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業績增速靠“賣子”獲利新華醫療營業成本有虛減嫌疑

2020-05-28 09:44王宗耀
證券市場紅周刊 2020年19期
關鍵詞:損益新華存貨

王宗耀

A股公司2020年一季報和2019年年報披露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作為醫藥生物行業中的新華醫療,其凈利潤同比增速在行業內高居首位,2019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8.61億元,同比增長了3680.33%;緊隨其后的是屈居“榜眼”位置的天目藥業,其2019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為520.94%,與新華醫療業績增速差了很大的距離。然而,若從營業收入表現來看,新華醫療2019年僅實現了87.67億元,不僅沒有實現同比增長,相反還大幅下滑了14.75%。

為何在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滑下,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能迅猛增長呢?究其原由可發現,在公司業績華麗增長的“外衣”之下,非經常性損益貢獻巨大。2016年至2019年,新華醫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實際上已經連續四年虧損。

表1 新華醫療近年業績情況表(單位:萬元)

那么,2020年情況又是否有所改變呢?從最新發布的一季報營收業績來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同比下滑了14.66%,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3339.59萬元,同比下滑94.04%。就這一組數據來看,新華醫療的營收和業績表現不太樂觀。

既然公司連續四年都靠著非經常性損益來扭虧為盈,那么導致2019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3680.33%的非經常性損益,又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長期依靠非經常性損益扭虧

年報披露,在新華醫療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當年最大一項收益為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金額達到了9.61億元,此外還有4100多萬元的政府補助和將近3200萬元的金融資產公允值變動、處置收益等。其中新華醫療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主要來源是依靠出售子公司股權所產生的收益。

在2019年一季度,新華醫療將其全資子公司華佗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佗國際”)持有的威士達醫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士達)60%的股權作價12.34億元轉讓給華檢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檢醫療”),其中8.23億元以華檢醫療向華佗國際發行華檢醫療股份(每股25.44元)支付,剩下的4.1億元則由華檢醫療以人民幣或等值美元支付。在此次交易中,截至評估基準日(2018年8月31日),威士達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值為20.3億元,較威士達(合并口徑)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賬面值增值13.02億元,增值率為178.87%。

除了對威士達股權的出售,2019年,新華醫療還以1.07億元為轉讓底價,掛牌出售了長光華醫8.20%的股權,同年5月13日,南京毅達匯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1.13億元價格獲得上述股權;同年12月,新華醫療又以1780.41萬元為轉讓底價公開掛牌出售新華執信51%的股權,2020年3月13日,北京聯合執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底價獲得交易股權。

正是通過一系列出售子公司股權等方式,新華醫療2019年主營業務雖然依舊不振,但其凈利潤卻實現了大幅增長。

《紅周刊》記者發現,2019年新華醫療并不是首次依靠非經常損益來扭虧轉盈的,其2018年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也有8800多萬元,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達4500多萬元,而當年的政府補助更是高達8900多萬元。在巨額費非經常性損益的助力之下,2018年其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虧損6500多萬元的情況下,實現凈利潤1.22億元。

同樣是在2018年,公司還通過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的方式,以6436.05萬元的價格將全資子公司山東新華醫療(上海)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方承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方承”)58%的股權,出售給了聚贏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新華醫療在2020年4月25日發布的年度業績說明會暨投資者接待日活動的相關公告中,就投資者關于未來是否還會繼續出售有關子公司的問題進行答復時表示:“公司后續將根據‘整合、升級、提效的工作方針對資產進行梳理,突出主業,根據公司各子公司的發展情況制定具體方案,實現資產價值的提升,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如此表述意味著,未來年度,新華醫療仍然存在不斷出售子公司的可能。

“賣子”的得與失

正如上文所述,2019年新華醫療正是靠著對子公司的出售才大幅盈利的,那么新華醫療為什么要將威士達賣掉呢?難道是該公司業績不好嗎?事實上,從新華醫療披露的威士達的審計報告來看,情況絕非如此。

從2015年到并購前的2018年1~8月,威士達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46億元、14.20億元、15.96億元和10.60億元,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1.16億元、1.41億元、1.71億元和1.02億元。從威士達的經營業績表現來看,其營收和利潤在以上周期內,均有不錯的增長趨勢。

此次交易前,威士達共有兩位股東,除了持股60%的華佗國際外,華檢醫療則是威士達的另外一名股東,其持有40%的股權,此外,華佗國際還持有華檢醫療9.92%的股權,為華檢醫療的大股東,同時新華醫療的監事陳心剛是華檢醫療的董事,因此,此次股權轉讓,實際上是一項關聯交易。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華檢醫療實際上自2018年第二季度就啟動了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計劃。既然要上市,就需要有足夠的資產規模和盈利資產,然而華檢醫療本身只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自成立以來并無實際經營收入,其主要資產便是長期股權投資,其主要投資的公司就是威士達和達承醫療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承”)。

從上市公司2019年1月24日披露的問詢函答復來看,華檢醫療投資的達承公司的主營產品為儀器和試劑產品,截至2018年8月,該公司全部權益評估價值僅有3.81億元,而參股威士達40%股權的評估值卻有8.12億元,因此,控股威士達就成了其能否順利登錄聯交所的關鍵。

新華醫療作為大股東,華檢醫療成功上市,其自然也會受益不少,這點從此次交易完成后的持股情況就可見一斑。本次交易完成后,威士達成為華檢醫療的全資子公司,同時新華醫療全資子公司華佗國際持有華檢醫療的股權比例從9.92%猛增加到44.37%,同時,新華醫療通過出售威士達,2019年業績也著實猛增不少。而華檢醫療也如愿以償,于2019年7月12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然而,問題在于,威士達對新華醫療也是相當重要的,正如前文所述,從2015年到2018年1~8月,威士達每年持續盈利均超過億元,所實現的凈利潤占新華醫療凈利潤的比例分別高達32.04%、116.53%、114.77%和69.39%,考慮到新華醫療2015年到2018年合并報表扣非凈利潤均為虧損,這意味著,威士達是新華醫療絕對的“業績擔當”,2019年出售威士達股權,雖然在短期內讓新華醫療獲得了巨額非經常性損益,抬升了當年業績,但在失去威士達后,新華醫療又將靠什么來盈利則成了令人擔憂的問題。

成本有虛減之嫌

2019年,新華醫療靠著非經常性損益成為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狀元”,但扣非后的凈利潤金額則虧損了2934.6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如此不堪的扣非后凈利潤,其真實性也依然存在一定疑點的,讓人懷疑其主營業務成本存在虛減的可能。

根據年報披露,新華醫療2019年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24.48億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為37.09%,也就是說,新華醫療經營相關的年度采購總額為65.99億元。

作為生產型企業,與采購總額相關的成本一般為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那么其材料成本情況又如何呢?在年報中,新華醫療將其主要產品分為4大類,分別是醫療器械制造產品、醫療商貿產品、制藥裝備產品和醫療服務,根據披露,2019年其醫療器械制造產品的原材料成本為13.8億元,燃料動力費為1264.83萬元;制藥裝備產品的的材料成本為7.21億元,燃料動力費為490.28萬元;醫療商貿產品屬于商品貿易范疇,不涉及生產,因此不存在材料成本和燃料動力費,該項的采購成本為37.27億元;醫療服務為醫院的成本,似乎也不涉及采購總額相關項目??傮w來算,其主營業務涉及采購相關的就是前三類產品,材料成本及燃料動力費用金額共計52.47億元,相比當年發生的65.99億元的采購總額少了13.52億元。這意味著這13.52億元的材料在2019年并未轉化為商品被銷售出去,理論上應該結轉到存貨中,導致當年存貨金額的增加,由于部分原材料可能已經被加工成為在產品或者完整商品,因此當年存貨新增金額應該會超過13.52億元,那么,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從年報披露的內容來看,2019年末新華醫療的存貨并未出現增加,反而相比期初金額減少了5.93億元,一增一減之下,前后相差了19.45億元。

2019年一季度,新華醫療將其子公司所持威士達60%股權出售給了關聯公司,威士達的財務報表也不再合并,因此新華醫療期末存貨金額有可能會因為剝離該子公司的存貨而減少,使得上文計算的當年存貨新增金額出現偏差,不過從威士達的審計報告來看,其2018年8月末的存貨金額僅有5.93億元,即使2019年剝離其報表時,其存貨有所增加,也不應該太離譜,而若按照6億元的存貨金額計算,則差額仍然超過了13億元。問題在于,如此巨額的存貨差異到底如何產生的,顯然令人很生疑。

除此之外,其2018年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年報披露,2018年新華醫療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31.53億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38.82%,因此可知公司年度采購總額為81.22億元。而成本方面,其當年三大類產品的材料成本及燃料動力費用合計為73.05億元,兩者相差8.18億元。理論上,其2018年存貨新增金額應該超過8.18億元才對,不過根據公司披露的期初和期末存貨金額核算,實際上新華醫療2018年的存貨僅增加了6250多萬元,相比8.18億元理論應增加金額存在7.55億元的差異。

表2 新華醫療成本構成情況表(單位:萬元)

2018年,新華醫療同樣存在出售子公司股權的情況,其當年以 6436.05萬元的價格出售了子公司上海方承醫療器械有限公司58%股權,而根據方承醫療的審計報告,其2018年5月末的存貨金額也不過1.97億元,即使扣除因剝離該子公司存貨產生的影響,其2018年的存貨與理論金額之間仍然存在至少5.58億元的差異。

連續兩年出現巨額數據差異,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公司披露的存貨數據的無誤的話,那么問題很可能就出在其披露的成本數據上,如果其披露的原材料成本過低則會出現上述異常,因此從上文出現巨額數據異常的結果來看,不排除該公司存在虛減成本的可能。

表3 新華醫療采購及存貨余額情況表(單位:萬元)

猜你喜歡
損益新華存貨
企業存貨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統計學在企業解決存貨問題中的應用
存貨周轉率分析中一個容易出錯現象的解析
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存貨管理辦法的研究與實踐
增值稅改革對現代服務業損益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下其他綜合收益及其重分類的探討
外匯風險與會計外匯匯兌損益
期間費用的理論探析
大腳掌的小鴨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