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研究

2020-06-03 02:38譚清美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0年9期
關鍵詞:公共衛生應急主體

惠 娟,譚清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0 引言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是對我國健康保障機制和醫療衛生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考驗,提醒國家對未知疾病來襲需時刻保持警惕并不斷提升防御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考察工作中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技,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層面迅速啟動應急科技攻關項目,科技部及時梳理已有科技研發成果,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的科研攻關專家組,組織國內外眾多科研人員參與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工作,并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直以來,世界各國不斷加強政府部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十分重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研發,并持續提升應急管理科技支撐工作的科學性[1]。我國高度重視應急管理科技支撐與保障體系建設工作[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資助經費逐年增加。已有文獻針對科學技術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特征、機制、原則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如儲節旺等[3]首次提出應急型科技創新聯盟的理論概念并分析其內涵、特征;鐘書華[4]研究認為,科學技術滲透于災害應對全過程,并界定了應急科技支撐體系概念,提出應急科技支撐體系是在發生突發性重大災難時,政府為實現及時監測、評估、控制、調動,對科技組織及其科研活動實施的某種制度安排;宋英華(2009)提出應急管理技術、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概念,并分析了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特性;王欣等[5]研究認為,應堅持科學技術參與到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進程中,并深入分析了科學技術參與重大突發事件應對的原則和目標。

然而,已有研究較少分析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體系特征和運行機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它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6]。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離不開科研管理,必須有效協調研究機構進行科技研發,并應用相關技術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7]。因此,研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科研主體、科研資源、科研活動均隨事件發展不斷調整,從而積極適應新的研發環境、滿足新的研發需求,在適應過程中,體系逐漸呈現復雜性特征。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CAS) 認為,具有適應性的個體在與環境以及其它主體交互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并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結構與行為方式[8]。該理論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認為宏觀系統演化包含新層次的產生、分化、多樣性呈現以及新主體聚合,且都是由微觀主體間的適應性交互產生的[9]。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具有適應性的科研主體與外部環境以及其它科研主體進行交互,并不斷調整科研活動、適應科研環境,根據科研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調整自身結構與科研行為,這符合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理論內涵。因此,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研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

綜上,本文從主體屬性和系統架構兩個層面入手,分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復雜適應系統特征,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模型和動態閉環螺旋模型,研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并從體系運行機制出發,提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建設的相關對策建議。

1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概述

復雜適應系統 (CAS) 最早由Holland[10]提出,適應性是其最重要特征,即系統中各主體能夠與其它主體及環境進行交互,并通過不斷演化學習調整自身結構與行為方式。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為許多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了系統化研究依據,獲得了眾多學者關注。

1.1 系統特征與經典模型

復雜適應系統具有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標識、內部模型和積木7個基本特征,前4項為主體基本屬性,后3項為系統交流架構[13]。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包含許多經典模型。其中,刺激—反應模型是用于解釋適應性主體在不同階段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以及描述不同特征適應性主體調整能力的經典模型[13];涌現模型是復雜適應系統的又一經典模型,其涌現過程可概括為,系統各主體為應對外部環境改變,主動收集反饋信息,并對自身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各主體間發生復雜的非線性交互作用,進一步推動系統產生實質性發展,形成更高層次的結構、行為和功能[14];回聲模型是一種基于資源觀的模型,是Holland[15]在微觀主體模型基礎上,以生物、生態、經濟系統為主要應用背景提出的,是建立在資源和位置兩個概念上的、關于整個系統的宏觀模型,模型各主體的主要功能是尋找可交互資源的其它主體,并進行資源交換、保存和加工。

1.2 理論應用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最初被應用于生命與物理科學領域,隨著理論不斷完善與發展,已在其它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1]。近年來,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多應用于企業管理、產業集群、城市發展、知識管理等領域。如呂鴻江等[16]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中有序、混沌邊緣等概念,將組織適應性引入為結果變量,重新對比分析了創新型和效率型商業模式對企業影響的差異;張向前等[17]基于復雜自適應系統模型,嵌入知識型人才流動與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要素,構建了CAS理論視域下的知識型人才流動與產業集群互動系統;周霞等[18]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分析了韌性社區自適應、網絡性和多樣性等基本特征,并提出由設施環境、成員自有資源、制度及組織環境等共同構建社區韌性資源系統;任大帥等[19]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與全面創新管理理論視域下,分析了主流創新系統和新流創新系統的內涵、特征,并闡述了兩個系統的構成要素;范冬萍等[20]研究認為,社會生態系統作為一種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具有非線性、不可預測性、自組織性等特點,而突現性則是復雜系統的標志性特征。進一步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科技管理領域的應用多集中于科技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科技創新系統等,尚未應用于突發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相關研究。

2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一種復雜適應系統

科技管理視域下,科技研發體系是國家科研管理的對象,具體實現研發運作,形成科研成果產出,其主體行為具有復雜性、適應性特征。由CAS理論可知,體系內各主體間相互作用,尋找和構建能夠互相適應,且共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所需的行為規則,最終形成復雜適應系統。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內參與主體眾多、交互關系復雜、研發行為不斷調整。因此,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呈現復雜性、適應性特征,且十分強調研發時效性、準確性、安全性,主要以實戰應用為導向。本文從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主體屬性和系統架構入手,分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復雜適應系統特征。

2.1 主體屬性

(1)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具有主體聚集特征。復雜適應系統的聚集特征是指主體間存在交互意愿,并共同構成新的、較大的高層次聚集型主體,各主體通過聚集產生新的更高層次主體[14]。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診療醫院、科技部門、研究院所、國防科研團隊等科技研發主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承擔社會責任,有與其它科研主體協同應對突發事件的意愿,在結果導向前提下,共同構成新的科技研發系統化、聚集型主體。

(2)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各主體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復雜適應系統的非線性特征是指主體及其屬性產生的變化并不是根據簡單線性關系進行的,而是具備主動特征的相互適應關系,其實際關系具有復雜的正負反饋交互作用特征[14]??萍佳邪l應急體系中科研主體相互配合,主動適應緊急時期新的科研任務、科研環境以及合作伙伴。各科研主體間進行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成效檢驗、措施調整等復雜的反饋交互作用,因而具有復雜適應系統中的非線性特征。此外,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科技研發活動存在大量隨機的、模糊的不確定因素,共同形成體系非線性特征。

(3)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主體間存在“流”。復雜適應系統主體間存在多種形式的“流”,如物品流、資金流、信息流、能量流等?!傲鳌钡奶卣靼儺愡m應性、乘數效應和再循環效應[14]。流動渠道是否暢通、渠道形式是否多樣、流通手段是否有效均會影響系統演進效率[1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科研主體間不斷進行信息、器械、資金等科研資源的交互流動。

(4)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各主體具有多樣性特征。復雜適應系統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其復雜性的具體表現[12]。主體適應演進過程中,主體間差異隨各因素變化而不斷擴大并產生分化,從而引發系統多樣性[14]。從科研主體優勢多樣性、主體資源多樣性、主體結構多樣性3個方面分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多樣性特征。首先,主體優勢多樣性。應急研發成果不是由單個個體或組織獨立研發出來的,各科研主體自身均具有獨到的研發優勢,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通過主體協同產生多樣化研發方法和思維方式,有利于形成發散式思維,突破研發瓶頸。其次,主體資源多樣性。從資源歸屬看,科研資源來源渠道多樣,如中央與地方、國防與民用、企業與科研機構、國內與國際等;從資源類型看,科研資源類型多樣,如科研應急物品、資金、人才、信息等。最后,主體結構多樣性??蒲懈髦黧w之間、科研主體與科研環境之間連接形式復雜,呈現研發主體結構多樣性。

2.2 系統架構

(1)主體標識。標識是引導主體選擇目標、辨別方向的一種終身機制,引導主體集聚。主體間識別、選擇、交流過程中需要標識的參與,其在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或缺[4]。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各科研主體間的粘著標識共有6種:①知識標識,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研工作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②制度標識,即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研制度;③責任標識,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中科研主體的責任分配;④平臺標識,即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研發平臺;⑤項目標識,即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設立的應急科研項目;⑥產出標識,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急需的科研產品和服務產出。

(2)內部模型。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復雜適應系統中各主體須具備預知能力,即從大量已有經驗中預測未來[14]。主體將與其它主體及環境間交互作用,獲得的大量經驗存儲,歸納、篩選可行的經驗并總結成為內部模型??萍佳邪l應急體系中各研發主體內部模型都是在主體適應和調整過程中逐漸提煉和形成的,具有一定預知能力。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內各科研主體能夠在適應性研發活動中運用自身內部模型,調整自身組織結構與交互方式,并形成新的內部模型:①診療醫院科研團隊的臨床救治模式:結合已有臨床經驗與科研基礎,形成有針對性的診療預判,主動調整臨床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案;②政府科技部門的規劃分配模式:結合已有科研規劃經驗,對科研主體協同、科研資源協調、科研成果轉化方式和階段等重要問題進行預判,合理設立科研目標、布局科研主體、調整科研資源;③研究院所科研團隊的靶向研發模式:基于專業科研專項攻關經驗,對科研專項問題進行預判,發揮領域內專業優勢解決應急科研活動中的研發難題;④國防科研團隊的戰備應急模式:基于戰備狀態下應急研發活動中的科研經驗,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應急研發模式進行預判,發揮國防科研力量服從指揮、令行禁止的特殊優勢;⑤高??蒲袌F隊的項目攻關模式:結合已有科研項目研發經驗,對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科研項目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階段、研發成果等進行預判,調整科研團隊結構,豐富研發團隊功能,提升交叉領域科研能力;⑥醫療物資生產企業的需求牽引模式:結合市場和客戶需求牽引下企業科技研發經驗,對醫療物資的需求規模、供給能力、政策導向等問題進行預判,實現研發成果批量化、標準化產出,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安全、有效、急需的醫療物資;⑦國際科研團隊的實驗室合作模式:基于各國科研團隊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差異化研發經驗,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全球化擴散速度、波及范圍、研發重點等問題進行預判,通過實驗室應急科研項目合作等方式參與科技研發活動,運用多元思維、多方資源,共同解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科研難題;⑧科研攻關專家組的瓶頸攻關模式:基于豐富、專業的科研攻關經驗,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研發瓶頸進行預判,集中優勢力量解決應急科研活動中的瓶頸難題,發揮專家智庫的引導、帶動、支撐作用。

(3)體系積木。積木是組成復雜系統的基本構件,其組合形式和組合次數決定了系統的復雜性,復雜適應系統演化過程就是發現新積木并進行新組合的過程[12]?;谥卮笸话l公共衛生事件特征,本文認為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科研主體包括科研攻關專家組、診療醫院、科技管理部門、研究院所、國防科研團隊、高??蒲袌F隊、醫療物資生產企業以及國際科研團隊。上述主體均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積木構件。

診療醫院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前沿一線陣地,是最早接觸一手數據和信息的科研主體。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初期,診療醫院通過對典型病患進行臨床觀察、醫療救治,及時感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征兆,并總結診療經驗;進入研發攻關階段,醫院作為科技研發主體之一,為其它科研主體提供準確的前沿數據和信息,并參與到部分科研攻關進程中,提供臨床經驗支撐;科研成果轉化階段,主要由診療醫院對研發成果進行臨床應用,分析和總結臨床反饋,為下一輪成果調整、研發迭代、瓶頸攻關提供準確數據和客觀反饋。

國家、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作為重要政府機構,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調控中樞,通過研發布局、流程監管、資源協調、政策制定、信息匯總等方式對科技研發活動進行總體調控和系統管理??萍脊芾聿块T總體協調現有研發資源,為及時、高效、安全地實現科研成果產出提供資源保障,制定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學、有效、可行的科研政策,使科技研發體系中的其它科研主體在科研實踐中有據可依。

研究院所、國防科研團隊、高??蒲袌F隊均屬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科研攻關核心。在國家應急科研工作總體部署下,基于診療醫院已有臨床數據與經驗總結,解決應急研發工作中的關鍵難題,為醫院臨床診治、政府科學管理、企業成果產出等重要環節提供科學依據。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科研工作中,三大攻關核心主體各具優勢。其中,研究院所設備尖端、技術先進、人才眾多,且科研經驗豐富,專業化程度高;國防科研團隊應急反應速度快,調動效率高,且應對突發事件經驗豐富,應急優勢突出;高??蒲袌F隊專業基礎扎實,科研經驗豐富,擁有一大批人才,且跨專業、跨領域協同研發能力較強。

醫療物資生產企業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又一關鍵研發主體,承擔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是科技研發成果的產出核心。醫療物資生產企業擁有專業生產設備和研發人員,具有批量化、標準化醫療物資生產能力,并與診療醫院、研究院所等其它主體一起參與應急醫療物資迭代研發。

國際科研合作團隊也屬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重要主體之一,體現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積極發揮國際科研力量支援作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國際科研合作團隊設備先進、視角多元、專業化程度高、科研經驗豐富,是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研發主體。同時,國際科研合作團隊實現了國家間的科研資源協同。

科研攻關專家組是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特殊的科研主體。組內專家科研能力突出、研發經驗豐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中的科研工作有較為準確的預判能力??蒲泄リP專家組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處于關鍵核心位置,主要在病毒溯源、藥品篩選、中醫藥防治、重癥救治、疫苗研發等科技研發工作中發揮專家智庫的引導、帶動、支撐作用。

由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可知,其系統架構模型可以看作是具有內部模型的積木,通過標識進行聚集,并層層涌現出動態系統[21]。也就是說,每個主體作為一個積木,具有自己的內部模型,各積木(主體)通過標識進行聚集,出現新聚合體,并形成系統架構?;诖?,本文提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架構

具體來說,診療醫院作為事件防控中的一線科研主體,具有臨床救治內部模型;科技管理部門作為應急研發調控中樞,具有規劃分配內部模型;研究院所、國防科研團隊、高??蒲袌F隊作為應急研發攻關核心,分別具有靶向研發、戰備應急、項目攻關內部模型;國際科研合作團隊也屬于重要研發攻關力量,具有實驗室合作內部模型;醫療物資生產企業作為應急研發成果產出核心,具有需求牽引內部模型;科研攻關專家組作為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關鍵聚合型主體,具有瓶頸攻關內部模型。各主體通過知識標識、制度標識、責任標識、平臺標識、項目標識和產出標識進行聚集,形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

3 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谄鋸碗s性、適應性特點,需要相應的體系運行機制使其在應急研發過程中實現科研效率最大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四大核心運行機制:事件—需求引導機制、主體協同機制、資源交互機制、成果轉化機制。

3.1 事件—需求引導機制

作為復雜適應系統,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持續受外界突發事件刺激并不斷適應,科研活動隨應急需求變化進行調整,其科研產出過程是各科研主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不斷刺激—反應的多級循環過程。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的刺激—反應模型,提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事件—需求引導機制。

CAS理論中的刺激—反應模型反映的是系統中各主體最基本的行為模式,由探測器、規則集和效應器三大集合組成[22]。其中,探測器獲取外界信息,代表各主體從外部環境獲取信息的能力;規則集規定各主體對不同刺激作出相應反應;效應器在規則集指引下,輸出各主體行為結果[23]。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事件—需求引導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事件—需求引導機制

探測器感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征與研發需求相關信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各研發主體感知到的事件—需求刺激主要有事件地點、事件對象、事件時點、擴散程度、已有資源、現行措施、行為反饋等。具體來說:①感知突發事件地點信息有利于地區防控布局,明確科研人員、技術、物資調動方向、支援區域;②感知事件對象信息后,可進一步分析、刻畫防控對象特征,針對不同對象特征提出多元化救治和研發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科研活動,盡早研發出檢測、防控設備,從而有效預防和減緩事態擴散;③感知事件時點信息能夠有效劃分事件發展階段,預判當前階段和后續階段所需研發成果,以便進行相應研發活動,從而提升科技研發活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效性;④探測器感知事件擴散程度,預判事件發展動向,能夠為明確科研主體研發需求、研發重點、研發時限、研發標準提供依據;⑤探測器收集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已有科研資源的相關信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明確資源協調需求,為突發事件應對中的科技研發活動提供資源保障;⑥感知應對進程中的現行措施,判斷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為制定科研制度、確定研發方案、彌補研發缺陷提供現實依據;⑦探測器感知相關科研成果的應用效果,為迭代研發、方案完善提供信息反饋,從而安全、高效地實現科技研發成果轉化。

探測器將獲取到的相關信息傳遞給規則集,主體將探測器獲取的信息按照系統中相應規則加以處理[24]。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規則集主要有時效性規則、科學性規則、目標性規則、層次性規則、數據化規則、系統化規則。

科技研發應急體系規則集進行信息判斷處理后,效應器進行外部輸出。CAS理論刺激—反應模型的效應器集合用于描述主體行為,是系統內主體運行結果的體現,效應器一旦被符合規則的匹配信息激活,將對外部環境產生作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效應器包含事件溯源、檢測防控、臨床診治、病理研究、方案優化、藥物研發6大反應行為。效應器反應行為通過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將新的研發和需求信息反饋給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探測器,進行下一輪應急科研循環,反復迭代至科研成果可行、突發事件妥善解決。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事件—需求引導機制。探測器層面,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積極查明病毒源頭、傳播途徑等關鍵問題,及時客觀發布疫情防控工作信息,科學宣傳疫情防護知識。規則集層面,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遵循以應用為標準、以實戰為方向、突出結果導向與應急需求、戰時狀態運轉等研發規則進行相關科技研發工作。效應器層面,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內各相關部門、科研單位積極協同,加快科技研發攻關;成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國家層面迅速啟動應急科技攻關項目,著重在病毒溯源、快速免疫學檢測方法、重癥病人優化治療方案、疫苗快速研發、中醫藥防治等方面進行部署。

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圍繞可溯、可診、可防、可治5大主攻方向,成立藥物、疫苗、溯源、檢測、中醫藥等工作專班掛圖作戰,并部署多項國家應急科研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研力量進行疫情防控科研攻關[25]。北京市支持高校院所和企業參與建設北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服務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篩查梳理病毒易感人群,為疫情分析、防控和預判示警提供支撐。江西省科技廳按照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工作原則,積極征求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的疫情防控科研需求,并圍繞需求開展研究,先研究后立項,迅速部署應急科技攻關項目。上述實踐舉措表明,新冠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事件—需求引導機制。

3.2 主體協同機制

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作為復雜適應系統,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體系中各研發主體積極協同,研發應急體系規模逐漸擴大、結構逐漸復雜、功能不斷增加,所有科研主體參與其中之后,主體間通過復雜的非線性作用產生涌現現象。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涌現模型,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主體協同機制。

從系統內部看,涌現是多個主體相互關聯的結果,其過程由小到大、由簡入繁,由于非線性作用的存在,使得系統復雜性迅速增加,從而在整體上呈現出新的運行規則[26]。受限生成過程模型和層次涌現模型是涌現理論中的兩個經典模型。受限生成過程 (Constrained Generating Procedure,CGP) 模型是由Holland提出的用于研究涌現現象的一種理論模型,其基本思想為,系統由一些基本要素構成,且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從而縮小了系統可能的狀態集,狀態的演變過程即為系統涌現發展過程[27];層次涌現模型認為,涌現現象是具有自組織特征的層次躍遷,低層次涌現是形成高層次涌現的基礎條件,高層次涌現又進一步催生復雜系統整體涌現現象[14]。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主體協同既存在主體適應,又存在層次躍遷。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將CGP模型與層次涌現模型融合,認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主體協同機制包含主體—環境變化、主體行為分析、主體自適應、非線性交互、初級涌現、高級涌現、迭代涌現,如圖3所示。

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程中,在事件發展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各科研主體的研發重心、研發方案、研發資源、科研方法等均有可能發生變化,且各主體研發特點不一,隨環境變化的形式和程度存在差異。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為實現科技研發過程中的有效協同,各科研主體從研發重心、研發方案、科研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它研發主體行為變化,并基于科研攻關時效、成果質量、資源效用等對其行為變化進行判斷和總結,為后續主體適應性學習提供參考。

圖3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主體協同機制

趨同效應影響下,各科研主體通過交互影響產生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性學習行為,進行主體自適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各科研主體均是異質適應性主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適應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自身所處科研環境、研發階段以及在整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所處位置進行適應性學習。結合對其它科研主體研發行為的分析和判斷,選擇最優協同方案,從而取長補短,實現有效協同。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全部科研主體參與自適應學習后,在主體間非線性作用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產生初級涌現。各科研主體間非線性作用包含目標區別、能力差異、經驗差異、復雜行為、人為作用、不確定因素等。在此基礎上,相同層次的涌現同樣受到趨同效應影響[27],進而在非線性作用下產生更高層次的涌現現象,形成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高級涌現。層次間非線性作用包含突變、分岔、循環、反饋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科研主體所處研發環境、研發階段不斷發生變化,成果需求持續更新,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涌現活動不斷循環、調整,形成迭代涌現,最終在涌現過程中實現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科研主體協同。

此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涌現活動呈現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功能效應??萍佳邪l應急體系涌現演進中,科研主體數量不斷增多,體系規模由小到大;主體結構、層次不斷豐富,體系結構由簡到繁;科研應急體系不斷形成多元、新穎的研發功能,科研攻關領域得到拓展,體系功能由少到多、推陳出新。

新冠肺炎疫情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主體協同機制。新冠疫情應對進程中,診療醫院、科研院所、國防科研團隊等科研主體的研發重心、研發方案等隨疫情發展而改變;在趨同效應影響下,各科研主體通過交互影響而產生相同或相似的主體適應性學習行為,取長補短;由于各科研主體間的經驗差異、優勢差異,在趨同效應作用下逐漸形成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高級涌現;新冠疫情防控治療進程中,相關藥品、設備、技術等科研成果需求持續更新,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形成迭代涌現,并最終實現科研應急主體協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科學院迅速成立科研攻關組,由武漢病毒所、微生物所、動物所、昆明動物所、上海藥物所等多家科研單位組成聯合攻關力量,緊急啟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任務。北京市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與國際抗病毒藥物研發領軍企業深入合作,加快應急藥物研發。廣東省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粵港澳科技合作;甘肅省科技廳會同相關方面,由省人民醫院、中科院分院、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醫院、蘭州大學等相關單位專家組成科研攻關專家組。上述實踐舉措表明,新冠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存在并遵循主體協同機制。

3.3 資源交互機制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資源交互過程涉及整個體系,包含若干個科研主體和資源源泉。各研發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多渠道、多類型、多階段資源交互,確??蒲袘辟Y源合理、高效利用。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回聲模型,提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資源交互機制。

回聲模型(Echo)用于描述復雜適應系統中主體在各個位置間活動,發生各種交互作用,支配各個位置上的資源,從而促進主體交互、演進以及新聚合體產生與演化[28],能夠通過本地獲取和交互獲取方式抽象處理可更新資源[29]。Holland[15]在其Echo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了相互作用、資源轉換、粘著、選擇性交配、條件復制等功能,以分析復雜系統行為和層次結構演化。參考已有文獻,本文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回聲模型包含選擇性交互、資源獲取、資源轉換、選擇性主體粘著、條件復制、循環交互,如圖4所示。

圖4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資源交互機制

具體來說:①選擇性交互: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各科研主體根據應急需求,選擇其它科研主體進行資源交互,選擇標準包括科研資源數量、資源類型、資源調動效率等;②資源獲?。涸诮换ブ黧w選擇基礎上,根據科研主體自身特點、所處環境、工作階段,決定資源獲取形式、渠道、數量、類型等;③資源轉換:獲取所需科研資源后,各主體結合自身研發特點、科研目標、應急需求、成果去向,對交互獲得的科研資源進行資源轉換(應用、加工、重塑等),并將多余資源轉換成符合應急需求的科研資源;④選擇性主體粘著:主體間選擇性地相互粘著,形成多主體聚合體[28],科研主體依據資源需求、交互區域等條件選擇合作主體并進行主體粘著,若干個科研主體可通過資源交互過程中的選擇性粘著產生新的研發聚合體,并在科研攻關中以團隊形式出現,甚至形成跨專業、跨領域、跨國界科研攻關力量,豐富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研發功能;⑤條件復制:由于資源有限、時間緊迫、研發頻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內各科研主體資源存在“開”(允許交互)、“閉”(禁止交互)狀態,不同資源處于“開”的狀態,就會產生不同資源交互和科研行為,從而產出不同科研成果,而該成果的復制、迭代造就了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多樣性;⑥循環交互:各科研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資源交互是不斷循環進行的,資源交互循環是否繼續,需滿足一定條件,不僅取決于科研主體是否擁有足夠資源,還需分析是否仍有交互需求以及是否滿足其它循環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資源交互機制。新冠疫情應對進程中,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各科研主體根據應急研發工作需要選擇資源交互對象主體,實現資源共享;根據主體自身科研工作特點、所處環境、研發階段等決定資源獲取的形式、渠道、數量;基于主體研發目標、成果去向等科研活動要素,對獲取的科研資源進行轉換;與其它科研主體合作研發,在新冠疫情防控應急研發過程中形成跨專業、跨領域科研攻關力量;基于科研資源所處不同狀態,各科研主體進行針對性研發工作并取得多元化科研成果;隨著新冠疫情應急科研工作穩步推進,主體間科研資源交互仍然存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科技管理部門迅速整合區域內優勢科研力量,進行跨領域、跨學科、跨區域協同攻關,強化科研與臨床應用合作,有效發揮科技管理部門統籌協調作用。北京市整合各領域創新和產業化資源,支持建設一批公共衛生領域重點實驗室平臺,協同國際頂尖資源,加速應急藥物、設備研發,支持領域內具有資源優勢的醫療衛生機構資源協同,提高臨床科研效率。廣東省科技廳會同相關單位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緊急征集新冠病毒防控藥物、技術和產品。上述實踐舉措表明,新冠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資源交互機制。

3.4 成果轉化機制

不同于一般科技研發活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活動時間有限、資源有限、不確定因素眾多,應急需求、實戰導向特征十分突出。由于能滿足應急需求的科技研發成果十分重要,但又極度缺乏。因此,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必須具備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從而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文基于動態閉環螺旋模型,結合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研活動特征,分析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閉環管理包含兩層含義:①管理的各個鏈條首尾相連、相互銜接,形成“決策—實施—反饋—再決策”的管理鏈條;②管理進程循環往復,形成“決策—控制—反饋—再決策—再控制—再反饋”的進程[30]。螺旋式管理屬于系統管理,是一種螺旋式演進的管理模式,其不在固有流程上周而復始運轉,而是呈螺旋式上升趨勢[31]。由于應急科研成果轉化進程中各環節存在反饋作用,同時考慮到成果轉化進程的動態性與開放性,基于動態閉環螺旋模型分析成果轉化機制,符合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成果轉化規律。本文依據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研成果轉化進程,認為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成果轉化機制動態閉環螺旋模型包含問題與需求分析、成果初現、成果試驗、成果應用、批量產出、經驗總結6個環節,如圖5所示。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過程中,科研主體往往面臨問題難度大、攻堅時限短、可用資源少、不確定因素多等現實約束,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預期研發成果,需經過不斷反復循環的研發過程,才可能最終獲得準確、有效、安全的應急科研成果。因此,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成果轉化機制是不斷重啟、運行、反饋、迭代的動態閉環螺旋模型。

圖5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成果轉化機制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成果轉化機制。疫情應對進程中,各科研主體依據疫情信息與已有科研經驗,對疫情發展階段、可能風險進行預判,分析科技研發應急成果需求,確立疫情防控診治工作中的科研重點和科研目標;對初步科研成果進行多次試驗,符合臨床試驗預期的科技研發成果進入應用階段,并分析、反饋應用效果,進行總結和完善;不斷反復、循環進行科研活動,直至獲得能夠準確、有效、安全應對疫情的應急科研成果。

疫情發生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充分發揮央企優勢作用,科學排產、提高負荷,加快批簽發速度和生產進度,加大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力度。北京市支持第三方生產服務平臺優先承接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等相關創新品種生產轉化,加快培育醫藥健康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提高診療新技術、新產品審批效率。天津市科技局緊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急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啟動方案,分批次實施,首批項目采用定向委托+綠色通道支持方式。上述實踐舉措均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成果轉化機制。

4 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本文借鑒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從主體屬性和系統架構兩個方面分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復雜適應系統特征,并提出科技研發應急體系架構。在此基礎上,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模型和動態閉環螺旋模型,研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運行機制。研究發現:①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具有復雜適應系統的7個基本特征,是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②科技研發應急體系中的科研主體包括科研攻關專家組、診療醫院、科技部門、研究院所、國防科研團隊、高??蒲袌F隊、醫療物資生產企業以及國際科研合作團隊,上述主體均為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積木構件,具有各自內部模型,并通過知識、制度、責任、平臺、項目和產出6大標識進行聚集;③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事件—需求引導機制、主體協同機制、資源交互機制、成果轉化機制4大核心運行機制;④眾多疫情防控實踐舉措表明,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存在并遵循事件—需求引導、主體協同、資源交互、成果轉化機制。

4.2 實踐啟示

(1)形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研發應急體系建設長效機制。從事件預判、規劃布局、主體協同、資源交互、成果轉化等重要問題入手,總結現有經驗、教訓,提煉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技研發的典型范式;借助信息管理系統、研發數據平臺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對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的科研活動經驗進行數據特征刻畫,構建科學、動態、可修正的數理—仿真模型,為后續建立科研應急體系長效作用機制提供客觀依據。

(2)成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科技研發實驗室,注重交叉學科優勢。從各優秀科研團隊選拔專業、尖端人才作為應急科技實驗室核心研發人員,并為實驗室配備前沿、專業的科研設備;通過體系中各科研主體多方協作,為實驗室提供形式多樣、調動靈活、儲備豐富的科研資源。此外,在應急研發過程中集合多學科、多領域科技研發力量,拓寬研發思路,形成學科交叉優勢,增加迅速、高效應對突發事件的可能性。

(3)建立科技研發應急資源儲備中心,搭建研發應急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在國家總體統籌布局下,從各方調動、集合應急科研資源,建成資源儲備中心。根據資源特點,明確資源儲備地點、流程和標準,對儲備中心的科研應急資源數量、類別、歸屬、特點等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應急資源儲備數據庫,并借助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形成應急資源儲備的數據化管理模式。同時,搭建科研應急資源儲備信息共享平臺,為資源儲備和調動提供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信息和數據,從而高效支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進程中的科研資源交互,為應急科研活動提供資源保障。

(4)關注針對性、臨床性科研成果轉化,開通應急科研成果轉化綠色通道??蒲许椖吭O立、成果研發支撐應向臨床應急需求傾斜,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和技術研發。同時,開通應急科研成果轉化審批綠色通道,優先審批臨床急需科研成果,在保證成果應用安全性的前提下,減少部分審批環節、縮短審批周期,及時頒發成果轉化證書,對成果轉化的時效性、安全性進行嚴格把控,并對后續應用效果進行跟蹤、反饋。

4.3 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局限,在未來研究中還需進一步完善:①科研攻關專家組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科技研發應急體系的關鍵主體,對科研活動有其特殊作用,未來可對科研攻關專家組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有運行機制、特殊作用機理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②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醫院等國防科研團隊調動效率高,應對突發事件經驗豐富,應急優勢突出,未來研究可對國防科研力量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作用、運行機制以及軍民科研協同機制予以關注;③區域人員流動、線上辦公、企業復工監督、線上教學等防控、監督、管理領域的先進研發產品和技術也十分重要,未來可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科技防控、監管產品以及技術研發所發揮的關鍵作用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防控診治、資源協調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

猜你喜歡
公共衛生應急主體
廣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流學科建設成效
論碳審計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哈醫大公共衛生學院供暖系統整改方案
何謂“主體間性”
情景構建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應急救援要訣“少 快 短”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