過分,一向喜。(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

(37)少間究竟將去,越見差得多。(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四十四)

相比較而言,“A得+NP+VP”和“A得+VP”的補語由描寫性成分充當,程度義建立在“結果/狀態”基礎之上,而“A得+C程度”的補語由本身就具有數量義的成分充當,因此子圖式3的出現強化了“A得C”的程度性。

3.明清時期

1)“A得+NP+VP”和“A得+VP”的此消彼長

根據前文所述,帶“得”的形補結構中最早產生的是子圖式1“A得+NP+VP”,至于宋代,才出現了子圖式2“A得+VP”,元代語料中,仍以子圖式1居多,根據我們對《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的統計,子圖式1和子圖式2的比例約為4∶1。例如:

(38)苦的人魂魄全無。(元·劉庭信《水仙子·相思》)

(39)急的我寸斷肝腸。(元·王仲文《救孝子賢母不認尸》)

(40)餓的我肚里饑少魂失魄。(元·鄭廷玉《看錢奴買冤家債主》)

(41)疼的我戰,冷汗澆流。(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

至于明清,子圖式1數量不斷減少,子圖式2逐漸占據主要優勢,《紅樓夢》中子圖式1和子圖式2的比例則已此消彼長為1∶1.6。二者在語義方面的差異是導致子圖式1衰落的重要因素。子圖式1主要通過補語“NP+VP”表結果性狀態而語用推理出高程度義,語義上十分受限。子圖式2形容詞后并未出現名詞,致使義和結果義被極大削弱,“得”的達成義徹底虛化,狀態性和程度性更為顯著,十分契合形容詞的語義特征,便逐漸成為形補結構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2)“A得+C程度”的不斷興起

明清時期,越來越多的“A得+C程度”出現,狹義層面上的形容詞程度補語逐漸成熟。

楊平(1990)指出明清時期常用作程度補語的詞語主要有“當不得、要不得、了不得、沒入腳處、緊、很(狠)、慌”等七個。根據我們的調查,這一時期常見的C程度補語還有“煞、分外、不行、要命、要死、嚇人、可憐、厲害、可以”等,例如:

(42)誰似俺公婆每窮得煞。(元·張國賓《相國寺公孫汗衫記》)

(43)這家子遠得很哩!(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二回)

(44)孫小官喜得了不得,連忙尾來。(明·凌濛初編《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

(45)我此刻不但是餓,而且還渴得厲害。(清·徐哲身《大清三杰》第七十五回)

充當補語C程度的詞匯可分為三大類:1)結果類,如“A得慌”[6]、“A得不行”[7]、“A得要死”“A得要命”等,都可以理解為A使人處于慌亂、要死、要命的一種結果性狀態;2)狀態類,如“A得緊”“A得可憐”“A得邪乎”“A得什么似的”等;3)程度類,即充當補語的詞匯本身具有程度性,如“A得很”“A得過分”“A得煞”“A得不得了/了不得”等。結果類和狀態類“A得+C程度”存在“結果補語→狀態補語→程度補語”的語法化路徑,也就是說,不少子圖式3也是在子圖式1和子圖式2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所以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問題。

四、形容詞和補語搭配相關性的歷時緣由

從歷時的角度來看,“A得C”三個子圖式中最早產生的反而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低的“A得+NP+VP”。早期進入該構式的形容詞,如唐代的“暖、醉”以及元代的“急、苦、疼、餓、忙”等,皆具有[+心理狀態/生理感知]語義特征,這應當也與類推擴展的順序有關。Dixon(1977)將英語中形容詞的基本成員分為如下語義類型:

1.維度類(DIMENSION):big, large, little, small, long, short, wide, narrow等

2.物理特性類(PHYSICAL PROPERTY):hard, soft, rough, smoth, hot, cold, sweet等

3.色彩類(COLOUR):black, white, red等

4.人性傾向類(HUMAN PROPENSITY): jealous, happy, kind, angry, hungry等

5.年齡類(AGE):new, young, old

6.價值類(VALUE):good, bad, excellent, fine, poor等

7.速度類(SPEED):fast, quick, slow等

其中,年齡類、維度類、價值類以及色彩類形容詞為形容詞的核心成員,物理特性類、人性傾向類以及速度類形容詞則處于邊緣位置。在此基礎上,Wetzer(1996)指出,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不少語言在表達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等概念時往往傾向于使用動詞形式。此外,Stassen(1997)提出了形容詞的層級性(The Adjective Hierarchy),其中人性傾向類形容詞的時間穩定性(time-stability)[8]最低,其次是物理特性類形容詞,時間穩定性越低在用作謂語時更傾向于使用和動詞一樣的謂語形式,而在本文的語義分類中,[+述人]心理感官類形容詞以及[-述人]心理感官類形容詞的成員可分別歸入人性傾向類形容詞和物理特性類形容詞。綜上,無論是語義特征上,還是句法行為上,心理感官類形容詞和動詞都是非常近似的,最容易發生類推,也便最早進入了帶“得”的述補結構。其他語義類型的形容詞中,和心理感官類形容詞最為接近的則是具有[+述人]語義特征的形容詞,可歸為上述分類中的人性傾向類形容詞,所以相對來說也較容易發生類推,使用頻率也會稍高一些。但由于“A得+NP+VP”具有顯著的致使義和結果義,與形容詞本身的性質狀態義契合度很低,所以很難進一步擴展至其他語義類型的形容詞。

受“V得+VP”的影響,子圖式2“A得+VP”也應時而生,形容詞后NP空缺,整個結構的致使義弱化甚至消失,狀態義進一步凸顯,因此基本上所有語義類型的性質形容詞都可以進入該構式。根據前文所述,現代漢語中心理感官類形容詞所帶的補語以“VP”形式居多,這也有著一定歷時層面的緣由。子圖式2雖然由“V得+VP”類推而來,但是也和子圖式1“A得+NP+VP”關系匪淺,子圖式1中的I式皆可轉化為相應的子圖式2,更為有趣的是,最早出現在子圖式2中的形容詞,如“冷、忙、樂”也皆為心理感知類形容詞,所以對于心理感知類形容詞來說,子圖式2相當于子圖式1的變式,因此也會大量出現在子圖式1中。而形象屬性類形容詞的狀態描寫性更強,也會更傾向于由描寫更為生動的VP結構充當補語。

宋代“A得+C程度”構式萌芽,至于明清,狹義層面上的“A得C”程度補語發展成熟,程度性更加凸顯,狀態描寫性弱化?,F代漢語中度量類形容詞最容易出現在“A得+C程度”構式中,應當也是度量類形容詞的數量性更強的緣故。此外,子圖式3中程度補語所包含詞匯意義已經不同程度地虛化了,意義就會更為抽象,因此,描述對象為人或事物的內在抽象屬性,或者抽象事物本身的主觀評價類形容詞也容易出現在該構式中,并且描述對象越抽象越傾向于和C程度相搭配。還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前文所述,結果類和狀態類C程度補語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問題,這也會影響到進入該結構的形容詞,比如“A得慌”中的“慌”結果性還比較明顯,所以通常和心理感知類形容詞相搭配。而“A得不行”情況更為復雜,雖然在詞典中表示程度高已經為“不行”的固有義項,各種語義類型的形容詞都可以用于該構式,但“A得不行”由表示“接近死亡”義的“不行”進一步語法化而來,所以心理感知類形容詞的使用頻率更高,同時受源頭的影響,“A得不行”通常具有消極色彩,所以進入到該結構的形容詞以貶義詞為主。

綜上,“A得C”三個子圖式“A得+NP+VP”“NP+A得+VP”“A得+C程度”相繼產生,語義上也經歷了“結果性狀態義→狀態義→程度義”的發展過程,并最終確立了程度義為形補結構最為核心的語義特征,因此整體上來看“A得C”構式存在“結果/狀態補語→狀態補語→程度補語”的演變路徑。

五、中介語語料庫中“A得C”構式的輸出情況及教學建議

在前文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統計了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不同語義類型的形容詞和“A得C”三個子圖式的搭配情況。為了更好地分析本族語和中介語輸出情況的異同,我們將表1中的相關數據也一并列入,并計算了比例差,具體見表2:

表2 中介語和本族語中典型形容詞和三個子圖式的搭配情況比較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中介語語料庫中“A得C”構式三個子圖式的分布情況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子圖式3的使用頻率最高,所選取的24個形容詞中,有10個形容詞“A得+C程度”的使用頻率為100%,遠高于本族語的使用情況,除“美”外,比例差皆為正值。其次,使用頻率最低的是子圖式1,僅“高興”和“老”出現了這種用法,而本族語中心理感官類形容詞和子圖式1卻有著較高的搭配頻率。此外,正如引言中所觀察到的那樣,在中介語語料中,心理感官類和形象屬性類形容詞更容易出現在子圖式2中,這一點也和本族語語料中的情形一致,但是使用頻率卻要低得多,比例差基本為負值。所以重點還是在于如何讓留學生正確地輸出更多形式多樣化的“A得C”構式。

二語習得者的習得順序和語言的演化過程有著很大的相似性(Givón, 1998;Comajoan & Saldanya, 2005),所以本族語的歷時演變順序對我們討論二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但是構式的習得問題是十分復雜的,根據Ellis(2003),構式的二語習得遵循“慣用語(formula)→低域模式(low-scope pattern)→構式(construction)”的發展路徑,因此還需要綜合考慮構式的抽象化程度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三個子圖式的相關情況。

子圖式1的產生時間最早,但明清時期就已衰落,而且抽象化程度高,所以最難習得,應該安排在后面學習,講解時可以只選取心理感官類形容詞進入該構式的用法。子圖式2的產生時間晚于子圖式1,由“V得+VP”類推而來,具體教學中“V得+VP”之后就可引入“A得+VP”,所以教學順序先于子圖式1。此外,在非目的語的二語教學環境中,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應該充分利用頻率效應(李小華、王立非,2010),就本族語和中介語的輸出情況來看,心理感官類形容詞和形象屬性類形容詞皆有著較高的使用頻率,因此在教學中第一階段,可優先選取這兩種語義類型的形容詞為代表進行講解,以后再擴展至其他語義類型的形容詞。最后我們再來看一下子圖式3。子圖式3在明清時期才發展成熟,教學順序可晚于子圖式2。但是子圖式3的下位存在很多使用頻率高且形式更為具體的微觀構式,屬于低域模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部分高頻且補語程度義最為直觀的子圖式3可以最先講解,比如“A得很/多”,其次是“A得不得了/要命”,低頻的最后講,如“A得慌/厲害/要死/不行”。所以,“A得+C程度”的形式十分豐富,可以貫穿于整個教學階段。從本族語的輸出情況來看,度量類形容詞最容易進入子圖式3,所以應當作為典型代表進行展示和講解,但是需要注意,結果類和狀態類C程度補語不同程度的虛化問題也會影響到和形容詞的搭配情況,比如上文中提到的“A得慌/不行”,這類句式最好可以結合C程度的本義進行講解。

綜上,關于“A得C”的教學順序,我們提出如下建議:子圖式3(“A得很/多”)→子圖式2(心理感官類和形象屬性類形容詞)→子圖式3(“A得不得了/要命”)→子圖式2(度量類和抽象評價類形容詞)→子圖式1→子圖式3(低頻)。從高頻到低頻,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但又循環交替,讓學生逐漸習得高度圖式化的“A得C”構式。此外,在每個階段的練習中,教師都應當有意識地設計練習,積極鼓勵學生練習使用這種表達形式,讓學生真正掌握“A得C”構式,減少規避性輸出,解決個別形式的僵硬化習得問題。

注釋:

[1] 由于形補結構最為核心的語義特征為高程度義,所以能進入該結構的形容詞基本為性質形容詞,因此如無特殊說明,下文出現的“形容詞”皆為“性質形容詞”。

[2] 張國憲(2006:219)將“充沛、淡泊、堅定、鮮明、深遠、激昂”歸為非述人形容詞,同時指出這類形容詞通常選擇“觀念、態度、思想、精神”等抽象概念名詞為其補足語,這些名詞大都與人有關,所以是間接述人。

[3] 由于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數據過于龐大,本文僅統計了文學類、口語類、相聲小品類語料。

[4] 雖然根據歷時語料的檢索情況來看,“V得+NP+VP”和“A得+NP+VP”同時出現在唐代,但是例(20)“寫得松間聲斷續”為唐代詩人皎然所做,根據其生卒年月(720—803),可以判斷“V得+NP+VP”的出現時間要早一些;此外,中晚唐時期“V得+NP+VP”的使用頻率已經很高,而“A得+NP+VP”僅存在個例,所以“A得+NP+VP”應該是受“V得+NP+VP”影響而產生的。

[5] Traugott & Trousdale(2013)區分了類推思維(anological thinking)和類推化(analogization),指出類推思維是類推的動因,會促使但不一定會導致變化的發生,而類推化,也就是類推(analogy),是語言變化的機制,會導致新結構的產生。

[6] “A得慌”由“A/V得N慌”演變而來,所以最初具有致使義和結果義。

[7] “A得不行”由“A/V得N不行”演變而來,“不行”表示“接近于死亡”,因此也具有致使義和結果義。

[8] Givón(Syntax:AFunctional-typologicalIntroduction,Vol. 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4: 51-53)基于認知角度,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詞類所描述的狀態的穩定性存在高低差異,動詞的時間穩定性最低,名詞的時間穩定性最高,形容詞居于中間。

猜你喜歡
補語構式圖式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威脅構式“你敢VP”研究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魚組合圖式研究
朝鮮語狀語在漢語中的對應情況
構式語法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圖式思維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漢語口語常用構式哈譯研究
漢語中的補語在維吾爾語中的對應表達
“NP V累了NP”動結式的補語趨向解讀
“就/才”進程—評價構式的認知修辭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