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視域下的文化史跡“活態化”保護

2020-06-15 21:58盧昉
藝術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開發模式絲綢之路陜西

盧昉

摘 要:絲綢之路美術遺產是中西藝術交流的重要資料,是新時期中國美術發展的有力支撐。本文旨在分析陜西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現狀與成因,發掘美術遺產的“活態化”動力,嘗試在互聯網+視域下營造“文化史跡”和“現實發展”相得益彰的氛圍與環境,通過“美術遺產+活態互動”、“美術遺產+公眾娛樂”、“美術遺產+信息技術”等模式,推動美術遺產保護長期健康發展。

關鍵詞:絲綢之路 美術遺產 陜西 開發模式

陜西作為十三朝古都和絲綢之路起點,美術遺產種類眾多、數量龐大、品質精美,包括墓葬壁畫、雕刻、玻璃器、銅鏡、唐三彩、碑刻、佛教造像等。陜西的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不僅延續時間長、文化內涵深,能填補中國美術史和文化史的空白,還對揭示漢唐精神及絲路文化特質、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陜西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現狀

當前,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保護意識日益深入。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同意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相關專業機構組織、文物展、美術展、藝術節、夏令營層出不窮。2017年5月18日,在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上,“中國博物館協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國際絲綢之路研究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3個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2017年6月,在浙江杭州發起倡議,成立由全國21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聯合倡議建立“絲綢之路文物科技聯盟”。2018年6月25日,又在浙江杭州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院聯盟協調辦公室”,進一步弘揚絲路精神,提高文化自信。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陜西也對絲綢之路的文化藝術產業事業非常重視,目前已成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有相關網站——陜西“一帶一路”網。自2014 年9月12至9月27日舉辦第一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節”起,每年一屆,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4屆,藝術節包括美術展覽、文藝演出、專題活動、文藝評論等多項圍繞絲綢之路的活動,不斷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同時,藝術節還成立了“陜西省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人才建設方面,自2018年5月起,陜西省文物局擬聯合絲綢之路沿線各省,組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開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調查登記工作”,意在整合陜西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人才資源,提升信息化管理,提高人才隊伍建設水平。2018年1月19日,西北大學與秦漢新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項目。此外,西安還建立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體的專題性展覽館——“西安曲江絲路遺珍博物館”,收藏并展陳絲路沿線文化歷史留存下來的珍貴文物及藝術品,展現中華文脈乃至人類文化遺產。

總之,陜西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開發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來說,當前工作主要集中在歷史遺產領域,就美術遺產而言稍顯薄弱,且由于遺產數量大、分布廣,涉及眾多相關部門,如文物、考古、文博、藝術、旅游、高校、科研院所等,加上資金投入有限、相關研究機構急需拓展、相關研究人員亟待擴充、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使得很多美術遺產的保護開發工作難以順利展開,部分美術遺產資源流失,一些美術品遺產長期存于庫房、疏于保護,一些未列入數據資料統計,甚至有損壞和被盜現象發生。

二、陜西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模式

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是一個持續、系統的過程,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及認識論、方法論的基礎鋪墊與指導,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科學有效的保護規劃,建立長效動態管理機制,從思想到行動、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實施保護開發措施。資金投入方面,提高財政支持,建立多元機制;人才培養方面,成立專門機構,完善梯隊建設;宣傳教育方面,發動社會力量,形成全民意識。同時,針對各類美術遺產具體特質,采取行之有效的專業保護方式。在此基礎上,帶動周邊地區絲路文化產業互動交流,開展信息共享,加強聯系合作,不斷提升美術遺產的保護開發力度。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不是僵化不變的,應將其視為不斷發現、發展的活態文化。在互聯網+視域下,可通過“美術遺產+活態互動”“美術遺產+公眾娛樂” “美術遺產+信息技術”等模式,使珍藏在博物館、美術館內的美術遺產和陳列在大地上的美術遺存“活起來”,提高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充分發揮美術遺產的多元價值。

1.美術遺產+活態互動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提出和公眾認知水平提高,對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的價值認同逐漸提升。然而,對美術遺產的碎片化、去活態化、遺跡化、景觀化現象仍然存在。如何從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的主客體雙向角度出發,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提升美術遺產價值,催生保護與開發的“活態化”動力顯得至關重要。結合陜西地緣特色,秉承“官方主導、公眾參與、因地制宜”理念,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立足居民自主意識,將傳統博物館的保護、展陳和宣傳等功能與遺產承傳保護及地理環境結合,形成“活態性”互動協調,通過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主題公園等模式,促進保護發展互利共融。

(1)社區博物館

社區博物館起源于西方,是一種新型博物館理念。當前,我國社區博物館正值發展之初。陜西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豐厚的文化底蘊及廣闊的文化空間,加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自覺度,具有建設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社區博物館的天然土壤。將社區博物館理念引入絲路美術遺產保護開發工作,豐富美術遺產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僅能促進絲路遺產保護工作,形成多部門、多渠道合作的運作機制,還將在開發和保護之間構筑良性互動循環。

(2)生態博物館

1971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態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不同的是,生態博物館對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的整體保護、原地保護、動態保護及居民自身保護更加系統、更加完善,被稱作“后工業社會的文化產業”。目前,全世界已建立三百多座生態博物館。我國生態博物館大約有二十多年發展史,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如浙江安吉縣、安徽西遞宏村、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在理論成熟時積極建設生態博物館,激發美術遺產內在發展動力,不僅能為美術遺產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還有利于形成傳統與現代的“活性流轉”,有效發揮美術遺產的當代價值,實現“活態化”保護的最終目的。

(3)主題公園

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主題公園的建設是詮釋絲路文化形象、地緣特色、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運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以非盈利性公益性為主導,以本土化、動態化、多元化、創造“陜西模式”的“絲路品牌”文化內涵,利用“文化特色+科技創新”,形成具有陜西地緣文化特色的自助式新型主題公園。2018年3月27日,韓城市就與陜西某公司舉行中德·漢斯菲爾德游樂休閑度假項目簽約儀式,聯手打造國內首個以“古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公園。

2.美術遺產+公眾娛樂

在新時期,鼓勵公眾參與,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公眾美術遺產保護機制,通過法律法規、教育培訓、公眾宣傳等途徑,借助激勵措施、政府引導、輿論宣傳、媒體教育等中介作用,潛移默化地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使其成為一項公眾事業,最大限度的發揮公眾作用,是深化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開發,使美術遺產“活態化”的重要途徑。

(1)文化節和藝術展

各類文化節和藝術展不僅能反應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還有利于向公眾展示絲路文化的優秀傳統,對促進美術遺產的開發保護有重要意義。作為絲綢之路的橋頭堡,陜西具備濃厚的歷史風貌,鮮明的地域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無論是門類、題材、數量、種類還是創作水平,都為研究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發展現狀、價值取向、藝術風格的認同提供了優良范本。

(2)文化產品

陜西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在日益商業化的今天,一方面,美術遺產如何進行自身營銷,是將美術遺產保護開發基礎化社會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擴大自身影響力和融入社會潮流的最直接方式之一。目前,無論國際環境還是國內博物館產品開發與營銷策略,都急需發展綜合性文化藝術交流與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平臺,為美術遺產文化產品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3)節慶旅游

節慶旅游是美術遺產文化因子展示的優勢舞臺,科學合理的利用節慶旅游開發,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美術遺產的“活態化”動力,還有利于豐富美術遺產保護開發模式,使保護主體由被動向主動轉化,由靜態向動態轉化,在開發和保護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循環,對其實施最大限度的有效性保護。

3.美術遺產+信息技術

在“互聯網+”視域下,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使得美術遺產的資源整合迫在眉睫。從新時代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公眾對美術遺產資源的全面性需求角度考慮,加上網絡的普遍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資源的全面共享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支持。截至目前,陜西尚缺乏一套統一、規范的標準化體例,應規范流程、完善信息、提升規范化數字資源模式和動態信息支撐,為藏品后續研究整理、保護及開發應用提升效率、減少后續工作中的不必要麻煩顯得尤為重要。普查整理各類美術遺產,針對不同種類及特點的美術遺產開展數字化管理,對各類遺產進行科學評估是合理保護開發的先決條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建立三維數據采集,統一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藏品的安全,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科學明晰的基礎資料,利用數字化及網絡平臺,以陜西為范圍,以西安為中心,整合區域美術遺產資源,推動美術遺產資源共享工程,建立全面覆蓋的資源體系,提升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的傳播與共享平臺,為專業領域及廣大公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絲綢之路美術遺產是中西方藝術交流的珍貴資料,是新時期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行之有效的開發模式提升陜西絲綢之路美術遺產的“活態化”傳承,催生保護與開發的“活態化”動力,有利于協調美術遺產的歷史價值與當家價值之間的關系,為“文化史跡”和“現實發展”營造一個相得益彰的氛圍與環境。隨著信息化時代和互聯網+的影響,相關開發模式必將不斷優化完善,不斷推進絲綢之路美術遺產保護開發事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符嵐.區域合作視野下的博物館活態化新路徑[N].中國文物報,2018-4-24-006.

[2]陳履生.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具有與實現文化共享相關的多方面表現[N].文藝報,2018-4-18-005.

[3]楊秀芝.“互聯網+”視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態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2):66.

注:本文為2017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重大項目《絲綢之路藝術品中的國家意識》(項目編號:17JHQ009);2018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絲綢之路漢唐藝術品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項目編號:18JK0590)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開發模式絲綢之路陜西
陜西自貿區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調陜西“十四五”
砥礪奮進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趕超越在陜西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國際物流港建設的思考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淺談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模式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與優化策略
邢臺微營銷市場前景與開發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